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总结黏脂贮积症(mucolipidosis,ML)Ⅱ型α/β和Ⅲ型α/β溶酶体酶酶学检测的特点,为选择酶学检测指标提供依据。方法检测两例确诊为MLⅡ型α/β和Ⅲ型α/β患者及10例健康个体血浆及白细胞中的多种溶酶体酶活性,比较患者与健康个体的差异;分别以"mucolipidosis"及"黏脂贮积症"为关键词,检索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分析总结已报道的MLⅡ型α/β和Ⅲ型α/β的酶学检测结果。结果两例患儿血浆中多种溶酶体酶活性与健康个体相比均明显增高,程度由高至低分别为:芳基硫酸酯酶A(arylsulphatase A,ASA)和α-L-艾杜糖醛酸酶(α-iduronidase,IDUA)(20倍以上)、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GUSB)(10倍以上)、β-D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1,GLB1)和α-半乳糖苷酶(α-galactosidase A,GLA)(5倍以上)、α-N-乙酰葡萄糖胺酶(α-N-acetylglucosaminidase,NAGLU)(2倍),葡萄糖脑苷酯酶(glucocerebrosidase,GBA)(无明显变化)。两例患儿白细胞中多种溶酶体酶的活性与健康个体相比无差异,均在正常范围。筛选出22篇文献,共报道了15个溶酶体酶学指标,血浆中升高最明显的是总己糖胺酶(hexosaminidase A and B,Hex A+B)(平均升高24.4倍)和α-甘露糖苷酶(α-mannosidase,α-man)(24.7倍),其次是ASA(22.4倍),GUSB为18.8倍;选用较多的指标分别是Hex A+B(12篇)、α-man(11篇)和GUSB(10篇)。结论溶酶体酶学分析是MLⅡ型α/β和Ⅲ型α/β不可或缺的辅助诊断手段,通过对两例患儿的血浆酶学的分析和文献复习,推荐选用ASA、GUSB、Hex A+B和α-man为二者的血浆溶酶体酶学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与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及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未足月胎膜早破组56例、足月胎膜早破组38例、正常妊娠组30例孕妇的血清、羊水、脐血中MMP-9、IL-1β的水平,并进行胎膜的病理检查。结果胎膜早破孕妇的血清、羊水、脐血中MMP-9、IL-1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的MMP-9、IL-1β水平亦高于足月胎膜早破者(P〈0.01);未足月胎膜早破组的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胎膜早破组(P〈0.01);发生绒毛膜羊膜炎的胎膜早破孕妇的血清、羊水、脐血中MMP-9、IL-1β水平明显高于非绒毛膜羊膜炎的胎膜早破孕妇(P〈0.01)。结论检测孕妇血清的MMP-9、IL-1β水平可作为未足月胎膜早破良好的预测指标,测定孕妇血清、羊水的MMP-9、IL-1β水平还有助于胎膜早破并绒毛膜羊膜炎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孕妇羊水中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测定62例胎膜早破孕妇和46例正常足月妊娠未临产孕妇羊水中IL-8浓度;病理检查两组分娩后的胎膜组织,确定有无绒毛膜羊膜炎。结果胎膜早破组羊水中IL-8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破膜时间超过24h其羊水中IL-8水平明显高于破膜时间小于12h内的患者,绒毛膜羊膜炎组羊水中IL-8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胎膜早破及绒毛膜羊膜炎孕妇羊水中IL-8水平显著升高,可作为绒毛膜羊膜炎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4.
