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的研究表明,系统的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部位的炎症反应可能使血中的细胞因子水平升高,从而导致血中的炎症急性蛋白升高。C反应蛋白(CRP)是反映机体炎症状态的一个敏感而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丹红注射液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刚 《河北医学》2008,14(10):1189-1191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血浆脑利钠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对9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血小板聚集率、BNP等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血小板聚集率、BNP在治疗10d后明显低于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快速床旁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和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血浆中BNP浓度,对比研究BNP对AMI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价的价值。方法:入选2002年7月~2003年2月的AMI和UA患者,分为AMI组和UA组。即刻床旁抽血行床边BNP和心肌酶三项(CK-MB、Myo、TNI)的快速测定。同时观察入院时血压、心率、肺部罗音和住院期间及出院后一个月内不良事件。结果:入选AMI患者25例和UA20例。其中AMI组肺部有湿性罗音组12例和无罗音组13例。AMI组和UA组的BNP、肺部罗音和不良事件分别为(376.9±410.2)pg/ml和(45.2±20.6)pg/ml(P<0.001)、12例和4例、不良事件3例和0。有湿性罗音组和无罗音组的BNP浓度分别为(604.8±425.2)pg/ml和(149.1±81.5)pg/ml(P<0.05)、年龄分别为(71.1±13.5)岁和(61.7±11.2)岁(P<0.05)、不良事件分别为3例和0例,而两组间Myo、CPK-MB、TNI无差异性。结论:快速床旁检测AMI患者血浆中BNP浓度有助于对AMI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水平差异的意义。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7例(实验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对照组)。分别取血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并进行比较。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明显升高,抗凝血酶Ⅲ活性显著降低。结论:提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可能有血栓因素参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氨末端脑钠素原(NT-proBNP)的影响。方法将11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分剐检测PCI前后的NT—proBNP水平,分析其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T-proBNP均有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proBNP可以早期敏感地预测心肌缺血的发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及PCI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联合应用曲美他嗪能进一步减轻心肌缺血,使缺血心肌更早恢复。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含量的变化,并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正常人进行对照,认识其变化的意义。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正常对照者20人,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NPY水平。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期血浆NPY水平为202.12±35.34pg/ml,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正常对照者的164.45±24.27pg/ml和156.35±21.84pg/ml(均P<0.05)。且经2周治疗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NPY含量显著下降至159.66±18.75pg/ml,治疗前后差异明显(P<0.05)。结论 血浆NPY水平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期显著升高,NPY参与了心绞痛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心衰患者血浆脑钠素 (BNP)水平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入选对象分为心衰组、非心衰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用床旁快速免疫荧光测定法 (BiositeDiagnostics)测定 3组的血浆N -型BNP水平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处理。结果 心衰组BNP水平较非心衰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 ,统计分析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非心衰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BNP水平无显著差异 ,P >0 .0 5。心衰患者BNP水平与心脏射血分数 (EF)呈显著负相关 ,r=- 0 .4 4 ,P <0 .0 5。结论 血浆BNP水平在心衰时显著升高 ,并能反映心功能的恶化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讨血浆极高值BNP水平时患者的临床情况,及BNP对患者的预后意义. 方法 对我院2003年9月~2005年12月期间住院患者,行BNP检测,其中>5000ng/L的患者共13例,男性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72±8.7岁,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情况,观察2年内的病死率. 结果 13例患者均有多器官功能障碍,多为疾病的终末期,3个月内病死率53.8%,2年内共死亡9例,2年病死率为69.2%. 结论 BNP水平是心力衰竭患者死亡危险增加的一个生化指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临床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血清抵抗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UAP病人28例,正常对照组30侧。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血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一反应蛋白(hs—CRP)和抵抗素。结果UAP组患者的血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E-C)、hs—CRP和抵抗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升高(P〈0.05)。且UAP患者的抵抗素与hs—CRP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331,P〈0.01)。结论抵抗素可能在UAP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临床UAP识别和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探讨左心功能的变化与BNP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7例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者为研究对象,CAG检查正常者12例作为对照组,45例UAP患者按Braunwald分级分为Ⅰ级组(16例)、Ⅱ级组(14例)和Ⅲ级组(15例)。所有患者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E/A数值。通过左心室压力曲线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用酶联免疫吸附定量法测BNP的浓度。结果对照组、Ⅰ级组、Ⅱ级组、Ⅲ级组BNP和LVEDP水平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NP水平与LVEDP有明显的相关性(r=0.756,P<0.01)。结论 BNP可反映UAP患者心肌缺血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可反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白细胞介素18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反应方法测定32例冠心病患者及对照组14名健康者的血浆IL-18的水平.