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 (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充实和发展了中医的病机辨证和治疗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临床表现、瘀热的类型、瘀热的治疗原则、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瘀热学说的意义,并附医案两则。  相似文献   

2.
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充实和发展了中医的病机辨证和治疗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临床表现、瘀热的类型、瘀热的治疗原则、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瘀热学说的意义,并附医案两则。  相似文献   

3.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充实和发展了中医的病机辨证和治疗学内容,文章主要内容包括: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临床表现、瘀热的类型、瘀热的治疗原则、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瘀热学说的意义,并附医案2则。  相似文献   

4.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及对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瘀热相搏证是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证候类别。其病因为火热毒邪;病位深在营血、脉络;病理变化为瘀热搏结,脏腑受损;治疗大法为凉血化瘀。我们以“瘀热相搏”主证为基础,根据病证、病位、病理特点,分别针对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瘀热水结证、重症肝炎的瘀热发黄证、出血性疾病的瘀热血溢证、出血性中风的瘀热阻窍证及高脂血症的络热血瘀证等若干子证,进行了理论、临床、实验及新药开发等较为系统的研究,显示了中医以“证候”为中心的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5.
凉血化瘀法属于中医学活血化瘀治法之一,是将具有凉血与化瘀两类功效或双重作用的药物组合成方用以治疗血热和血瘀互为因果所致的“瘀热相搏证”[1]。凉血化瘀法首见于《伤寒论》“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说明瘀热相搏可致蓄血,治当下其瘀热,血出则瘀热去,病情缓解。  相似文献   

6.
论瘀热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瘀与热是瘀热形成的病理基础。瘀包括血瘀和瘀血,临床表现为疼痛、发热、皮肤、黏膜的异常、积、肿块、出血;热为六淫病邪之一,临床表现为自觉或他觉的发热。在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尤其是疑难病症)发展的一定阶段。许多患者同时表现血热与血瘀并见;而瘀热相搏证是指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证型。   相似文献   

7.
指出真中与类中、外风与内风有其相关性;瘀热阻窍是中风急性期的基本病理环节;卒中多属标实本虚,但以标实为其病性特点。阐明中风的辨证分类和治疗方法,即首分卒中期、恢复期(附后遗症期),卒中期分为中血脉、中腑、中脏3类;恢复期则按虚实而分证。强调无论出血、缺血,凡属“瘀热阻窍”证候者,均可采用凉血通瘀法,以分解瘀热相搏之势。介绍通腑泄浊三要诀,即下燥热、下痰火、下瘀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析桂枝茯苓汤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瘀热相搏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科室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瘀热相搏证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桂枝茯苓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心绞痛、心电图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躯体活动受限程度评分、心绞痛发作情况评分、疾病认知程度评分、心绞痛稳定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满意度评分与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心绞痛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桂枝茯苓汤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淤热相搏证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中医症候、心绞痛症状,同时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国医大师周仲瑛从痰瘀热结复合病机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临证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临床学习、收集整理周老治疗系统性硬化症的医案,从病因病机、辨机论治、用药特色等方面阐述周老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并举医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 周老认为,系统性硬化症的病机关键为痰瘀热结,病理因素以“痰、瘀、热”为主导,三者转化相兼,复合为患,贯穿病程始终;根据病情进展及病理因素的演变,治疗多从痰瘀热结复合病机入手。痰瘀内生,胶结为患,治宜化痰祛瘀、逐邪蠲痹;痰热蕴结,热扰则发,治宜清化痰热、宣痹散结;瘀热相搏,血热鸱张,治宜凉血散瘀、寓透于清;伤阴耗气,虚热内生,治宜益气养阴、扶正祛邪。文中所附验案,周老辨为痰瘀热结、风湿痹阻、气阴两伤证,治以化痰祛瘀、透热蠲痹、益气养阴,方用白薇煎合秦艽鳖甲散加减。[结论] 国医大师周仲瑛倡导辨证宜首重病机,从痰瘀热结复合病机辨治系统性硬化症,复法合治,灵活遣方,疗效显著,其经验值得传承推广。  相似文献   

10.
热瘀证是温病临床常见的一种证型,其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是热毒血瘀。在临床实践中,热瘀证不仅见于外感热病,也见于多种内伤杂病。狼疮性肾炎(LN)属于内伤杂病范畴,是我国继发性肾脏疾病中最主要的病种[1],LN在其病变过程中往往表现有温病热瘀证的证候,存在热毒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选用中老龄大鼠,采用高脂饮食,结扎左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作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模型,观察大鼠一般体征、脑系数、血脂、血液流变学、血浆血栓素B(2TXB2)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模型鼠出现偏瘫症状;脑系数显著增高(P<0.01),血脂升高,血液呈高度浓、黏、凝、聚状态,PAI活性显著升高。结论: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的动物模型,符合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的临床特点,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证的动物模型成功建立。  相似文献   

12.
“瘀血生风”就是因瘀血导致的内风。“瘀血生风”病证除了表现出瘀血和动风的主要症状或体征外,常常伴有气虚、阴虚、血寒、血热等较多的兼证。正确认识这类兼证,揭示其规律,对“瘀血生风”病证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瘀血生风”过程中出现的兼证及其病机进行分析,试图探索出其兼证规律。  相似文献   

13.
温病血分热瘀证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病分血热瘀证的病因,基因病理环节,病理演变和治法进行理论分析,人为瘀交结是温病血分证一个重要病理变化,治疗血分证注重若寒解毒及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的影像学表现差异。方法:应用低张气钡双重造影技术,观察统计135例萎缩性胃炎与中医胃脘痛辨证分型的虚寒证、郁热证、瘀血证的影像学表现。结果:X线诊断轻度萎缩性胃炎与虚寒证符合率为79.07%,X线诊断中度萎缩性胃炎与郁热证符合率为87.09%,X线诊断重度萎缩性胃炎因例数少未统计符合率。结论:萎缩性胃炎X线表现不能完全与中医胃脘痛辨证分型的虚寒证、郁热证、瘀血证相符。  相似文献   

15.
温病热瘀证的病机及分期证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病热瘀证是指在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既有热毒炽盛又见血行瘀滞的一类急性发热性疾病,是温病学中一个独特证型,即热邪入侵体内,煎熬阴津血液,导致血液粘稠而成瘀血。热邪和瘀血相互交织,热瘀阻于脏腑经络,引起相关脏腑的病变,最终可致热瘀气脱,正气耗竭而死亡,而热毒和血瘀是整个热瘀证病变过程中始终贯穿的基本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16.
提出郁热不寐的概念,进而探讨郁热不寐产生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其中疏达清散是治疗郁热之关键环节,宁心安神不可或缺,临证需随郁热所在部位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