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AMI患者61例为AMI组及同期在海盐县人民医院体检的50名正常成年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研究对象血清MMP-3和NT-pro BNP水平,并进行比较。AMI患者再根据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分组,比较患者的血清MMP-3和NT-pro BNP水平;分析AMI患者血清MMP-3和NT-pro BNP水平与心肌梗死相对面积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患者血清MMP-3为(75.8±36.2)ng/m L,NT-pro BNP为(3.37±0.21)ng/m L均高于对照组的(29.5±12.4)ng/m L和(0.15±0.08)ng/m L(P0.01);AMI患者中,MACE组患者的血清MMP-3为(89.9±39.5)ng/m L、NTpro BNP为(3.88±0.23)ng/m L均高于非MACE组患者的(67.6±29.8)ng/m L和(3.41±0.20)ng/m L(P0.05);血清MMP-3(r=0.623,P=0.012)和NT-pro BNP水平(r=0.712,P=0.001)均与心肌梗死相对面积呈正相关。结论血清MMP-3和NT-pro BNP水平的升高可能发生AMI,检测MMP-3和NTpro BNP水平对MACE发生可能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PCI治疗前后血清肌钙蛋白I(cTnI)、脑钠肽(BNP)、缺血修饰白蛋白(IMA)的浓度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经PCI治疗的AMI患者35例,治疗前及治疗后6 h检测血清cTnI、BNP、IMA浓度,进行比较、评价。结果:(1)病例组血清cTnI[(50.53±29.95)ng/ml]、BNP[(5.01±1.23)mg/ml]、IMA[(1449.47±213.49)nmol/L]浓度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t=10.94,P<0.001;t=28.46,P<0.001;t=42.33,P<0.001)。(2)AMI患者经PCI治疗后6 h血清cTnI浓度[(47.02±28.11)ng/ml]与治疗前[(49.59±33.17)ng/ml]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1.625,P>0.05),但BNP浓度[(6.64±4.37)mg/ml]、IMA浓度[(1908.85±780.30)nmol/L]较治疗前[(5.06±1.16)mg/ml]、IMA[(1463.32±239.13)nmol/L]明显升高(t=-2.387,P<0.05;t=-3.311,P<0.01)。结论:PCI治疗前后血清cTnI浓度无明显变化,而BNP、IMA浓度较治疗前升高,提示PCI对AMI患者造成一过性心肌损伤,这些指标对AMI患者PCI治疗后心肌损伤监测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联合检测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 BN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诊治中的作用。方法检测268例AMI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浆NT-pro BNP和Hcy水平,跟踪观察AMI患者在治疗过程中NT-pro BNP和Hcy水平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MI组患者血浆NTpro BNP、Hcy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NT-pro BNP和Hcy的敏感度为99%,特异度为88%,优于单项检测。AMI患者经治疗后血浆NT-pro BNP和Hcy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病情恶化者血浆NT-pro BNP和Hcy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NT-pro BNP和Hcy水平与AMI密切关联,及时进行NT-pro BNP和Hcy水平的联合检测在AMI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 Tn T)和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水平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6月在本院循环科住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观察组),96例同期住院的患有心血管疾病,而非AMI患者(对照组)及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100例(健康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c Tn T和NT-pro BNP水平。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再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研究对象血清c Tn T[(0.15±0.01)、(0.02±0.21)、(0.01±0.01)μg/L]和NT-pro BNP水平[(3 427.3±210.8)、(145.6±37.4)、(139.7±40.2)pg/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两比较发现,观察组c Tn T及NT-pro BN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c Tn T及NT-pro BN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 Tn T与NT-pro BNP单独检测时,其灵敏度分别为82.76%和79.31%,特异度分别为88.89%和86.11%;而两项联合检测时,其灵敏度为94.83%,特异度为83.33%,联合检测灵敏度明显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血清c Tn T和NT-pro BNP对AMI患者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作为AMI早期诊断的检测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动物模型心电图波形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和QTc间期变化规律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清洁级Wistar近交系30只大鼠,依照体重量将其编号后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0只)和模型组(20只);模型组大鼠开胸腔建立AMI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不进行缝合结扎,其余方法同模型组;造模28周时检测两组大鼠心功能,并行心电图检查;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两组大鼠心电图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和QTc间期变化规律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模型组大鼠左室收缩末径(LVIDd)、左室舒张末径(LVIDs)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t=16.865,t=12.954,t=10.631,t=16.341;P<0.05);模型组大鼠心电图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及QTc间期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t=3.519,t=3.715,t=5.669,t=7.303;P<0.05);模型组中心律失常大鼠心电图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及QTc间期均明显高于心率正常大鼠,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t=3.335,t=3.335,t=3.762,t=7.691;P<0.05);心电图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及QTc间期延长均是影响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性危险因素,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OR=1.775,OR=1.984,OR=2.016,OR=1.921;P<0.05)。