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PCR扩增IgH和TCRβ基因重排在检测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IgH和TCRβ克隆性基因重排原理,用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骨髓和外周血共13例。结果:ALL初治的2例患儿PCR检测全部呈现阳性特异性单带。ALL完全缓解(CR)的11例患儿中阳性7例,阴性4例,其中2例骨髓移植(BMT)患儿移植前PCR阳性,移植后转为阴性。1例自体骨髓移植(auto-BMT)患儿于  相似文献   

2.
采用更加敏感的半重叠式TCRγ特异性引物的PCR方法,对28例ALL初治CR及BMT患儿进行检测。28例ALL患儿中16例检出TCRγ特异性条带,占57.1%。其中MRD组18例。阳性检出12例,占66.7%。其中免疫分型标记为B细胞型的4例。占25%,免疫标记为T细胞墼得全部出现TCRγ阳性条带。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量残留病(MRD)检测的临床意义。②方法应用筑巢式多聚酶链反应(nestedPCR)对32例ALL进行T细胞受体(TCR)Vδ2Dδ3基因重排检测。③结果18例B系ALL中有15例(72.2%)、4例T系ALL中有1例(25.0%)存在TCRVδ2Dδ3基因重排。同时对16例进行39例次微量残留病动态监测,其中6例MRD-PCR阴性病人随访5.17~16.17年,无1例复发;10例MRD-PCR阳性者,2例分别于阳性后0.25,1.00年骨髓复发,1例有复发倾向,余7例随访4.33~6.25年无复发。④结论MRD-PCR阴性者预后良好,可望长期生存,治疗时应以MRD-PCR转阴为停止化疗的可靠指标,对MRD-PCR阳性者应定期监测MRD变化,结合病人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量残留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筑巢式多聚酶链反应对32例ALL进行了T细胞受体Vδ2Dδ3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18例B系ALL中有15例,4例T系ALL中有1例,存在TCRVδ2δ3基因重排。同时对16例进行39例次微量残留病动态监测,其中6例MRD-PCR阴性病人随访5.17-16.17年,无1例复发,10例MRD-PCR阳性者,2例分别于阳性后0.25,1.00年骨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MTS1基因突变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应用PCR-SSCP和DNA印迹方法检测35例急性白血病(AL)患儿MTS1基因改变。结果显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缺乏(包括点突变)为25.8%(8/13)。B-ALL纯合缺失为16%(4/25),T-AL为33%(2/6)。点突变则两型各1例。结果证明:我国儿童ALL MTS1基因失活的存在,T-AL高于B-ALL,点突变仅见于少数病例。该基  相似文献   

6.
探讨免疫球蛋白超基因家族及其相关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微小残留病(MRD)检测中的应用。方法应用免疫学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5例ALL进行免疫表型测定。结果发现其中11例为B-ALL,3例为T-ALL。DNASouthern分析发现,11例B-ALL均有IgH基因的重排,且有IgH基因重排的病例均能用IgH基因CDR3区及J区引物得到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条带。对其中3例B-ALL的IgH基因V-D-J结合部区域进行了顺序分析,并合成了2个针对IgHV-D-J结合部的寡核苷酸作为探针用来检测MRD,显示其灵敏度为10-4。另外还对1例T-ALL病例同时进行了TCRγ基因和SIL-TAL-1融合基因在MRD检测中的比较研究,显示二者具有相同的MRD阳性检出率,但后者的敏感度更高。结论IgH基因重排及其TCR基因重排、肿瘤融合基因等均可作为ALL患者MRD检测的特异性标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BALB/C(H-2K^d)和C57BL/6(H-2K^b)小鼠H-2K等位基因不同,建立一种检测异基因骨髓移植后供体植活的方法。方法 分别以供鼠(BALB/C)和受鼠(C57BL/6)及allo-BMT后小鼠骨髓和脾细胞DNA为模板进行巢式PCR,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PCR扩增产物。结果 以供鼠和移植后小鼠骨髓和脾细胞DNA行巢式PCR可扩增了约421bp的特异性片段,而未经移植的C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 探讨采用筑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PCR)等多项指标监测小儿急性白血病(AL)微量残留病(MRD)的临床意义。②方法 对152 例AL在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MIC)分型诊断的基础上,结合Nest-PCR,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进行MRD监测。③结果 对58 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进行了T细胞受体(TCR)Vδ2Dδ3 基因重排监测,其中83% 的B-ALL和25% 的T-ALL具有此基因重排,检测灵敏度为10- 5~10- 6 .对44 例ALL进行了MRD动态监测,结果显示化疗期间PCR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持续阳性者,易引起骨髓复发、死亡。PCR转阴时间有明显个体差异性。持续完全缓解3 年以上的ALL病儿PCR持续阴性可作为停药治疗的可靠指标。对76 例AL进行了SCE动态监测,结果表明SCE频率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对61 例AL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动态监测,结果表明初发AL染色体核型正常者亦有DNA 严重损伤。④结论 在MIC分型诊断的基础上,采用Nest-PCR,SCE,染色体核型分析等多项指标进行AL的MRD动态监测、综合分析评价,对指导治疗、预测复发及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恶性淋巴瘤(ML)的骨髓浸润(IBM)并探讨其与临床分期、疗效和预后的关系。方法:以克隆性IgH和TCRγ基因重排分别作为B和T细胞淋巴瘤克隆基因标志,应用PCR基因扩增技术检测ML患者IBM。结果:(1)34份ML患者骨髓标本IBM检出率为70.6%(24/34),明显高于形态学检测方法(38.6%,P<0.05)。(2)19例形态学检测正常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骨髓标本,IBM阳性率57.9%(11/19),其中8例B-NHL(8/14)检测到克隆性IgH基因重排;5例同时还检测到克隆性TCRγ基因重排,2例T-NHL(2/3)检测到克隆性TCRγ基因重排,无克隆性IgH基因重排;2例免疫分型不明确NHL患老中1例(1/2)检测到克隆性IgH基因重排,无克隆性TCR,基因重排。2例霍奇金病(HD)和10例非淋巴系肿瘤骨髓IBM均阴性。(3)Ⅲ,Ⅳ期NHL患者IBM检出率显著高于II期(p<0.01),初诊未治及复发患者也显著高于部分或完全缓解患者(P<0.01)。(4)IBM阳性组NHL2年死亡率54.5%(6/11),明显高于IBM阴性(p<0.05)。结论:PCR方法检测IBM有助于估  相似文献   

