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鞍区肿瘤切除术后电解质平衡紊乱的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11月20例鞍区肿瘤术后发生电解质平衡紊乱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鼻蝶入路11例,经眉弓入路4例,经扩大翼点入路5例.颅咽管瘤4例,垂体瘤10例,鞍结节脑膜瘤6例.结果 20例患者中出现低钠血症14例,占70.0%;高钠血症6例,占30.0%.结论 术中注意保护垂体柄;术后严密监测电解质、尿量的变化;早期处理尿崩,分析低钠血症产生原因,正确处理;对高钠血症限钠补液;多数患者可以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25例鞍区肿瘤(脑膜瘤5例,颅咽管瘤8例,垂体瘤12例)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经翼点入路开颅,骨窗扩大至颞底、咬除蝶骨嵴外侧部分,显微镜下充分解剖、显露侧裂池、颈动脉池、视交叉池、鞍上池。对脑膜瘤行分块全切、根部电灼。对颅咽管瘤及垂体瘤则充分利用鞍区四个间隙,先囊内后囊壁分块切除。术后均常规放疗。结果脑膜瘤5例均全切,颅咽管瘤8例全切6例、占75%,垂体瘤12例全切10例、占83.3%,无手术死亡,随访3月~5年未见复发。结论鞍区肿瘤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是最佳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误诊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许多学者提出 ,在鞍区、蝶骨嵴部位的肿瘤应与动脉瘤鉴别 ,但仍时有误诊的报告 [1 ,2 ,4 ,6 ] 。我们对 1992 - 0 1~ 2 0 0 2 - 12误诊 7例 ,占同期住院动脉瘤的 15 .6 %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5例 ,女 2例 ,年龄 2 8~ 6 3岁 ,平均 38岁。其中巨大动脉瘤有 4例 ,直径 3~ 5 cm。误为 :鞍内鞍上占位性病变 1例 ;左桥 -小脑角 (CPA)占位性病变 2例 ;右侧小脑半球占位性病变 2例 ;后交通动脉瘤 2例 ,其中 1例并高血压脑出血 ,另 1例误为颈椎损伤。1.2 影像表现  1CT表现为颅咽管瘤特征 :鞍区囊性病变 ,囊壁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前循环动脉瘤手术治疗相关问题。方法经CTA或DSA明确诊断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21例,回顾性分析应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21例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时机与近期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前Hunt-Hess分级I级7例,Ⅱ级9例,Ⅲ级4例,Ⅳ级1例。成功夹闭动脉瘤颈2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4例。随访2~12个月,良好16例,轻残3例,重残1例.死亡1例。本组近期疗效良好率为85.8%(20/21),病死率为6.6%(1/21),术中破裂发生率19.05%(4/21)。结论Hunt-Hess分级Ⅰ-Ⅲ级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应尽早手术,翼点入路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经典入路;控制性降压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鞍区肿瘤手术后并发低钠血症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诊治的鞍区肿瘤手术后并发低钠血症21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9例患者诊断为脑性盐耗综合征,2例诊断为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经相应治疗后,全部患者低钠血症纠正.结论 鞍区肿瘤手术后易发生低钠血症,包括脑性盐耗综合征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前者主要是补钠和补充血容量,后者需限水治疗.中心静脉压监测对其诊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7年1月间38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手术治疗及预后情况。所有患者均施行经翼点入路手术,夹闭38例。结果治愈37例,死亡1例。37例随访12个月均无前交通动脉瘤再出血发生。结论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可收到满意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鞍区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鞍区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对疑为鞍区动脉瘤者行CTA、MRA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其中15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3例采取介入手术治疗,2例保守治疗并随访观察。结果:20例鞍区动脉瘤中19例术前诊断明确,1例误诊。15例手术治疗均获成功,其中12例显微外科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同时保留了载瘤动脉的通畅,1例行载瘤动脉近端阻断瘤栓清除术,1例行动脉瘤包裹术,1例行患侧颈动脉结扎治疗术,3例介入手术治疗成功。2例保守治疗分别随访2年和4年未破裂。