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并探讨诱发宫颈癌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今后的妇科病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妇科收治的60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命名为观察组,同期选取60例非宫颈癌患者为对照组。调查两组患者的经期、避孕等情况,并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诱发宫颈癌的高危因素。结果:经回归分析后,得出宫颈癌的高危因素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人工流产的次数、首次性交年龄以及宫颈炎等。结论:要想避免宫颈癌的发生,首先要提升妇女对其的了解程度,在体检中增加对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检查。同时还要加强青春期少女的性教育,提高其首次性交的年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病理学诊断进行分组,癌前病变组(n=30)与宫颈癌组(n=30),对照组(n=30)为宫颈炎患者。探讨患者发生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相关性。结果宫颈癌组患者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阳性率为90.00%,癌前病变组HPV阳性率73.33%,对照组患者阳性率33.33%,P0.05;宫颈癌组阳性患者HPV高危率为88.89%,癌前病变组高危率为54.55%,对照组患者高危率为0,P0.05。结论 HPV感染与宫颈癌呈正相关联系,确切诊断能够及早发现宫颈癌。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云南省保山市女性吸毒人群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和宫颈癌患病情况,为吸毒人群宫颈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保山市多个社区女性吸毒人员10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保山市医院妇科就诊患者112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HPV、宫颈液基细胞学(TCT)检测及HPV感染相关高危行为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吸毒人群HPV感染率、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病率均高于妇科就诊患者(P0.05),且吸毒人群存在较多的HPV感染相关高危因素,多个性伴侣、初次性交年龄18岁、多次流产、有性传播疾病史、有阴道炎病史、有尿路感染病史、经常吸烟、经常醉酒、经常熬夜这些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积极做好对吸毒人员的管理和行为干预,从而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吕莉莉 《中外医疗》2009,28(21):189-189
目的探讨宫颈癌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样变与宫颈癌的405例患者为研完组,患者均于诊断时建立专科门诊病历,详细询问并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月经史和宫颈病变相关的危险因素;以我市接受健康体检无宫颈病变者5435为对照纽,在体检前以同样方法做危险因素调查。结果与发病明显相关性的变量有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产次,初次性生活年龄,户籍情况、文化程度。结论宫殒癌的发生,发展与患者宫颈人乳头瘸病毒感染.初次性交年龄.产次.性伴侣人数.户籍情况具有相关性。因此,宫颈癌的防治重点,一是建立宫颈癌筛查系统和加强人群的宣教工作,二是加强高危人群的随访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宫颈癌子宫切除术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清除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因早期宫颈癌行子宫切除术的100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HR-HPV清除情况,将患者分为清除组(81例)和未清除组(19例)。统计HR-HPV清除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HR-HPV未清除的影响因素。结果 术后100例患者中HR-HPV清除81例,清除率为81.00%(81/100);未清除为19例,未清除率为19.00%(19/100)。未清除组中年龄≥55岁、首次性交年龄<20岁、淋巴结转移、性伴侣人数≥2人、孕次≥2次、术后未接受辅助治疗、肿瘤浸润深度较深的人数占比均高于清除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55岁、首次性交年龄<20岁、淋巴结转移、性伴侣人数≥2人、孕次≥2次、术后未接受辅助治疗、肿瘤浸润深度较深均是早期宫颈癌子宫切除术后HR-HPV未清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早期宫颈癌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年龄、首次性交年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颈癌发生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3年6月我院妇科门诊宫颈癌患者156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其他良性妇科疾病患者140例为对照组,填写统一的调查问卷,分析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籍贯、民族和婚姻状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吸烟、盆腔炎症、性传播疾病及多孕、多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但是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掌握义乌地区宫颈癌流行病学情况,探讨宫颈癌危险因素,为宫颈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从2007年参加义乌地区宫颈癌普查的50034名妇女中随机选取2687名,对这2687名妇女采用细胞学-阴道镜检查-组织学检查的"三阶梯"诊断原则进行筛查,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ybrid capture,HCII)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并进行宫颈癌危险因素和防治知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月经婚育史、性行为史及卫生习惯、肿瘤家族史、宫颈癌防治等.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患者198例为研究组,非癌及非宫颈上皮内瘤变者2489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研究组高危型HVP的感染率为76.8%(152/198),正常对照组为14.1%(351/2489),两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宫颈癌防治知晓率研究组为16.7%,对照组为31.4%.单因素分析,具有显著统计意义的变量有:高危型HPV 感染、初次性交年龄、性伴侣数、流产史及肿瘤家族史等.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危型HPV感染、初次性交年龄低(≤17岁)、多次人流史(≥4次)与宫颈癌的发生呈显著关联与宫颈癌、CIN的发生呈显著关联.结论 宫颈癌高危因素包括: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初次性生活年龄、性伴侣数、流产史及肿瘤家族史等有关,其中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研究发现宫颈癌防治知晓率与宫颈癌发病有关.宫颈癌防治应建立起筛查体系,早发现、早治疗;加强对高危型HPV阳性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者的干预,同时加强人群的健康宣传,落实高危人群的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生殖道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该院收治的340例宫颈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作为观察组,160例宫颈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分布构成比,不同等级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宫颈炎患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类型与感染率,不同等级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率;分析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类型与不同等级宫颈上皮内瘤变的Spearman相关性。结果:18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患者中以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级为主;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率随着患者宫颈上皮内瘤变严重程度升高,宫颈癌的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率最高为92.0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Ⅲ级以及宫颈癌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双重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以及宫颈癌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多重感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类型与不同等级宫颈上皮内瘤变存在相关性(r=0.404,P<0.05)。结论:下生殖道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冯冬梅 《大家健康》2016,(11):191-192
