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敏 《中外医疗》2014,(33):193-194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感染检测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血液科诊断为急性白血病的住院病人共计90例,分为3组,急性白血病伴有感染者定义为感染组30例;急性白血病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为DIC组30例;急性白血病同时患有感染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定义为联合组30例。使用西门子的BN II分析C反应蛋白、用sysmxc CA7000分析D-二聚体。结果研究发现感染组、DIC组及联合组CRP与D-二聚体分别为(34.7±1.7、713.6±221.9;11.3±6.9、1223.7±514.3;98.4±12.6、5743.8±2223.7),CRP及D-二聚体值以联合组最高,三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RP(10,100 mg/L)进行分层,发现CRP≥100 mg/L时,D-二聚体值(5792 mg/L)以及DIC发生比例(87.5%)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RP(10≤,〈100)时,D-二聚体值(1020 mg/L)以及DIC发生比例(71.4%)明显高于CRP〈10 mg/L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病人普遍存在感染和异常凝血,在治疗急性白血病病人时,可以以CRP及D-二聚体作为检测指标,判断患者是否有发生感染与DIC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对急性白血病伴感染患者的临床检查价值。方法选取该院血液科2011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为急性白血病的住院病人,诊断为有感染的患者定义为感染组40例;诊断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40例;同时有感染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患者归为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40例。测取各组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数值。结果感染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及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分别为[(42.8±10.5)mg/L、(0.8±0.3)μg/L;(16.5±5.8)mg/L、(1.5±0.6)μg/L;(88.7±21.7)mg/L、(6.8±1.7)μg/L],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以联合组最高,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组最低,三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反应蛋白[(〈10 mg/L)、(10≤,〈100 mg/L)、(≥100 mg/L)]进行分层,CRP≥100 mg/L的人群中,发生DIC比例及血中D-二聚体值最高,而C反应蛋白〈10 mg/L的人群中,发生DIC比例及血中D-二聚体值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研究认为急性白血病病人普遍存在感染和异常凝血,可以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作为检测指标,判断患者是否有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钱申贤  王敏敏 《浙江医学》1999,21(6):332-332,334
为了探讨血浆D-二聚体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意义,采用ELISA法对22例DI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48例正常对照者D-二聚体水平为0.14±0.07mg/L,22例DI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34±1.72mg/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18例经肝素治疗有效DIC患者第3天、第7天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5.23±1.42mg/L和2.78±0.23mg/L,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提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时DIC有诊断意义,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观察DIC病情、判断疗效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2型糖尿病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Nycocard-Reader分析仪定量测定70例2型糖尿病血浆D-二聚体水平,其中并发有血管病变39例为合并微血管病变组,无血管病变31例为无血管并发症组;选择体检健康者3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结果2型糖尿病组D-二聚体水平(0.34±0.11)mg/L显著高于对照组(0.26±0.0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血管病变组患者组D-二聚体水平(0.38±0.15) mg/L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0.31±0.0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可作为监测2型糖尿病病情发展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5.
刘超峰 《当代医学》2012,18(21):43-44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在鉴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随机选取2006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处于急性期的20例患者和处于缓慢期的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选取同一时期的40例肺部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测定最后比较两组的结果.从而探讨D-二聚体在鉴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中的意义.结果 通过本研究数据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的患者体内的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都普遍偏高,其中处于急性期的患者的D-二聚体值为(1.98±0.25)mg/L,缓慢期的值为(1.68±0.21)mg/L,而对照组患者体内的D-二聚体的血浆含量是(0.33±0.17)mg/L.研究组的数值结果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意义,P<0.01.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的患者体内的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都普遍偏高,越是急性期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值越高.所以D-二聚体测定值在临床鉴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心病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栓塞诊断中D-二聚体测定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50例肺栓塞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查的健康人50名,作为对照组,使用免疫比浊法对D-二聚体进行检测,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差异性。