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最初听说有壕阁,是在一个朋友那里,但也仅限于他的简单描述,在我当时的概念里,这应该是一家古香古色的餐厅,脑海里浮现的也是江南旧时的阁楼——有风景的阁楼。 相似文献
2.
3.
“阳有余阴不足”是朱震亨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的基本观点。内经云:“阴阳平秘,精神乃治999强调阴阳的不偏不盛,而朱氏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通过分析天地、日月、阴阳的状况,认为人身之阴阳在正常情况下,亦有一定差异,即人身之阴常不足而阳有余。故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到这一特点,以指导人的健康保健和医生对疾病的认识与洽疗。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176条是伤寒论中争议较大的条文之一.后世关于此条众说纷纭,傅元谋教授独辟蹊径揭示出176条"表"实为阳明,"里"实为太阴,很好的解释了此条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此语系明·宋廉从钱乙五脏补泻方中悟出,是肝肾二脏补泻法则.肝有相火 ,常有余, 宜泻不宜补,可以用泻青丸泻肝火;肾为真水,常不足,宜补不宜泻,可用地黄丸补肾.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记载,只要"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就可"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长寿的关键就是"饮食有节"。 相似文献
7.
8.
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辨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以下简称功血)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其特点为月经周期相对有规律,主要表现为周期缩短、经量异常增多、经期较长、经间出血等.观察中药颗粒辨证治疗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针对功血之经间出血进行研究,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分型治疗.本组120例患者按中医临床辨证分为肾阴虚型、肾阳虚型,结果治愈64例,好转33例,无效23例,总有效率81%.出血时间与证型的关系比较,出血天数与证型的关系比较,超声检验与证型的关系比较以及治疗后雌孕激素浓度变化等经X2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各证型之间疗效比较:经X2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说明中药颗粒剂治疗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显著.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出血时间及出血天数及子宫内膜厚度与证型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8.0级地震,突然降临。这是一个惨烈的时刻。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大半个中国有震感。刹那问,绿树覆盖的青山变得满目疮瘐,宁静美丽的村镇化作一片废墟。 相似文献
10.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8.0级地震,突然降临. 这是一个惨烈的时刻.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大半个中国有震感. 相似文献
11.
姜丹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6):162-164
目的 观察中医护理技术对乳腺癌根治手术患者生活质量及情绪的影响.方法 选择某院区第一肿瘤病房2019年1月-2019年12月行乳腺癌切除术的70例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乳腺癌切除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技术.14 d后,观察2组患者情绪情况和生活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针药并用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情绪障碍、康复训练效果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8年5月—2019年8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即治疗组A(中药组)30例,治疗组B(电针组)30例,治疗组C(药针结合组)30例,对照组A(中药加西药组)30例,对照组B(电针加西药组)30例,对照组C(药针加西药组)30例,对照组D 30例,同时以无抑郁的脑卒中患者30例为空白组,对其治疗的结果分析。结果治疗组C与对照组C治疗后的HAMD评分明显低于其他组,ADL评分高于其他组,P<0.05。治疗组C与对照组C,相较于空白组,其HAMD评分并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空白组ADL评分明显更高(P<0.05);治疗组A与对照组C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组别,P<0.05,但2组总有效率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接受针药并用干预,可较好改善其情绪障碍情况,提高其康复的效果以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14.
16.
17.
目的:观察情志护理联合穴位贴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不良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6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情志护理联合穴位贴敷.比较2组护理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圣乔治呼吸... 相似文献
18.
19.
中医学历来重视情志对人体的影响,明代医家张景岳对情志的认识尤为全面,其著作中虽未明确提出“双重性”概念,却强调了人于食息之常皆以情志为生、以情志为用,阐明了脏腑发生病变则情志异常,认为情志过极可导致疾病,并且强调了“以情病者,非情不解”等观点,其认识不仅涵盖现代学者所提出的“双重性”概念,并且较之更为完善。研究情志必须注意做好继承与发展两方面的工作,不可置历代医家之成就于不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