比较各组间IL-18的差异及IL-18与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组IL-18与稳定性心绞痛组及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且IL-18与C-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CH)高度相关.结论 IL-18水平是反映冠脉粥样病变的炎症反应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预示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 (clexane)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期间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入院前 2 4h内出现静息发作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2 5例 (恶化劳累性心绞痛患者 10例、初发劳累性心绞痛患者 15例 ) ,入院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5d ,入院后即刻 (开始抗凝治疗前 )、48h、5d、14d(停止抗凝治疗后 9d)应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 (ELISA)测定血浆vWF含量的变化。正常对照组 2 0例。结果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入院后各时刻血浆vWF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或P <0 0 5 ) ;Clexane抗凝治疗后 48h ,血浆vWF含量显著降低 (P <0 0 5 ) ,且持续至 14d无显著性改变 (P >0 0 5 )。结论 :增高的血浆vWF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低分子肝素 (clexane)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急性期血浆vWF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细胞黏附分子与TIMI积分的相关性。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5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外周血ICAM-1 VCAM-1水平与TIMI积分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进行分析。结果:①血清ICAM-1 VCAM-1水平与TIMI积分呈正相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相关性。②TIMI积分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无相关性。结论:细胞黏附分子水平与不稳定心绞痛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KLOTHO基因C-1818T多态性与中国苏皖地区汉族人群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的可能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基因芯片(gene microarray)方法,检测146例UAP患者和235例非冠心病者的KLOTHO基因C-1818T多态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UAP患者CC,CT和TT基因型以及T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年龄<60岁的UAP组TT基因型频率和女性UAP组TT基因型,T等位基因频率均明显升高(P值分别为0.017,0.049,0.026)。在调整相关危险因素并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后,TT基因型与女性UAP的发生存在相关性(P=0.041),而T等位基因与女性UAP的发生无明显关联(P=0.472)。结论:在中国苏皖地区汉族人群中,KLOTHO基因C-1818T多态性TT基因型与女性UAP的发病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李妍慧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9(4):280-281,285
目的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0例分为2组。对照组55例,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5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4周。观察2组用药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消耗量的改变。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9.02%)高于对照组(6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用量及发作持续时间均减少或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2组间心绞痛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能有效降低心绞痛的发作时间并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浆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肌钙蛋白I(cTnI)及差异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UAP患者与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各90例,分为UAP组与SAP组,并取同期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的一般临床资料与相关危险因素、血浆H-FABP、cTnI及差异蛋白-免疫球蛋白κ链C结构域(IGKC)水平,并比较UAP患者不同冠脉狭窄程度亚组、预后良好组与不良组血浆H-FABP、cTnI、IGKC水平。结果血浆H-FABP、cTnI水平:UAP组>SAP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IGKC蛋白水平:UAP组>对照组>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与中度组血浆H-FABP、cTnI、IGKC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重度组与完全闭塞组(P<0.05);预后良好组血浆H-FABP、cTnI、IGKC水平低于不良组(P<0.05)。结论UAP患者存在血浆H-FABP、cTnI、IGKC表达异常升高现象,其水平检测对UAP患者病情判定、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合贝爽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43例应用常规治疗,43例加用合贝爽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心电图,率压积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改善心绞痛的症状,改善心电图变化,降低率压积.讨论用合贝爽能解除冠脉痉挛,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心绞痛,预防发生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9.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8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10mg,加入液体250mL静滴,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上加上低分子肝素0.4mL(含低分子肝素钙3800IU)Q12 h腹壁下注射,疗程5d,观察心绞痛缺血性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绞痛改善,心电图ST-T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的临床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B组常规应用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ACEI制剂、调脂药物、阿司匹林等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疗程7~10天,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善情况、急性心肌梗死(AM I)发生率、出凝血指标监测、出血并发症情况等。结果A组与B组比较,心绞痛缓解有效率分别为74.3%、91.4%(P〈0.05),心电图恢复有效率为68.6%、88.6%(P〈0.05),AM I发生率为14.3%、2.9%,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出凝血时间与血小板检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UAP并结合适当护理,疗效肯定、安全,可显著降低AM I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