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第Ⅰ掌骨基底部粉碎骨折治疗中行有限内固定加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的疗效。方法 9例第Ⅰ掌骨基底部粉碎骨折均行切开复位克氏针有限内固定加微型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治疗,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均进行6个月到1年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均未出现钉道感染和外固定架松动、切口感染等并发症。9例患者中疗效优8例,良1例。结论有限内固定加微型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治疗第Ⅰ掌骨基底部粉碎骨折可有效降低术后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受限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其复位理想、固定稳定、调节方便且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克氏针与钢板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关节外骨折的疗效及机体应激水平。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亳州市中医院骨科治疗的56例第一掌骨基底部关节外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克氏针组(n=28)和钢板组(n=28),克氏针组患者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钢板组患者行钢板固定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骨折愈合时间。观察术前、术后7 d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2(Ang-Ⅱ)及去甲肾上腺素(NE)等应激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及拇指功能,随访结果。结果克氏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分别为(21.2±6.9)min、(26.98±2.94)mL、(3.28±0.35)cm,明显小于钢板组[(39.7±9.6)min、(30.65±3.28)mL、(5.19±0.54)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氏针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与钢板组比较[(8.2±1.7)周vs.(8.6±2.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克氏针组患者的血清NE、Cor、AT-Ⅱ水平分别为(238.92±25.71)ng/L、(154.87±17.54)nmol/L、(14.86±1.62)ng/mL,均低于钢板组[(254.73±27.09)ng/L、(167.49±18.53)nmol/L、(17.38±1.93)ng/mL],SOD水平高于钢板组[(152.65±17.35)nU/mL vs.(139.96±15.31)n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氏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拇指功能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0 vs.10.71%、96.43%vs.92.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随访结果提示所有患者骨折均获解剖复位。结论克氏针或钢板内固定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关节外骨折均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但克氏针较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较短,机体应激较小,安全性相对较高,且其内固定取出方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克氏针联合T型掌指骨钢板固定治疗Rolando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Rolando骨折患者共23例,克氏针联合T型掌指骨钢板固定治疗,以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系统评定法评定患指功能。结果骨折愈合时间范围5~11周,平均愈合时间6.5±1.2周;术后均未发生针道感染,拔除克氏针未发现第一掌骨基底部再脱位。TAM评定结果:优8例,良10例,中4例,差1例,总体优良率78.26%。结论克氏针联合T型掌指骨钢板固定治疗Rolando骨折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FTP)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自某院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FTP患者,所有患者予以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采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观察和记录手术情况、术后情况、手术复位效果、手术前后HSS评分等指标。结果全部患者经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均取得成功,手术时间(102.15±15.58)min、术中出血量(290.78±35.13)m L、术后石膏制动(20.28±3.70)d、骨折愈合时间(88.02±2.40)d、住院时间(7.01±1.05)d、骨折复位满意率98.3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3%、临床疗效优良率85.00%,术后HS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HSS评分,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FTP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对膝关节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3):567-568