结论:鞍区动脉瘤诊断困难,易与鞍区肿瘤混淆,对可疑者应及时行CTA、MRA或DSA检查,确诊后选择恰当治疗方案,有明确占位效应的鞍区动脉瘤选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来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鞍区动脉瘤选择介入治疗,对无症状的海绵窦段动脉瘤可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鞍区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鞍区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对疑为鞍区动脉瘤者行CTA、MRA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其中15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3例采取介入手术治疗,2例保守治疗并随访观察。结果:20例鞍区动脉瘤中19例术前诊断明确,1例误诊。15例手术治疗均获成功,其中12例显微外科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同时保留了载瘤动脉的通畅,1例行载瘤动脉近端阻断瘤栓清除术,1例行动脉瘤包裹术,1例行患侧颈动脉结扎治疗术,3例介入手术治疗成功。2例保守治疗分别随访2年和4年未破裂。结论:鞍区动脉瘤诊断困难,易与鞍区肿瘤混淆,对可疑者应及时行CTA、MRA或DSA检查,确诊后选择恰当治疗方案,有明确占位效应的鞍区动脉瘤选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来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鞍区动脉瘤选择介入治疗,对无症状的海绵窦段动脉瘤可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手术后并发尿崩症以及低钠血症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7例鞍区肿瘤术后尿崩症以及低钠血症患者,通过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确立诊断,总结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37例中临床诊断脑性盐耗综合征27例,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10例,均恢复良好。结论鞍区肿瘤术后易并发严重的尿崩症及低钠血症,绝大多数为脑性盐耗综合征,应与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相区别,抗利尿、补充血容量和补盐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鞍区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 1例鞍区动脉瘤并复习文献。结果 :术前诊断考虑为垂体腺瘤 ,术中发现为动脉瘤 ,术后 DSA确诊。该患者有内分泌障碍 ,主要表现垂体功能减退 ,高泌乳素血症 ;有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 ;CT显示鞍区类圆形占位 ;手术治疗。结论 :鞍区动脉瘤术前诊断困难 ,易与垂体腺瘤混淆。对于鞍区占位 ,如有下列情况 ,应考虑动脉瘤的可能 :1病史中有 SAH史 ;2单侧视野缺损 ;3一侧 、 或 颅神经麻痹 ;4影像学表现鞍区类圆形病变 ,CT有钙化 ,MRI有流空现象 ;5内分泌紊乱呈垂体功能减退 ,高泌乳素血症者。确诊依靠 DSA。治疗以手术和介入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1.
背景:翼点入路不可避免会出现“骨檐效应”,即蝶骨嵴对外侧裂颅底端的显露遮掩,目前都是凭经验磨除蝶骨嵴和抬高额叶来消除这一效应。目的:观察翼点入路上抬额叶高度不同及磨除蝶骨嵴对鞍区显露面积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实验于2007-06/2008—02在兰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材料:成人头颅湿性标本6具,动脉用混有红色颜料的乳胶灌注,静脉用混有蓝色颜料的乳胶灌注。方法:6具成人头颅湿性标本模拟典型的翼点入路,在磨除蝶骨嵴外1/3,2/3及全部这3种情况下,测量额叶分别上抬0.5,1.0,1.5cm时,下鞍区手术间隙Ⅰ~Ⅳ的显露面积。主要观察指标:额叶抬起0.5,1.0,1.5cm及蝶骨嵴磨除外1/3,2/3及全部时鞍区显露面积。结果:磨除蝶骨嵴外1/3,2/3及全部3种情况下,鞍区显露面积均表现为额叶抬起1.5cm〉1.0cm〉0.5cm,各组间显露面积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额叶抬起同一高度,磨除蝶骨嵴外1/3,2/3及全部显露面积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于鞍区手术,翼点入路的上抬额叶可以显著影响鞍区手术显露;磨除蝶骨嵴外1/3能消除骨檐效应对鞍区手术显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鞍区肿瘤术后低钠血症原因诊断及处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手术后并发低钠血症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鞍区肿瘤术后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总结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32例中临床诊断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12例,脑性盐耗综合征18例,余2例因连续数日尿量/d〉5000ml而诊断为尿崩症未列入统计范围;均恢复良好。结论鞍区肿瘤术后低钠血症出现后,尿量、尿比重的变化以及试验性限水治疗有助于鉴别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和脑性盐耗综合征;病因未明时,应首选限水治疗。  相似文献   

13.