结果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1624.44±35.89)μg/L与(318.11±22.48)μg/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含量是诊断脑栓塞疾病的重要指标,通过免疫比浊法对其进行检测,具有创伤小、价格低廉、检查快速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检验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选择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在2018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接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将其设为研究组,另选择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检测,并对2组患者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D-二聚体水平(2.45±0.23)mg/L及纤维蛋白原水平(3.56±0.63)g/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轻型组D-二聚体水平为(1.30±0.22)mg/L,纤维蛋白原水平为(2.76±0.39)g/L,中型组D-二聚体水平为(2.37±1.12)mg/L,纤维蛋白原水平为(3.22±0.34)g/L,重型组D-二聚体水平为(3.39±1.21)mg/L,纤维蛋白原水平为(3.74±0.47)g/L,轻型组显著低于中型组和重型组,中型组显著低于重型组(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检验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可有效诊断脑梗死,且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值得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小儿肺部感染性疾病中D-二聚体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汉中市中心医院治疗的80例肺部感染疾病患儿为观察组,另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儿童80例为对照组,均接受血清D-二聚体检测,比较两组D-二聚体水平及不同肺部感染疾病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观察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为(1.64±0.26)mg/L比对照组(0.15±0.04)mg/L高(P<0.05);观察组上呼吸道感染组的血清D-二聚体含量(1.45±0.16)mg/L比支气管肺炎组、支气管炎组均低(P<0.05),而支气管肺炎组的血清D-二聚体含量(1.82±0.38)mg/L比支气管炎组(1.65±0.24)mg/L高(P<0.05)。结论 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能帮助小儿诊断肺部感染疾病,并用于区分不同种类肺部感染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 E-选择素、D-二聚体水平在小儿脓毒症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4月保定市儿童医院接诊的60例脓毒症患儿,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急救组制订的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标准将患儿分为严重脓毒症组(30例)和脓毒症组(30例),选择同期来医院就诊的30例普通感染患儿作为普通感染组(30例)。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s E-选择素和D-二聚体水平以及D-二聚体的阳性率。结果治疗前,严重脓毒症组s E-选择素和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脓毒症组和普通感染组[(45.17±14.25)mg/L比(15.70±3.08)mg/L、(6.10±1.02)mg/L,(3.74±1.03)mg/L比(1.65±0.37)mg/L、(0.20±0.0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s E-选择素和D-二聚体的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5.39±1.29)mg/L、(5.37±1.23)mg/L、(5.34±1.13)mg/L,(0.18±0.05)mg/L、(0.16±0.04)mg/L、(0.17±0.04)mg/L],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严重脓毒症组、脓毒症组以及普通感染组患儿D-二聚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3.33%(28/30)、76.67%(23/30)和26.67%(8/30),严重脓毒症组患儿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脓毒症组和普通感染组,而脓毒症组患者高于普通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儿体内s E-选择素和D-二聚体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变化,特别是D-二聚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2011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134例首次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体检者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脑梗死组治疗前CRP、D-二聚体分别为(12.10±3.45)mg/L、(1.64±0.47)mg/L;治疗后分别为(2.18±0.67)mg/L、(0.44±0.31)mg/L.对照组CRP、D-二聚体分别为(1.46±0.46)mg/L、(0.32±0.23)mg/L.脑梗死组治疗前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治疗后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治疗后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清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病情及疗效判断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初步建立妊娠各期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参考区间。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西区的1065名健康单胎孕妇、2例孕期静脉血栓,3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以及健康非孕妇对照者120名(健康对照组)。将孕妇按孕龄分为三组:早孕组(<14周,351名),中孕组(1427周,348名),晚孕组(>2740周,366名),使用SYSMEX CS-51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各组孕妇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进行检测及统计学分析,初步建立妊娠期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参考区间。妊娠期组妇女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呈偏态分布,D-二聚体浓度采用百分位数(P95)表示参考区间的单侧上限,纤维蛋白原浓度采用双侧百分位数法表示(P2.5P97.5)。采用本研究建立的D-二聚体参考区间评估2例孕期静脉血栓,3例DI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验证研究中建立的参考区间的有效性。结果随孕龄的增加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逐渐升高,不同孕龄组间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妊娠期妇女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孕龄呈正相关(r=0.735,P<0.05),尤其在孕32周后增加明显。