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
莱姆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莱姆病是通过蜱叮咬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亦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该病可致使多器官、多系统受损.目前该病已分布于30多个国家,估计年发病人30万左右,仍有不断增多的趋势.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病列为重点防治研究对象[1].我国于1986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海林县林区发现了该病,到目前,我国已有20多个省、市、区发现有此病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莱姆病研究进展马宏伟,马佳毓中华人民共和国绥芬河卫生检疫局哈尔滨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关键词莱姆病;蜱;螺旋体中图法分类号R377莱姆病(Lymedisease)是70年代末被发现的蜱传播螺旋体性自然疫源性疾病[1],表现为皮肤、神经、关节、心脏等多...  相似文献   

4.
5.
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Bb)是新发现的人兽共患病--莱姆病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硬蜱吸血传播给人.人对该螺旋体普遍敏感,感染后约半数以上发病.此病先由Steere于1975年在美国康涅狄格洲的莱姆镇发现而命名.人莱姆病临床表现多样,极易造成误诊.对莱姆病的诊断除参考流行病学资料、接触史、临床症状外,实验室诊断主要分为病原体分离及血清学检查两部分.本文就莱姆病的实验室诊断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莱姆病的诊断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素华   《农垦医学》2008,30(3):227-229
莱姆病是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以硬蜱作为传播媒介、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此病以北半球温带地区为主.临床分为多个阶段,可造成多个器官损害,初发症状常以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莱姆病列为重点防治对象.要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及时准确的诊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本文主要就莱姆病的诊断现状及进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伯氏疏螺旋体与莱姆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莱姆病是一种新发虫媒传染病,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其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莱姆病流行范围广,发病率较高,对人类,特别是林区工作者、野外作业人员、旅游者的健康危害大。本文对近年伯氏疏螺旋体与莱姆病研究的某些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莱姆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莱姆病是一种由蜱传伯氏螺旋体 ( Borreliaburgdorferi)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经蜱传播 ,以某些小型哺乳动物为宿主 ,该病自从 1 975年被发现以后[1] ,其流行范围已扩大到五大洲[2 ] ,而且新的疫源地不断被发现。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 ,莱姆病的病原学研究也在逐步深入。1 莱姆病螺旋体的病原学伯氏螺旋体是一种单细胞的革兰氏阴性螺旋体 ,微嗜氧。由表层、外膜、鞭毛、原生质四部分组成 ,在含发酵糖、酵母 ,矿盐和还原剂的培养基内生长良好 ,常用 BSK培养基培养传代 ,最适温度32℃~ 35℃ ,Norris等的研究表明用 BSK— H…  相似文献   

9.
了解豫西地区有关人群血清中是否存在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及可能存在的生物媒介,方法采用间接或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人血清相关抗体及中蜱中肠带菌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豫西地区人群中存在莱姆病自然感染,人群感染率为13.53%;蜱类调查显示,长角血蜱和微小牛蜱的中肠带菌阳性率为26.00%,这两种蜱可能为传播是;并从褐家鼠和黄胸鼠的血清中也检测到莱姆病抗体。结论初步显示豫西地区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10.
莱姆病的神经系统损害又称神经莱姆病,以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多样化且无特异性为特点,现将我院近几年收治的有神经系统损害的莱姆病72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豫西地区有关人群血清中是否存在抗莱姆病螺旋体抗体及可能存在的生物媒介。方法 采用间接或直接免疫荧光技术 ,对人血清相关抗体及蜱中肠带菌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豫西地区人群中存在莱姆病自然感染 ,人群感染率为 13.5 3% ;蜱类调查显示 ,长角血蜱和微小牛蜱的中肠带菌阳性率为 2 6 .0 0 % ,这两种蜱可能为传播媒介 ;并从褐家鼠和黄胸鼠的血清中也检测到莱姆病抗体。结论 初步显示豫西地区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莱姆病是由蜱传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也是人兽共患病。其病原体可引起人兽多器官系统损害,甚至死亡,临床上呈反复发作性疾病。该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并呈上升趋势。本文对此病的流行病学和预防进行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13.
1989年4~7月间,我们对黑龙江苇河林区莱姆病的媒介蜱作了调查。全沟硬蜱为当地优势蜱种,也是发现的唯一莱姆病媒介,4月初开始活动,5月中旬达活动高峰,7月底近乎绝迹。其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29.1%,但5月以后的感染率明显高于4月份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陕西省的啮齿动物与莱姆病病原的贮存宿主。方法夹夜法和莱姆病病原的BSK-Ⅱ培养分离。结果记述啮齿目Rodentia已知7科35属56种,其中松鼠科Sciuridae 6属6种,鼯鼠科Pteromyidae 2属4种,跳鼠科Dipididae 5属5种,刺山鼠科Platacanthomyidae 1属1种,鼹形鼠科Spalacidae 2属6种,仓鼠科Cricetidae 12属16种,鼠科Muridae 7属18种。从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 Hodgson体内培养分离出1株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结论初步掌握了陕西省啮齿动物与莱姆病病原的潜在贮存宿主。  相似文献   

15.
The problem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yme neuroborreliosis can be minimised by strictly following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understanding the pitfalls of laboratory tests. The diagnosis is based solely on objective clinical findings, with serologic test results used only to confirm the diagnosis. It must be underscored that serologic testing, when ordered without regard for clinical presentation (i.e., used as a screen), may be misleading due to its extremely low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should always be confirmed by Western blot.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Borrelia burgdorferi antibody index is more meaningful than simple titres of specific antibod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s still a research tool and should not be utilised without clinical correlation. All serologic tests an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ay remain positive long after successful treatment. Overdiagnosis and overtreatment can be minimised by following these guidelines.  相似文献   

16.
莱姆病是林区近几年发现的蜱媒螺旋体病,可与森林脑炎同时发生,近5年本院检查804份血清标本,森林脑炎抗体阳性133例,占16.4%,莱姆病抗体阳性96例,占11.94%,其中16例抗体双阳性  相似文献   

17.
对黑龙江省林区1322人进行调查发现LD43例,其中εCM23例,面瘫7例,脑膜脑炎3例及关节炎10例。用ELISA测定血清抗BB抗体,健康人及对照组无1例阳性;在LD组,IgM或IgG或两者阳性率在εCM、神经及关节病变组分别为95.6%、90%及100%。提示被调查地区是LD的自然疫源地及用ELISA测定抗BB抗体对诊断LD有高度特异性及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Lyme disease is the most commonly reported vector-borne illn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it is relatively rare in Taiwan. Lyme disease can be treated with antibiotic agents, but approximately 20% of these patients experience persistent or intermittent subjective symptoms, so-called chronic Lyme disease (CLD). The mechanisms of CLD remain unclear and the symptoms related to CLD are difficult to manage.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HBOT) was applied in CLD therapy in the 1990s. However, reported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HBOT for CLD is still limited. Here, we present a patient with CLD who was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HBOT.  相似文献   

19.
24例患者均在蜱咬后出现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其中16例伴淋巴结大、头痛、发热及项强。用ELISA法测定24例患者血清抗BB抗体水平,20例IgM—抗BB抗体阳性;11例IgG—抗BB抗体阳性;两种抗体总阳性率达91.67%。7例皮肤红斑标本病理检查呈急性非特异性渗出性炎症。提示血清抗BB抗体测定是诊断LD的一种敏感和特异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莱姆病的诊断和治疗(附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性分析1994年11月~1998年12月诊治的6例莱姆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表明:强力霉素、青霉素、头孢三嗪都是治疗莱姆病的有效药物。病程越短,疗效越好,Ⅲ期患者常需多次重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