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悬吊训练(SET)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姿势控制及平衡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法将粗大运动功能分级Ⅰ-Ⅲ级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悬吊训练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由同一位医师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项)B区、C区、D区、E区及Berg平衡量表(BBS)对2组患儿坐位、四点位、立位、行走姿势控制及平衡能力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GMFM-B区、C区、D区、E区各能区百分比、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进一步分层比较,发现2组粗大运动功能Ⅰ级患儿治疗后其GMFM-B区、C区百分比变化不明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GMFM-D区、E区百分比及BBS分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Ⅱ-Ⅲ级患儿治疗后其GMFM-B区、C区、D区、E区百分比及BBS评分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悬吊训练结合常规康复干预能更有效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姿势控制及平衡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瘫患儿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相关性肺炎(SAP)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VitalStim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姿势控制训练,包括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和个性化姿势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记录2组患者SAP发生情况,同时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渗漏-误吸量表(PAS)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OIS分级及P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好转,并且以观察组患者FOIS分级及PAS评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VitalStim电刺激基础上辅以姿势控制训练,能显著降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SAP发生率,提高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水疗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姿势稳定性和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3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水疗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中,水疗组3名患者退出研究,对照组无患者被剔除和脱落,最终水疗组纳入患者12例,对照组纳入患者15例。水疗组接受每周5次、每次45 min、共8周的水疗,对照组接受每周5次、每次45 min、共8周的常规物理治疗。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前伸测试(FRT)、功能性步行量表(FAC)、Rivermead运动指数(RMI)评定2组患者的姿势稳定性和步行功能。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BBS、FRT、FAC、R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8周后(治疗后)BBS、FRT、FAC、RMI 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水疗组治疗后BBS[(39.09±14.98)分]、FRT[(23.86±11.85)cm]、FAC[(2.84±1.35)分]、RMI[(9.66±3.56)分]改善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水疗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姿势稳定性和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动态失稳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平衡与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动态失稳训练,对照组增加相同时长的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2组患者双侧股直肌、股二头肌、竖脊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包括预期姿势调节(APAs)阶段的激活时间和激活强度,补偿姿势调节(CPAs)阶段的激活强度。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GaitWatch步态分析系统评估患者的平衡与步行能力。 结果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侧股直肌[(-71.68±2.64)s]、股二头肌[(-90.07±3.65)s]和健侧股二头肌[(-84.31±5.74)s]、竖脊肌[(-67.29±5.04)s]APAs阶段的激活时间提前较多(P<0.05),患侧股直肌[(9.90±0.77)]、竖脊肌[(10.18±0.72)]APAs阶段的激活强度较高(P<0.05)。2组患者治疗后CPAs阶段各肌群的激活强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BBS评分[(48.80±3.52)分]、下肢FMA评分[(29.20±2.42)分]、步幅[(71.25±4.81)cm]、步速[(70.20±5.00)cm/s]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动态失稳训练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促进平衡与步行功能恢复,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悬吊系列运动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包括肌力训练、神经发育疗法、本体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平衡训练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悬吊系列运动以及姿势控制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Sheikh评定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2组Sheikh、MBI、BBS、FAC和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以悬吊系列运动和姿势控制训练为基础的核心肌群控制训练可促进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量化康复训练在脑梗死后姿势控制障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接受治疗的脑梗死后姿势控制障碍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其分为3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高频rTMS联合量化康复训练,对照1组给予高频rTMS治疗,对照2组采取量化康复训练。观察3组干预后临床效果,干预前后神经及认知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上下肢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上下肢Fugl-Meyer功能评分量表(FMA)、卒中患者姿势控制量表(PASS)、Brunel平衡量表(BBS)评分]、步态运动参数、表面肌电图均方根值(RMS)、脑卒中专门生活质量评估量表(SS-QOL)评分。