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41(0.22,0.59)、1.46(1.03,2.05)、1.70(1.20,2.43)、0.23(0.12,0.37)mg/L FEU。妊娠期间血浆D-二聚体浓度在不同孕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建立不同参考区间。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分别为00.73、03.09、04.14 mg/L FEU;采用D-二聚体参考区间评估的2例静脉血栓和3例DIC孕妇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均为阳性。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早孕期未见明显升高,孕中、晚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与孕龄呈正相关(r=0.706,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2.59(2.32,2.94)、4.16(3.67,4.42)、4.46(4.07,4.78)、2.53(2.27,2.86)g/L,除早孕组外,其他组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中、晚孕期血浆纤维蛋白原参考区间分别为2.695.64、3.026.05 g/L。结论初步建立我院检验科的健康孕妇妊娠各期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参考区间,提高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在妊娠期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脑梗死(ACI)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于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13例ACI患者,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ACI组患者于入院24 h内检测血浆D-二聚体、Fib和血清hs-CRP水平,正常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检测三者水平,分析三者与ACI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13例ACI患者中轻度组53例,中度组40例,重度组20例;腔隙性梗死39例,小面积梗死48例,大面积梗死26例。(1)ACI患者D-二聚体、Fib和hs-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1.74±1.98)mg/L比(0.25±0.10)mg/L,(4.69±0.90)g/L比(2.64±0.56)g/L,(32.10±50.02)mg/L比(1.98±0.83)mg/L](P<0.01)。(2)重度组D-二聚体、Fib和hs-CRP水平分别为(1.89±0.06)mg/L、(6.60±0.36)g/L、(112.54±76.78)mg/L。中度梗死组及重度梗死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Fib和hs-CRP均高于轻度梗死组(P<0.01)。重度梗死组血清D-二聚体、Fib和hs-CRP也明显高于中度梗死组(P<0.01)。(3)大面积脑梗死组D-二聚体、Fib和hs-CRP水平分别为(1.68±0.06)mg/L、(6.39±0.35)g/L、(110.50±71.18)mg/L。小面积梗死组及大面积梗死组患者血清D-二聚体、Fib和hs-CRP均高于腔隙性梗死组(P<0.01)。大面积梗死组血清D-二聚体、Fib和hs-CRP也明显高于小面积梗死组(P<0.01)。(4)D-二聚体、Fib和hs-CRP与ACI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梗死面积呈正相关(P<0.001)。结论ACI患者梗死面积越大、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越重,D-二聚体、Fib和hs-CRP越高。D-二聚体、Fib和hs-CRP与ACI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梗死面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和D-二聚体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120例ACI患者为ACI组;ACI组根据ACA阳性与否分为ACA阳性组和ACA阴性组;ACI组再根据脑梗死是否复发分为初发组和复发组.测定各组血清中ACA、D-二聚体含量.结果:ACI组ACA阳性率为46.7%,高于对照组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I组D-二聚体水平(0.92±0.38) mg/L,高于对照组(0.38±0.21)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I组中ACA阳性组D-二聚体水平(1.35±0.31) mg/L,高于ACA阴性组(0.56±0.2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I复发组ACA阳性率为45.7%,高于初发组2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ACA可能是脑梗死发生及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含量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偃师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67例为研究组,选择体检健康的自愿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研究组中冠心病、高血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4.77±1.13)、(3.84±1.34)、(4.12±1.11)、(5.25±1.05)mg/L FEU,均为阳性;对照组D-二聚体含量为(0.33±0.19)mg/L FEU,为阴性。两组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有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检查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7):106-109
目的探讨D-二聚体、降钙素原在判断化脓性关节炎感染严重程度的临床意义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71例的化脓性关节炎患者的资料。根据血培养结果判断是否合并脓毒血症,分为普通感染组和脓毒血症组。比较两组患者D-二聚体、降钙素原的区别,分析D-二聚体、降钙素原在判断化脓性关节炎病情中的临床意义。结果化脓性关节炎合并脓毒血症组的降钙素原为(5.06±1.30)ng/mL,普通感染组的降钙素原为(2.62±1.51)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血症组的D-二聚体为(2.21±0.85)mg/L,普通感染组的D-二聚体为(1.03±0.66)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判断化脓性关节炎合并脓毒血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4(95%CI:0.702~0.927),最佳的临界阈值为2.20 mg/L。降钙素原判断化脓性关节炎合并脓毒血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1(95%CI:0.809~0.973),最佳的临界阈值为3.85 ng/mL。结论 D-二聚体、降钙素原可作为辅助判断化脓性关节炎病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PCT、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江油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VAP患者、40例健康人群和40例轻症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抽血测定血浆降钙素原(PCT)、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经确诊的VAP患者于诊断后24、48、72、96、120 h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PCT、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依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好转组(43例)和死亡组(32例),比较两组各项生化指标差异。