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方药组成:炙黄芪30克、党参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5克、乌梅15克、炙升麻10克(严重高血压患者减半)。服药方法:每日一剂,浓煎成500毫升,分三次服,十日为一疗程,每疗程之间休息三天,计二、三疗程。病案举例:病案一、程××、男,71岁。患者于1972年起小便次数增多,从九月二十日起排尿困难,甚则尿闭少腹胀痛难忍,经本院外科检查诊断为“老年性前列腺肥大症”,给予乙芪酚、青霉素等药物治疗,加上局部热敷效果不显,后插导尿管保  相似文献   

2.
李××,女,29岁。1984年9月30日诊。因患感冒而致失音已3月余,多方医治皆罔效。患者面色不华,形体消瘦,倦怠无力,食欲不振,食后作胀。舌淡嫩苔白,脉细弱。诊为脾胃不健,土不生金,风寒外束,肺气失宣,音窍不利。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30克、陈皮10克、白术15克、升麻12克、柴胡12克、当归15克、党参20克、桔梗12克、前胡12克、蝉蜕10克、炙甘草10克。服2剂后,能发音,  相似文献   

3.
近来我们采用针刺双侧内关穴治疗 2例因暴怒而失音患者 ,获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病案 1徐×× ,女 ,38岁 ,2 0 0 1年 1月 2 2日因争吵怒而大哭 ,继而失音。急忙就医 ,打针服药均未获效。次日来我院本科就诊 ,查无其它阳性体征 ,神志清楚 ,能理解问话而不能发音回答。脉沉弦 ,舌苔微黄。治疗 :针刺双侧内关穴进针 8分~ 1寸 ,提插捻转 ,给予强刺激约 1min ,患者即发音说话 ,语言如常。2 病案 2汪×× ,女 ,2 6岁。 2 0 0 1年 1 2月 2 4日就诊。因吵架 ,惊怒哭泣 ,随即张口发不出声音。患者心中烦乱 ,急躁时捶胸、拍掌。曾去医院检…  相似文献   

4.
一、失音李××,女,32岁,教师。1982年10月26日诊: 1月前,因感冒而引起咽喉疼痛,发音不畅,逐渐声嘶,×医院诊为“慢性咽炎”,经西药治疗,咽痛减轻而声嘶加重,伴见潮热盗汗,舌淡红少苔,脉细略数。辨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治以滋阴补肾之六味地黄丸加味:熟地20克、山萸肉15克、淮山药2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桔梗12克、诃子10  相似文献   

5.
崩漏治验     
例一,张××、女、38岁。1979年8月6日诊: 傍晚时分,突然血崩盈盂、面色苍白无华、头昏目黑、头额多汗、声音低短、倦卧懒言、舌苔薄白微腻、脉象浮大、重按无力。证属暴崩气虚欲脱之症。急用家传血崩不止方治之:灯芯草一根,蘸香油点燃,烧两足大敦穴各十下。烧后患者血崩即止,继以补气摄血、凉血止血治之,予止崩饮。处方:人参15克、黄芪30克、白术10克、三七1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龟板20克、熟地30克、炙草6克、一剂、水煎服。  相似文献   

6.
<正> 吕××,女,30岁.门诊号13573. 一周前因患感冒,渐失音.在本地医院求治多日,效不显,于1979年5月17日来县医院诊治.证见发冷发热,脉浮略数,舌淡红,苔薄白,失音八天,二便饮食如常.身体壮实,余无他疾. 辨证:肺胃郁热,金实不呜. 治则:宣通肺气,清热利咽,润肺开声.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减:生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15克云故纸10克菖蒲10克蝉蜕8克牛子10克银花15克连翘10克射干10克山豆根15克胖大海15克桔梗10克细辛2克麦冬10克甘草3克二诊(1979年5月19日):服上药两剂,  相似文献   

7.
笔者自拟消囊饮治疗脑囊虫病30余例,均在服药1~3个月后获愈。现介绍如下。基本方:白芥子、玄参、法夏、僵虫、南星、枳壳各15克,牡蛎、竹沥各50克,海浮石25克,甘草10克。无竹沥,可用昆布代替;有条件者,可加贝母15克。病例一:徐××,男,34岁,农民。发现囊虫病12年,阵发抽搐10个多月.患者于1974年发病,全身有结节40多个。1982  相似文献   

