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烧伤创面和焦痂下菌种分布和耐药性及其关系,探讨其在烧伤病人选择抗生素治疗中的意义.方法1993~2000年865例烧伤病人创面和焦痂下组织中分离获得1119株和291株细菌,回顾分析细菌学和耐药性监测情况,并分组比较.结果烧伤创面和焦痂下组织中G-菌和G+菌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各菌种比例亦有差异(P<0.05或P<0.01).菌种构成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其在创面和焦痂下组织的耐药率无显著差别(P>0.05);万古霉素、耐替米星和亚胺配南是以上优势菌的首选抗生素.结论烧伤创面和焦痂下组织菌种分布虽各有特点,但主要菌种构成比和耐药性趋势基本一致;未作焦痂下细菌鉴定或无条件作焦痂下细菌鉴定时,烧伤创面细菌和耐药性鉴定可作为诊治烧伤病人创面感染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进行烧伤病人痂下组织菌量及种类检测 ,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用 36 5例病人痂下组织 ,采用常规方法培养、鉴定细菌并进行药敏检测。结果 :4 5 0份标本中 390份为阳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最常见种类 ;舒普深在所选择药物中敏感性最高。结论 :可选择舒普深为经验性用药的首选。  相似文献   

3.
烧伤感染创面痂下组织细菌的分离和药敏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染是烧伤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 ,也是各脏器衰竭的原始动因[1] 。同时 ,烧伤后感染也是治疗的难点之一 ,烧伤创面既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 ,又是细菌繁殖和造成侵袭性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2 ] 。烧伤病人感染创面痂下组织细菌培养及定量可直接反映侵入深层的致病菌和菌量 ,也反映细菌的百分比 ,有助于区分主要致病菌 (优势菌 ) ,比创面培养更具有参考价值 ,对判断感染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1] 。回顾性创面痂下组织细菌学调查 ,可为临床经验性治疗及正确选择抗生素治疗提供参考。本研究总结了近期 3 65例严重烧伤病人切(削 )痂时下组…  相似文献   

4.
焦痂下组织细菌定量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157例严重烧伤患者的220次焦痂切除手术中各个部位的920个痂下组织标本的细菌定量,结果发现伤后1~4天中,86%痂下细菌定量≤10~4/克组织,14%≥10~5;伤后5天后。62%≤10~4,38%≥10~5,表明痂下组织的细菌数量随伤后时间的推延而增加,伤后第五天后显著高于伤后4天内,并维持在一个水平。痂下组织细菌定量≥10~5/克组织者其创面脓毒症的发生率为32.3%,显著高于≤10~4的脓毒症发生率。本文同时对焦痂下组织细菌定量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院自1994年4月~1999年3月,对住院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作普通细菌培养,目的是了解病区感染菌种及其变迁情况,并用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作体外敏感试验,从结果中作分析探讨.初步得出有意义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40例105次的焦痂下组织细菌计数和自体植皮成败的关系进行分析。本组资料表明,即使痂下无细菌生长,植皮成功率也只有94.72%,而痂下菌量高达10~(10)以上者,植皮成功率仍可达90%,说明植皮成败与多种因素有关,焦痂下菌量多少不是植皮成败的决定因素,不能用以预测植皮的成败,认为提出焦痂下菌量10~6是植皮成败“分水岭”的观点,容易使人们误认为是植皮的禁忌证,而影响创面的积极处理,值得推敲和商榷。  相似文献   

7.
烧伤焦痂毒性组分D1的进一步分离和毒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我院烧伤感染患者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MicroScan Walk Away4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送检的307份标本中,检出病原菌137株.居前五位的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及鲍曼/溶血不动杆菌.从总的耐药情况来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未出现耐药株,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最低.结论烧伤感染菌种复杂,耐药情况突出,应加强病原菌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李国锋  王晓娜  秦阳华 《河北医学》2013,(12):1830-1833
目的:分析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从烧伤感染患者的创面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配套的鉴定及药敏鉴定卡,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对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出的446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G-)杆菌312株,占69.96%,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G+)球菌133株,占29.82%,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l株,占0.22%,为白色假丝酵母茵。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检出率为71.59%。结论: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G-)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且主要致病菌常为多药耐药。加强其病原茵分布及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减少多药耐药菌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11):967-969
目的比较自体焦痂与异种脱细胞真皮微粒皮肤移植术治疗皮肤烧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皮肤烧伤患者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异种脱细胞真皮微粒皮肤移植术,观察组患者行自体焦痂微粒皮肤移植术,观察2组患者覆盖物外观变化、微粒皮肤存活情况及术后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残留创面分别为(21.3±4.3)%和(34.8±3.4)%,观察组患者残留创面显著小于对照组(t=8.531,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66.3±13.1)d和(53.7±15.3)d,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t=2.199,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9.7±23.2)%和(70.3±21.4)%,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t=2.158,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分别为23.1±5.7和17.8±5.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274,P<0.05)。结论自体焦痂微粒皮肤移植术治疗皮肤烧伤创面愈合率较高,外观较好,其疗效优于异种脱细胞真皮微粒皮肤移植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重度烧伤早后期创面细菌菌种变化及治疗的经验教训.方法对1997~2003年收治的37例重度以上烧伤,住院时间均超过60d患者,通过调查住院期间,进行创面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资料.结果共检出细菌5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9株,革兰阴性菌39株,主要以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的药物敏感率在60%~75%之间,对亚胺培南药物敏感率为100%,阴沟肠杆菌对头孢三代耐药明显,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药物敏感率分别为58%、100%,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红霉素、万古霉素药物敏感率分别为42.8%、57%、100%,肠球菌耐药率较高,大部分肠球菌仅对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敏感.结论烧伤早期创面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烧伤后期创面细菌革兰阳性菌较多.这些细菌的耐药菌株明显增多.耐药菌株的感染是造成重度烧伤患者创面延迟愈合的主要原因.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正确处理创面是防治烧伤感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创面细菌感染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对326例烧伤患者不同阶段的创面分泌物进行多次采集并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对革兰阴性及阳性菌的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检出革兰阴性杆菌219株,病原菌的69.52%,比例最高的为铜绿假单胞菌(25.71%);革兰阳性球菌占25.08%,比例最高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9.52%)。铜绿假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最高(97.45%),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21.12%);鲍曼不动杆菌对氨曲南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最高(均为100.0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29.59%);大肠埃希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最高(79.48%),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0.00%);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最高(88.26%),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最低(1.42%)。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均最高(94.62%,96.37%),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耐药率最低(均为0.00%)。结论: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病原菌类型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并且耐药现象日益严重,临床上应掌握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并及时监测耐药情况,以指导合理用药,控制再次感染。  相似文献   

