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研究鼻咽癌首程放疗后颈部淋巴结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 124例鼻咽癌初诊患者采用60Co分段放射治疗和连续放射治疗后,分析淋巴结分期、照射布野、放疗剂量及分段治疗间歇与颈部淋巴结复发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淋巴结分期高与颈淋巴结复发有关,N0,N1,N2,N3期复发率分别为12.8 %,12.2 %,23.7 %和27.5 %(P<0.001)。全颈和半颈照射的复发率分别为19.3 %和6.9 %(P>0.05)。在终止剂量为60 Gy和65 Gy时,消退剂量为45 Gy时复发率均较55 Gy低,分别为12.4 %,24.1 %(P<0.001)和11.5 %,23.3 %(P<0.001)。连续放疗复发率为11.9 %,低于分段放疗组21.8 %(P<0.001),分段放疗间歇时间长也与复发有关(P = 0.038)。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颈淋巴结复发与N分期高以及疗程呈正比,靶区漏照或剂量不足也是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N0期鼻咽癌上半颈预防照射的长期随访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hen CZ  Li DR  Chen ZJ  Li DS  Guo LJ  Guo H 《癌症》2008,27(3):295-298
背景与目的:对N0期鼻咽癌患者的颈部预防照射,照射范围必须包括全颈还是上半颈,目前还存在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回顾性分析评价N0期鼻咽癌半颈照射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32例N0期鼻咽癌患者半颈预防照射颈部长期控制结果及相关因素。全部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放疗,鼻咽中位剂量DT70Gy;颈部治疗范围只包括双侧上半颈,治疗中位剂量DT50Gy。Kaplan-Meier法计算相关生存率、颈部复发率,log-rank检验对颈部复发率差异进行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有17例患者治疗后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颈部5年控制率96.06%;其中6例患者同时合并鼻咽部复发,11例单纯颈部复发。单纯野内和野外复发率分别为0.93%(4/432)和1.62%(7/43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7)。63例患者有鼻咽复发,有鼻咽复发者的颈部复发率为9.52%(6/63),明显高于无鼻咽复发者的2.98%(11/37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鼻咽复发是影响颈部控制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N0期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颈部复发率很低,颈部预防照射范围仅包括双上颈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首程放疗后578例颈部淋巴结复发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明  徐昕 《肿瘤学杂志》2004,10(5):367-368
[目的]研究鼻咽癌首程放疗后颈部淋巴结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3124例鼻咽癌初诊患者采用60Co分段放射治疗和连续放射治疗后分析淋巴结分期、照野布野、放射剂量及分段治疗问题与颈部淋巴结复发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淋巴结分期高与颈淋巴结复发有关,N0、N1、N2、N3期复发率分别为12.8%、12.2%、23.7%和27.5%(P<0.001).全颈和半颈照射的复发率分别为19.3%和16.9%(P>0.05).在终止剂量为60Gy和65Gy时,消退剂量45Gy复发率均较55Gy低,分别为12.4%对24.1%(P>0.001)和11.5%对23.3%(P<0.001).连续放疗复发率11.9%,低于分段放疗组的21.8%(P<0.001),分段放疗间隙时间长也与高复发有关(P=0.038).[结论]鼻咽癌放疗后颈淋巴结复发与N分期高以及疗程长成正比,靶区漏照或剂量不足也是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NO期鼻咽癌颈淋巴结区域预防照射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方云  彭苗  胡伟汉  韩非  王馨  徐慧敏 《癌症》2010,29(1):106-110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一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阴性者颈部的区域预防照射范围及剂量尚无定论。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鼻咽癌影像学诊断N0期患者颈部预防野照射方式,并分析颈部淋巴结复发因素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205例N0期鼻咽癌患者资料,治疗前均行鼻咽部和颈部影像学检查。采用直线加速器产生的6~8MV高能X线,以面颈联合野为主的放疗技术,鼻咽原发灶照射剂量为60~80Gy,颈部剂量为46~64Gy。常规分割、连续照射。按颈部预防照射范围将患者分为两组,半颈预防组和全颈预防组。60例进行了化疗。随访时间3~6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累积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计算,对生存率的差异采用log-rank进行显著性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前进法。结果:205例N0期鼻咽癌患者,3年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2.9%、91.9%。半颈、全颈预防组淋巴结复发率分别为2.27%、0,T1、T2、T3、T4期患者的颈部复发率分别为0、3.08%、0、0,鼻咽无复发时、复发时的颈部淋巴结复发率分别为1.03%、0,各组淋巴结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  相似文献   

5.
