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动物试验及临床研究证明 ,梗死前短时间内心绞痛发作可诱发心肌缺血预处理 (IP) ,从而延迟心肌细胞的坏死 ,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和并发症。我们通过对我院 1995年5月— 2 0 0 1年 5月收入院 10 0例AMI患者的临床观察 ,分析了 6h内心绞痛发作对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0 0例患者均为首次AMI ,符合WHO 1979年制定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 67例 ,女 3 3例 ,年龄 46~ 77岁 ,平均 (5 6± 2 .1)岁。以梗死前 6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二组 :A组为有心绞痛发作组 ,共 60例 ,B组为无心绞痛发作组 ,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肌钙蛋白T(cTnT)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清cTnT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测定,并住院观察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4h内CPK—MB阳性率仅为32%,cTnT达91%。起病24h,血清cTnT检测阳性率100%,,而CKMB则为71%。多数患者72h内血清CPK—MB恢复正常,cTnT大多在3周后恢复正常。AMI中cTnT持续阳性组与cTnT正常组比较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 血清cTnT是反映心肌细胞坏死的灵敏性、特异性均较好的血清标志物。cTnT升高对AMI早期诊断及预后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与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1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梗死前72h以上有无心绞痛病史,分为观察组(有心绞痛)48例和对照组(无心绞痛)77例,对两组的梗死面积、并发病和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梗死面积小(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与梗死范围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梗死前72h以上有无心绞痛病史,分为观察组(有心绞痛)48例和对照组(无心绞痛)77例,对两组的梗死面积、并发病和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梗死面积小(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致死性心肌缺血,可通过缺血预适应机制获得心脏保护犤1犦,从而缩小梗死范围,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既往心绞痛相当于自然发生的缺血预适应,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及预后产生的影响备受关注。国外有学者报道既往心绞痛可为判断AMI近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国内相关报道甚少,本文对264例初次AMI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探讨既往心绞痛对AMI患者临床及近期预后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1年1月~2001年12月在我院住院及急诊室收治的264例首次AMI患者,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诊断标准。根据心肌梗死发病前有无心绞…  相似文献   

7.
心肌缺血预适应是指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可明显增强心肌对持续缺血的耐受能力,减少梗死面积,改善预后。动物实验已经证实了缺血预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近年一些临床研究亦肯定了心肌梗死前反复短暂发作的心绞痛可使缺血心肌处于预适应状态。本文总结121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例。旨在探讨梗死前有或没有心绞痛对AMI近期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内科常见病,国内每年有10万新发病例,近年来AMI的治疗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但其病死率仍然较高。本研究将62例初发AMI患者按梗死发作前有无心绞痛分成2组,观察其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功能和病死率,从而判断心肌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对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首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前1周内心绞痛对其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87例年龄≥70岁的老年首发AMI且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按AMI前1周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心绞痛组(41例)和无心绞痛组(46例),观察其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感染发生率,并比较两组间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室结构、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冠脉病变程度。结果:心绞痛组左心室内径小于无心绞痛组,舒张末径分别为(47.50±6.17)mm及(51.88±5.96)mm(P〈0.05),但两组间LVEF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绞痛组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肺感染的发生率与无心绞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未显示对老年首发心肌梗死患者的保护作用,未能改善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心肌缺血对AMI的预后有无影响。方法总结AMI前48h有心绞痛(AP)患者68例及无AP患者27例在AMI后近期并发症及心肌酶和心梗面积的情况。结果有梗死前心绞痛者比无梗死前心绞痛者梗死范围小(36.8%±9.7%;50.1%±12.1%,P<0.01),心肌酶峰值低(肌酸激酶29156±5451nmol·s-1·L-1;39191±5601nmol·s-1·L-1,P<0.01。乳酸脱氢酶29±2μmol·s-1·L-1;35±2μmol·s1·L1,P<0.01。谷草转胺酶5584±1017nmol·s-1·L-1;7201±950nmol·s-1·L-1,P<0.01)。梗死后并发严重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发生率低(P<0.05)。结论梗死前无心绞痛患者较有心绞痛患者预后差,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绞痛病程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06例初发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梗死前心绞痛病程时间分为长期心绞痛组A组(疼痛时间>30天)和短期心绞痛组B组(疼痛时间<30天),比较两组患者合并症及并发症,随访1年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合并高脂血症无统计学差异.B组患者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患者的心律失常无显著性差异.