10.
根据IgH、TCR克隆性基因重排原理,用半重叠PCR和单轮PCR技术分别同一份ALL患儿的骨髓标本进行检测,并对两法的检出率进行了比较。结果:半重叠PCR阳性检出率为80%,单轮PCR阳性检出率52%,前者较后者提高了28%,尤其对ALL-MRD组的检测,半重叠PCR的阳性检出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PCR-SSCP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N-ras基因突变及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N-ras基因突变与急性白血病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取骨髓和外周血白细胞提取DNA.用PCR-SSCP分析技术分别对急性白血病患者、正常对照组的N-ras基因突变进行检测。结果 8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25例发生N-ras基因突变,基因变异频率为29.8%,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为18.6%,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为41.4%;11例随访6个月,7例N-ras基因突变消失,4例N-ras基因突变持续存在;正常对照组未发现N-ras基因突变、结论 N-ras基因突变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Nonrandomized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iscommon in lymphoid system tumor.These genes inbreak terminalof chromosome play a direct role in thegenesis of tumor.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Ig H)gene at1 4q3 2 .3 and BCL- 1 gene at1 1 q1 3 formed therearrangementof BCL- 1 /Ig H gene,which leadsto theoverexpression of cell cyclin D1 protein. It wasreported abroad that BCL- 1 gene rearrangementmostly occurred in chronic lymphoid system malignanttumor including mantle cell lymphoma (MCL ) ,fewc…  相似文献   

13.
应用筑巢式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了26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1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bcrablmRNA,在21例ph阳性的慢粒和2例ph阳性的急淋患者中,检出两种bcrabl融合基因mRNA(165bp或90bp),5例ph阴性的慢粒中,4例阳性,1例阴性,经治疗后ph染色体消失,RTPCR仍能检出bcrabl融合基因。本方法具有高度敏感性,可从106个正常细胞RNA中检出1个白血病细胞。是对慢粒和部分急淋的诊断及监测的一种快速、灵敏、特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p73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2例ALL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骨髓样本,DNA和RNA抽提后用RT-PCR检测p73基因的表达、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p73基因第一外显子甲基化状态,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例p73基因阴性表达,阴性表达率为34.38%,其中9例第一外显子区域均发生甲基化(81.82%);21例p73基因阳性表达,32例ALL患者中,仅1例发生甲基化(4.76%);正常对照组30例,均为p73基因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100%。p73基因的阴性表达与ALL患者的高年龄(≥60岁)、高白细胞数(≥30×109/L)及对治疗时间延长(4周取得完全缓解)有关。结论:p73基因异常表达与成人ALL的发病机制有关,具有一定的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价值;其甲基化可能是p73基因在ALL中表达沉默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探究微卫星不稳定(MSI)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1 和基因微卫星序列移码突变的情况。方法采用荧光片段聚合酶链反应(PCR)对ALL细胞株和临床样本行MSI检测。采用基因测序和荧光片段PCR 检测1 、基因微卫星序列的移码突变。结果ALL 细胞株MSI 阳性率为80.0%(4/5);儿童ALL 患者骨髓样本MSI 阳性率为25.0%(3/12);成人ALL 患者骨髓样本MSI 阳性率为20.0%(2/10)。Molt4 细胞株中1 基因微卫星序列存在移码突变c.22delC, 基因微卫星序列存在移码突变c.2560delA;CCRF-CEM 细胞株中1 基因微卫星序列存在移码突变c.22delC;ALL患者骨髓样本中1 和基因微卫星序列均未检测到上述移码突变。结论MSI诱导1 和基因微卫星序列移码突变可发生于ALL细胞株。  相似文献   

