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CD4~+T细胞与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血吸虫病仍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据WHO最近估计,全世界仍有6亿人口处于感染血吸虫的危险环境中,其中约2亿人受感染,每年死于血吸虫病者超过10万人,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虽然全球范围内,血吸虫病防治已持续数十年,全面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前景仍不容乐观.血吸虫病疫苗的研制与发展已被置于防治研究的重要地位.近年来,许多研究均集中于抗血吸虫感染的获得性免疫应答机制和寻找可能诱导保护免疫的相关寄生虫抗原分子等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2.
血吸虫病仍是一个严重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据 WHO最近估计 ,全世界仍有 6亿人口处于感染血吸虫的危险环境中 ,其中约 2亿人受感染 ,每年死于血吸虫病者超过 1 0万人 ,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虽然全球范围内 ,血吸虫病防治已持续数十年 ,全面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前景仍不容乐观。血吸虫病疫苗的研制与发展已被置于防治研究的重要地位。近年来 ,许多研究均集中于抗血吸虫感染的获得性免疫应答机制和寻找可能诱导保护性免疫的相关寄生虫抗原分子等基础研究。  自从 1 986年 Mosmann及其同事在免疫学界提出了一个新概念 :小鼠 T辅助细胞…  相似文献   

3.
<正>血吸虫病是一种在全球广泛流行的传染病。寄生人类的5种血吸虫中,有3种(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和间插血吸虫)主要在非洲流行。全球感染血吸虫的2亿多人中,90%以上分布在非洲。因血吸虫病而死亡和失能的人群,非洲也占绝大多数。但我国医务卫生人员和科技人员对非洲血吸虫病的了解还不多。从20世纪60年代起,不断有我国援外人员感染非洲血吸虫的报告。随着我国改革  相似文献   

4.
血吸虫病疫苗与血吸虫病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吸虫病疫苗与血吸虫病预防同济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武汉430030)石佑恩寄生于人类的几种主要血吸虫中,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病情最重,防治难度最大。这是由于日本血吸虫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如日本血吸虫成虫寿命长;动物宿主多;感染后的伴随免疫和治愈后...  相似文献   

5.
血吸虫发育调控的信号转导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吸虫为扁形动物门、裂体科的雌雄异体寄生虫。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寄生虫病 ,为仅次于疟疾的第二重要热带病。该病在全球 76个国家和地区流行 ,共约 2亿患者 ,6亿人群受威胁。目前 ,在我国尚在 10 8个县和 5 7个县级农场流行 ,共有患者 82万〔1〕。每年为防治此病支出巨大 ,药物治疗不能控制再感染。种种因素表明迫切需要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发高效的血吸虫病免疫预防苗。血吸虫成虫主要寄生于宿主的肝门和肠系膜静脉。在脊椎动物体内不繁殖 ,危害不大 ,而性成熟的雌虫产生的大量虫卵及其在宿主肝脏…  相似文献   

6.
中国日本血吸虫病的化学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已知有19种血吸虫(Schistosoma)可侵犯人体。能使人体致病的血吸虫主要有埃及、曼氏、日本、间插和湄公血吸虫5种。在人类寄生虫病中,血吸虫病是仅次于疟疾的第二重要的热带病。全球有74个国家和地区流行血吸虫病,6亿多人口受威胁,1.947亿人受感染,感染者主要集中在10~19岁人群,目前总的趋势是感染人数还在增加。每年估计至少有20万人死于血吸虫病,主要死亡原因为:埃及血吸虫病引起的膀胱癌和肾衰竭,肠道血吸虫病引起的肝纤维化和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在中国,有12个省(市)、427个县(市、区)流行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  相似文献   

7.
血吸虫疫苗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血吸虫病仍在75个国家中流行,约有2亿人受到感染,5—6亿人受到威胁。目前治疗血吸虫病的药物,尽管疗效显著,但存在的问题是:化疗对已造成的组织损害没有作用;化疗后的病人重复感染,又得重复进行化疗程序和长期的监测措施,这些都需要昂贵的费用和大批专业技术人员。此外,血吸虫有可能对所用药物产生抗性。因此,发展疫苗被认为是防制血吸虫感染急需的措施。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血吸虫疫苗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就近年来对血吸虫疫苗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作一综述。血吸虫疫苗研究的进展对血吸虫疫苗的研究,主要…  相似文献   

