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分析我所10年间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和转归特点.方法对我所26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血培养阳性菌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新生儿败血症发病构成比和死亡构成比总体呈下降趋势.血培养结果显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44.7%,金黄色葡萄球菌14.9%,大肠埃希氏菌12.8%.病死率9.6%,发病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3天发病者病死率高达22.5%.结论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死率仍然很高,防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五年死亡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5年新生儿死亡原因及变迁,探讨预防措施,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5年间死亡的69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男女比例1.7:1,早产儿占34.8%,胎龄≤32周的早产儿占早产儿死亡病例的70.8%;(2)以早期新生儿死亡为主,占59.4%,住院3 d内死亡占69.6%;(3)早产儿前三位死亡原因为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硬肿症,占早产儿死亡数的70.8%;足月儿前三位死亡原因为败血症、重度窒息、肺炎,占足月儿死亡数的77.1%;(4)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逐年下降,败血症、重度窒息病死率无下降趋势.结论 要降低我省新生儿的病死率,必须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儿的出生,深入推广新生儿新法复苏,积极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室5年新生儿死亡原因及变迁,探讨预防措施,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5年间死亡的69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男女比例1.7:1,早产儿占34.8%,胎龄≤32周的早产儿占早产儿死亡病例的70.8%;(2)以早期新生儿死亡为主,占59.4%,住院3 d内死亡占69.6%;(3)早产儿前三位死亡原因为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硬肿症,占早产儿死亡数的70.8%;足月儿前三位死亡原因为败血症、重度窒息、肺炎,占足月儿死亡数的77.1%;(4)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死率逐年下降,败血症、重度窒息病死率无下降趋势.结论 要降低我省新生儿的病死率,必须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儿的出生,深入推广新生儿新法复苏,积极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生儿败血症为新生儿时期的较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发达国家发病率为0.1%~0.4%,发展中国家为1%~10%,国内病死率为12%~20.5%,发达国家为5%左右.而新生儿败血症表现较不典型,无明显特异性,临床上应引起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熟悉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掌握病原菌的构成和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5.
尽管有合理的抗生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很高.免疫及辅助疗法已成为能减少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该文对新生儿败血症时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集落刺激因子、微生态制剂、谷氨酰胺、重组人蛋白C、乳铁蛋白和黄嘌呤衍生物等的最新临床试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早发型与晚发型败血症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致病菌及药敏、血象特点、临床特征和病死率.方法 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出生并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新生儿纳入研究.依据血培养阳性时间,将病例分为早发型( ≤生后7 d)和晚发型( >生后7 d)败血症.结果 66例新生儿共发生67次败血症,NICU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率为1.36%(66/4 860).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多为足月儿,晚发型败血症多为极低体质量儿和早产儿(P < 0.05).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中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33.3%)和B族链球菌(GBS)(31.0%),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32.0%)和大肠埃希菌(28.0%).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的病死率(21.4%)高于晚发型败血症新生儿(4.2%).结论 大肠埃希菌和GBS是造成早发型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是造成晚发型败血症的致病菌.产前对孕妇进行GBS筛查以及对所有GBS阳性孕妇产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能有助于预防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山东省潍坊市三甲医院近10年住院新生儿病死率及死亡原因的变化。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山东省潍坊市3家三甲医院新生儿期死亡的461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有关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时间、胎龄(gestational age,GA)、出生体重(birth weight,BW)新生儿的病死率,比较前5年(2012~2016年)和后5年(2017~2021年)新生儿主要死亡原因及其变化。 结果 2012~2021年10年中3家医院共收治新生儿43 037例,其中死亡461例,病死率为1.07%。后5年新生儿病死率[0.96%(211/22 059)]显著低于前5年[1.19%(250/20 978)](P<0.05)。新生儿病死率随胎龄、出生体重增加而降低(P<0.05)。前5年新生儿主要死因前3位依次是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败血症、肺出血,后5年变迁为败血症、肺出血、RDS。GA<26周、BW<750 g新生儿前后5年的首位死因均为重度窒息;GA 26~<28周新生儿前后5年首位死因由RDS变迁为肺出血;BW 750~<1 000 g新生儿前后5年首位死因由肺出血变迁为RDS;GA 28~<32周和BW 1 000~<1 500 g新生儿首位死因前后5年均为RDS;GA 32~<37周和BW 1 500~<2 500 g新生儿前后5年首位死因由RDS变迁为败血症;GA 37~<42周和BW 2 500~<4 000 g新生儿前后5年首位死因均为败血症。 结论 山东省潍坊市三甲医院近10年新生儿的病死率呈下降趋势;病死率随胎龄的增加、出生体重的增高而降低;败血症、RDS、肺出血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后5年RDS的致死率较前下降,而败血症和肺出血的致死率较前上升,因此减少败血症、RDS、肺出血的发生是降低新生儿病死率的关键。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2,24(9):994-1000]  相似文献   

8.
