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矿泉浴前后照射紫外线对红斑反应的影响,为紫外线集中时间治疗提供方便。方法选择健康成年人100名,男83名,女17名。年龄22~58岁,均排除神经性疾病和使用过影响光敏反应的药物。采用测量紫外线最小红斑量(MED)自体对照的方法。实验部位是下腹两侧对称区。左侧测定生物剂量后进行矿泉浴,作为观察组;右侧矿泉浴后测定生物剂量,作为对照组。结果紫外线照射前或照射后进行矿泉浸浴,对紫外线红斑反应和潜伏期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在安排紫外线照射治疗时,无需考虑矿泉浴的先后,为紫外线集中时间治疗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波高能紫外线合适的起始剂量治疗白癜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月本院门诊白癜风患者100例,以210 m J/cm2作为起始剂量对皮损部位进行照射。结果:照射后局部出现红斑持续时间≥24 h的有78例(78%),其中出现红斑伴灼痛的有10例,水疱3例,其余均为无症状红斑;红斑时间24 h的有16例(16%),6例(6%)无红斑反应。结论:210 m J/cm2是一个适合10岁以上的白癜风患者的起始剂量,在此基础上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在160~270 m J/cm2选择一个合适的剂量为患者进行治疗均可。  相似文献   

3.
紫外线红斑治疗皮下瘀血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皮下瘀血斑10例,照射后2.5~12.0小时红斑区瘀血斑完全消除。观察23例骨质增生性疾病患者表明,局部紫外线照射后1小时,血浆纤维蛋白原(BPF)含量明显降低(P<0.01).12例皮下瘀血患者应用纤溶抑制剂后照射紫外线,BPF含量不再降低,但皮下瘀血依然显著吸收.实验证明,红斑量紫外线局部照射能激活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但紫外线消除皮下瘀血的作用与此无明显关系,而主要与其局部红斑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进一步探讨紫外线(ultraviolet,UV)红斑治疗外伤性皮下瘀血的机制。方法皮下瘀血的吸收时间、优球蛋白溶解时间、UV红斑反应。结果在抑制UV照射对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激活的条件下,UV促进皮下瘀血的平均吸收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减弱UV的红斑反应,UV照射后瘀血平均吸收时间显著延长(P<0.01)。较长时间红外线瘀血区照射,也可促进瘀血的吸收。结论UV红斑促进外伤性皮下瘀血的吸收作用与其局部红斑反应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 紫外线辐射早就在理疗科广为应用,它可以用来治疗许多疾病,疗效甚佳。晚近又应用波长为315~400nm 的长波紫外线(UV-A)与光敏药物8-MOP 联合治疗全身牛皮癣等皮肤病,称为 PUVA 疗法。但是紫外线辐射病人获得了多少剂量一般并不清楚。临床上根据皮肤红斑反应,以确定治疗的适当照射时间,此时病人本身作为生物检测器,因而这种方法是恰当的,但也应该以物理学方法测量紫外线灯辐射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压水银石英灯(短波紫外线灯)照射后所致红斑等皮肤反应,探讨其与传统高压水银石英灯照射的差异。 方法将平均年龄21岁的30名受试者分为5组,用低压水银石英灯照射上腹部。照射时间分别从1,2,8,16,32 s开始,经过6孔后成倍递增到32,64, 256,512,1024 s。照射后第3,6,9小时,以及之后每天观察1次,最久观察20 d。 结果①引起红斑的最短照射时间为1 s,即平均生物剂量为1 s。②照射1 s后出现红斑的最早时间分别为照射后3~9 h;最早出现红斑时间随照射时间的增加而缩短。③红斑消退的时间:照射1,2,4 s所致红斑在照射后24 h内均消退,其它红斑均在5 d以内消退;有1例受试者照射32,64,128,256 s的红斑持续时间为15 d。④最早出现色素的时间:1例照射32 s的受试者,在照射后第24小时出现色素;最晚出现色素的时间为照射后第5天。⑤色素消退的时间:1例为照射后第4天消退;其他受试者至观察期的12~18 d色素始终未消退。⑥皮肤水肿:8例出现皮肤水肿,但是无一例出现水疱。⑦脱屑:受试者照射后6~13 d均出现脱屑。 结论与高压水银石英灯比较,低压水银石英灯照射所致红斑出现得更早且消失得更快,平均生物剂量为1 s。红斑强度与照射剂量的关系较小,即使照射1024个生物剂量也不会导致皮肤起水疱。  相似文献   

