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总结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手术经验。方法:2008年8月至2011年5月为36例空气灌肠复位失败或禁忌的肠套叠患儿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直视下行肠套叠复位术,如发现复位困难,则行空气灌肠辅助复位。如复位仍失败,可经Trocar将吸引器头或细硅胶管插入肠套叠鞘部,注入生理盐水,在空气灌肠辅助下用无损伤抓钳牵拉回肠末端,整复肠套叠,复位后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如有肠坏死或器质性病变,则行肠切除、肠吻合术。结果:22例经空气灌肠辅助复位成功,8例经鞘内注入生理盐水辅助复位成功。30例复位成功的患者均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3例因肠坏死或套叠过紧无法在腹腔镜下复位,2例美克尔憩室,1例淋巴瘤,行腹腔镜辅助肠切除、肠吻合术。手术时间平均45min,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时间平均8min,术后48h肠功能恢复,平均住院5d。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肠套叠复位术结合空气灌肠、肠套叠鞘部注水可使绝大多数肠套叠复位,手术安全可靠,具有腹腔镜手术的微创优点,复位后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不做回肠固定,可有效防止肠套叠复发。  相似文献   

2.
小儿腹部手术后并发肠套叠发生率占腹部手术的3%~4%[1],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易延误治疗,引起严重后果。我院近10年来诊治小儿腹部术后肠套叠9例,现对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法探讨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见表1。表1一般资料原发病n年龄性别发病时间(d)术后时间(d)手术方式肠套叠手法复位3 7月、10月、15月女、女、男2、3、3 2、3、3手法复位肠套叠肠切肠吻合1 10月女4 4手法复位阑尾切除术1 4岁男5 5手法复位经腹巨结肠根治术1 16月男4 5手法复位脾破裂脾切除术1 4岁4月男3 9肠切除吻合腹膜后畸胎瘤切除术1 11月女3 3手法复位肠旋转不良Ladd术1 6月男4 4手法复位1.2诊治经过9例患儿均于术后2~5d出现腹胀,胃肠减压量减少后又增多并引流出胆汁样液或频繁呕吐胆汁样物,均有阵发性腹疼(哭闹不安)。腹部触及包块者1例,肠鸣音强。排果酱样血便1例,腹平片提示肠梗阻。7例术前B超检查示腹部有“同心圆”状包块,2例行剖腹探查术确诊。除1例阑尾切除术后为回-结型肠套叠外余均为回-回型小肠套叠。除脾破裂脾切除术后1例延误诊断而并发肠坏死行肠切肠吻合外,余未见肠坏死、肠穿孔,...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3岁。入院前26小时食后渐觉脐周阵发性绞痛,伴频繁呕吐,吐物含前日所进食物。入院后经禁食、补液、胃肠减压、胃管内注入大承气汤等处理后症状无改善而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有淡黄色渗液。大部分小肠顺时钟方向扭转约720度。复位后发现距回盲部240cm处之回肠有10cm之肠袢自胃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近回盲瓣回肠端端吻合术应用于新生儿和婴儿急症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2003-2006年行近回盲瓣回肠(末端回肠距回盲瓣10 cm以内)端端吻合术的15例新生儿和婴儿急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5例中回肠吻合口距回盲瓣均在10 cm以内,其中5 cm以内9例.1例残留小肠约40 cm者术后当日即自动出院,另14例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0.5 d.