选取2012年8月~2016年2月我院确诊为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8例,研究组39例采取MIPPO联合C型臂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39例采取传统切开复位普通解剖钢板内固定法治疗。研究组的手术切口尺寸为(6.88±1.24)cm、住院时间为(7.21±1.56)d、出血量为(186±58)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对患者进行Lysholm评分,MIPPO观察组脚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达92.3%,高于对照组84.6%,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上,应用MIPPO联合C型臂进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比传统切开复位普通解剖钢板手术临床效果更加显著,可以明显减少患者的痛苦、加快愈合时间,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关节恢复质量,符合生物学要求,在临床上应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是临床较常见的损伤,约占掌骨骨折10%左右.根据其骨折线是否与关节相连分为2类,一是第一掌骨骨折不涉及关节,多为横断型或粉碎性骨折;另一是连关节的拇指掌骨基底部骨折(通常称Bennett's骨折),其特点是第一掌骨基底部斜行骨折,骨折线通过关节,同时合并有腕掌关节脱位[1],该骨折容易复位,但复位后的骨折端稳定性很难维持[2].对该骨折的治疗,有的采取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有的采取方型夹板式石膏外固定.治疗不当,往往形成一个疼痛而僵硬的关节.[3]我院自1990年以来,采用悬吊牵引方法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45例,取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与Bennett骨折相似,具有不稳定性,常伴不同类型、程度腕掌关节脱位,可伴钩骨骨折及尺神经损伤。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如石膏外固定、克氏针内固定、髓内针内固定、微型螺钉内固定、微型钢板内固定及微型外固定支架外固定等。骨折未进行分类描述,每种治疗方式均有其优势和局限,未形成统一治疗方式。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但其适应证和疗效仍存在争议,各型骨折的理想治疗方式需要更深入研究,以便形成一套公认的治疗体系指导临床治疗。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与第5掌骨基底部骨折治疗相关的文献,进行总结分析并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中医正骨手法整复结合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闭合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第一掌骨基底部闭合性骨折患者40例经手法整复后分为微型外固定支架固定组(观察组)和交叉克氏针固定组(对照组)各20例,观察两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手功能评定情况.结果:X线片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5±3.4周和7.5±2.4周;手指功能按照TAM评定标准,观察组的优良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P<0.05).结论:运用中医正骨手法整复结合微型外固定支架治疗第一掌骨基底部闭合性骨折可缩短骨折端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第-掌骨基底部骨折的X线分型及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X线检査及诊断且经临床证实的笫一掌骨基底部不同骨折类型的病例。结果:在8例第-掌骨基底部骨折病例中,5例Bennett骨折,2例Rolando骨折和1例Winterstein骨折。结论:Bennett骨折为第一掌骨基底斜行骨折伴有掌骨基底的脱位; Rolando骨折是掌骨基底呈"Y","V"或"T"形的粉碎骨折。二者均属关节內骨折; Winterstein骨折是第-掌骨基底的横行或斜形骨折,为关节外骨折。该型关节外骨折应与关节内的Bennett及Rolando关节内骨折作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微型钢板螺钉治疗掌、指骨骨折效果。方法:采用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21人共28例骨折。男12例,女9例;掌骨17例,指骨11例;单纯骨折7例,有合并伤12例;闭合性骨折9例,开放性骨折19例。骨干部骨折用4-6孔微型钢板固定,干骺部骨折用“T”、“L”形或髁微型钢板固定,长斜形、螺旋形或关节内骨折用螺钉加压固定。术后即行主、被动活动,随访2月~11个月。结果:根据TAF评分,术后18例关节活动达到优秀,其中掌骨骨折14例,指骨骨折4例;开放性骨折6例,闭合性骨折8例。9例发生了并发症,其中掌骨2例,指骨7例;开放性骨折7例,闭合性骨折2例。结论:微型钢板及螺钉为掌指骨骨折提供了牢稳的固定,有利于早期功能康复训练,获得了较好的手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尽管目前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对许多跟骨骨折患者有效,但在跟骨骨折的分类、治疗、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方法的选择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目的:比较经皮撬拔复位和切开复位后植入物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骨二科自2010年5月至2012年10月治疗56例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临床资料,年龄15—61岁。采用撬拨复位治疗27例,切开复位植入物内固定治疗29例。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6.5个月。治疗后复查X射线片显示跟距关节面基本恢复正常,撬拔复位固定组,Bohler角分别由治疗前的(17.88±2.06)°恢复至治疗后的(30.60±2.89)°,切开复位内固定组,Bohler角分别由治疗前的(17.55±2.46)°,恢复至治疗后的f31.69±2.29)°,经统计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治疗后功能,撬拔复位固定组优14足,良6足,中5足,差2足,优良率74.0%;切开复位植入物内固定组优11足,良13足,中4足,差1足,优良率82.7%,两组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撬拔复位和切开复位植入物内固定方法治疗跟骨骨折都是比较实用有效的选择。SandersII型跟骨骨折应用撬拨复位方法,提高了手术效率和复位质量,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微型钢板在治疗掌骨、跖骨、指骨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微型钛质钢板 螺丝钉内固定治疗52例手足短管状骨骨折,术后随访4个月~2年,平均6个月。骨折无移位,内固定无松动。按照TAM系统评定法进行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为91.7%。结论::微型钢板、螺丝钉固定短管状骨骨折牢靠有效,对关节面无破坏,并发症少,可早期活动关节,是一种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采用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4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结果:对42例患者随访5~36个月,平均(12.16±5.31)个月。采用MaZur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8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2.9%。结论:对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后,复位理想,固定牢固;患者经过早期功能锻炼,能获得优良疗效。  相似文献   

14.