随访1年内A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长期心绞痛患者合并症较多,左心功能优于短期心绞痛患者,但远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心肌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和无心绞痛2组。结果心绞痛组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明显低于无心绞痛组,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3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肌缺血心胶痛史为A、B两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心肌梗死面积、心肌酶峰值、心律失常、左心衰、休克及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表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保护心肌缩小梗死面积、维护梗死后心脏功能、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病死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有益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钧乐  岳瑞华  张红  史若飞  徐幸 《重庆医学》2004,33(9):1358-1359
目的探讨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首次穿壁性AMI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阐明梗死之前心绞痛引起的缺血预适应效应对AMI的面积、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肌保护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梗死前48h有心绞痛的94例AMI患者(A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心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梗死前无心绞痛的39例患者(B组)相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学分数(LVEF),梗死后4周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24周后LVEF,A组有提高,B组则降低(P<0.05);住院病死率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AMI前有心绞痛的患者,心梗后梗死面积缩小,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改善,与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心脏的保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AMI患者、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26例骨骼肌损伤(SM)患者和25例健康者进行血清cTnI、CK-MB(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测定,并对AMI患者胸痛发生不同时段cTnI、CK-MB值进行动态观测。结果:AMI患者入院时cTnI、CK-MB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8.5%和56.3%。CK-MB在UAP组和SM组有较高的阳性率,而cTnI在UAP和SM组未检出。cTnI在AMI发生4h内即显著升高,两项指标的最高峰值在8~16h内均可出现,72h后CK-MB降至临界值,而cTnI在7d后仍高于对照组。结论:cTnI在AMI早期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因其具有较宽的时间诊断窗口和独特的特异性,所以是AMI早期诊断较敏感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自Murry[1] 等在动物实验中证实了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后 ,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对人类心肌是否存在同样现象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和关注。已有许多的研究得到了肯定的结果 ,值得重视的是近来的临床报道 :梗死前 48h内的心绞痛可使心肌处于预适应状态[2 ,3 ] 。本文着重对溶栓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法和免疫抑制法,分别对88例AMI患者和88例健康者进行了血清CTnⅠ、CK-MB的测定.结果 AMI组血清CTnⅠ、CK-MB的测定值均明显高于健康组,两组CTnⅠ、CK-MB分别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CTnⅠ和CK-MB在诊断AMI时,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所以CTnⅠ和CK-MB检测可作为诊断AMI较理想的指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既往有无心绞痛史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临床分析既往有无心绞痛史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既往有心绞痛史患者 33例 ,无心绞痛史患者 17例。前者胸痛缓解率 ,心电图ST段恢复率都明显高于后者 ;肌酸激酶 (CK ,CK -MB)峰值浓度 ,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都明显低于无心绞痛史患者 (P <0 .0 5)。结论 既往有心绞痛史可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 ,可能导致缺血预适应的产生 ,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白细胞计数 (WBC)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梗死范围的关系。方法  35 8例AMI患者 ,男 1 6 8例 ,女 1 90例 ,年龄 35~ 80岁 ,按WBC水平分为 6组 ,分别统计并比较各组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MB(CK MB)值 ,并确定其与不同WBC水平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各组间CK MB水平差别显著 (P <0 .0 5 ) ,各组不同的CK MB水平与其WB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r=0 .89,P =0 .0 1 8)。结论 AMI急性期WBC与梗死范围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白细胞分类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 MB)检测相结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研究因胸痛而就诊的病例 6 2 5例 ,观测心电图变化及血液肌酸磷酸激酶及其同工酶 ,白细胞总数及分类 ,肌钙蛋白T等的变化 ,最后统计并比较各指标尤其是白细胞分类并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胸痛发生后 1 2h内相对淋巴细胞减少的敏感性最高 (6 1 3% ) ;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并白细胞分类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特异性和诊断有效性 ,与心电图有诊断意义的ST段抬高相近 ,而敏感性明显高于后者 (4 6 8%vs 38 7% ,P <0 0 5 )。结论 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与白细胞分类两个指标相结合 ,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