8.
我国抗血吸虫疫苗研究的成绩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研制抗血吸虫疫苗 ,将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添加一个有力武器 ,是当前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工作的一个难点。日本血吸虫病有多种储存宿主 ,而且家畜尤其是牛在血吸虫病传播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研制兽用 (牛用 )抗血吸虫疫苗 ,以减少主要传染源 ,减少人畜感染 ,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将日本血吸虫基因工程疫苗研究纳入了国家 863高科技计划。自 1 995年起 ,国家以总理储备金专项拨款 5 0 0万元 ,资助血吸虫病疫苗研究 ,全国有 1 0个专业研究所与医学院校协作攻关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 抗血吸虫疫苗研制的可行性1血吸虫在宿主体内不繁殖 ,…  相似文献   

9.
一、世界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迄今已发现19种血吸虫能侵犯人体。对人类健康有威胁的血吸虫有5种,即埃及、日本、曼氏、湄公与间插血吸虫。其他种血吸虫偶尔可感染人,不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89年估计,全球31亿人生活在有血吸虫病流行的国家里,疫区人口5.6亿,l.6亿人受感染,感染者中15岁以下儿童6 600多万,占44.3%,15岁及15岁以上成人8 300多万,占55.7%。血吸虫病对儿童的危害相当大。  相似文献   

10.
汪世平  余俊龙 《传染病信息》2006,19(3):128-129,136
血吸虫病流行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受威胁人口高达6亿,感染人数2亿,全球每年至少有2万余人死于血吸虫病。2000多年前的长沙马王堆西汉女尸体内发现的日本血吸虫卵,足以证明日本血吸虫病在中国流行年代之久远n1。日本血吸虫病曾流行于我国南方12省(市),经过50余年的防治,取得了巨:赶的成绩。目前,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和云南等7省尚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本文仅就我国血吸虫病的临床治疗与抗病疫苗研究现状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测定能用于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的噬菌体展示肽基因序列,研究合成多肽抗原的血吸虫病诊断价值.方法扩增目的噬菌体,制备和纯化噬菌体DNA,对目的噬菌体中外源性肽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演绎氨基酸序列分析.根据血清反应强度和演绎氨基酸序列选择2个噬菌体的展示肽段进行人工多肽合成.以合成的多肽为抗原,建立血吸虫病诊断方法,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同时检测治疗前及治愈后的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该合成抗原的血吸虫病疗效考核价值.结果测定了14个噬菌体展示外源肽的基因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其中有6个噬茵体的外源肽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其余8个噬菌体展示肽的基因序列不相同.分析演绎氨基酸序列,发现1个噬菌体展示肽中的3个连续的氨基酸(GVK)残基与血吸虫23 kDa分子氨基酸残基相同.合成多肽抗原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敏感性分别为92.3%和91.1%,与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的交叉反应率为7.5%,检测健康人血清,特异性为95.5%.检测治愈后0.5年的同一病人血清,阴转率为55.3%,治愈后1年的病人血清中IgG抗体的阴转率为63.2%.结论 9个具有血吸虫病诊断价值的噬菌体展示表位的基因序列被确定,并证明了合成多肽抗原有较好的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内镜下Oddi括约肌测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等胆系疾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糖尿病胃轻瘫(DGP)等非胆系疾病Oddi括约肌(SO)功能变化,通过内镜采用灌注式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对15例胆系疾病患者、13例非胆系疾病患者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结果显示,胆系疾病组的胆总管压力、SO基础压及蠕动波振幅明显高于非胆系疾病组(6.86±0.63kPa与1.27±0.10kPa,P<0.01;7.31±0.95kPa与1.87±0.16kPa,P<0.01;32.00±1.2kPa与24.14±1.5kPa,P<0.05);同时,非胆系疾病组的十二指肠压、SO蠕动频率及间期较胆系疾病组明显降低、减慢及延长(1.42±0.26kPa与0.30±0.10kPa,P<0.01;3.6±1.2次/分与2.2±0.4次/分,P<0.05;7.4±1.2秒与11.0±1.8秒,P<0.05)。结果显示,无论是胆系疾病还是FD及DGP等非胆系疾病均有SO功能紊乱,但表现形式相反,对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Measurable evolution occurs in laboratory populations of Drosophila under strong natural selection. The rate of adapta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populations with genetic variability increased by radiation than in the control, nonirradiated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