目的:探讨辛复宁干扰素对宫颈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6年5月来该院治疗宫颈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患者120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保妇康栓进行治疗,给予治疗组患者辛复宁干扰素进行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后 HPV 的转阴状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状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 HPV 转阴率(85.00%)显著优于对照组(51.67%);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显著高于治疗组(0.00%,P <0.05)。结论:辛复宁能够有效治疗宫颈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疗效好,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保妇康栓用于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3月期间在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子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感染患者62例(除外子宫颈高级别病变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31例.观察组给予保妇康栓治疗,并随诊观察;对照组定期随诊,不用任何药物进行干预.比较2组治...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1):12-15
目的探讨荧光PCR法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核酸测定在宫颈癌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宫颈癌患者86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荧光PCR法进行检测筛查,研究组患者在应用荧光PCR法的基础上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分型核酸测定进行筛查,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检测出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高达75.6%,研究组检测出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高于对照组(P0.05),40~49岁年龄段的人群感染率最高为82.1%,不同年龄阶段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情况不同(P0.05)。结论荧光PCR法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分型核酸测定在宫颈癌癌前病变筛查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及对于医学检测具有指导意义,检出率更高,效果理想,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0月HR-HPV检测高危型及疑似高危型阳性者60例为感染组,HR-HPV检测阴性者6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填写自行设计的《HR-HPV感染相关因素调查表》,调查结果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的χ~2检验,妊娠次数、流产次数、初次性生活年龄、性伴侣数、性生活次数、避孕方式、性交出血、阴道炎、宫颈炎和泌尿感染这10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10个因素作为自变量,HR-HPV感染作为因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初次性生活年龄、性伴侣数、避孕方式、性交出血、宫颈炎这5个因素是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OR1)。结论 HR-HPV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初次性生活年龄过早、多个性伴侣、无保护的避孕方式、性交出血和宫颈炎是HR-HPV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健康宣教,从而减少HR-HPV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对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研究和探讨宫颈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情况与危险因素。方法:参考随机数字表法相关要求从本院妇产科2015年8月-2019年8月接诊的自愿接受宫颈HPV感染筛查的患者中选取3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反向斑点杂交法(PCR-RDB法)检测HPV阳性表达率和基因分型,同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宫颈HP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360例患者中,经PCR-RDB法检测宫颈HPV感染阳性95例(26.39%,95/360),其中单一型和混合型感染率分别为82.11%(78/95)和17.89%(17/95)。95例宫颈HPV感染阳性患者,共检测出11种高危亚型和3种低危亚型,其中高危亚型中以HPV52、低危亚型中以HPV6感染率最高(P0.05);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36~45岁)、性伴侣数2人、首次性行为年龄18岁、合并宫颈糜烂、学历是诱发高危型HPV感染的危险性因素(P0.05);将有意义的单因素作为自变量,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36~45岁)、性伴侣数2人、首次性行为年龄18岁、合并宫颈糜烂是导致高危型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宫颈HPV在临床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其中高危亚型中HPV52、低危亚型中HPV6最为常见,高危型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发生和多因素有关,临床必须重视易感女性的HPV检测和筛查,防止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杂交捕获法Ⅱ(HC2)检测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在我院妇科门诊行子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TCT)及高危型HPV-DNA HC2二联检查的患者8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80例二联检查患者中宫颈ASC、LSIL、HSIL和SCC高危型HPV感染率均高于NILM组(P<0.05).三联检查患者中宫颈CINⅠ 、Ⅱ 、Ⅲ和浸润癌组高危型HPV感染率均高于正常组.本组80例患者中HPV-DNA、TCT结果均为阴性者且同时进行阴道镜下活检者仅2例,无阳性病例;HPV-DNA阴性、TCT阳性者16例,HPV-DNA阳性、TCT阴性者20例.二者均为阳性者19例,阴道镜下活检8例,均为阳性.结论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密切相关,高危型HPV-DNA HC2检测和宫颈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分型检测对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意义。方法本文观察对象为本院2016年7~12月期间收治的5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分型检测,对检测情况、检测对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筛查的意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为60.00%(30/50),经宫颈活检病理学检查之后,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Ⅰ率为33.33%,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Ⅱ率为10.00%,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Ⅲ率为26.67%,宫颈癌率为30.00%,发现不同宫颈病变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亦有差异。结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分型检测在宫颈癌与癌前病变筛查当中有重要意义与指导作用存在。  相似文献   

16.
