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1,25(OH)2D3和钙剂联合治疗对使用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原发性肾脏疾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将58位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原发性患者先按使用激素的剂量分为小剂量组(A组)和大剂量组(B组),每组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1,25(OH)2D30.25μg/d和碳酸钙600mg/d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独使用碳酸钙600mg/d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同时检测血清甲状旁腺素、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结果A、B2组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PTH、血钙、血磷、血AKP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治疗12周后的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A组患者中,治疗12周后治疗组患者的BM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B组患者中,治疗12周后治疗组患者的BMD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对于使用中小剂量激素的原发性肾脏疾病患者:1.25(OH)2D3和钙剂联合治疗可预防萁骨量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脏病患者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预防用药的最佳时间段。方法将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61例随机分为2组,均予阿法骨化醇0.5μg/d口服,碳酸钙750mg每日3次口服;30例服用6个月,31例服用1年。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时检测患者腰椎(L2-L4)及股骨颈骨密度,同时测定血钙、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等常规生化指标。结果2组患者6个月和12个月时腰椎、股骨颈骨密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同时予以阿法骨化醇0.5μg/d加钙剂应用6个月可以预防其骨丢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鲑鱼降钙素治疗脊髓损伤所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9月~2014年9月本科收治的脊髓损伤致骨质疏松症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对照组在康复理疗的基础上单纯给予维生素D3,观察组则在康复理疗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3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共6个月。测定治疗不同时间段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BMD)及甲状旁腺素(PTH)、骨钙素(BGP)、1,25-双羟维生素D3[1,25-(OH)2D3]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观察组腰椎及股骨颈骨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PTH、BG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1,25-(OH)2D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加用鲑鱼降钙素可有效减轻脊髓损伤所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性疼痛程度,提升患者骨密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骨代谢的变化及适宜的治疗方案。方法选择104例孕妇,包括GDM患者52例,正常对照52例。GDM患者随机为A、B两组,自孕中期(24~26周)开始,A组服用1片碳酸钙D3,B组服用2片碳酸钙D3,直至分娩。比较GDM与对照组血钙、尿钙、血磷代谢变化及治疗前后钙磷代谢和碱性磷酸酶(ALP)及25(OH)D变化。结果治疗前,GDM组24 h尿钙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血钙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GDM患者产后血钙与对照组水平接近,血磷水平则基本无明显变化。A、B两种方案血钙水平治疗后均降低,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血ALP和25(OH)D水平治疗后均显著增高,其中B方案治疗后血ALP水平较A方法低(P0.05)。B方案治疗的患者24尿钙水平显著降低(P=0.002)。结论妊娠中晚期尿钙丢失增加,应及时补充钙剂。GDM患者尿钙丢失更多,采取B方案可增加对钙剂的补充,更适合GDM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膦酸盐治疗高龄(60岁)女性骨质疏松症对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确诊为骨质疏松的高龄女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两组,对照组给予迪巧补钙治疗,观察组给予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钙、血磷、25羟基维生素D_3[(25-(OH)_2-D_3)]等钙磷指标及股骨颈骨密度、全髋骨密度、正位第1~4腰椎(L_(1~4))等骨密度(BMD)数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钙、血磷、25-(OH)_2-D_3及BMD含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磷、25-(OH)_2-D_3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较治疗前血钙、25-(OH)_2-D_3均显著上升,血磷含量显著下降,且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L_(1~4)BMD显著增高,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各BMD均显著增高,且治疗后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膦酸盐能提高高龄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对钙的吸收代谢,增加骨密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患者生物可利用1,25-羟基维生素D[1,25(OH)_2D]水平与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NS患者80例(NS组),同时以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相近的体检健康者6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记录所有对象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血压、吸烟史、嗜酒史等信息,计算BMI;同时检测股骨颈BMD及血清肌酐(S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白蛋白(Alb)、钙、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总1,25(OH)_2D、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水平,计算生物可利用1,25(OH)_2D。