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50%,37/40)高于对照1组(72.50%,29/40)和对照2组(70.00%,28/40)(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对照1组<对照2组,MMSE、MoCA评分>对照1组>对照2组;观察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方法:4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虚拟现实平衡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用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评估患者平衡能力,三维平衡测试仪静动态平衡评估来评价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BB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更高(P<0.05);2组患者TUG评估时间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少(均P<0.01);观察组患者睁、闭眼站立,睁眼前后站立,稳定反应时间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1,0.05);对照组患者睁、闭眼站立较治疗前均降低(均P<0.05),睁眼前后站立及稳定反应时间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和常规训练均可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姿势控制能力,但虚拟现实平衡训练联合常规训练更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姿势控制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对照组),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修订Barthel指数(MBI)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治疗28天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有明显提高,但治疗组提高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MBI治疗前后有显著提高,对照组治疗前后MBI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姿势控制训练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何建华  杨振  万绍文  陈良威 《中国康复》2021,36(11):657-660
目的:探索运动平衡仪训练联合rTMS治疗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效果。方法:脑卒中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8例脱落,共32例完成治疗,对照组3例脱落,共37例完成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针对平衡功能障碍运用动态平衡仪进行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运用动态平衡仪及低频rTMS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满2个疗程,共24次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BBS评分、FMB评分、Pro-Kin平衡仪测试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BBS评分、FMB评分、运动长度及运动椭圆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rTMS治疗联合平衡仪治疗在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上效果显著,较单独使用平衡仪治疗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视觉反馈的姿势控制训练对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帕金森病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基于视觉反馈的动态平衡训练及核心肌群控制训练,共治疗8周。两组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均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d“up and go”test,TUGT)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康复训练满意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BS[(49.00±1.97)vs.(44.77±1.78)]、TUGT[(10.17±2.31)vs.(13.67±2.26)]、MBI[(64.83±6.09)vs.(54.33±7.51)]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BBS(49.00±1.97)、TUGT(10.17±2.31)、MBI(64.83±6.09)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试验组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交互式视觉反馈的姿势控制训练对脑梗死Pusher综合征患者静、动态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36例Pusher综合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姿势镜反馈下的平衡训练;试验组采用基于交互式视觉反馈的姿势控制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urke倾斜量表(BLS)、Berg平衡量表(BBS)及Biodex平衡仪中的姿势稳定测试(PS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1)倾斜程度:两组BL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静态平衡:两组睁、闭眼下PST中总稳定值(OSI)、前后值(API)及左右值(ML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动态平衡:两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基于交互式视觉反馈的姿势控制训练可明显提高脑梗死Pusher综合征患者静、动态平衡功能,且效果优于常规姿势镜反馈下平衡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步行-认知双重任务训练结合轮椅坐姿矫正对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8月收治于上海市第三康复医院的脑卒中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在常规康复治疗措施基础上,对照组实施步行单任务训练加轮椅坐姿训练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相同频次与时长的步行-认知双重任务训练指导。评估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第一月及第三月的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Berg平衡量表(BBS)和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两组PASS、BBS、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均取得一定的康复疗效,干预一月、三月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三月后试验组护理满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步行-认知双重任务训练结合轮椅坐姿矫正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姿势控制,对提高患者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呼吸训练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青年非特异性下背痛(NLBP)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 将84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姿势控制组和联合训练组,每组42例。姿势控制组采用两点支撑式、船式、侧板式、单腿站立式、幻椅式和燕式六组姿势进行姿势控制训练;联合训练组则在姿势控制训练过程中增加混合性呼吸训练。2组患者均行为期6个月的训练干预,每周3次,每次40 min。分别于训练前(治疗前)、训练6个月结束时(治疗后)和随访到12个月时(随访时),采用疼痛目测类比法(VAS)评分、腰部功能障碍指数(ODI)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程度进行临床疗效评估,通过超声检查测量腹横肌厚度并计算腹横肌收缩率,并采用肌肉厚度收缩率评估腰椎局部稳定性及运动控制能力。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和腹横肌收缩率[姿势控制组(5.14±1.40)分、(23.14±7.35)分和(1.17±0.49)%;联合训练组(4.96±1.57)分、(24.47±6.63)分和(1.19±0.4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和腹横肌收缩率[姿势控制组(2.64±1.09)分、(13.57±5.28)分和(1.64±0.39)%;联合训练组(2.10±0.59)分、(10.38±4.08)分和(1.81±0.38)%]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随访时,2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姿势控制组(2.09±0.33)分、(11.07±4.17)分和(1.79±0.27)%;联合训练组(1.71±0.31)分、(9.28±2.21)和(2.01±0.22)%]亦较组内训练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和随访时,联合训练组患者上述指标与姿势控制组比较,指标改善更为明显(P<0.01)。 结论 呼吸训练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可以更为有效地减轻NLBP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改善患者的腰椎活动功能及运动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外伤恢复期患者接受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康复训练前后平衡功能和姿势控制能力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脑外伤恢复期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传统平衡训练,观察组给予基于VR技术康复训练,均治疗12周。