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置管方法在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120例肿瘤化疗患者根据所选择导管类型分成PICC组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各60倒,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比较,PICC组显著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均P<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但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发生严重感染2例、血气胸1例、动脉损伤2例,PICC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ICC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可作为肿瘤患者长期化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2.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伟  刘景利  邢巨影 《吉林医学》2009,30(10):925-926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如何减少化疗患者静脉炎及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次静脉穿刺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方法:142例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行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72例PICC置管为A组,7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为B组,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一次成功率,静脉炎、疼痛及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留置时间。结果: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8%,B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7%;A组留置时间长于B组留置时间;A组静脉炎发生率大于B组静脉炎发生率;A组疼痛率小于B组疼痛率;A组并发症率小于B组并发症率。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中,选用PICC置管效果明显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ICC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护理。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40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应用颈内静脉置管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40例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及两组患者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或意外情况,如周围静脉炎、血气胸、重新调整导管位置、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感染、渗漏等。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达90%(36,40),对照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达70%(28/40),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O.01);观察组患者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合计10%(4/40),观察组患者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合计25%(10/40),观察组患者穿刺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恶性肿瘤化疗中应用PICC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延长导管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5.
王璇 《中国医药导报》2014,(25):50-53,7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与传统穿刺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2010年6月~2013年12月门诊或住院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经上臂行PICC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观察贵要静脉使用情况、置管后导管末端位置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9.3%、97.8%、99.3%比80.0%、77.8%、88.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95、6.843、4.283,P〈0.05)。两组穿刺静脉及导管末端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9、4.375,P〈0.05)。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162±20)d比(124±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4,P〈0.05)。研究组静脉炎、静脉血栓、周围组织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穿刺点渗血、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穿刺及置管成功率,且导管异位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心静脉置管与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①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静脉留置针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效果。②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76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两组。37例PICC导管为观察组,39例静脉留置针为对照组。记录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化疗所致血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③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4.6%(35/37),对照组为97.4%(38/39)(P〉0.05)。观察组中位留置时间为96天,对照组为5天(P〈0.05)。观察组没有1例发生化疗所致栓塞性静脉炎及药物外渗,而对照组则共有13例发生化疗所致药物性静脉炎及药物外渗。④结论PICC在肿瘤患者的化疗中置管安全、可长期保留。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两种置管静脉输注方式的优缺点。方法:将我科124例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分为两组,1组74例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PICC,2组50例经锁骨下静脉置管,比较平均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结果:PICC平均留置时间及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CVC。结论:PICC和CVC置管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与CVC置管相比,PICC是一种较为安全、易于掌握的置管方法,对于长期输液或化疗的患者,PICC置管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在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优劣。方法选择PICC组30例,VPA组30例,分别统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VPA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0.0%,PICC组为93.3%(P〉0.05);VPA组留置时间1年以上的患者为29例,PICC组为16例(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VPA组为6.7%,PICC组为33.3%(P〈0.05)。生活质量评分B级以上例数,VPA组29例(96.7%),PICC组13例为43.3%(P〈0.05)。结论 PICC组与VP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VPA组的留置时间较PICC组长、并发症少、生活质量高。VPA是肺癌患者静脉输液理想的通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肢静脉与下肢静脉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途径在新生儿应用的效果对比,以寻求最佳置管途径。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120例PICC置管新生儿,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上肢静脉)和观察组(下肢静脉),每组各60例,对两组出血量、操作时间、留置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以及置管并发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操作时间明显缩短[(25.0±10.0)min比(35.0±12.0)minl,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升高(83.3%比66.7%),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降低(6.7%比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出血量、留置时间、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静脉PICC置管较安全、可行,可尝试性常规选取。  相似文献   

11.
李燕  王璇 《中国医药导报》2014,(12):116-1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静脉导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临床使用情况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收治的采用常规穿刺行PICC的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置管术过程中出血量、导管留置时间、贵要静脉及其他静脉使用情况、肘上下适用情况、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肘上下穿刺置管使用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肘上下适用分别为96例和100例,对照组肘上下适用分别为11例和66例,观察组适用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贵要静脉利用情况分别为89例和6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95±18),(136±1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次置管成功率为93.0%,对照组1次置管成功率为5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82,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总成功率为100.0%,对照组置管总成功率为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29,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0%。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静脉导入PICC术极大地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导管并发症,增加导管置管时间,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护理干预对化疗患者PICC置管穿刺点出血预防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比较实施护理干预前后化疗患者PICC置管穿刺口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推断实施护理干预对减少PICC置管出血并发症的重要性。方法对实施护理干预前后的各42例化疗患者PICC置管穿刺口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照组出血发生率38.1%(16/42),干预组11.9%(5/42),两组出血的发生率差别显著(p〈0.01)。结论护理干预可减少PICC置管穿刺口出血的并发症,使PICC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老年肿瘤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86例患者随机分为HCC组(A组)136例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B组)150例,分别观察两组首次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与B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种并发症中,误穿动脉、皮下气肿及静脉炎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24,0.000)。因并发症导致弃管,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结论:PICC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轻微,可以在老年肿瘤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徐媶  奚艳  吴小梅  汤娟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8):885-886,889
目的:比较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CVC)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5例老年危重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55例)和CVC组(50例),比较两组平均穿刺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平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ICC组平均穿刺时间少于CVC组;PICC组置管一次性成功率高于CVC组;PICC组平均留置时间长于CV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的发生率PICC组与CV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置管留置时间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满足了老年危重患者治疗的需要,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梁琳  王今 《实用全科医学》2010,(12):1630-1631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护理,提高肿瘤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放疗科经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或头静脉将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大剂量化疗的230例肿瘤患者,对其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本组病例置管成功率为96.09%(221/230),留置导管的时间为15—320d,平均留置时间为91.6d。发生并发症32例,其中渗血11例,静脉炎12例,导管阻塞9例,无全身感染、导管断裂、导管脱出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肿瘤化疗患者行PICC置管,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并能有效降低化疗药物对患者血管的毒性作用,从而更好地保护血管,减少患者痛苦。有效正确的导管护理,则是PICC导管留置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类型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比较两者的实用性与优缺点,为临床护理人员选用适宜的导管提供依据。方法将需要插管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分别使用型号均为4Fr三向瓣膜式的PICC和无瓣膜末端开口式的PICC,观察两组PICC的使用情况,对比两组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甲组患者导管自然流速大于乙组(P〈0.05);两种导管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乙组的堵管发生率明显高于甲组(P〈0.01),甲组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高于乙组(P〈0.05),感染等其它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结论两种导管在临床使用中各有优缺点。护士应在PICC术前充分评估,根据患者的病情、输液时间的长短、导管的特点,合理选用导管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