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项指标与1,25(OH)_2D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NS组收缩压及血清Alb、钙、总1,25(OH)_2D、生物可利用1,25(OH)_2D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舒张压及血清TC、TG、磷、iPTH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个组之间吸烟史比例、嗜酒史比例、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血清DBP、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患者总1,25(OH)_2D及生物可利用1,25(OH)_2D水平与BMD、Alb、DBP均呈正相关(P0.01),与iPTH、TC均呈负相关(P0.01),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 NS患者总1,25(OH)_2D、生物可利用1,25(OH)_2D水平偏低,且与BMD及骨代谢标志物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联合阿仑膦酸钠和碳酸钙维生素D对非绝经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GCS)所造成的骨量丢失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16例绝经前期SLE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均每日2次给予碳酸钙维生素D300mg治疗,观察组同时加服阿仑膦酸钠70mg/周。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血钙、血磷含量与治疗前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碱性磷酸酶及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含量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检测2组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女性SLE患者联合阿仑膦酸钠能有效改善GCS长期应用所造成的骨量丢失,增加骨密度,最大限度的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良性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proidism,PHPT)患者血清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dihydroxyvitamin D3,1,25(OH)2D3]水平变化及与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血钙、血磷的关系。方法良性PHPT患者56例为观察组,同期体检健康者1118例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2组血清1,25(OH)2D3、PTH水平,比色法测定血钙水平,磷钼酸盐法测定血磷水平。比较2组维生素D缺乏[1,25(OH)2D3<20μg/L]、严重缺乏[1,25(OH)2D3<10μg/L]的比率及不同年龄分层患者血清1,25(OH)2D3水平变化,Pearson法分析观察组维生素D缺乏、严重缺乏患者血清1,25(OH)2D3与PTH、血钙及血磷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维生素D缺乏比率、严重缺乏比率(94.64%、46.43%)高于对照组(62.79%、14.13%)(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血清1,25(OH)2D3与PTH、血钙及血磷均无线性相关性(r=-0.226,P=0.352;r=-0.274,P=0.256;r=0.073,P=0.593)。观察组年龄18~40岁、>40~60岁、>60岁患者血清1,25(OH)2D3[(10.76±3.17)、(10.61±5.01)、(10.72±4.85)μg/L]低于对照组[18~40岁:(18.19±9.86)μg/L,>40~60岁:(17.18±9.19)μg/L,>60岁:(17.91±10.52)μg/L](P<0.05);观察组维生素D缺乏患者血清PTH[(818.86±233.49)ng/L]、血钙[(2.98±0.59)mmol/L]、血磷[(0.78±0.17)mmol/L]与维生素D严重缺乏患者[(640.09±622.69)ng/L、(2.96±0.69)mmol/L、(0.75±0.20)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维生素D缺乏、严重缺乏患者血清1,25(OH)2D3与PTH(r=-0.360,P=0.060;r=0.071,P=0.723)、血钙(r=-0.225,P=0.250;r=-0.228,P=0.252)、及血磷(r=0.239,P=0.221;r=-0.208,P=0.297)均无线性相关。结论良性PHPT患者血清1,25(OH)2D3低于正常人群,维生素D缺乏比率较高,且血清1,25(OH)2D3与PTH、血钙及.血磷无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检测活动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骨密度和血清1,25-(OH)D3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活动期IBD患者65例,健康对照组33例,记录患者身高和体重,采用直接数字化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患者腰椎1~4骨密度值,同时检测患者静脉血1,25-(OH)D3、血钙、血磷以及碱性磷酸酶(ALP)。