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例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u CH  Li J  Yu JQ  Wang B  Wang T  Wang DJ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41-43
目的 探讨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88年2月至2005年6月间收治的21例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病例,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15~72岁,中位年龄42岁。首发症状多为咳嗽、气短、咯血或阻塞性肺炎。术前均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发现病变,有16例经活检确诊为黏液表皮样癌。全组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肺叶切除13例,袖式肺叶切除3例,全肺切除4例,开胸探察1例。结果 本组21例术后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其中17例为低度恶性,4例为高度恶性。术后平均随访68.3个月,17例低度恶性(T1.3N0.4M0)患者均存活,其中生存时间〉5年者8例,包括1例有肺门淋巴结转移者。4例高度恶性(T2.3N0.2Mo)患者最长生存时间仅13个月。结论 低度恶性黏液表皮样癌经手术治疗可获得治愈,但高度恶性者常易发生远处转移,预后较差。肿瘤分期、恶性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与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黏液表皮样肺癌的外科治疗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本科17年间19例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外科治疗效果.结果全组均行手术治疗,占同期手术切除肺癌的0.68%.肺叶切除术13例,全肺切除5例,开胸探查1例.15例为低恶性,4例高恶性.术后平均随访68.26个月,无失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44%(17/18)、80.00%(12/15)和70.00%(7/10).其中低恶性占78.95%(15/19),均无淋巴结转移,1、3、5年生存率均为100%;高恶性4例,淋巴结转移率75%(3/4),1年生存率为33.33%,无3年生存率.结论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发病率低.病理以低恶性为主.低恶性黏液表皮样癌经彻底手术切除可获治愈,高恶性病人术后易早期发生远处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肺黏液表皮样癌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收集连续的2751例肺癌病例,从中发现10例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10例均接受了X线胸片、CT和支气管镜检查。8例患者接受开胸手术,其中3例接受术后化疗,1例术后放疗和化疗;1例仅接受中药治疗,另1例未接受任何治疗。结果:病理检查显示均为低度恶性黏液表皮样癌。8例手术患者分期为:1例T1N0M0,3例T2N0M0,2例T2N1M0,1例T3N2M0;1例气管黏液表皮样癌。10例患者均存活至今。手术患者中7例术后没有复发,1例气管黏液表皮样癌患者术后5.2年复发。结论:诊断肺黏液表皮样癌,准确有效的支气管镜检查很有意义,而明确的病理分期对于肺黏液表皮样癌预后相当重要,治疗应包括完整的手术切除和淋巴清扫以及密切的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在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选取所在科室20例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进行CT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同时对患者开展有效的治疗,分析所有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病理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检查治疗后,1年、3年以及5年内的生存率为60%、50%以及65%.结论: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在临床上的发病率低,缺乏特异性临床特点,确诊该病主要依靠影像学手术联合病理学检查,该病的预后和组织学分级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短期复发以及远处转移均可发生,相对于其他类型肺癌,该病的恶性程度在临床上仍然未做明确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增殖活性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2例涎腺黏液表皮样癌标本中MMP-9及PCNA的表达.结果 MMP-9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 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TNMⅢ Ⅳ期者,MMP-9的表达分别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TNMⅠ Ⅱ期者(P<0.05).黏液表皮样癌中MMP-9与PCNA的表达呈正相关(r=0.621,P<0.01).结论 MMP-9在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涎腺黏液表皮样癌恶性潜能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讨论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pulmonary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PMEC)的临床特点、外科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 2014年7月23例在我院接受手术的PME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23例中,高度恶性7例,低度恶性16例,均接受手术治疗,全肺切除4例,肺叶切除17例,开胸活检术2例.高度恶性组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明显短于低度恶性组的44个月(P<0.01);高度恶性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低度恶性组的(71.4%vs 6.3%,P<0.01).术后6例接受化疗.结论 手术是治愈PMEC的唯一方法,其预后主要取决于恶性程度,高度恶性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6例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发病年龄15~65岁。3例呈息肉样突向支气管腔,1例位于支气管旁呈结节样,2例呈浸润性生长并破坏管壁浸润大块肺组织,1例有肺门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主要由鳞状细胞、粘液细胞和中间型细胞构成,根据近年文献将其分为低度和高度恶性两个类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E-钙黏附素(E-CD)在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局部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黏液表皮样癌和正常腺体组织,经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SP法,观察MMP-2及E-CD的表达情况.