7.
日光辐射对生命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影响,正确地利用日光作用可对人体达到增强体质和防治疾病的目的。目前采用日光浴时其剂量方法有两种:一是用日照计测知某地当时为获得一小卡热量所需的日照时间做为计量单位。然后计算出日光浴者所需的治疗剂量。二是根据气象观测机构的资料。列成日光照射卡热分钟数表。以此确定治疗剂量。为了多方面掌握好日光浴时的剂量方法,我们提出测定目光辐射紫外线红斑反应即生物剂量测定,以太阳直射引起皮肤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紫外线中心重叠照射法与红斑量照射法对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8例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化脓性感染患者分为中心照射法组和红斑量照射法组治疗。结果中心照射法组治愈时间为5~15d;对照组治愈时间为7.2~25d。结论紫外线中心重叠照射法治疗软组织化脓性感染促进上皮组织生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紫外线中心重叠照射法与红斑量照射法对组织化脓性感染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8例皮肤及皮下组织化脓性感染患者分为中心照射法组和红斑量照射法组疗。结果 中心照射法组治愈时间为5~15d;对照组治愈时为7.2~25d。结论 紫外线中心重叠照射法治疗软组织化脓感染促进上皮组织生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腮腺炎,无特效治疗方法。近来我们采用紫外线强红斑量照射治疗69例,疗效比较满意。方法:采用上海产的高压汞式石英灯,输出功率250W,波长280~320nm。平均生物剂量为10”。用4级红斑量作用于腮腺及下颌腺区,照射面积根据腮腺及颌下腺肿胀的范围大小而定。每天一次。一般照射面积不超过20~30cm~2。如果是单侧发病,用中红斑量作用于尚未发病的健侧,这样可使  相似文献   

11.
紫外线与OMEGA-2001半导体激光治疗老年人带状疱疹,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老年带状疱疹患者86例,观察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56~81岁,病程2~7 d。对照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60~80岁,病程2~10 d。两组疱疹分布于肋间神经区域47例,坐骨神经区域23例,三叉神经区域11例,臂丛神经区域5例。方法:观察组先采用国产HANAUS500PL-10全波段立地式紫外线治疗仪,照射皮损区及脊柱旁相应的神经根区。皮损区从Ⅲ级红斑量开始,第2次照射量视病情增减,脊髓神经节照射是在相应的脊椎部10 cm×8 cm照射野,从Ⅱ级红斑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联合针药并用法治疗斑秃的疗效。方法将80例斑秃确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针药并用法治疗,对照组单独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治疗2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0%(36/40),对照组有效率67%(27/40例),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2例患者、对照组3例患者斑秃皮损处在针刺后接受紫外线照射治疗,出现局部红斑反应,调整照射剂量及时间后,红斑反应消失。结论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联合针药并用法治疗斑秃,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且易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紫外线红斑反应在季节变化上的差异。方法使用不同型号、不同产地的U型紫外线全光谱高压汞灯灯管测量最小红斑量(minimalerythemaldose,MED)值,灯距均采用50cm,所测部位均在患者的下腹部取样。结果在广州地区人体对紫外线敏感性在夏季显著增高,在冬季显著降低。结论在季节转换时,必须重测MED值,从而适应机体在季节中对紫外线敏感度的变化,达到准确使用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14.
全光谱紫外线照射治疗皮下瘀血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进一步探讨紫外线(ultraviolet,UV)红斑治疗外伤性皮下瘀血的机制。方法:皮下瘀血的吸收时间、优球蛋白溶解时间、UV红斑反应。结果:在抑制UV照射对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激活的条件下,UV促进皮下瘀血的平均吸收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减弱UV的红班反应,UV照射后瘀血平均吸收时间显延长(P<0.01)。较长时间红外线瘀血区照射,也可促进瘀血的吸收。结论:UV红班促进外伤性皮下瘀血的吸收作用与其局部红班反应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短波紫外线照射剂量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柯 《中华理疗杂志》1999,22(5):313-315
紫外线局部照射技术是理疗学中一项重要治疗技术,目前存在下列问题:  1.关于红斑分级  通常用于理疗的紫外线灯具主要有两类:传统老式中长波紫外线灯即高压汞灯类;新型短波紫外线灯,又称低压汞灯。前者较笨重,操作相对不便,且易发生过量反应,目前已逐渐在国内市场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小巧轻便的短波紫外线灯。这两种灯具的一个重要差别就是各自所发出的紫外线光谱不尽相同。前者波谱较宽以中长波为主,后者波谱窄,为250~260nm的纯短波紫外线。此差异导致两者在照射后的皮肤反应上有不同表现:中长波紫外线照射后…  相似文献   