由于抗生素的不断更新及支持治疗的进展,使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半个世纪以来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仍无明显减少,约为1~5%,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免疫系统不够成熟,易患重症感染,对治疗反应也差,其感染发生率较足月儿高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败血症2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我所10年间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和转归特点。方法对我所26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血培养阳性菌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新生儿败血症发病构成比和死亡构成比总体呈下降趋势。血培养结果显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44.7%,金黄色葡萄球菌14.9%,大肠埃希氏菌12.8%。病死率9.6%,发病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3天发病者病死率高达22.5%。结论新生儿败血症的病死率仍然很高,防治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换血疗法对新生儿败血症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疗效。方法新生儿败血症合并MODS76例,随机分为换血治疗组36例,非换血治疗组40例。比较换血组非换血组之间的病死率,脏器功能受损的程度与病死率间的关系;比较换血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值及心、肾、血液系统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换血治疗组病死率明显低于非换血组(P<0·05)。换血后酸中毒得到纠正,PaO2升高,PaCO2下降;心肌酶谱、BUN、Cr明显下降(P均<0·01);血小板数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均恢复至正常(P<0·01)。结论同步换血疗法对新生儿败血症合并MODS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围产期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儿由于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缺陷,易致感染,新生儿期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较生命的任何阶段均高,且易发展成败血症,危及生命。近年国外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占全部活产婴的1~4‰,病死率高达17~45%。国内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依不同医院而异。熟悉新生儿围生期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对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NICU住院的GBS败血症患儿的资料,回顾性分析GBS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GBS败血症16例,占住院患儿的2.3%o,其中早发型败血症14例,迟发型败血症2例。本院出生9例,占本院出生新生儿的0.46%o。早发型病例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生后36h内发病,迟发型病例以高热为首发症状,4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其中1例并发脑脓肿、1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GBS败血症患儿血WBC明显低于正常,C反应蛋白升高数十至数百倍,PLT下降明显。16例血GBS阳性标本均对万古霉素敏感,氨苄青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有效。结论新生儿GBS败血症临床症状明显、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母孕后期应常规筛查,重视新生儿早期临床表现,尽早行病原学检测,合理足疗程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败血症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在我国虽已有所下降 ,但在广大农村及边远地区 ,目前仍然是引起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占活产婴的 1‰~ 1 0‰ ,国内病死率在 1 2~ 2 0 5%这间。在国际儿童年 ( 1 979年1 0月 )于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围产新生儿学术会议上 ,反映出新生儿败血症是常见的重要致死原因之一 ,特别是重庆医学院儿科医院吴仕孝教授在大会发言 ,做了生动报告。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我国围产新生儿工作者对有关新生儿败血症的防治作了大量的工作。首先 ,1 987年在杭州召开的有关新生儿感染与呼衰的学术会议上制定了…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败血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率在我国虽已有所下降,但在广大农村及边远地区,目前仍然是引起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占活产婴的1‰~10‰,国内病死率在12~20.5%这间.在国际儿童年(1979年10月)于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围产新生儿学术会议上,反映出新生儿败血症是常见的重要致死原因之一,特别是重庆医学院儿科医院吴仕孝教授在大会发言,做了生动报告.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围产新生儿工作者对有关新生儿败血症的防治作了大量工作.