卢国斌  王劲  毛坤祥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4):714-717,720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接触性动力加压钢板(LC-DCP)、有限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LCP)、有限切开复位有限内固定支架外固定(-OFS)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胫骨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Rdi-Allgwer分型Ⅱ型51例,Ⅲ型10例;应用LC-DCP方法治疗18例,LCP治疗21例,OFS治疗22例.应用MAZUR评分系统对上述三组进行踝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2.3±3)个月,全部骨折愈合.LC-DCP组:踝关节功能评定优7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3.3%;LCP组优9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OFS组:优9例,良10例,可2例,1例差,优良率为86.3%.三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Rdi-Allg werⅡ、Ⅲ型胫骨Pilon骨折根据软组织损伤情况,低能量损伤采用LC-DCP或LCP方法.对于高能量,开放性损伤者采用彻底清创、骨折复位,有限内固定加支架外固定可以降低手术后并发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应用微型外固定架和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38例(49处)手掌指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外固定架组(19例26处)和AO微型钢板组(19例28处).分别采用微型外固定架和AO微型钢板治疗,按照TAFS评分对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对术后感染、延迟愈合及骨折愈合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尺骨鹰嘴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2月36例采用尺骨鹰嘴钢板治疗的尺骨鹰嘴骨折患者的资料.结果 3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限平均12月(7~20月),骨折均得到愈合,按照Broberg和Morrey评分标准进行评估,优良率94.4%.结论 尺骨鹰嘴钢板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可以取得好的预后并能有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T(或斜T)形桡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锁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移位的锁骨近端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T(或斜T)形桡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19例随访6~18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24周。根据Hardegger等肩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16例,良3例。结论采用切开复位T(或斜T)形桡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的锁骨近端骨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Lisfranc损伤的早期诊断要点、手术治疗原则及效果。方法分析2004年4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23例(男17例,女6例;年龄19.0-57.0岁)Lisfranc损伤的病例资料及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克氏针固定13例,螺钉固定10例。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术后21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0-46.0个月,平均(28.5±2.6)个月。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无内固定断裂、复位丢失等并发症,评分为56-97分,平均(86±8)分。其中优6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76.2%。结论对Lisfranc损伤的诊断要紧扣其早期症状和体征,结合放射学检查可以确诊。对Lisfranc损伤应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或螺钉内固定,两种方法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并比较MasonⅢ型或Ⅳ型桡骨头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桡骨头切除术的治疗效果,为选择桡骨头骨折治疗方法提供参考。【方法】桡骨头骨折21例,行桡骨头切除9例(Ⅲ型5例,IV型4例);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12例(Ⅲ型7例,Ⅳ型5例,其中钢板螺钉内固定9例,螺钉内固定3例)。术后根据肘关节活动度、肘关节提携角变化和桡骨移位、VAS疼痛评分、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主观评价和Broberg&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等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12~60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及桡骨头切除组肘关节屈曲伸直弧度(130°±22.9°VS78°±30.6°);提携角变化(2°±2.1°VS9°±5.6°)、桡骨移位[(0.4±0.3)mmvs(2.7±1.6)mm)]、VAS疼痛评分[(0.9±0.2)分VS(4.6±2.3)]和患者满意度[(9.3±1.4)分VS(6.9±2.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d0.01);Brobergi&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平均(92.6±13.4)分,优7例,良3例,可2例,差0例;桡骨头切除组平均(70.8±19.6)分,优1例,良2例,可3例,差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桡骨头MasonⅢ型、Ⅳ型骨折,可以获得比桡骨切除更好的肘关节功能,较少的并发症,注意术中术后的正确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