16.
强红斑量紫外线(UV)照射不仅引起局部皮肤变化,而且还产生全身性反应,如发热、寒战、无力、头痛、呕吐、嗜睡、白细胞和急性期蛋白增加。虽然对急性UV照射引起全身性变化研究多年,但对引起该反应的基本机制了解甚少。淋巴因子是免疫反应和炎症  相似文献   

17.
<正> 应用紫外线(UV)照射形成的红斑模型,已较深入地研究了皮肤感染时环氧化酶支路产生的前列腺素(PG)所起的作用.在人的皮肤对UV 照射的反应中,首先有PG 的参与,PGE 样活性增加和环氧化酶抑制因子可降低和延迟炎症反应.应用特殊的色谱分析法和质谱分析法测定表明.在UV 红斑置照射形成的水泡组织液中,PGE_2、PGD_2、PGF_2α和6-酮基-PGF_1α都增加.作者在以前的  相似文献   

18.
资料和方法  紫外线治疗组 2 6 80例 ,年龄 2 3~ 37岁 ,左侧切口 2 517例 ,均为初产妇 ,右侧 12 0例 ,直切 4 3例 ,均为经产妇。侧切 2 4h后 ,采用北京产YS 2型体腔紫外线治疗机进行切口的局部照射治疗。该机输出紫外线的波长为 2 53.7nm ,强度 130 μW /cm2 ,距离8~ 10cm ,根据郭万学主编 理疗学 产妇外阴撕裂伤口紫外线照射应用 3~ 5个生物剂量 ,而该机器说明书中等红斑量为 7~ 14s ,考虑外阴为粘膜组织 ,一般对紫外线的耐受性较强 ,故将初次照射剂量设定为 13s ,以后每次递加 4s。红外线治疗组共58例 ,年龄 2 3~ 2…  相似文献   

19.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表现为局部皮肤红斑、丘疹、鳞屑,病程长、易反复、难治愈。我科于2006年7月—2007年7月,用窄谱中波紫外线(UVB)皮肤治疗仪治疗117例银屑病病人并进行了疗效观察,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17例银屑病病人,均为门诊病人,男62例,女55例;年龄8岁~55岁;病程1月至24年。1.2方法1.2.1采用德国Waldmann公司生产的UV-100L窄谱UVB治疗仪,进行全身照射。初始剂量为0.3J/cm2~0.5J/cm2,无红斑效应者每次递增0.1J/cm2~0.2J/cm2;轻微红斑者同上次剂量照射;清晰明显红斑者停止治疗1次,采用上次相…  相似文献   

20.
紫外线照射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紫外线具有抗炎、镇痛、促进再生作用。适当剂量紫外线可刺激表皮细胞增殖 ,促进免疫因子释放 ,但大剂量紫外线可导致皮肤老化 ,角质层增厚 ,甚至癌变及全身免疫力低下[1] 。创伤修复包括受损组织的消除和各种细胞的聚集 ,局部产生大量的胶原基质 ,最后形成瘢痕。多种细胞、基质成分、血管及多肽生长因子都与创伤修复过程密切相关[2 ] 。一般认为 ,紫外线照射促进伤口愈合是由于 :紫外线的直接杀菌作用 ;照射后皮肤发生光化学反应 ,生成皮肤红斑 ,局部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快 ,组织血流灌注增多 ,细胞代谢增强 ;刺激细胞DNA、RNA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