8.
案1:章××,男,39岁。1959年3月27日诊治,病志号:7。诊见:腰疼神倦,寐时欠酣,舌滑,脉弦滑。拟清痰为主,兼益肾气。方药:陈皮15克半夏15克枳壳15克枳实7.5克竹茹5克炙冬花15克茯苓15克前胡7.5克炙甘草5克,三剂水煎服,配服肾气丸。按:该患痰饮为病,饮为阴邪,得热则化,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曰:  相似文献   

9.
笔者自1976~1983年间,用自拟补阳敛风汤治疗阳虚眩晕15例,其中痊愈10例,好转5例;服药最多者15剂,最少者5剂,平均10剂。补阳敛风汤的药物组成及加减法: 白术15克、茯苓20克、附片(先煎)20克、淫羊藿20克、京半夏15克、荆芥10克、炙草5克、川芎12克、龙骨24克、牡蛎24克。阳虚湿阻者加藿香、菖蒲、泽泻;阳虚饮逆者加桂枝、旋复花、代赭石;虚阳上越者加肉桂、川牛膝、磁石;阴阳俱损,上盛下虚加女贞子、白芍、龟板、珍珠母、磁石。典型病例病例一,杨××,女,50岁,工人。1979年5月诊。患者眩晕反复发作三年。刻诊:眩晕,站立不稳,喜闭目静卧,伴喜暖畏寒,恶  相似文献   

10.
治汗偶得     
刘×,女,47岁。1987年8月15日因心悸而就诊。视其咽干不欲饮,口中臭秽,便干溺赤,腰膝酸软,苔黄,脉结代,予玉女煎加味:生石膏、生地各30克,麦冬、知母各15克,黄连、大黄、牛膝、五味子各10克。水煎服,药后心悸未除,但多日之痼证“阵汗”却明显好转。此汗证逾年,频频汗出,  相似文献   

11.
我科接诊5例误将天仙子为地肤子配方引起的中毒患者,患在服用含天仙子的汤药后均出现口渴、头晕、视物昏光、舌硬、谵语、下肢无力等中毒症状。例1:张××,男,20岁,工人,1986年9月20日诊。因全身泛发风团瘙痒、受风着凉加重而就诊。前医诊为荨麻疹,投予中药汤剂(金银花20克白芷15克葶苈子10竞羌活15克防风15克 荆  相似文献   

12.
郭××男58岁1982年12月20日初诊。患者77年元月因玻璃体混浊曾就诊我处,在治疗过程中,眼疾少愈。又主诉其晨起腹泻已二、三年,每日刚至天明就要登厕,泻下清稀,泻后腹痛,小便多,色清,口渴喜热饮而不能饮,舌质一般,苔白而干,脉数有力。病人又告知曾服中药治疗无效。索观其方乃温肾固涩之四神丸加减。证属湿热壅滞,阳郁不升。治以清利湿热,运脾止泻。处方:炒白术15克川黄连10克黄芩10克茯苓30克西滑石18克寸冬30克生甘草6克。  相似文献   

13.
徐××,男,63岁。咳喘8年,遇寒则发,以秋冬为甚。此次发作已有2月,咳喘胸满,不能平卧,咳痰呈白沫状、量多,形寒怯冷,面目虚浮,舌淡、苔白微腻,脉滑小弦。曾经本地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迭用多种抗菌素及止咳平喘药物,疗效不著而延余诊治。拟温阳补气、化痰蠲饮、止咳平喘法,宗阳和汤加减。处方:炙麻黄6克,干姜8克,肉桂6克,白芥子6克,鹿角胶10克,炙甘草6克,生炙黄芪各15克,白术12克,杏仁10克(打),葶苈子10克(包),炙苏子10克。  相似文献   

14.
桂枝加芍药汤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病误下后,表不解,邪气内陷太阴之脾虚气滞证。笔者运用此方治愈右上肢震颤一例,报道如下。杨××,女,45岁,83年10月15日初诊。患者于81年患“结核性脑膜炎”后,右上肢出现持续性震颤;震颤甚时则厥而不省人事,10分钟后复醒如常。两上肢下垂无力,舌淡苔白,脉缓而略浮。证属营卫不和之震颤症。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处方:桂枝20克、白芍20克、杏仁15克、苏叶10克、大枣15克、炙草6克、生姜6克、二日一剂。服上方4剂后,右上肢震颤如故,遂改用桂枝加芍药汤以和调营卫,化阴潜阳。处方:桂枝20克、白芍10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大枣20克、炙草10克、  相似文献   