结果溃疡性结肠炎(UC)组、克罗恩病(CD)组、对照组组间的腰1~4骨密度值以及血清1,25-(OH)D3水平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3.65、14.40,P均<0.05);UC组患者腰1~4骨密度值和血清1,25-(OH)D3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CD组患者腰1~4骨密度值和1,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UC组和CD组患者腰1~4骨密度值和血清1,25-(OH)D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BD患者相对健康成人发生骨质疏松或骨折的风险较高,活动期IBD患者应及早开展骨质疏松筛查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25羟维生素D[25(OH)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水平变化及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3-12月该院收治的131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骨密度(BMD)T值将其分为骨量正常组(42例)、骨量减少组(43例)、骨质疏松组(46例),另选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4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钙、血/尿磷、血/尿镁、血/尿钠、骨钙素(BGP)、甲状旁腺激素(PTH)、TSH、25(OH)D、TNF-α及股骨颈、腰椎L1~L4、全髋部的BMD水平;分析骨质疏松组TSH、25(OH)D、TNF-α水平与BMD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4组TG、TC、LDL-C、HDL-C、血/尿钙、血/尿磷、血/尿镁、血/尿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BGP、TSH、25(OH)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PTH、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BGP、TSH、25(OH)D及股骨颈、腰椎L1~L4、全髋部的BMD水平均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PTH、TNF-α水平均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质疏松组BGP、TSH、25(OH)D及股骨颈、腰椎L1~L4、全髋部的BMD水平均低于骨量减少组(P0.05),PTH、TNF-α水平均高于骨量减少组(P0.05)。骨质疏松组TSH、25(OH)D水平与股骨颈、腰椎L1~L4、全髋部的BMD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TNF-α水平与股骨颈、腰椎L1~L4、全髋部的BMD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TSH、25(OH)D在糖尿病患者中呈低水平状态,TNF-α在糖尿病患者中呈高水平状态,且TSH、25(OH)D、TNF-α水平与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肥胖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及骨密度(BMD)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9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体质指数(BMI)将其分为A组非超重型(体重正常,BMI 18.5~22.5 kg/m^2)糖尿病肾病患者,B组肥胖型糖尿病肾病患者(BMI 22.6~25.5 kg/m^2),C组超重型糖尿病肾病患者(BMI>25.5 kg/m^2)。另选取30例非肥胖非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每组患者血清PTH,血钙,血磷与Ward三角区值、股骨大转子区、股骨颈、桡骨全段、腰椎区的骨密度值,记录血清PTH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以及骨质疏松所导致的并发症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血钙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钙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患者的血清PTH、血磷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钙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BMI升高,血清PTH、血磷水平显著升高,血钙水平显著降低。A组股骨大转子区、股骨颈、腰椎区骨密度值低于对照组(P<0.05),B、C两组Ward三角区值、股骨大转子区、股骨颈、桡骨全段、腰椎区骨密度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着BMI升高,各部位骨密度值明显降低。A组疲劳乏力、肾结石绞痛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B、C两组疲劳乏力、肾结石绞痛、恶心呕吐、血清PTH型高血压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BMI升高,血清PTH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升高。A组颈椎腰椎病、致残数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B、C两组行动受阻、颈椎腰椎病、骨折史,致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BMI升高,骨质疏松所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血清PTH与BMD的测定对于肥胖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且PTH值随着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肥胖程度逐步增高,BMD值随着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肥胖程度逐步降低,且不同区域的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联合脉冲电磁场(PEMFs)治疗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患者骨痛、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收集POP合并有明显腰背痛和/或髋膝部疼痛的患者80例,其中男28例,女52例。年龄65~87岁,平均(70±13)岁。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先用阿仑膦酸钠联合PEMFs治疗8周,此后采用阿仑膦酸钠连续治疗12个月,对照组采用阿仑膦酸钠治疗12个月,2组均每日服用氨基酸螯合钙胶囊胶囊2000mg/d(含元素钙460mg,维生素D3400IU)。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8周分别测定患者视觉模拟痛疼评分(VAS),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腰椎及股骨颈BMD测量。