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的平衡功能和在睁眼1 min的状态下姿势控制能力观测指标轨迹长度、轨迹外周面积和轨迹移动速度。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BBS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升高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轨迹长度、轨迹外周面积和轨迹移动速度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外伤恢复期患者接受基于VR技术康复训练后平衡功能和姿势控制能力均明显改善,且效果优于传统平衡训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前庭康复训练(VRT)治疗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PPPD)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PPPD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2组患者均给予倍他司汀药物口服及VRT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区(DLPFC)低频rT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及4周时分别采用眩晕残障量表(DHI)、前庭症状指数量表(VSI)及特异性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评估患者前庭功能改善情况,同时于上述时间点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焦虑情绪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1周、2周及4周时2组患者DHI、VSI评分均进行性减少,ABC评分则进行性增加(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2周、4周时其HA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治疗后2周、4周时观察组DHI评分[分别为(50.0±4.3)分、(34.0±3.2)分]、VSI评分[分别为(5.72±1.71)分、(4.62±1.36)分]及HAMA评分[分别为(17.8±1.7)分、(12.2±3.3)分]均较同期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ABC评分[分别为(59.4±6.0)分、(71.3±6.3)分]则较同期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 结论 低频rTMS联合VRT训练能显著缓解PPPD患者头晕、不稳感等前庭症状,改善焦虑情绪,提高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同步姿势控制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踝关节肌力、平衡能力、本体感觉及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FA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超声波治疗、肌力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姿势控制训练,观察组则辅以NMES与姿势控制训练相结合的同步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Biodex多关节等速测试训练系统检测2组患者踝外翻峰力矩(PT);采用Sargent垂直跳测试评估患者肌肉爆发力;采用PK254P平衡测试及训练系统评估患者静态、动态平衡能力及本体感觉;采用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问卷(CAIT)评估患者踝关节功能情况。 结果 治疗8周后观察组以60°/s踝外翻时PT值[(26.46±2.53)N·m]、120°/s踝外翻时PT值[(19.21±1.82)N·m]、Sargent垂直跳测试有效系数[32.28±2.54]、压力中心运动椭圆面积[(468.81±43.63)mm2]、总偏移指数[(1.61±0.17)°]、平均轨迹误差[(15.46±0.38)%]、CAIT评分[(24.61±1.27)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 结论 NMES联合同步姿势控制训练能进一步改善FAI患者踝关节肌力、平衡能力及本体感觉,加速踝关节功能恢复,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患者姿势控制能力的量化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动态姿势平衡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姿势控制能力的量化评价。方法:选取2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平衡仪训练组(n=14)和传统训练组(n=14)。平衡仪训练组根据动态姿势平衡仪评估结果采用的训练方案进行个性化的平衡功能训练;传统训练组进行传统的平衡功能训练。两组训练时间均为20min/次,5d/周,共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动态姿势平衡仪中的感觉组织能力试验(SOT),稳定极限测试(LOS)及徒步走测试进行准确客观的量化评估。结果:平衡仪训练组SOT测试中的EOSS、ECSS、SVSS条件下的平衡指数及LOS测试结果中患者EPE和DCL,治疗前后比较及与传统训练组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徒步走测试中平衡仪训练组的步长与步速治疗前后比较及与传统训练组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传统训练组组内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动态姿势平衡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根据变化的任务重建感觉(特别是前庭系统)和运动系统的能力,同时能明显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头颈肩部姿势控制枕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吞咽康复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头颈部姿势控制枕进行姿势控制训练。在干预前、干预4周时,采用标准吞咽功能量表(SSA)、才藤氏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评定患者的吞咽功能,记录2组颈部异常姿势偏离度数以及肺部感染情况。结果 干预4周时,2组吞咽功能和颈部异常姿势改善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23.13±2.89)分比(25.33±3.09)分,P<0.05],吞咽功能改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比63.3%,Z=-2.886、P<0.05),颈部姿势异常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67%比30.00%,P<0.05)。结论 在常规吞咽康复护理的基础上,经头颈肩部姿势控制枕的姿势控制训练能纠正颈部异常姿势,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减少误吸和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力量和平衡训练改善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及姿势控制能力的差异。方法:PD患者64例,随机分为力量训练组31例和平衡训练组33例,分别给予8周肢体力量强度训练和站姿、步态平衡训练。评价2组训练第8周富尔顿高级平衡量表(FAB)评分、计时起立-步行测验(TUGT)、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分、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分、步长和步速的改善情况。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康复训练,无随访脱落病例。治疗第8周力量训练组FAB评分、TUGT值、UPGRS评分、步长和步速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平衡训练组只有步长和步速较治疗前改善(P<0.05);力量训练组64.52%(20/31)的患者达到CGI临床改善,而只有42.42%(14/33)的平衡训练组患者达到临床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33,P=0.077)。结论:力量训练改善PD患者运动及姿势控制的能力优于平衡训练。  相似文献   

20.
叶小云  汤巧敏   《护理与康复》2017,16(4):359-361
目的观察无缝隙姿势控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的影响。方法将23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住院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125例、观察组11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无缝隙姿势控制。比较两组患者肩痛发生率、肩痛程度和依从性。结果观察组的肩痛发生率为14.2%、肩痛程度(5.94±0.93)分,均低于对照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进行患者依从性与肩痛程度相关性分析,r=-0.748,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无缝隙姿势控制能提升患者依从性,降低肩痛发生率及肩痛程度,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