13.
促进烧伤创面愈合是烧伤治疗的根本任务,但在临床创面处理中常存在一系列的难点问题,如大面积烧伤创面的覆盖问题、创面坏死组织持续存在所致的各种并发症问题、创面进行性加深问题以及各种原因所致的创面难愈问题等。我国烧伤科医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探索中提出了一系列治疗措施,形成了针对这些创面难愈问题的新理论和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
对396株病原菌的15种常用抗生素耐药谱进行回顾性调查,发现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D群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臭鼻克雷伯氏菌.这些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谱不同,主要病原菌耐药率与文献报道相比明显增高。提醒临床医师应根据病原菌及参照药敏试验合理慎重地选用抗生素,特别是广谱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注意保护人体内正常菌群是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瞿亚红  饶忠  林旭常 《农垦医学》2004,26(3):159-162
目的:了解我院烧伤患者创面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医生合理、有效地使用抗生素。方法:对我院1997至2002年223例烧伤患者进行创面分泌物微生物培养及常规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细菌153株,革兰氏阴性杆菌92株,占60.1%;革兰氏阳性菌44株,占28.8%。其中,阴沟杆菌占首位为20.3%(31株),铜绿假单胞菌居第二位19.0%(2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第三位17.0%(26株),其次分别为弗氏枸橼酸杆菌及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有5例发生真菌感染。感染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结论: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造成烧伤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6.
检出160株肠球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凤强  姬生瑞 《中国热带医学》2005,5(9):1879-1879,1874
肠球菌是人体胃肠道、口腔、女性生殖道的正常寄居菌,也是泌尿系、伤口、腹腔感染,菌血症、胆管炎、心内膜炎、脑膜炎中常见的病原菌。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或菌群失调时可引起严重感染。近年来,在医院获得性感染中,肠球菌菌血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掌握肠球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动向,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滕南医院感染标本中检出的肠球菌160株的菌种分布及其耐药性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在深Ⅱ度烧伤创面早期进行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分析360例烧伤患者的血常规检查报告中性粒细胞的变化,观察烧伤深Ⅱ度创面的愈合时间。结果:入院时中性粒细胞均高于正常,很快降至正常的创面愈合快,下降慢的深Ⅱ度创面愈合时间延长。结论:中性粒细胞导致的创面损伤可能烧伤后即发生,入院后应使用抗氧化剂及蛋白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烧伤感染病原菌的调查,了解烧伤感染病原菌药敏变化,以便在防治烧伤感染中采取有效的对策。方法:调查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烧伤病人根据病情需要所做的创面、血、痰、尿、便、尿等各种细菌培养,将阳性菌株予以类统计,并与1991年1月至1995年12月的调查统计情况加以对比,总结分析。结果:G^-杆菌检出率上升11.9%,其中洋葱假单胞菌上升8.9%,克霉伯氏菌上升6.5%,不动杆菌上升4.2%,大肠杆菌上升3.0%,沙雷氏菌上升1.0%,阴沟肠杆菌下降5.65,绿脓杆菌下降3%,变形杆菌下降1.7%,G^+球菌中,粪肠球菌上升4.0%,微球菌下降9.8%,葡萄球菌下降5.2%,白色念珠菌下降1.3%。近5年药敏情况,对不同G^-杆菌敏感率进入前3位的抗生素主要有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包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对洋葱假单胞菌敏感率亚胺培南为695,头孢他啶为83.1%,对沙雷氏菌,变形杆菌亚胺培南也不如头孢他啶,对嗜麦芽窄食单胞敏感率亚胺培南为零,复方新诺明为80.0%,其余抗生素均低于60%,对其他G^-杆菌敏感率亚胺增培南均为第1位。万古霉素对葡萄球菌,包括MRSA和MRSE百分之百敏感,对粪肠球菌敏感率由88.0%降至78.0%,但有为首选。近5年情况说明,粪肠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洋葱假单胞菌在治疗上药物选择有一定困难,应以给高度重视,结论:烧伤感染细菌流行病学变化及药敏结果仍然与抗生素的应用,创面处理及其他综合治疗方法有着密切关系,仍需不断监测烧伤感染菌种变化和药敏情况。进行总结,研究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