结果①治疗组治疗1、2、4、8周后,骨痛平均缓解率分别为46.72%69%84.72%93.45%,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治疗12个月后,治疗组腰椎、股骨颈BMD平均提高率分别为8.61%、6.41%,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仑膦酸钠联合PEMFs治疗可进一步提高POP患者的BMD,快速缓解骨痛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帕米膦酸二钠对糖皮质激素相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于某院接受治疗的94例糖皮质激素相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两组均给予骨化三醇联合钙尔奇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帕米膦酸二钠治疗,比较两组血磷、血钙、碱性磷酸酶(AKP)、甲状旁腺激素(PTH)、股骨近端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及服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年后血磷、血钙值高于对照组,AKP、PTH水平低于对照组,股骨近端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13%)与对照组(10.64%)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米膦酸二钠可改善糖皮质激素相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增加股骨近端骨密度与腰椎骨密度,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活性维生素D联合醋酸钙胶囊对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Ig A肾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某院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97例Ig A肾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的不同剂量分为低剂量组(n=32)、中剂量组(n=33)及高剂量组(n=32),另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每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单一醋酸钙胶囊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活性维生素D治疗,对比各组治疗前后的骨代谢指标[钙、磷、碱性磷酸酶(AKP)]和骨密度(腰椎、腰骨颈骨密度)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低剂量组的两组患者血清中钙、磷、AKP水平以及腰椎、腰骨颈骨密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腰椎、腰骨颈骨密度水平低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治疗组上述指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治疗前后及组间的血清中钙、磷、AKP水平及腰椎、腰骨颈骨密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性维生素D联合醋酸钙胶囊治疗低剂量糖皮质激素Ig A肾病患者的效果明显,可有效防止其股骨颈和脊椎骨部位骨密度丢失。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骨密度和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来评价步行训练防治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骨量丢失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3例外伤性脊髓损伤合并骨量丢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例和对照组11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步行训练。2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60d。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分别测定患者的腰椎和股骨骨密度、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骨碱性磷酸酶(BALP)、25羟基维生素D[25(OH)D]、血钙、血磷、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的TRACP5b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2个月后TRACP5b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及2个月后,2组患者的腰4椎体、腰1-腰4椎体骨密度均呈下降趋势,组内和组间比较,其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及2个月后,2组患者的股骨颈、股骨全部骨密度均呈下降趋势(均P0.05),对照组治疗2个月后和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均P0.05)。治疗后1、2个月后,BALP、25(OH)D、血钙、血磷、ALP 5个指标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步行训练能减轻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股骨颈和股骨全部骨密度下降的程度,但对损伤平面以下不同部位骨密度的影响不同,其作用机制可能和抑制骨吸收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密度(BMD)和血钙、血磷、25(OH)维生素D3、碱性磷酸酶(AL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伸展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TX)等指标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继发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测定SLE女性患者腰椎(L1~4)、两侧股骨颈BMD,从中筛选出40例继发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患者,测定血钙、血磷、25(OH)维生素D3、ALP、PINP、CTX等指标,并与40例同年龄段健康女性各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所选患者与同年龄段健康女性相比各部位BMD均显著降低(P0.001)。