MMP-9、IL-6在孕妇羊水中的水平与胎膜早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在胎膜早破(PROM)孕妇羊水中的改变.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胎膜早破孕妇26例,平均孕期(37.83±0.65)w,平均年龄(27.86±2.30)岁;选取同期住院正常妊娠妇女15例为对照组,平均孕期(38.16±0.76)w,平均年龄(28.06±2.01)岁.结果膜早破孕妇羊水中MMP-9、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P<0.01);随着破膜时间的延长羊水中MMP-9、IL-6水平有增高趋势,尤其是破膜时间超过16h者明显增高,差异显著(P<0.01、P<0.01).羊水中MMP-9和IL-6水平,在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与非绒毛膜羊膜炎患者,差异显著(P<0.05和P<0.01).结论MMP-9、IL-6可作为一个敏感的新指标,为预防胎膜早破的发生提供了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孕妇血清中及羊水中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和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方法 选择40例胎膜早破患者为研究组,同期正常40例孕妇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MMP-8和IL-6水平,CRP水平测定采用数率散射比浊法,同时行产后胎膜病理检查.结果 胎膜早破孕妇羊水中MMP-8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羊水中MMP-8和IL-6及血清中IL-6和C-反应蛋白在绒毛膜羊膜炎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胎膜早破孕妇羊水中IL-6、MMP-8和血清IL-6、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诊断绒毛膜羊膜炎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早期产前诊断中绒毛染色体嵌合的形成机制及临床特征。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行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并检出为嵌合体的25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 25例嵌合体病例中,15例两性嵌合、3例三体嵌合和1例45,X/46,XX嵌合经羊水复查被证实为母体污染;2例三体嵌合和2例45,X/46,XX与羊水核型复查结果一致;2例三体嵌合经羊水核型复查结果正常,证实为限制性胎盘嵌合体。结论孕早期绒毛取样行产前染色体核型分析易导致染色体嵌合,大部分为母体组织污染所致,少部分存在胎盘限制性嵌合体。进一步羊水染色体检查能有效诊断绒毛嵌合体是否因母体组织污染或胎盘限制性嵌合体所导致,从而为产前咨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自然流产患者绒毛和蜕膜组织E-钙黏素(E—cadherin)与β-连环素(β-catenin)的异常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显微图像分析系统,检测20例早期自然流产(自然流产组)及24例正常早期人工流产(正常妊娠组)绒毛和蜕膜组织内E—cadherin、β-catenin表达的平均光度及积分光度。结果E—cadherin、β-catenin.在自然流产组和正常妊娠组绒毛与蜕膜组织中均有表达。自然流产组绒毛细胞滋养细胞和蜕膜细胞表面E—cadherin、β-catenin表达平均光度及积分光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cadherin及β-catenin对妊娠维持起一定的作用。蜕膜及绒毛组织E—cadherin与β-catenin的高表达可能是导致早期自然流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绒毛、羊水和脐血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核型分析的优缺点,合理选择产前诊断技术,提高产前诊断效率。方法分别进行绒毛、羊水、脐血穿刺和细胞培养,通过G显带分析核型。结果绒毛细胞异常核型比例比羊水和脐血要高,但绒毛穿刺难度大。结论绒毛、羊水和脐血细胞核型分析是分别适用早、中、晚期的产前诊断技术,各有利弊,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采用哪一种方法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9.
