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形成患者血脂水平及斑块的影响。方法:150例经多层螺旋CT(MSCT)及冠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斑块形成患者被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10mg/d)、中剂量组(20mg/d)、高剂量组(40mg/d),每组50例,疗程16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脂及冠脉斑块大小及狭窄程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6周后三组TC、TG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与低、中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LDL-C[(3.52±0.43)mmol/L比(3.13±0.41)mmol/L比(2.23±0.52)mmol/L]、TC[(5.06±0.65)mmol/L比(4.51±0.61)mmol/L比(3.97±0.50)mmol/L]、TG[(2.02±0.86)mmol/L比(1.96±0.94)mmol/L比(1.57±0.77)mmol/L]水平明显下降,HDL-C[(1.23±0.20)mmol/L比(1.25±0.17)mmol/L比(1.30±0.21)mmol/L]水平明显升高,且斑块大小明显缩小[(9.82±1.93)mm2比(8.90±1.87)mm2比(7.00±1.81)mm2],P均〈0.05;同时,高剂量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中、低剂量组有明显改善(70%比60%比57.1%,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血脂水平,大剂量疗效更佳,且能显著缩小冠脉斑块和狭窄。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管腔显影诊断明确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均很高[1].应用多层螺旋CT对他汀类药物抑制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作用的研究国内尚不多见.  相似文献   

3.
阿托伐他汀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体表颈动脉超声(CU)检测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消退的影响。方法经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34例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12周,治疗前、后测定粥样斑块的厚度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4例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12周后,粥样斑块平均厚度由(2.02±0.26)mm下降为(1.58±0.20)mm,下降幅度为21.7%,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DL-C由(4.26±0.37)mmol/L下降为(3.08±0.31)mmol/L,下降幅度为27.6%,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降低LDL-C和调脂外的作用,可以逆转动脉中的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快步运动对动脉粥样斑块逆转的效果。方法将12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他汀组和联合组。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d(北京阿乐)口服,联合组在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口服基础上联合快步运动(4~5天/周),随访2年。采用颈部血管超声评估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稳定斑块率来评估斑块逆转效果。结果联合组在降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方面优于他汀组。联合组对颈动脉斑块IMT、最大斑块面积、斑块数量及提高稳定斑块率方面优于他汀组。结论他汀类药物联合快步有氧运动能够降低LDLC、TC、TG水平,提高HDLC的水平及功能,增加斑块稳定性,具有逆转斑块的作用,且随着时间延长,抗动脉硬化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CTCA评价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 82例经CTCA检出的冠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d和辛伐他汀20 mg/d口服,12个月后复查冠脉CTA,观察斑块变化,同时随访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组12个月后,治疗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治疗后分别下降33.5%、52.6%,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CTCA显示,治疗组患者斑块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斑块CT值明显增加(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血脂,明显逆转冠脉粥样斑块,稳定斑块,CTCA可对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疗效进行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在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将72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100mg/d、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d、曲美他嗪20mg/d联合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组冠状动脉TIMI血流改善的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值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值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长期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TIMI血流分级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实验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脂、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动脉粥样斑块内VEGF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他汀组和高剂量他汀组,其中对照组采用普通饲料喂养,后3组均采用高脂饲料喂养,4w后行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组不加其他处理,低剂量他汀组予5 mg/(kg.d),高剂量他汀组予10 mg/(kg.d)。分别于0w、6w和12w检测各组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12w后行腹主动脉HE染色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检测斑块内VEGF蛋白和VEGF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低剂量他汀组、高剂量他汀组在6w和12w的血LDL-C、TG、TC、VEGF均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他汀组血LDL-C、TG、TC、VEGF在第6w和12w有明显降低,但高剂量他汀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同时,他汀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VEGF蛋白和mRNA表达均下降。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血脂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同时还可下调AS斑块内VEGF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层螺旋CT(muhislice spiralCT,MSCT),尤其是16层MS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已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无创性评价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的价值.方法:80例临床初诊疑为冠心病,既往无冠脉成形术和搭桥术史的患者,行冠脉16层MSCTA后(其中9例在CT扫描前心率超过80次/min的患者应用了β受体阻滞剂),回顾性重建心电门控轴位图像,并分别采用容积成像、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方法,对所有冠脉及其分支进行重建,统计可供临床评价的、管径≥1.5 mm的冠脉段,以选择性冠脉造影(SCA)为标准,对比分析MSCTA诊断冠脉显著性狭窄(管腔平均直径缩小>50%)的准确性.结果:94%(989/1056)的冠脉节段和94%(290/310)的冠脉主支可供评价,(6%)67/1056段不能评价的主要原因分别为:心脏运动伪影39段,致密钙化20段和管腔显影不良8段.除外不能评价的冠脉,按节段和主支分类,与SCA相比,MSCTA诊断冠脉显著性狭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期值分别为93%、99%、87%、99%和95%、98%、91%及99%.结论:在患者心率<80次/min时,16层MSCTA即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用于评价冠脉并判断其狭窄程度,是一种值得临床医生信赖的检查冠脉有无狭窄的无创伤性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人冠状动脉造影后肾功能、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影响.方法 108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他汀组52例,于术前顿服阿托伐他汀20mg;强化他汀组56例,术前顿服阿托伐他汀80mg.观察术前、术后第1、2、6天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尿NAG.结果 两组造影前后同一时段血Scr、eGFR、尿NAG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造影后第2天Scr均较第1、6天增高(P<0.05).同一组内不同时段eGFR、尿NAG比较无显著差异.比较两组造影剂肾病发病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造影剂可造成—过性肾功能损害,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前使用阿托伐他汀降低造影剂肾病发病率与他汀使用剂量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美国心脏协会于2011年11月在年会(AHA2011)上揭晓了SATURN研究的结果。 SATURN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平行分组、多中心Ⅲb期临床研究,运用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比较了两种强效他汀-瑞舒伐他汀(40mg/d)或阿托伐他汀(80mg/d)对冠心病患者斑块负荷变化。该研究入选了215个中心1385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组(40mg/d)或阿托伐他汀组(80mg/d)治疗24个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纳入80例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抗栓、控制血压、控制血糖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 mg/d,持续6个月,对照组不加用他汀类调脂药物。观察双侧颈动脉斑块积分、治疗前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LPA、CRP水平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LPA、CRP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第6个月复诊时颈动脉斑块积分减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炎症反应,有利于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兔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稳定性及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80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无药物干预常规超声造影组(A组),无药物干预超声微泡造影组(B组),阿托伐他汀干预超声常规造影组(C组),阿托伐他汀干预超声微泡造影组(D组),每组20只;建立AS模型后,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斑块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CD40L),第8因子相关抗原(FVⅢRAg)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的蛋白表达;利用超声造影技术对斑块进行常规超声及微泡造影检查,并采用ACQ分析软件得到斑块的始增时间(AT)、到达时间(TTP)、峰值时间(PI)以及基础强度(BI),计算增强强度(EI);利用病理组织学检查以及抗CD34免疫组化染色法,算出微血管密度(MVD),并与造影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模型高脂喂养后,相对于A组+B组,C组+D组的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减轻,且脂质沉积和泡沫细胞也减少;同时C组+D组AS斑块内VEGF,FVⅢRAg,MMP-3和CD40L的阳性染色面积以及MVB值也均明显低于A组+B组(均P<0.01);另外D组AS斑块EI值与MVD值呈正相关(r=0.665,P<0.01),高于C组AS的EI值与MVD值相关性(r=0.401,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AS斑块的作用,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可能为其机制之一,而超声微泡造影剂有助于评价AS斑块新生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颈内动脉(ICA)采用CT血管造影的轴位成像,表面遮蔽显示(SSD)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与常规血管进行比较分析。20例颈内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病人患有短暂性缺血发作(TLA)或小梗塞。彩  相似文献   