结论:AMI动物模型心电图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和QTc间期延长是影响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技术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行早期心脏康复运动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0例单支病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PCI治疗,术后按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一般护理模式及常规运动教育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术后尽早进行为期3个月的心脏康复运动训练。PCI术后所有患者均接受3D-STI检查,获得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面积应变(GAS)、整体径向应变(GRS)及周向应变(GCS)等参数。在心脏康复运动训练前后,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肺运动测试及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问卷表(MLWHFQ)进行调查,获得最大运动功率、最大运动时间、峰值耗氧量(Peak VO2)、无氧阈氧耗量(VO2 AT)及生活质量分数。结果:训练3个月后观察组GLS、GRS、GAS及LVEF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1,t=4.116,t...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6,(6):783-784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对心力衰竭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间来我院治疗的45例急性心衰患者以及45例慢性心衰患者,同时收集45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清NT-pro BNP检测,评估其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结果两组心衰患者血清NT-pro BNP浓度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且NYHA分级越高的患者,其血清NT-pro BNP浓度越高(P<0.05)。经治疗后,两组心衰患者血清NT-pro BNP浓度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T-pro BNP的检测对于快速、早期和鉴别诊断心衰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判断心衰治疗效果及预后的有效指标,对心衰的分级、治疗及监测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BN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关系。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均检测入院后1~3 d及2周后的血浆BNP水平,并随访6个月。根据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出现而分成不良心血管事件组(24例)和无不良心血管事件组(38例),比较2组入院1~3 d BNP(BNP1)、2周后BNP(BNP2)、2周BNP变化值(ΔBNP=BNP1-BNP2)、2周BNP变化幅度ΔBNP%=[(BNP1-BNP2)/BNP1]×100%。结果2组间BNP1、BNP2、ΔBN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BNP是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3,95%的可信区间0.988~1.531,P<0.05)。结论血浆BNP可作为评估AMI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重度子痫前期(SPE)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 方法 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就诊的48例SPE患者,其中早发型重度(EOSPE)17例,晚发型重度(LOSPE)31例,同期选择年龄和孕期匹配的正常孕妇的54例作为对照.采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所有孕妇左心室纵向应变(GLS)、左心室径向应变(GRS)、左心室圆周应变(GCS)及左心室面积应变(GAS).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EOSPE组GLS、GCS以及GAS均显著减低(t值分别为3.682、2.415、2.118,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LOSPE组GLS显著减低(t=2.418,P=0.007),GCS显著增加(t=2.607,P=0.019).结论 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显著减低,其中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表现出更差的心功能,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是评价重度子痫前期亚临床心肌损伤的实用工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诊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效果。方法110例老年AMI患者根据心电图特征分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组,54例)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B组,5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与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检查,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检查结果、梗死段心肌二维应变参数。结果B组的LVEF小于A组(P<0.05),两组的LVESV、LVED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梗死段心、内外膜的LPSS、CPSS均低于A组(P<0.05)。结论与常规超声相比,二维超声STI技术可通过评估心肌的应变能力判断心肌病变情况,提高诊断AMI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部感染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左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院200例肺部感染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急性左心力衰竭将其分为心衰组(35例)和非心衰组(165例),对肺部感染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左心力衰竭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0例肺部感染患者的血培养致病菌阳性率为30.5%(61例),以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左心力衰竭发作与年龄、pro-BNP水平、心脏增大证据、高血压、心衰发作史或AMI史均有相关性(P<0.05),而与性别、糖尿病史、肾功能不全、联用抗生素、补液量无相关性(P>0.05)。