NO期鼻咽癌上半颈预防照射的长期随访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对NO期鼻咽癌患者的颈部预防照射,照射范围必须包括全颈还是上半颈,目前还存在争议.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回顾性分析评价NO期鼻咽癌半颈照射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32例NO期鼻咽癌患者半颈预防照射颈部长期控制结果及相关因素.全部患者均接受根治性放疗,鼻咽中位剂量DT 70 Gy;颈部治疗范围只包括双侧上半颈,治疗中位剂量DT 50 Gy.Kaplan Meier法计算相关生存率、颈部复发率,log-rank检验对颈部复发率差异进行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有17例患者治疗后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颈部5年控制率96.06%;其中6例患者同时合并鼻咽部复发,11例单纯颈部复发.单纯野内和野外复发率分别为0.93%(4/32)和1.62%(7/3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7).63例患者有鼻咽复发,有鼻咽复发者的颈部复发率为9.52%(6/3),明显高于无鼻咽复发者的2.98%(11/7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多因素分析显示鼻咽复发是影响颈部控制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NO期鼻咽癌患者放射治疗后颈部复发率很低,颈部预防照射范围仅包括双上颈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N_0期鼻咽癌颈部照射的合适范围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确定N0 期鼻咽癌颈部照射的合适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6例N0 期鼻咽癌病人治疗后颈部控制结果及相关因素。全部病例接受单纯根治性放疗 ,鼻咽中位剂量DT70Gy ;颈部治疗范围只包括双侧上半颈 ,治疗剂量DT( 4 0~ 72 )Gy(平均DT4 7Gy ,中位DT5 0GY)。 结果 共有 9例病人治疗后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 ,颈部 5年控制率 96 .1%。其中 4例同时合并鼻咽部复发 ,单纯颈部复发 5例 ,单纯颈部复发率 2 .5 5 % ( 5 / 196 )。颈部治疗剂量低于DT4 5Gy组的颈部复发率为9.0 % ( 6 / 6 7)明显高于剂量高于DT4 5Gy组的2 .3% ( 3/ 12 9) ;有鼻咽复发者的颈部复发率 13.3% ( 4 / 33)明显高于无复发者的 3.0 % ( 5 / 16 6 ) ;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N0 期鼻咽癌病人放射治疗后颈部复发率很低 ,颈部治疗范围包括双上颈已足够 ,治疗剂量应高于 4 5Gy。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于调强放疗(IMRT) N0期鼻咽癌患者颈部预防照射的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2003—2008年本中心IMRT的 270例N0期(第6版AJCC/UICC分期)初治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171例接受上半颈预防照射,99例接受全颈预防照射。所有患者均接受鼻咽原发灶、上颈部淋巴引流区(包括双颈Ⅱ、Ⅲ、ⅤA区)6 MV X线IMRT,鼻咽原发灶剂量为68 Gy分30次,上颈剂量为54 Gy分30次,疗程6周。全颈预防照射者下颈部及锁骨上采用颈前半野常规技术,剂量为50 Gy分25次。结果 中位随访65.1个月,随访率为93%。上颈、全颈预防照射的 5年肿瘤相关生存率分别为95.3%、91.9%(χ2=0.76,P=0.384),颈部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9.4%、99.0%(χ2=1.18,P=0.278),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8.8%、94.9%(χ2=2.31,P=0.128)。咽后淋巴结阴、阳性患者 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9.4%、93.7%(χ2=8.96,P=0.003)。急性不良反应主要为1、2级黏膜炎和咽喉炎,无3+4级张口困难和口干等晚期不良反应。结论 N0期鼻咽癌患者IMRT时行上半颈预防照射也许是可行的,第7版AJCC/UICC将颈淋巴结阴性而咽后淋巴结阳性鼻咽癌上调为N1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颈淋巴结阴性鼻咽癌颈部的放射治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Li Y  Cao KJ  Chen QY  Xie GF  Huang PY 《癌症》2005,24(5):627-630