16.
17.
小儿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Bcl- 2、P53 蛋白的表达状态。方法 以SP免疫组化法对 41例患者及 11例对照骨髓细胞Bcl- 2、P53 蛋白进行检测 ,高倍镜下计数 5 0 0个细胞 ,P53 阳性细胞≥5 %为阳性病例 ,Bcl- 2≥ 10 %为阳性病例。结果 Bcl- 2蛋白表达率在小儿ALL、ANLL及ALL高危型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0 1,P <0 .0 1) ,ALL标危型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 (P >0 .0 5 ) ,但ALL高危型高于标危型 ,ANLL高于ALL(P <0 .0 5 ,P <0 .0 5 )。P53 蛋白表达率在ALL、ANLL、ALL高危型及标危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P <0 .0 5 ,P <0 .0 5 ) ,ALL高危型与标危型及ALL与ANLL之间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P53 突变及Bcl- 2表达增强参与了小儿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的恶性转化 ,但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相互独立的。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 探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儿细胞凋亡与临床分型及预后的关系。②方法 采用AO EB荧光染料双染法 ,检测 30例初治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病儿治疗前后不同时期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指数 (AI)。③结果 ALL病儿治疗前AI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t=5 .4 17,P <0 .0 1) ,标危型治疗前AI高于高危型(t=5 .0 0 2 ,P <0 .0 1)。治疗前AI与外周血WBC呈负相关 (r =- 0 .6 32 ,P <0 .0 1) ;泼尼松及诱导缓解治疗后 ,随着细胞凋亡水平的升高 ,WBC逐渐下降 ,标危型组WBC下降明显 (t=3.14 8,P <0 .0 1) ;标危型病儿经诱导缓解期治疗完全缓解率高 (P =0 .0 0 2 5 ) ;随机动态观察标危型及高危型ALL病儿各 5例 ,高危型病儿 3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2例骨髓复发 ,而 5例标危型骨髓检查为持续完全缓解 ,并且无髓外浸润表现。④结论 细胞凋亡可作为评价化疗反应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急性白血病中P16基因突变的情况,应用PCR-SSCP技术检测了31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人(AML)和14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人(ALL)P16基因结构。结果:31例AML中有7例存在突变,突变率22.6%,14例ALL中有2例突变,突变率为14.4%,治疗达到缓解病人P16基因突变消失,恶化病例突变出现,提示P16基因的突变在AML和ALL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恶性克隆的免疫球蛋白基因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朱平  刘继华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7):1057-1061
目的 比较人类胚胎发育期的淋巴细胞克隆,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多发性骨髓瘤(MM)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确定与白血病恶性克隆有关的基因特征。方法 利用IgH可变区各个基因家族(VH1-VH6)和结合区(J)的特异序列做引物,RT-PCR扩增IgH重排的CDR3区基因,然后用变性胶长电脉的方法,获得不同发育期胚胎的肝,脾,胸腺和骨髓B细胞克隆的基因指纹图谱,同样也获得15例ALL和1例MMB细胞基因指纹图谱,测序对比分析ALL及MM病人恶性细胞IgH基因的序列特征。结果 以IgH VH1-VH6基因家族为标志的各个B细胞克隆出现有一定规律。肝脏VH6基因是占优势的家族,而脾脏中VH3为优势家族,骨髓更多利用的也是VH3。ALL9/15例表现为B淋巴细胞单克隆的增生,3例属VH1族,3例属VH6家族,2例同时有VH3和VH4家族基因。患者其他基因家族表现为正常的均匀分布的梯度状的多克隆谱系或者受到抑制。1例ALL的VH1、VH3和VH6家族呈寡克隆现象。6例ALL呈正常的多克隆分布。克隆并测序分析1例ALL单克隆VH3序列,发现与胚胎13周的序列相似并具胚胎期特点。1例成人MM的IgH序列特点则完全不同,出现体细胞基因的高突变。结论 ALL的IgH基因重排可以有不同的VH1,VH3,VH4,VH6重排的克隆类型;儿童白血病发病可能与外来抗原刺激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