仅1例发生切口感染,未发生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结论对新生儿和婴儿具有重要功能的尚未被病变累及的回盲部可采用近回盲瓣回肠端端吻合术,辅助肠减压手术多无必要.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38岁。入院前5小时开始脐周阵发性绞痛,呈持续性加重,伴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行剖腹探查术,见腹腔有血性渗出液,大部分小肠暗紫色,呈逆时针方向扭转约560度。复位后发现升结肠游离,距回盲部约10cm处有30cm回肠及空肠上部约25cm肠管于小肠系膜左侧被包裹在一层腹膜囊内,囊口直径约4cm,局部见瘢痕增生,将疝入之小肠嵌闭。打开腹膜囊还纳小肠,行肠减压术,观察肠蠕动,色泽恢复后将肠管送入腹腔,关腹。术后病人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6.
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愈腹症,回盲部套叠包括回结、回盲和回回结型,占总数的90%以上,小肠和结肠型套叠较少见.我院1982~1985年共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927例(不包括术后肠套叠),绝大多数为回盲部套叠,小肠及结肠套叠仅3例.除病情较重直接行手术外,均行空气灌肠复位(90.12%)成功,复位失败者行手术治疗。在本院手术93例,其中5例术中见套叠已复位,61例行手法复位,27例行肠切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脐双通道及耻骨联合上操作孔行腹腔镜小儿肠套叠复位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26例小儿肠套叠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经脐双通道(脐下缘做5 mm观察孔,脐上缘做3 mm操作孔)加做耻骨联合上3 mm操作孔,行腹腔镜肠套叠复位术;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检验该方法是否可行。结果 26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肠套叠复位术,无复位失败中转开腹患者。术中发现回肠结肠型肠套叠20例,回肠回肠结肠型肠套叠6例。术中同时行阑尾切除术10例;术中发现合并腹股沟斜疝,同时行疝囊高位结扎术4例,行回盲部折叠固定6例;患儿均在术后24 h内恢复肛门排气、排便;术后24 h内恢复进流食;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恢复良好,住院时间3~5 d。结论经脐双通道及耻骨联合上操作孔行腹腔镜小儿肠套叠复位术,Trocar位置分布合理,操作起来更方便、灵活且更安全,Trocar不易滑脱;能完成较复杂的手术操作;术后瘢痕更小、更隐蔽、更美观;手术安全可行,极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男,57岁。因下腹部持续性疼痛不适4 d伴发热入院。既往有胆囊切除术史。体检:腹平软,上腹部可见腹腔镜手术疤痕,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右下腹麦氏点偏内侧压痛阳性,伴下腹部反跳痛,无肌紧张,肠鸣音可。血常规:白细胞10.5×10~9/L。下腹部CT平扫示:阑尾炎表现,阑尾周围肠系膜炎性病变伴包裹性积气,穿孔?见图1、图2。入院诊断:(1)急性阑尾炎;(2)局限性腹膜炎。拟急诊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中见:阑尾位于盲肠下位,约7 cm×1.0 cm×1.0 cm,体部轻度充血水肿,未见穿孔,距回盲部约30 cm回肠处系膜缘侧发现有一与回肠粗细相等的5 cm长回肠憩室,有系膜,盲端穿孔,被回肠系  相似文献   