背景与目的:颈淋巴结阴性鼻咽癌(简称N0鼻咽癌)约占全部鼻咽癌病例的20%~30%,对这部分患者,治疗规范是在照射鼻咽病灶的同时预防照射双上颈部。但有些研究者主张行全颈预防照射。本研究分析和比较上颈部预防照射和全颈预防照射的颈部复发率和生存率的影响,以探讨N0鼻咽癌颈部的放射治疗。方法:选取178例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N0鼻咽癌患者,其中88例接受上颈预防照射(上颈照射组),90例接受全颈预防照射(全颈照射组)。用Kaplan-M eier和log-rank法计算和比较两组生存率,用Cox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上颈照射组和全颈照射组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9%、90.9%、80.7%和97.8%、80.0%、71.1%(P=0.224);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是93.2%、80.7%、77.3%和85.6%、68.9%、64.4%(P=0.163);颈部复发率分别是1.14%和1.08%(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T分期和近期疗效是影响N0鼻咽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对于颈淋巴结阴性鼻咽癌患者只需作上颈预防性照射。  相似文献   

9.
T3~T4N0~N3期鼻咽癌单纯放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不同T分期与N分期对局部晚期鼻咽癌单纯放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556例T3~T4N0~N3期(1992年福州分期)鼻咽癌初治患者临床资料。全组病例均采用面颈联合野照射技术给予单纯常规放疗。原发灶照射总剂量66~80Gy(6.5~8.0周完成),颈淋巴结转移灶照射总剂量60~70Gy(6~7周完成)。结果 全组病例5年总生存率为66.4%。T3期5年总生存率为69.1%,T4期的为59.0%(P〈0.05);两者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以及无转移生存率均无差别。N0、N1、N2、N3期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4.0%、66.0%、57.6%、29.4%(P〈0.01),N分期越高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越高。结论 单纯常规放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中。N分期是影响疗效及预后的主要因素,T分期为次要因素。对不同N分期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进行分层放化疗,对于解决治疗失败的原因——复发与远处转移也许会起到积极和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鼻咽癌N0-N1期患者Ⅱb区淋巴结预防照射剂量CTV60Gy优化至CTV50Gy的安全性以及对腮腺保护的剂量优势和临床价值, 了解PET-CT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断面短径≥5 mm但<10 m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N0-N1期初治非转移鼻咽癌157例, 其中104例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进行上颈部Ⅱb区临床靶区优化, 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颈部淋巴结复发模式, 配对t检验比较剂量优化前后靶区及腮腺剂量参数差异。结果 N1期行对侧单颈Ⅱb区优化60例, 行双颈Ⅱb区优化25例(仅咽后淋巴结转移者);N0期双颈Ⅱb区优化19例。共有3例患者出现颈部复发, 均在高剂量区内。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93.3%, 淋巴结无复发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1%、91.3%、88.5%和80.8%。颈淋巴结复发与鼻咽局部复发有关, 与咽后淋巴结状态无关。14例患者Ⅱb区内有可疑阳性颈淋巴结, 最大横截面短径平均为7.1(5~9)mm, 其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行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根治术患者的单纯手术组与术后预防性放疗组局部复发的模式,评估术后放疗对局部控制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05~2010年行胸段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患者239例,分为单纯手术组(175例)与预防性放疗组(64例),分析比较二者局部复发模式的差异。结果 239例食管癌术后患者中,单纯手术组与预防性放疗组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的类型均以淋巴结转移最为多见,分别占90.29%与95.31%;在淋巴结转移中均以纵隔淋巴结转移为多见。单纯手术组胸上段食管癌腹部淋巴结的复发显著低于胸中段及胸下段(χ2=9.452,P=0.009)。术后预防性放疗组的患者上纵隔淋巴结的复发显著低于单纯手术组(χ2=7.615,P=0.006)。而单纯手术组与术后预防性放疗组的颈部淋巴结复发(χ2=1.242,P=0.265)、中纵隔淋巴结的复发(χ2=0.023,P=0.880)、腹部淋巴结的复发(χ2=1.470,P=0.22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部、上纵隔区、中纵隔区是胸段食管癌术后局部复发的主要部位。术后预防性照射上纵隔区对减少该部位的复发有很大价值,术后放疗靶区须包括上纵隔区。胸下段食管癌及原腹部淋巴结转移可能是腹部相应转移区域预防性放疗的指征。  相似文献   