15.
强化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给予强化他汀治疗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9例),他汀治疗组在PCI前接受3~7d的阿托伐他汀40mg/d的治疗,对照组在PCI前不使用他汀类药物;两组患者均接受其他常规治疗,且在PCI后均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比较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在PCI前后心肌损伤标记物及相关炎性标记物的变化;并通过1个月的随访,观察对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预后)的影响。结果他汀治疗组PCI后血肌钙蛋白T(TnT)升高与肌酸激酶MB(CK-MB)升高的发生率均为17.6%,低于对照组的24.5%和3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似;PCI后两组患者血白细胞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相似;随访1个月,两组均未发生死亡、心肌梗死及再次冠脉血运重建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论PCI前给予强化他汀治疗的安全性良好,并有潜在降低PCI后心肌损伤发生的可能;他汀类药物对PCI前后白细胞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可评估冠状动脉解剖学狭窄程度,但不能准确地判断冠状动脉狭窄是否引起功能性心肌缺血.血流储备分数是评估功能性狭窄的金标准,但有创且费用昂贵,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用于评价冠状动脉功能性狭窄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分析技术包括: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生物力学特征、基于管腔内密度衰减的参数、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7.
背景 CT血管造影(CTA)已成为影像学研究的热点,近年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目的 探讨CTA在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其斑块类型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冠心病(CHD)患者98例,均接受CAG和CTA检查.记录CTA对冠状动脉管腔的评价结果,以CAG为诊...  相似文献   

18.
阿托伐他汀是最有效而安全的他汀类药,能明显降低心血管风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引起可危及生命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因而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标准治疗方案中应尽早应用,长期坚持强化他汀治疗,改善冠状动脉斑块生物学特征,逆转不稳定斑块,改善患者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评价脑心通对轻中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斑块性质的疗效。方法患者通过造影及冠状动脉超声诊断为轻中度狭窄后,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冠心病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步长脑心通胶囊干预,3个月后通过IVUS-VH观察患者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23.1%,对照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26.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12.3%,对照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2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US-VH评价显示,步长脑心通胶囊能改善轻中度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斑块成分,降低易损斑块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张燕  夏豪  聂小磊 《心脏杂志》2010,22(5):654-657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药物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观察粥样斑块内血管生成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将3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组和阿托伐他汀组。14周后处死大鼠,取血测定血脂及C反应蛋白,观察主动脉病理学变化;测量斑块面积及内膜中膜面积比(I/M);微血管密度(MVD)测定,免疫组化观察并分析斑块内Ⅷ因子的表达。结果: ①高脂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血清脂质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而二者之间无明显差异性;②高脂组和阿托伐他汀组I/M较正常组明显增多(P<0.05),而阿托伐他汀组I/M较高脂组明显减少(P<0.05);③阿托伐他汀和高脂组斑块内MVD及Ⅷ因子阳性率均明显均高于正常组,而阿托伐他汀组MVD及Ⅷ因子阳性率均低于高脂组(P<0.05);结论: 新生血管多发生在不稳定斑块内,斑块内血管生成是增加斑块不稳定性的又一因素,阿托伐他汀可以减少斑块内血管生成,达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