9.
小肠重复畸形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1男,53岁,因“全腹痛3d”入院。查体: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以脐周为著,脐左可扪及条形包块,听诊肠鸣音弱。腹穿抽出暗红色血性液体,门诊以“急性腹膜炎,肠扭转”收入院,行急诊探查手术,术中见:腹腔内有血性液体约800ml,距回盲部约50cm处回肠系膜缘侧有一长约25cm重复畸形肠管,盲端闭锁,完全套叠于回肠内,套叠肠袢逆时针旋转270°,致肠管缺血坏死,术中行坏死肠袢复位、肠段切除、肠吻合术,手术顺利,术后病理证实回肠重复畸形,肠缺血性坏死,术后9d拆线出院。病例2男,23岁,因“突发上腹部绞痛伴恶心、呕吐1d”,门诊以“腹痛待诊”收…  相似文献   

10.
分析2008年6月—2013年6月我科手术治疗的35例肠套叠患儿的病例资料,探讨生理解剖因素与疾病的关系。25例患儿行肠套叠复位+固定术;3例行坏死肠段切除、结肠回肠端侧吻合术+固定术。7例未见套叠。测量盲肠及升结肠长度,目测回盲部粗细及夹角,观察肠系膜淋巴结大小。手术无死亡。术后1例并发腹壁疝,1例切口感染,随访38±1.5个月,无复发病例。患儿盲肠及升结肠平均游离长度9.50+1.57cm;8例合并回盲瓣肥厚,2例合并Mecke憩室,21例合并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肠套叠可能与过度游离的盲肠及升结肠长度、回盲部淋巴结肿大等生理解剖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例1:男,47岁。因直肠癌根治手术后复发2年,降结肠人工肛门半年,遵医嘱入院行化疗。化疗期间出现不全性肠梗阻,查人工肛门通畅,保守治疗无效,行剖腹探查。术中见长约60cm的中段小肠穿过横结肠系膜裂孔,形成“U”字形肠袢内,肠管无绞窄,行肠袢复位,术中未注意标记裂疝孔,疝复位后,裂孔消失,终难寻找,未缝合裂孔。术后第5日病人再次出现不全性肠梗阻并持续存在。因病人属晚期癌症,坚决放弃再次手术,术后1月余死于全身衰竭。例2:男,39岁。因进食野山渣后出现腹部隐痛次日出现急性完全性肠梗阻症状2天入院。行急诊手术,术中见长约80cm回肠段疝过回肠末端系膜根部裂孔并扭转,肠管无绞窄。行疝内容物复位,术中未注意标记肠系膜裂孔,肠管复位后,裂孔消失,终难寻找,未能修补。术后随访3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24岁.因腹疼、腹泻8个月余入院.体查:右下腹可触及一肿块,质地中等,边界不清,活动度大.结肠镜检查提示回盲部有一肿块.手术所见:回盲部与后腹膜之间有一长约5cm系膜,使回盲部游离于腹腔.并见部分回肠盲肠套叠入升结肠,复位后发现回盲部有一肿物.逐行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13.
晏吉宾 《腹部外科》2006,19(1):36-36
例1,男性,42岁。于20d前出现右下腹痛,当地医院以“急性阑尾炎”给予消炎治疗,症状缓解。近3d再次出现右下腹痛,伴发热体温38.5℃。血常规:WBC15.0×109/L。体检:右下腹压痛,腹软,无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包块。决定拟行阑尾切除术,术中发现,阑尾为急性炎症,行阑尾切除术。同时发现,回肠距回盲部25cm的部位有一段异常肠管与正常回肠并行,约10cm,肠管比回肠稍细,与正常肠管粘连紧密。行部分回肠切除术,剖开肠管,可见两肠腔相通。病理报告:肠重复畸形。例2,男性,6岁。因腹痛、腹泻、粘液血便3d,小儿科以“细菌性痢疾”收入院。体检:腹部膨隆,无…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45岁,因“间断腹部胀痛1个月”为主诉入院,腹部胀痛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查体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腹部CT提示右下腹部局部小肠壁增厚,肠套叠(图1).为明确诊断及治疗,决定行单孔腹腔镜探查术.患者采取平卧位,行脐窝内切口,长约1 cm,置入10 mmTrocar作为观察孔,向下扩大脐部切口至3 cm,分别于两角处置入2枚5 mm Trocar(图2),置入无损伤肠钳,自回盲部交替钳夹探查小肠,距回盲部60 cm处见小肠套叠约10 cm,诊断为“肠套叠”.  相似文献   

15.
小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合并肠套叠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54岁.因脐周疼痛20 d余伴加重2 d人院.行腹部B超及腹部CT检查,考虑肠套叠、肠梗阻.急症行削腹探查.术中探查见:回肠距回肓部45 cm处有肠套叠,肠腔内1枚约4 cm × 4 cm × 3 cm大小肿块,行小肠部分切除.  相似文献   