缺氧对子痫前期胎盘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中的表达及缺氧对胎盘绒毛产生IL1β的影响。方法:采用半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子痫前期患者及正常孕妇2组各6例胎盘IL1βmRNA水平;并在缺氧(20mL/L)及常氧(210mL/L)环境下培养8例正常足月胎盘绒毛,通过ELISA检测胎盘绒毛培养液中IL1β的含量。结果:半定量PCR结果显示IL1β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中mRN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足月妊娠组(P<0.05);在缺氧条件下胎盘绒毛培养上清中IL1β的含量非常显著高于常氧条件下(P<0.01)。结论:IL1βmRNA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中高表达,提示IL1β可能参与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胎盘缺氧可能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胎盘IL1β水平增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应用FQ-PCR方法快速产前诊断Down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FQ-PCR方法快速、准确的应用于产前诊断Down综合征。方法分别提取46例外周血(包括16例确诊为Down综合征患儿和30例正常对照)和40例唐氏筛查高风险羊水细胞基因组DNA,FQ-PCR方法扩增基因D21S11、S100β(位于21号染色体)及基因UFD1L(位于22号染色体)。结果正常人羊水基因定量R1(D21S11/UFD1L)=1.095±0.213,R2(S100β/UFD1L)=1.087±0.146,Down综合征R1、R2分别为1.597±0.156、1.604±0.235,经t检验两组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方法无须细胞培养、操作简单,是一种快速准确产前诊断Down综合征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前诊断使用侧平底培养试管对绒毛和羊水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来自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遗传门诊就诊进行侵入性产前诊断孕妇的检验样品, 其中绒毛样品157例和羊水样品147例。每例样品分别采用1支侧平底培养试管和1个传统细胞培养方瓶进行2种方法的细胞培养, 对2种方法检验对侧平底培养试管法与传统细胞培养方瓶法从细胞接种、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整个实验过程和耗材进行比较。结果绒毛和羊水样本培养的成功率侧平底培养试管法分别为97.45%(153/157)和97.96%(144/147);传统细胞培养方瓶法分别为98.73%(155/157)和98.64%(145/147), 统计学分析2种培养方法成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绒毛和羊水样本从接种到细胞收获的平均时间侧平底培养试管法分别为8.45 d和9.43 d;传统细胞培养方瓶法分别为9.05 d和9.54 d, 绒毛样本使用侧平底培养试管法平均细胞收获天数少于传统细胞培养方瓶法(P<0.001);羊水样本使用2种方法细胞平均收获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IdentifierTM系统在产前基因诊段中的作用。方法采用IdentifierTM试剂盒对100例羊水标本和20例绒毛及其孕妇进行检测,排除母体组织污染后行相应基因检测,对于有母源性DNA污染标本进行羊水细胞培养。结果 100例羊水标本和20例绒毛中,9例羊水标本有母源性DNA污染和4例绒毛标本为母亲组织;羊水标本经培养后,再检测均无污染。2例21-三体、1例18-三体和1例13-三体。结论 IdentifierTM系统不但可对标本的采样、运送、DNA提取等过程进行了监控,还可检测胎儿性别,同时可快速诊断胎儿是否21、18和13-三体;另外对污染的羊水标本进行羊水细胞培养,达到去除污染的目的,这样可避免受检者重新取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早期绒毛染色体异常核型与产前诊断各指征之间的联系。方法对370例高危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绒毛进行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370例孕妇羊水培养成功357例,成功率96.49%。发现异常核型86例,异常核型检出率为213.24%。结论绒毛染色体检查是常用的孕早期产前诊断检查技术,能够有效的对异常胎儿进行确诊。  相似文献   

14.
本文测定了孕早期绒毛膜硷性磷酸酶的活性,确定其正常值的范围,便于对低磷酸酶症(骨、肝、肾型硷性磷酸酶的特异缺陷,可导致严重的骨疾患)进行产前诊断,从而决定是否终止妊娠.由于培养的羊水细胞内此酶有极高的变异性,所以作者用未培养的绒毛膜代替培养的羊水细胞,测定了硷性磷酸酶活性的正常值,以试图区别受累胎  相似文献   

15.