结果:MMP-2在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涎腺组织(P<0.05).E-CD在8例正常涎腺组织中全部呈保留表达,而在46例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E-CD明显呈异常表达(保留表达18/46,39.13%),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MMP-2的阳性表达率要明显高于无转移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E-CD异常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随着TNM分期指数增高,MMP-2表达增强,E-CD的表达减弱.结论: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MMP-2和E-CD表达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浸润转移和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的适当治疗原则和方法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1991-2006年在我院治疗的21例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适当的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21例患者均经过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为90.5%,术后有5例复发,其中1例Ⅳ期患者术后远处转移死亡、1例Ⅱ期患者因术中肿瘤破裂黏液溢出导致术后复发而未再接受治疗于术后4.5年死亡、3例经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结论 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较高,手术切缘癌细胞阳性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建议对肿瘤临床分期高、存在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范围不足致切缘癌细胞阳性者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腭部黏液表皮样癌姑息手术治疗的可行性,为小涎腺肿瘤手术治疗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保守骨切除腭部低度恶性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骨质破坏行腭骨复合软组织切除,16例无骨侵犯行肿瘤周1.5 cm软组织切除术,深至硬腭骨膜。平均随访44个月(2个月~140个月),其中11例患者组织学检查手术边界无肿瘤细胞残留,5例显示肿瘤浸润接近手术边界或已侵犯深层组织。随访调查显示均无局部转移及复发。结论对软组织范围内的硬腭黏液表皮样癌仅切除软组织保留骨质的术式能起到彻底切除肿瘤的作用,复合切除术则多针对已有骨质浸润的病例。  相似文献   

11.
微血管密度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血管密度(micmvessel density,MVD)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6例涎腺黏液表皮样癌内微血管密度,并将检测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与其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结论 微血管密度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微血管密度可能参与或促进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正>原发性肺黏液表皮样癌是肺癌的少见类型,多发生于较大的气管、支气管,临床表现无特征性。病理上分为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其预后也明显不同。本研究报告1例周围型肺原发性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病例资料患者,男,6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隐痛不适半月入院。以进食晚餐后为重,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呕血、黑便等。肝胆脾彩超提示胆囊壁毛糙,余未见明显异常。胸片提示右肺感染性  相似文献   

13.
肺粘液表皮样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国内外报道较少。而低度恶性肺粘液表皮样癌并转移者更为罕见。本文报告l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右肺粘液表皮样癌(老年、低度恶性并转移),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讨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黏液表皮样癌被认为是源于气管大支气管小黏液腺的较为罕见的肺部恶性肿瘤之一,在肺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中仅占0.11%~0.12%, 在TURNBALL等统计的5 000例原发性肺癌中仅有12例.日本NAGAHIRO等[1]报道的3例肺黏液表皮样癌只占其所在医院1969到1999年间所有切除肺癌的0.119%.黏液表皮样癌较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恶性程度低,发展缓慢,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罕见的肺黏液表皮样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19岁。肺肿物巨检为灰黄色类圆形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镜下肿瘤组织结节分叶状,以中间型细胞为主,混杂有表皮样细胞和黏液细胞,局部可见小囊腔,经AB染色证明腔内富含黏液,细胞异性不明显,偶见核分裂。免疫组化示:CK、3413E12、E—cadherin、VEGF阳性,S-100、CK8/18、EGFR阴性。结论肺黏液表皮样癌非常罕见,其组织形态学及生物学行为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类似,确诊主要靠组织病理学,并辅以免疫组化标记,有时需要与黏液癌、腺鳞癌或腺样囊性癌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手段和预后,为该病的治疗和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例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患者,男性,59岁,因“诊断肺癌1年余,乏力1周”入院。查体,双胸廓对称,双肺语音震颤无增强,双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根据既往史明确诊断为肺黏液表皮样癌。入院时胸部CT片提示右上肺纵隔旁见团块影,密度减低,CT值为29~43 Hu,胸膜边缘模糊,大小为68 mm×40 mm,增强后动脉期CT值为73 Hu,静脉期CT值为83 Hu。右肺门及纵隔可见淋巴结影。既往右肺肿物根治性切除术后,化疗后复发,且不能耐受继续化疗和靶向治疗,遂行CT引导下右肺肿物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术后1个月复查胸部CT检查结果显示病灶明显缩小,密度减低,CT值为34 Hu,大小为23 mm×26 mm,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右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较前缩小。结论:肺黏液表皮样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癌,可无明显阳性体征,高级别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术后易复发,化疗效果差,缺乏疗效确切的靶...  相似文献   

17.