16.
病人:女性,35岁。因“胃窦腺癌”于2013年12月23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辅助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Billroth II),术中留置胃管及鼻肠营养管,且鼻肠营养管过吻合口约30 cm。术后第3天肛门排气,第6天始诉上腹部胀痛,伴恶心不适,能间断排少量稀便,胃管每日引流出胆汁样胃液200~400 ml,经原留置胃管予以胃肠减压、抑酸抑分泌等对症治疗。术后第9天胃管引流液增多至700 ml,行上消化道碘水造影示:输出袢梗阻(梗阻点距吻合口约15 cm),考虑肠粘连可能,继续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同时经鼻肠营养管每日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百普力)1000 ml 泵入,病人可间断排便。术后2周上述症状仍未好转,每日胃管引流液约600~800 ml。行腹部 CT 示:肠梗阻(肠套叠可能),见图1。胃镜检查提示:输出袢套叠、扭转可能,可见鼻肠营养管越过该肠段(图2)。于2014年1月8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空肠套叠复位术,术中见原吻合口无异常,吻合口以远约25 cm处空肠粘连于横结肠系膜,输出袢吻合口以远约15 cm 处空肠向远端套叠(图3),复位套叠肠管并行粘连松解,观察见复位肠管血运良好。术后恢复可,好转出院。随访半年,病人饮食排便正常,无肠套叠复发。  相似文献   

17.
我们于1979年10月至1981年5月,先后治疗3例回肠系膜裂孔疝患者,报道如下。例1.患者男,31岁。因腹部突然发生绞痛伴恶心呕吐来诊。检查具明显急性肠梗阻症状,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回肠系膜有一直径约5cm裂孔,小肠几乎全部疝入。因血液循环尚好当即复位,修补裂孔关腹。例2.患者女,38岁。因有典型肠梗阻表现2天,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约有1500ml血性液体,回肠系膜近末端有直径约4cm裂孔,回肠大部疝入。切除坏死肠管约80cm,肠端端吻合后修补裂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46岁,病人两年前因阑尾炎切除阑尾,术后一直有间歇性右下腹部疼痛,腹部膨满感,食欲不振。近三天来腹胀逐渐加重,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剧出现典型粘连性肠梗阻体征。经胃肠减压,输液等治疗,病情不见缓解,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回盲部80、170cm处的回肠与盲肠成角粘连。大网膜也与盲肠粘连。盲肠末端结肠带交界处见残留阑尾,长1cm,明显肿胀,较硬。剥离残留阑尾,其阑尾基底部延伸入盲肠肌层内0.8cm而终止于盲肠衔接处,行残留阑尾切除。阑尾残端标本剖面  相似文献   

19.
李勇  周霞 《腹部外科》2003,16(5):287-287
短肠综合症 (shortbowelsyndromeSBS)指医源性切除小肠超过 75 %或剩余小肠长度小于 6 0~ 1 0 0cm ,无法满足消化吸收功能的吸收不良综合征。本例术中切除小肠仅 80cm ,但由于术中将近端空肠约 6 0cm与回肠末端短路吻合 ,使大段的剩余小肠功能废用出现SBS的表现。经综合治疗治愈。临床资料 :病人 ,女性 ,6 3岁。有阑尾切除及胆囊切除史 ,行直肠癌Mile’s手术 ,术后放疗出现不完全肠梗阻 ,重度营养不良。转我院手术探查 ,发现小肠结肠紧密成角粘连 ,切除小肠约 80cm ,保留近端距屈氏韧带 6 0cm ,与回肠末端吻合。远端小肠严重粘连 ,为免…  相似文献   

20.
谭爱国 《腹部外科》1993,6(4):185-185
病例介绍 例1:男,15岁,右下腹阵发性疼痛3周入院。体检:T38.1℃,右下腹部有深压痛及肌紧张,无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血红蛋白70g/L,白细胞11×10~9/L,中性0.74,淋巴0.26,诊断为亚急性阑尾炎。术中见阑尾充血水肿,切除阑尾,术后仍有腹痛,诊断为肠粘连,3周后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症状,行第二次手术。术中见回盲部一肿物乒乓球大,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10天出院病理诊断为结肠腺癌(低分化型)。 例2:男,62岁,因右下腹部阵发性疼痛伴肿块2个月入院。体检:T37.7℃,右下腹部扪及5cm×7cm肿块,有压痛,可活动。血红蛋白75g/L,白细胞9×10~9/L,中性0.70,淋巴0.30,诊断为回盲部肿瘤而行手术。术中见回一结肠套叠,手法复位成功,但回盲部水肿,肠壁明显增厚,未扪及肿块。术后36天,患者又感右下腹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