首先,1987年在杭州召开的有关新生儿感染与呼衰的学术会议上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接着1990年在乌鲁木齐召开的全国围产新生儿学术研讨会上又制定了新生儿败血症研究的方向性规划,提出今后科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降低发病率,使败血症不再是威胁围产新生儿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同时在诊断上要研究出新的有关病原学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败血症为新生儿时期的较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发达国家发病率为0.1%~0.4%[1],发展中国家为1%~10%[2],国内病死率为12%~20.5%[3],发达国家为5%左右[4]。而新生儿败血症表现较不典型,无明显特异性,临床上应引起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熟悉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掌握病原菌的构成和耐药情况。资料与方法一、资料1.对象:1996年4月至2006年4月65例败血症患儿,全部符合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标准[5]。其中35例为确定诊断,30例为临床诊断。男40例,女25例,早期败血症45例,晚期败血症20例,早产儿28例,足月儿37例,院内出生45例,院外出生2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度酸血症的病因及预后有关因素。方法:对72例血气分析 pH<7.20 的新生儿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病死率为 26.4%,其中pH ≤ 6.80 病死率为 83.3%、6.80~为 76.9%、7.00~为 11.1%、7.10~7.20 为 6.8%;原发疾病中病死率的前3位分别为:先天畸形、败血症、中 重度新生儿窒息和/或中 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症依次为肺出血、胃肠功能受损、心功能受损、脑损伤。病死率与器官系统受损数目成正比,1~5个器官系统受损数的病死率分别为 3.7%,27.3%,50%,80%和100%。结论:pH ≤ 7.00、败血症、中 重度新生儿窒息和/或中 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肺出血、胃肠功能受损、多器官障碍综合征均是酸血症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我院新生儿科10年来收治的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89例分为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对其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分别为52.8%和47.1%.其中早产儿组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2.7%;足月儿组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大致相同.两组病原菌构成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产儿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病死率高于足月儿,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较足月儿病情严重,病死率高.两者的病原菌构成有差异,根据其感染特点、胎龄迅速准确判断病原菌,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少伤残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的临床特征.方法 将我院新生儿科10年来收治的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89例分为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对其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分别为52.8%和47.1%.其中早产儿组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2.7%;足月儿组革兰阴性菌与革兰阳性菌大致相同.两组病原菌构成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产儿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病死率高于足月儿,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早产儿早发型败血症较足月儿病情严重,病死率高.两者的病原菌构成有差异,根据其感染特点、胎龄迅速准确判断病原菌,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少伤残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动脉血乳酸水平在判断新生儿败血症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301例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入院时血乳酸、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生化指标。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估入院时血乳酸水平对判断新生儿败血症预后的价值。结果 足月儿血乳酸重度升高组病死率(26.1%)较轻度升高组(3.1%)和乳酸正常组(0%)明显升高(P < 0.017)。预后不良组入院时血乳酸水平(6.5±5.1 mmol/L)较预后良好组(3.6±1.7 mmol/L)明显升高(P < 0.05)。入院时血乳酸水平(临界值为6.15 mmol/L)对判断新生儿败血症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545、0.919。结论 早期血乳酸水平可作为判断新生儿败血症预后的生化指标,特异性高,但敏感性较低。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绿脓杆菌败血症4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生儿绿脓杆菌败血症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新生儿医学的发展,通过暖箱以及各种诊疗器械所致的医源性感染中,绿脓杆菌作为重要的病原菌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将我院1981年至1985年五年中所收治的新生儿绿脓杆菌败血症47例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