间期FISH分析中细胞类型及探针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荧光原位杂交已成为医学遗传学领域中一项极为重要的研究手段。为了摸索不同来源的产前诊断材料的间期核进行荧光原位杂交的可行性,选择了α重复序列DNA及CosmidDNA为探针,分别与未培养的绒毛间质细胞、羊水细胞及外周血白细胞的间期核杂交。结果表明:各种材料的间期核均见杂交信号,13/21α重复序列探针用于未培养的绒毛间质细胞及外周血白细胞的杂交信号最为特异,能有效的检出染色体非整倍体,羊水细胞则远不如绒毛细胞,绒毛组织是最理想的产前诊断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3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30例轻、中度膝骨关节炎患者观察组;观察组患者给予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2 mL,每周一次,5周为一个疗程.评估观察组一个疗程后临床症状的改善及治疗前后两组关节滑液中细胞因子IL-1β、IL-6及TNF-α水平变化.结果 一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在疼痛及关节功能方面改善,与治疗前相比P<0.01;临床总有效率为90%;观察组治疗前关节滑液中细胞因子水平为IL-1β[(85.63 ±18.94) ng/L]、IL-6[(234.06 ±46.11) pg/mL]、TNF-α[(209.87±48.72) ng/mL]与对照组IL-1β[(21.13±7.54)ng/L]、IL-6[(45.78±17.09) pg/mL]、TNF-α[(59.87±16.01)ng/mL]相比浓度明显升高(P<0.01);一个疗程后与治疗前相比三种细胞因子浓度均明显降低[分别为(44.69±15.68) ng/L,(92.18±34.76) pg/mL,(118.63±40.97) ng/mL,P<0.01].结论 玻璃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短期临床疗效确切,其抑制了细胞因子IL-1β、IL-6及TNF-α的表达,降低了膝关节软骨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总结黏脂贮积症(mucolipidosis, ML)Ⅱ型α/β和Ⅲ型α/β溶酶体酶酶学检测的特点, 为选择酶学检测指标提供依据。方法检测两例确诊为ML Ⅱ型α/β和Ⅲ型α/β患者及10例健康个体血浆及白细胞中的多种溶酶体酶活性, 比较患者与健康个体的差异;分别以"mucolipidosis"及"黏脂贮积症"为关键词, 检索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 分析总结已报道的ML Ⅱ型α/β和Ⅲ型α/β的酶学检测结果。结果两例患儿血浆中多种溶酶体酶活性与健康个体相比均明显增高, 程度由高至低分别为:芳基硫酸酯酶A(arylsulphatase A, ASA)和α-L-艾杜糖醛酸酶(α-iduronidase, IDUA)(20倍以上)、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 GUSB)(10倍以上)、β-D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1, GLB1)和α-半乳糖苷酶(α-galactosidase A, GLA)(5倍以上)、α-N-乙酰葡萄糖胺酶(α-N-acetylglucosaminidase, NAGLU)(2倍), 葡萄糖脑苷酯酶(gluc...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160例羊水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结果及孕妇围产期超声结果,探讨较为合理的产前诊断与干预处理方案。方法在160例有重型地中海贫血遗传风险的胎儿的羊水分别运用gag—PCR法和PCR—RDB法进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117例夫妇同为α地贫基因携带者孕妇的胎儿中检出正常胎儿38例32.5%(38/117),α地贫基因携带者57例48.7%(57/117),地中海贫血水肿胎(Bartg水肿胎)22例18.8%(22/117)。43例夫妇同为β地贫基因携带者孕妇的胎儿中检出正常胎儿16例37.2%(16/43),13地贫基因携带者15例34.9%(15/43),B重型胎儿12例27.9%(12/43)。34例重型地贫胎儿均已引产。结论gag—PCR与PCR—RDB在产前羊水基因诊断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无创性超声产前诊断的应用,也起到了重要的诊断和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腹绒毛活检在孕早期产前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在超声引导下经腹行绒毛取材,117例均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72例同时行地贫基因检测。结果检出异常核型10例,嵌合体1例,染色体异常以21-三体型最多,占异常核型的40.0%(4/10),嵌合体后经羊水细胞染色体培养证实核型正常;检出重型地中海贫血17例,其中Hb Bart,s纯合子15例,βCD41-42纯合子2例。117例绒毛活检均1次穿刺成功,1例术后3天胎儿死亡,后核型分析结果为47,XN,+21。结论超声引导下经腹绒毛活检技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孕早期产前诊断技术,可以达到早期诊断,降低出生缺陷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外周血、产前诊断的羊水、绒毛细胞染色体共2501例,共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180例,总异常率为7.2%,其中外周血染色体分析了2083例,检出异常核型158例,异常率7.5%;羊水细胞染色体分析352例,检出异常核型13例,异常率为3.7%;绒毛细胞染色体分析164例,检出异常核型9例,异常率为5.4%,其中有两种核型经有关专家已鉴定为世界首报,并对发现的染色体异常患者进行监测,以此为再孕产前诊断提供临床和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