12.
颈淋巴结阴性鼻咽癌患者颈部的放射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冼超贵  张恩罴 《癌症》1996,15(2):137-138
本文分析1988年1月至12月在我科放疗前有CT检查的N0鼻咽癌患者单纯分段放疗191例,上颈放疗剂量〉45Gy-50Gy,和〉50Gy-59Gy的颈淋巴结复发率在CT示颈动脉鞘区阳性者差异显著(P〈0.01);阴性者差异不显著。全组上颈放疗剂量〉50-59Gy和〉60Gy者颈淋巴结复发率无显著差异,只行上半颈和行全颈预防放疗的颈淋巴结复发率亦无显著差异。因此,N0鼻咽癌患者颈部放疗剂量〉50Gy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咽癌后程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的疗效.方法:40例初治无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采用分两阶段对原发灶及颈部放射治疗.第一阶段用面颈联合野常规放疗DT 38Gy,第二阶段用3DCRT DT 30-36Gy,鼻咽癌原发灶总剂量70~74Gy,颈部用切线野常规分割放疗,射野上界保持与主野下界衔接,对颈淋巴结阴性照射DT 50Gy,淋巴结阳性照射DT66-70Gy.结果:局部肿瘤消退率(有效率) 100%,完全缓解率93.85%,1年生存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咽癌常规放射治疗加后程三维适型放射治疗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明确鼻咽癌N0‐N1期患者Ⅱb区淋巴结预防照射剂量CTV60Gy优化至CTV50Gy的安全性以及对腮腺保护的剂量优势和临床价值,了解PET‐CT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断面短径≥5 mm但<10 mm)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N0‐N1期初治非转移鼻咽癌157例,其中104例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进行上颈部Ⅱb区临床靶区优化,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颈部淋巴结复发模式,配对t检验比较剂量优化前后靶区及腮腺剂量参数差异。结果 N1期行对侧单颈Ⅱb区优化60例,行双颈Ⅱb区优化25例(仅咽后淋巴结转移者);N0期双颈Ⅱb区优化19例。共有3例患者出现颈部复发,均在高剂量区内。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93.3%,淋巴结无复发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1%、91.3%、88.5%和80.8%。颈淋巴结复发与鼻咽局部复发有关,与咽后淋巴结状态无关。14例患者Ⅱb区内有可疑阳性颈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平均为7.1(5~9) mm,其中11例PET‐CT阳性,平均SUVmax为2.96(2.5~3.3)。优化后肿瘤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的Dmean、Dmax、D50%、V26Gy显著低于常规计划(P<0.01)。结论 鼻咽癌N0‐N1患者进行Ⅱb区CTV60Gy至CTV50Gy的剂量优化是安全的,腮腺及颈部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明显降低,对于未达诊断标准的小淋巴结需要结合PET‐CT及DWI等多模态成像进行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确鼻咽癌N0‐N1期患者Ⅱb区淋巴结预防照射剂量CTV60Gy优化至CTV50Gy的安全性以及对腮腺保护的剂量优势和临床价值,了解PET‐CT及弥散加权成像(DWI)对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断面短径≥5 mm但<10 mm)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N0‐N1期初治非转移鼻咽癌157例,其中104例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进行上颈部Ⅱb区临床靶区优化,以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颈部淋巴结复发模式,配对t检验比较剂量优化前后靶区及腮腺剂量参数差异。结果 N1期行对侧单颈Ⅱb区优化60例,行双颈Ⅱb区优化25例(仅咽后淋巴结转移者);N0期双颈Ⅱb区优化19例。共有3例患者出现颈部复发,均在高剂量区内。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93.3%,淋巴结无复发生存率、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7.1%、91.3%、88.5%和80.8%。颈淋巴结复发与鼻咽局部复发有关,与咽后淋巴结状态无关。