边国新  李松英 《浙江医学》2007,29(7):648-649
目的 研究NF-KB和COX-2的表达在黏液表皮样癌(ME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相关关系.方法 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EC标本5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EC及淋巴结转移组织中NF-KB和COX-2的表达情况.结果 MEC组织中NF-KB及COX-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0%(13/50)和48.0%(24/50),其中低分化MEC组织中NF-KB及COX-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中、高分化MEC组织(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MEC组织中NF-KB及COX-2的阳性表达率亦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MEC组织(P<0.05).无COX-2表达的MEC组织中NF-K B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有COX-2表达的MEC组织(P<0.05),两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NF-KB和COX-2在黏液表皮样癌及淋巴结转移组织中均有高水平表达,可能参与了黏液表皮样癌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是NF-KB促进了COX-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比较不同病理类型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linically negative neck lymph node,cN0)上颌恶性肿瘤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此类患者颈部淋巴结的处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990年至2010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具有完整临床及随访资料的cN0上颌恶性肿瘤患者277例,记录颈淋巴结转移情况及相关临床信息,研究不同病理类型上颌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规律,并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影响上颈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 277例cN0上颌恶性肿瘤患者的总体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5.5%(43/277),上颌鳞状细胞癌因其较强的淋巴结转移倾向,颈淋巴结转移率为33.0%;腺源性癌的整体转移率较低,为7.6%,且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时间较晚,但高度恶性腺源性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中、低度恶性腺源性癌(分别为P=0.037), 其中非特异性腺癌、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导管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高于15%,而同属于高度恶性肿瘤的腺样囊性癌与肌上皮癌的转移率较低;肉瘤类恶性肿瘤的整体淋巴结转移率很低,仅为4.9%。结论: 建议对cN0上颌鳞状细胞癌患者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于非特异性腺癌、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导管癌等高度恶性腺源性癌患者可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于肉瘤类患者可对颈部进行密切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CT检查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21例腮腺肿瘤患者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增强扫描。结果 121例患者中,I类70例,除3例腺淋巴瘤外,67例均为良性混合瘤;II类34例,其中16例良性混合瘤,5例恶性混合瘤,7例腺淋巴瘤,4例血管瘤,2例黏液表皮样癌;III类17例,其中恶性混合瘤6例,黏液表皮样癌5例,囊腺癌2例,恶性淋巴瘤3例,腺泡细胞癌1例。结论 CT检查有助于腮腺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对分辨良恶性腮腺肿瘤仍有一定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原发唾腺型肿瘤的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治方法。方法对12例肺原发唾腺型肿瘤的临床表现和诊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肺原发唾腺型肿瘤中,腺样囊性癌6例,黏液表皮样癌4例,黏液性腺瘤和混合瘤各1例。患者多表现为咳嗽及痰中带血,偶有胸痛、胸闷、发热,盗汗、消瘦等症状不明显。行肿物单纯切除2例,袖式肺叶切除1例,单纯肺叶切除7例,全肺叶切除2例。结论肺原发唾腺型肿瘤属良性或低度恶性,好发于气管及支气管;主要表现为干咳及痰中带血;X线检查对该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支气管镜检查并活检通常可获得明确诊断;治疗主要为外科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