刘磊  刘婷婷 《海南医学》2022,(18):2430-2433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研究证实宫颈癌的发生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密切相关。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机制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早期检测是预防宫颈癌的主要手段。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认证的人乳头瘤病毒分子检测技术在国内外逐渐应用于宫颈癌的初级筛查以及疫苗接种效果的监测。人乳头瘤病毒分子检测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对上皮内瘤变患者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并可延长宫颈癌筛查间隔。然而,临床应用的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方法众多,检测技术、检测目标以及检测基因型的不同导致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存在差异。本文将比较5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认证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分子检测技术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优劣势,针对不同检测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并对年龄分层、高危风险因素等给出不同检测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陈裕坤 《当代医学》2014,(13):156-157
目的:筛检高州地区妇女宫颈癌情况,了解其患病率、HPV感染率和型别分布特征,预测高州地区宫颈癌发病趋势并指导宫颈癌的防治。方法以多级抽样的方法,抽取高州地区1650名妇女通过问卷调查和妇科检查的方式对宫颈癌进行早期筛查;妇科检查采用外生殖器检查、基因检测联合TCT检查、阴道镜下活检等方式,记录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癌前病变以及宫颈癌发病情况;采用高危行为干预、HPV疫苗干预、LEEP刀治疗方式防治宫颈癌。结果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6.18%,宫颈癌癌前病变率5.54%,确诊为原位癌的为2.12%;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为30~40岁,占227例HPV阳性中的86.34%。结论通过宫颈癌的筛查以及对目标人群进行宫颈癌预防筛查、宣教,可以达到对宫颈癌早识别、早诊断和早防治,提高健康意识,积极治疗疾病,降低死亡率,减少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高危型人乳头瘤样病毒 DNA 检测对宫颈癌早期筛查的影响。方法:选取4800例接受宫颈癌早期筛查为非典型性鳞状细胞患者,并分为2组。甲组接受细胞学检查,90d 后接受液基细胞学检查,显示阳性者接受阴道镜下多点活检检查,阴性患者半年后在此接受液基细胞学检查。乙组接受高危型人乳头瘤样病毒 DNA 检测,显示阳性患者接受阴道镜下多点活检检查,阴性患者定期接受随访工作。结果:高危型人乳头瘤样病毒 DNA 检测检出率4.03%,明显优于多次细胞学检查(3.19%,P <0.05);其在负荷量方面,慢性炎症和宫颈上皮内瘤变Ⅰ、Ⅱ级的对比(P <0.05)。结论:高危型人乳头瘤样病毒 DNA 检测在宫颈癌早期筛查中,病变较快发现,高危型人乳头瘤样病毒的负荷量和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聚焦超声治疗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宫颈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性地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时间段内到我院接受治疗的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宫颈炎患者62例,根据随机原则,将62例患者分别定义为试验组以及对照组两个不同的组别,试验组采取聚焦超声进行治疗,对照组则应用一般的方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在总有效率上进行比较,其临床疗效明显高出对照组患者许多,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存在显著的优势,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聚焦超声治疗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宫颈炎的临床疗效比较明显,具有在妇科中广泛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宫颈癌危险因素的调查,为现阶段宫颈癌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1982例妇女采用5种宫颈癌检查方法筛查,并进行问卷调查。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者为病例组。病理学检查正常者作为对照。结果高危HPV感染率为21.9%(435/1982),病例组HPV感染率为75.7%(174/230),而对照组为14.9%(261/1752)。单因素分析包含以下变量:高危型感染,初次性交年龄,流产史,性伴侣数,怀孕治疗史及肿瘤家族史等。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危型HPV感染、性伴侣数和肿瘤家族史与宫颈癌的发生呈显著关联。此外,HPV感染与男、女婚外性行为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宫颈癌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危型HPV感染,HPV感染与女性性生活、月经期及产褥期卫生不洁有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