结果健康人群、轻症肺炎和VAP患者之间的PCT、FIB和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P组患者PCT、FIB和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7.57±1.21)μg/L、(6.15±1.34)g/L、(2.21±0.53)mg/L,显著高于轻症肺炎组[(0.81±0.18)μg/L、(4.52±1.09)g/L、(0.98±0.07)mg/L]和健康人群组[(0.05±0.01)μg/L、(2.79±0.57)g/L、(0.12±0.02)mg/L],轻症肺炎组显著高于健康人群组(P<0.01)。好转组插管24、48、72、96、120 h时的血浆PCT、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逐渐下降,且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死亡组PCT呈插管24、48 h下降72、96、120 h又升高的趋势;死亡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插管24、48、72、96、120 h呈上升趋势;PCT、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浆PCT、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有利于判断VAP预后,且血浆PCT、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越低,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肝癌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探讨其在肝癌不同分期及预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且资料完整的50例肝癌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组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进行检测,比较肝癌患者不同分期及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本组50例肝癌患者各临床期血浆D-二聚体检测含量为Ⅰ期(0.43±0.10) mg/L,Ⅱ期(0.60±0.14) mg/L,Ⅲ期(1.65±0.32) mg/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癌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均上升且随肿瘤分期逐步进展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癌患者治疗后缓解组40例,未缓解组10例,治疗前D-二聚体含量为(0.84±0.12) mg/L,治疗后缓解组D-二聚体含量为(0.50±0.21) mg/L,治疗后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E选择素、D-二聚体、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保定市儿童医院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儿65例(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患儿65例(脓毒症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疗程为14 d。另选65例健康患儿作健康对照组,检测分析患儿的血清E选择素、D-二聚体、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严重脓毒症组的血清E选择素为(62.7±5.7)mg/L、D-二聚体为(3.72±1.14)mg/L、降钙素原为(9730±214)mg/L,C反应蛋白为(97±10)mg/L,均显著高于脓毒症组[(41.4±4.2)mg/L、(1.63±0.24)mg/L、(3352±16)mg/L、(82±8)mg/L]和健康对照组[(5.8±1.1)mg/L、(0.83±0.12)mg/L、(1681±13)mg/L、(48±11)mg/L](P<0.05);脓毒症组的血清E选择素、D-二聚体、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14 d后,脓毒症组E选择素(8.7±2.5)mg/L、D-二聚体(1.03±0.14)mg/L、降钙素原(2131±58)mg/L以及C反应蛋白(58±12)mg/L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严重脓毒症患儿中死亡组(21例)E-选择素、D-二聚体、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44例)[(67±10)mg/L比(37±10)mg/L、(2.62±0.96)mg/L比(1.44±0.34)mg/L、(8241±704)mg/L比(2044±114)mg/L,(85±12)mg/L比(69±1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脓毒症患儿的血清E选择素、D-二聚体、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指标的测定可对脓毒症患儿的诊断及预后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夏曙光  黄宇玲 《河北医学》2014,(8):1291-1295
目的:探讨依那普利对血压正常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择血压正常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9例,按随机单盲的原则分为常规治疗组(44例)和依那普利组(45例):常规治疗组予以抗凝、抗栓等药物治疗;依那普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那普利5mg/d口服。两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周、2周、4周、6周分别进行血浆FIB、D-二聚体的测定。结果:治疗后依那普利组FIB、D-二聚体水平在第1周、2周时分别为(8.47±0.87)g/L、(0.95±0.11)mg/L;(7.98±0.89)g/L、(0.92±0.11)mg/L。常规治疗组FIB、D-二聚体水平在第1周、2周时分别为(8.45±0.89)g/L、(0.93±0.11)mg/L;(8.26±0.89)g/L、(0.89±0.11)m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4周时,依那普利组FIB、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6.55±0.98)g/L、(0.76±0.08)mg/L,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7.20±0.79)g/L、(0.85±0.11)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那普利具有降低心肌梗死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改善心肌梗死后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早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20例肝硬化患者组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形成肝硬化门静脉血栓55例(观察组),65例未形成血栓(对照组)。通过乳胶凝集试验,对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的D-二聚体平均水平为(2.16±1.03)mg/L,对照组为(0.96±0.47)mg/L,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均随肝功能恶化程度加重而升高。结论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与D-二聚体水平上升有密切关系,同时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严重影响,可将D-二聚体水平上升作为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