李新文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8):1443-1443,1446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治疗鞍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鞍区肿瘤患者82例,在全麻下翼点入路充分暴露鞍上、鞍内、鞍前、鞍后及鞍旁等部位,解剖鞍区4个解剖间隙,根据肿瘤的大小及部位选择相应的解剖间隙,逐块切除最终全切肿瘤。结果肿瘤全切62例,次全切20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血电解质紊乱14例,轻中度尿崩12例,癫痫发作2例,持续高热昏迷1例,处理后好转。术后随访0.5~3年,随访56例,50例能正常工作、生活学习;生活需要照顾6例。结论翼点入路能很好满足鞍区手术的需要,达到肿瘤的满意显露的同时减少了脑牵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自 1996年以来我科收治中颅窝底肿瘤 83例 (占同期颅底肿瘤的 77.4 % )。利用显微镜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切除肿瘤 ,均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总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 5 1例 ,女 32例 ,年龄最小者 8岁 ,最大者82岁 ,平均 39岁。肿瘤部位及病理分型 :巨大垂体腺瘤 2 3例 ,蝶骨嵴脑膜瘤 2 2例 ,颅咽管瘤 2 0例 ,三叉神经鞘瘤 6例 ,岩骨尖区脑膜瘤 6例 ,中颅窝底海绵状血管瘤 2例 ,脊索瘤 2例 ,中颅窝底成骨肉瘤 1例 ,颞叶底部髓细胞瘤 1例。1.2 方法 对鞍结节脑膜瘤和巨大的垂体瘤 ,以及颅咽管瘤 ,采用经翼点入路或经翼点—额下…  相似文献   

15.
颅咽管瘤手术后电解质紊乱的护理3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钠代谢紊乱是颅咽管瘤术后常见表现之一[1]。我科2003年1月-2005年3月共收治颅咽管瘤患者89例,发生水钠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共34例,其中发生低钠血症22例,高钠血症9例,高钠及低钠血症交替3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89例,男47例,女42例,年龄4~68岁,平均年龄22岁。2.手术方法。手术入路的选择主要考虑肿瘤生长的部位。鞍上脑室外型主要采用额下入路13例;视交叉后型主要采用外侧裂入路21例;脑室内型主要采用经终板入路28例或经侧脑室-室间孔入路16例;巨大复杂的肿瘤也采用联合入路11例。对囊性变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42例,术前均行头颅CTA检查,采用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动脉瘤。结果:术后恢复良好27例,轻度残疾8例,中度和重度残疾6例,死亡1例。结论: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术野显露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唇下 单侧鼻腔 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肿瘤方法。方法 :CT扫描或MRI明确手术适应症38例 ,手术均采取经唇下 单侧鼻腔 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 ,其中 5例采用扩大经蝶入路。结果 ;全切 2 3例 ,次全切除 11例 ,部分切除 4例。视力视野恢复 17例 ,并发症主要有尿  相似文献   

18.
周春琴  段娜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2):2093-2094
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夹闭瘤颈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最理想的方法,翼点入路是处理前循环颅内动脉瘤的很好人路,翼点入路又称“筋膜间翼点开颅”或“额颞蝶入路”。其利用外侧裂作为自然解剖间隙,以对脑组织的最小牵拉,而能对鞍区、前颅凹、中颅凹以及上斜坡等广泛颅底病变进行探查是翼点人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治疗巨大垂体腺瘤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巨大垂体腺瘤21例,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本组21例患者术后复查鞍区MRI或CT提示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12例,部分切除7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症5例;低血糖2例;高血糖2例;脑脊液鼻漏1例;视力一过性下降1例;中枢性高热1例;垂体功能低下1例。术后病理回报均为垂体腺瘤。出院后随访6个月~3.5年结果显示:视力、视野障碍12例,其中视力及视野明显改善11例,视力无明显改善1例;头痛4例,改善3例,无明显变化1例;闭经、泌乳2例,泌乳均消失,1例月经恢复。结论:精心围术期护理可促进经鼻蝶入路治疗巨大垂体腺瘤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0.
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2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本组18个前交通动脉瘤,8个大脑中动脉瘤。Hunt-Hess分级Ⅰ~Ⅱ级18例,Ⅲ级5例。结果均行翼点入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9例恢复良好,1例死亡,1例重残,2例有不同程度记忆障碍。结论翼点入路显微夹闭术对前交通动脉瘤及部分大脑中动脉瘤疗效好,是成熟、可靠、理想的术式,积极预防脑血管痉挛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