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重肥胖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肥胖是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是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描述了全球超重肥胖的最新分类标准、流行现状和趋势。分析了肥胖的疾病负担情况、预防策略及它与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经济转型期的膳食营养和慢性病预防——挑战和机遇并存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周北凡 《营养学报》2004,26(4):241-243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2001年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包括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和某些肿瘤等导致的死亡已占全球5650万例死亡的60%,占全球疾病负担的46%。估计到2020年,慢性病负担将增加到57%。慢性病死亡的一半归因于心血管病,肥胖和糖尿病也呈增加趋势。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不仅是经济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的落后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肥胖及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急剧上升.对发展中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概况及预防策略作一研究,以期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及膳食结构的变化,肥胖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数量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儿童青少年肥胖既是一种独立疾病,也会引发生理、心理和社会问题,还是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脂肪肝及代谢综合征等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儿童青少年肥胖还能增加成年期慢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北京成年妇女肥胖与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力活动减少,肥胖逐渐增多。而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在北京崇文区、西城展览路社区进行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预防模式研究课题中获得的1432名25岁以上城区妇女的体检  相似文献   

6.
儿童青少年肥胖作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2002年被WHO列为造成人类疾病负担的全球十大一级危险因素,其危害超过了成人肥胖.相关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肥胖与许多成年期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导致这些疾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急剧上升[1].除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外,相关研究还发现,儿童青少年肥胖与一些肿瘤(如子宫内膜癌)的患病风险增加具有明显相关性[2].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的落后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心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肥胖及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急剧上升。对发展中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概况及预防策略作一研究,以期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蔚湜 《职业与健康》2005,21(11):1698-1700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发达,人类期望寿命显著增长,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切已影响了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在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疾病调查中表明:在全球,传染性疾病在减少,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增多,1990年全球死亡5047万,其中55%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至少占发展中国家全部死亡的40%,占工业化国家的75%,可以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我国及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9.
全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状况及预防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比例不断增加,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全球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发展趋势、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对策作一综合性描述.  相似文献   

10.
张冠华 《药物与人》2009,(12):12-12
生活方式病是发达国家在对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因就是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包括疾病有:肥胖、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脑中风等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以部分恶性肿瘤。这些疾病都是现代医学还难以治愈,并严重的危害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相似文献   

11.
<正> 1 广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严峻形势 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全球恶性肿瘤和其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在西方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卫生革命,即传染性疾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非传染性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心理疾患、慢性呼吸道疾病对人们的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于这些慢性疾病经常发生在生命的晚期,随着期望寿命的延长,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发展中国家由于正在经历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及生活方式的变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寿命的增长,同样也面临着威胁,疾病的发生逐渐倾向于老年群体,将承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威胁和疾病负担,因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5月30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中国国际儿童肥胖和高血压学术会议透露,儿童高血压与肥胖密切相关,肥胖儿童中近三成患有高血压,超过一半血脂异常。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指出,全球每年有3 800万人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国占近两成,而肥胖与高血压为其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中国肥胖人口居全球第二,高血压人口超过2.7亿,且呈低龄化趋势;约有70%的肥胖儿童和  相似文献   

13.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联盟(The NCD Alliance)是旨在全球范围内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的组织。目前,该组织呼吁各国在以下领域采取切实措施:贯彻执行WHO为预防控制NCD制定的2008-2013年全球行动计划和全球食品、运动和健康策略;制定国家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占据疾病谱和死因谱的首位,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 .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策略初探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是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以及骨骼和骨骼关节疾病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具有迁延性、无自愈和极少治愈等三项特征,并具有相同的可预防的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认为,20世纪后半叶全球最显的健康转变乃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的迅速上升,不仅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这样的挑战。本就上海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策略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逐年上升,成为当今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杀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广州市沙园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分阶段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800个居民户,调查居民共2210人,进行集中调查和入户调查、体格检查,并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恶性肿瘤、冠心病、脑血管病和肺癌是社区主要死亡原因。高脂血症患病率(32.78%)高居首位,其他依次为:原发性高血压(20.26%)、糖尿病(5.20%)、冠心病(3.84%),吸烟、饮酒、超重肥胖、缺乏体育锻炼、不合理膳食等是本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防治以三级预防为重点并且离不开政府支持、全社会参与。  相似文献   

18.
全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状况及预防控制策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比例不断增加,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全球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发展趋势、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对策作一综合性描述。  相似文献   

19.
首钢社区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因此,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01年10月,国家卫生部颁发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工作内容》,提出13条工作任务,其中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规定了4项任务:一是开展健康指导、行为干预;二是开展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监测;三是对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实施规范化管理;四是对恢复期病人进行随访。为了更好地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我们对首钢老山等4个社区的常住人口中4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及防治状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0.
<正>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最新报告表明:癌症、心肺疾病、卒中、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依然是全球最主要死因。2012年全球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多达3800万,其中,中国占860万[1]。中国每年有300万人因患上某些本可预防的疾病而过早死亡,即死于70岁之前。伴随工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