14例患者Ⅱb区内有可疑阳性颈淋巴结,最大横截面短径平均为7.1(5~9) mm,其中11例PET‐CT阳性,平均SUVmax为2.96(2.5~3.3)。优化后肿瘤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的Dmean、Dmax、D50%、V26Gy显著低于常规计划(P<0.01)。结论 鼻咽癌N0‐N1患者进行Ⅱb区CTV60Gy至CTV50Gy的剂量优化是安全的,腮腺及颈部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明显降低,对于未达诊断标准的小淋巴结需要结合PET‐CT及DWI等多模态成像进行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单纯放疗后淋巴结复发及颈清扫+放疗后淋巴结复发患者疗效.方法 2002年9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36例患者入组,其中单纯颈部放疗后淋巴结复发17例,颈清扫+放疗后淋巴结复发19例.局部麻醉超声或CT引导下植入3~78个粒子.粒子针间距1 cm,后退式植入粒子间距为1 cm,距影像学边界外0.5 cm.术后剂量验证实际D90为90~160 Gy,中位数130Gy.结果 随访率为100%,随访满1、2年者分别为11、3例.总反应率为81%,1、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9%、35%,生存率分别为50%、22%;颈清扫+放疗后复发组的1、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2%、54%,单纯颈部放疗后复发组分别为67%、50%(χ2=0.00,P=0.965);生存率分别为48%、13%和51%、39%(χ2=0.17,P=0.676).结论 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单纯放疗后淋巴结复发及颈清扫+放疗后淋巴结复发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挽救治疗手段.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fficacy and the feasibility of 125I seed implantation for recurrence cervical lymph node of head and neck tumor after radiotherapy or radiotherapy plus neck dissection. Methods Thirty-six patients with the recurrence cervical lymphnode of head and neck tumor after radiotherapy (17 patients) or radiotherapy plus neck dissection (19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125I seed implantation guided by ultrasound or CT under local anesthesia. The median number of seeds was 27( range from 3 to 78 ). Postoperative quality evaluation were routinely obtained for all patients. The actuarial D90 ranged from 90-160 Gy (median, 130 Gy). Results The follow-up rate was 100%. The number of the patients who were followed up over 1-and 2-year were 11 and 3.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was 81%. The 1-and 2-year over local control rates, over survival rates were 69% and 35%, 50% and 22%, respectively.The 1-and 2-year local control rates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ce node after radiotherapy plus neck dissection were 72% and 54%, while those were 67% and 50%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ce node after radiotherapy,respectively (χ2=00,P=0.965). The 1-and 2-year survival rates in two groups were 48%, 13% , and 51%, 39%, respectively (χ2=0.17, P=0.676). Conclusions 125I seed implantation is a safe,minimal invasive with low morbidity and high efficacy salvage treatment method for cervical lymph node recurrence of head and neck tumor after radi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neck disse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