15.
麦粒肿多因脾胃蕴热上攻,外感风热毒邪而诱发。笔者自拟祛风活血饮治疗30余例,屡治屡效。现介绍如下: 方药:羌活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白芷10克、黄连3克、归尾10克、生地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银花20克、皂角刺12克、甲珠10克、酒大黄10克、生甘草6克。小儿用量酌减。病例一:杨××,男,60岁。1984年1月24日诊。右眼红肿疼痛3天。查:右眼上睑内  相似文献   

16.
乌马龙合剂治疗寒痹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处方:炙川乌4克,炙草乌3克,炙马前子3克,黄芪25克,党参20克,荆三棱10克,蓬莪术10克,麻黄15克,桂枝15克,地龙20克,细辛5克,甘草10克。用法:水煎100毫升,早晚分服。本方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及神经性关节疼痛。证见遇寒痛甚,年老气虚可加人参5~10克,上肢痛者加白芷10克,威灵仙10克,下肢痛者加独活、牛膝各15克,腰痛者加寄生30克,川断10克。例案:徐××,女性,26岁,庄  相似文献   

17.
崩漏一则     
李××,女,21岁。1987年5月6日诊。经来一月未尽,经行无定期,量多质清,血色淡红,气短心悸,体倦乏力,面色无华,舌体胖,脉虚大。此为脾虚不能统血,冲任不固所致之崩漏症。治宜益气摄血,兼固冲任。方药:潞参、白术、炙黄芪、茯苓、炒枣仁、当归、炒白芍、生地、茜草根炭各15克,炙甘草、丹皮各10克,乌贼骨20克。服药2剂后,五天基本经净,  相似文献   

18.
药物组成及用法:黄芩10克、酒白芍9克、黄连5克、木香9克、槟榔10克、生山楂30克、白头翁2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素体脾胃虚弱者加焦白术10克。杨××,男,37岁。1982年8月15日就诊。因二日前出现高热,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脓血日20余次,乃邀余诊治。见其苔黄,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院收治四例腹腔及腹膜后巨大脓肿,采用中药内托法及局部穿刺,置管引流术,均获治愈。兹举例报道如下: 例一、马××男性60岁患者因胃溃疡穿孔急诊入院,经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穿孔闭合。但患者始终伴有低烧37.5C至38℃。面色无华,肢冷自汗,全身无力,伴腹胀、纳差、便溏尿少,舌淡苔白,脉细数。X片检查见右膈下有一液平,诊为膈下脓肿。其中医辨证当属气阴两虚,毒热内蕴。治以益气养阴,托里透脓。处方:败酱草30克虎杖15克生芪30克党参15克花粉15克生薏米30克白芷10克冬瓜仁15克赤芍10克当归10克木香10克生草10克服药后,在超声指示下穿刺抽脓。每次抽出脓液较清稀,量约80ml。一周后,患者体温正常,精神饮食明显好转,面色始转红润。复查X片:右膈下气液面基本消失;后又改服清热活血,健脾益气方巩固治疗一周,患者基本治愈出院。例二、善××男性41岁患者因发烧38.8℃,白细胞22×10~9/L(22000/mm~3)伴腰胀痛收住院。自诉二周前右腰后侧曾被砸伤,一直活动受限。入院后检查发现右腰后侧软组织膨隆,皮色不变,有明显叩击痛。B超检查:后腹膜脓肿,范围约10  相似文献   

20.
患者孟××,男,46岁。干部。左侧半身麻木近一年,经中、西医治疗无效,于83年8月28日来诊。患者平素身体健康,发病无明显诱因,精神、饮食如常。惟觉左半身肢体麻木、出汗、恶风。患肢活动自如,肤色正常,肌肉不萎缩。两侧肤温无差别。经握力测验,患侧较正常肢侧稍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证属太阳中风,因腠理疏松,外感风邪,营卫失调所致。应投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用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两剂水煎服,令微汗。服药后,汗止,麻木感减轻,继续投上方加赤芍10克。两剂水煎服。服药后痊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