Logic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补液速度、高血压、心衰发作史或AMI史是肺部感染患者发生急性左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监测pro-BNP水平,控制血压,对高龄、有心衰发作史或AMI史的患者注意利尿,控制补液速度,予以调节神经体液因素口服药为防止急性左心力衰竭发作的保护因素。结论肺部感染患者发生急性左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较多,主要为年龄、高血压、心衰发作史或AMI史、补液速度,临床上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肺部感染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左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绝经期前、后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cutem 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发病特点、预后。方法:2007年1月~2011年1月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女性AMI患者310例,依据是否绝经及绝经年限分组并对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和入院30天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绝经前女性AMI患者与绝经后患者相比,高脂血症的发生率更低(OR=8.151,P=0.005);典型胸痛症状的发生与年龄(OR=0.881,P=0.001)及绝经年限(OR=2.600,P=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绝经年限与严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KillipⅡ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糖尿病和心力衰竭(>KillipⅡ级)是预测绝经后女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81,P=0.043;OR=12.339,P<0.001)。结论:绝经期前、后女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应结合其临床特点,采取不同的预防和诊疗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CHF患者86例,将86例患者按不同年龄段分为3组:A组(45~54岁,12例)、B组(55~64岁,31例)、C组(≥65岁,43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并对患者随访12个月,观察记录心血管事件。 结果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症状显著改善后,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443.002,P<0.05)。各组治疗后血浆中NT-proBNP水平A组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展至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在医院就诊的164例TIA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2例.对照组进行CT检查,观察组进行MRI检查,随访26周,比较两组病灶检出阳性率以及治疗后2周病灶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3D-STE)技术与不同程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室功能及危险分层的关系。方法:选取在医院治疗的74例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取74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观察两组以及不同严重程度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分析超声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整体径向应变(GRS)、总体纵向应变(GLS)、3D应变率和环向应变率分别低于健康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旋转、扭曲和扭矩分别高于对照组。随着患者的病情加重,观察组LAD、LVEDD、IVST、LVPWT、GRS、GLS、3D应变率和环向应变率显著下降,LVEF、旋转、扭曲和扭矩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的主动脉瓣狭窄情况与LAD、LVEDD、IVST、LVPWT、GRS、GLS、3D应变率和环向应变率呈现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263,r=-0.251,r=-0.364,r=-0.394,r=-0.349,r=-0.397,r=-0.197,r=-0.641;P<0.05);与LVEF、旋转、扭曲及扭矩呈现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249,r=0.547,r=0.597,r=0.339;P<0.05)。结论:3D-STE技术对于患者的心肌生物力学特征以及心脏各个方向的运动指标改变具有显著的优势,对于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由于代偿功能无法完成时的心脏改变具有鉴别功能,有效提高早期疾病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接收行IABP治疗的112例急性心梗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插管前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基础上出现急性肾损伤(AKI)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早期干预、延缓CKD进程提供依据.方法 将127例CKD患者根据有无合并AKI分组,未合并AKI者60例(CKD组),合并AKI者67例(A/C组),再将MC组患者按年龄分组,其中<60岁35例(非老年组),≥60岁32例(老年组).就其原发病、诱发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组CKD患者诱发AKI的病因有不同特点;CKD基础上出现AKI相关危险因素如严重感染、血容量不足、心力衰竭、使用肾毒性药物的OR值分别为5.236、5.083、8.283、5.246,P<0.05.结论 CKD患者易受多种因素影响,重视CKD基础上出现AKI的高危因素并及早发现,争取在短时间内纠正危险因素和保护肾功能,对延缓CKD的进程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模式对急性左心衰患者血清N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的影响,并与常规药物治疗进行比较。方法将8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CPAP组(n=40)。对照组应用常规吸氧和利尿、扩血管及强心药物治疗,无创正压通气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CPAP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及气管插管率及死亡率。并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h分别抽取血清,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试验法(ECLIA)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CPAP组治疗后降低血清NT-proBNP水平的幅度更大,氧动力学指标(DO2、VO2、PaO2)明显增高(P〈0.05),CVP和气管插管率明显降低(P〈0.05);②两组患者在7天死亡率上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CPAP通气可明显降低急性左心衰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改善氧动力学指标、降低气管插管率、改善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