患者的25(OH)维生素D3水平较健康女性显著降低(P0.001),而血钙、血磷、ALP、PINP、CTX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E继发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患者的血清25(OH)维生素D3水平下降,血钙、血磷、ALP、PINP、CTX水平与BMD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测量第1腰椎正位、双侧股骨颈及双侧桡骨远端骨密度,评价鲑鱼降钙素、α维生素D3与碳酸钙联合治疗在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后骨质疏松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0-12/2003-12在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3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①治疗组予鲑鱼降钙素,50IU,肌注,1次周;α维生素D3,0.25 μg,口服,1次/d;碳酸钙,0.15 g,口服,3次/d;另予抗血小板、神经营养药物、活血化瘀治疗等,共治疗1年.②对照组不予鲑鱼降钙素、α维生素D3与碳酸钙,其余治疗同治疗组,共治疗1年.③治疗前后采用DEXA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第1腰椎正位、双侧股骨颈及双侧桡骨远端骨密度.结果105例患者由于未能坚持治疗等原因退出实验,其余259例(治疗组89例,对照组170例)进行结果分析.①治疗组治疗1年后第1腰椎、股骨颈(健侧)、股骨颈(患侧)、桡骨(健侧)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分别为7.2%,6.1%,4.9%,3.0%(P<0.05~0.001);桡骨(患侧)骨密度较治疗前升高幅度不大(P>0.05).②对照组治疗1年后各部位骨密度均明显降低,分别为-2.8%,-2.5%,-10.2%,-3.9%和-11.3%(P<0.01~0.001).③治疗后治疗组各部位骨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第1腰椎(0.891±0.066),(0.801±0.060)g/cm2;股骨颈(健侧)(0.915±0.023),(0.846±0.078)g/cm2;股骨颈(患侧)(0.887±0.120),(0.771±0.083)g/cm2;桡骨(健侧)(0.609±0.057),(0.564±0.036)g/cm2;桡骨(患侧)(0.595±0.095),(0.522±0.076)g/cm2,P均<0.001].结论联合应用鲑鱼降钙素、α维生素D3与碳酸钙可明显增加患者第1腰椎、双侧股骨颈、双侧桡骨的骨密度,以患侧股骨颈及桡骨增加最明显,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肢体瘫痪后骨质疏松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骨转换标志物和骨密度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46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其各生化指标、血清25(OH)D、甲状旁腺素(PTH)及骨转换标志物骨钙素(OC)、胶原C端交联物(CTX)水平,并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及髋部骨密度(BMD)。将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尿白蛋白、25(OH)D水平分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OH)D水平随年龄增加呈降低趋势,PTH水平随增龄有升高趋势。OC及CTX水平随增龄而降低(P0.05)。随尿白蛋白水平升高,受试者25(OH)D水平逐渐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或微量尿白蛋白组相比,大量尿白蛋白组患者OC及CTX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大量尿白蛋白组患者腰椎及股骨颈BMD明显低于正常尿白蛋白组(P0.05)。25(OH)D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呈负相关。随25(OH)D水平降低,OC及CTX亦呈下降趋势,其中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OC水平明显低于维生素D充足组(P0.01),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股骨颈及腰椎BMD明显低于维生素D充足组(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维生素D水平普遍偏低并与尿白蛋白水平具有负相关性。骨代谢状态以低转换型为主,骨转换标志物水平与尿白蛋白及25(OH)D水平具有一定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rhPTH(1-34)]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临床研究,纳入2008年3-5月就诊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共39例,予rhPTH(1-34)20μg1次/d皮下注射,疗程18个月。治疗期间均同时口服钙制剂600mg/d及维生素D3125U/d作为基础治疗。患者治疗前采用双能X线检测腰2~4椎体(L2~4)和股骨颈骨密度(BMD)、肝肾功能、血钙、血磷,治疗后6、12、18个月复查BMD和上述生化指标改变,记录患者不良事件,对患者治疗前后L2~4、股骨颈BMD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5例患者完成全疗程治疗,其中男2例,女33例;平均年龄65岁,平均病程6.5年;治疗6、12、18个月时L2~4BMD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而股骨颈BMD在治疗6、12个月时改善不明显(P〉0.05),18个月时表现出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腰椎平均BMD增长率为12.27%,股骨颈BMD增长率为4.11%;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少,均不需特殊处理而自行好转。结论 rhPTH(1-34)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安全有效,对改善椎体BMD疗效迅速明显,对改善股骨颈BMD起效慢;适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1,25(OH)2D3口服冲击与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的疗效与护理。方法:将维持性血液透析SHPT患者42例随机分成A组[1,25(OH)2D3口服冲击组]及B组(血液灌流组)各21例。A组在1周3次血液透析治疗基础上给予1,25(OH)2D3口服冲击;B组给予1周3次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全段反应性甲状旁腺激素(iPTH)和皮肤瘙痒等改善情况,并探讨护理要点。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iPTH与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性(P0.01),但B组下降程度较A组更为显著(P0.01)。结论:血液灌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SHPT的疗效比1,25(OH)2D3口服冲击更明显,且皮肤瘙痒等症状好转,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