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成形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功能的近期疗效。方法对31例行梗死相关动脉急诊PCI。结果30例手术成功,成功率97%。平均随访时间(3±2.3)个月,全部患者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改善,心功能明显改善,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PCI是AMI等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炎症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3例术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8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通心络组(35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口服12个月).检测两组治疗前后hs-CRP、IL-6、NO、内皮素-1(ET-1)、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EDF)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通心络组PCI术后的CRP、IL-6浓度与常规治疗组PCI术后同期比较降低(P<0.05).通心络组PCI术后的ET-1浓度与常规治疗组PCI术后同期比较降低、NO和EDF升高(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可降低PCI术后炎症因子的释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结合局部Tei指数在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局部左心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为"罪犯血管"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为病例组,左室壁被分成梗塞动脉相关室壁(A组)及非梗塞动脉相关室壁(B组).应用Simpson法测量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PCI术后1周及1、3、6个月观察病例组 Tei指数、收缩期峰值位移(Ds)的变化.结果 病例组术前LVEF明显减低(40.5%±7.43%),术后1周时LVEF有所提高(47.2%±6.12%),1、3、6个月时达正常水平;术后病例组的Tei指数在各次检查中逐渐减低,Ds逐渐增高,但B组室壁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A组,其Tei指数在术后3个月时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QTVI结合局部Tei指数可无创、有效、定量地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局部左心功能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的左心房容积追踪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治疗前、后左心房功能的变化。方法分别于PCI术前和术后3个月应用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通过左心房容积追踪技术分别获得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最小容积(LAVmin)、收缩期左心房充盈速率峰值(dv/dtS)、舒张早期左心房排空速率峰值(dv/dtE)及舒张晚期左心房排空速率峰值(dv/dtA),并计算左心房排空分数(LAEF),同时测量30例正常人的相同参数作为对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MI组术前患者dv/dtS、dv/dtE、LAEF、LVEF均明显减低(P<0.05),LAVmax、LAVmin均明显增大(P<0.05),dv/dt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较,患者dv/dtS、dv/dtE、dv/dtA、LAEF、LVEF均升高(P<0.05),LAVmin明显减低(P<0.05),LAVm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I术后3月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v/dtS、dv/dtE减低,LAEF、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Vmax、L...  相似文献   

5.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接受了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即刻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降低,以及AMI急性期基础血液中白细胞计数的增加均被视为AMI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预测因子。我们现将这两项指标联合起来评价AMI患者的远期预后。方法选自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在医院就诊的AMI患者共72例,所有患者在发病24 h内接受了急诊PCI治疗,并于术后即刻应用经冠状动脉多普勒导丝测量的CFR。基础血白细胞计数以患者发病24 h内化验取得,并满足白细胞计数≥10.0×109/L。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临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7±7.1)个月,以观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根据MACE与CFR的关系,应用ROC曲线获得相关阈值,将患者分为2组进行对照分析,第一组:CFR<1.4;第二组:CFR≥1.4。结果第一组患者的基础血CK及CK-MB明显高于第二组患者,分别为(4 109±407)U/L vs.(2 685±562)U/L,P<0.05及(290.8±26.6)ng/ml vs.(255.7±65.6)ng/ml,P<0.05。第一组患者PCI术后即刻MBG3级占比明显低于第二组患者(25.9%vs.38.9%,P<0.05)。随访期间第一组患者的MACE明显高于第二组(40.7%vs.27.8%,P<0.05),主要体现在总死亡率的增高上(13.0%vs.0,P<0.05)。结论对于基础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的AMI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后CFR<1.4是预示患者远期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这部分患者的总死亡率明显高于CRF≥1.4的患者。这一结果进一步阐明了微血管功能及炎症反应与AMI患者的远期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的社会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医学应对问卷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对428例PCI术后3年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组患者社会功能缺陷发生率为70.3%,在职业和工作、家庭外的社会活动、对外界的兴趣和关心方面达到正常的比例较低。影响社会功能的因素为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屈服应对、总体社会支持水平、家庭人均月收入、睡眠质量(P<0.05)。结论 PCI术后患者远期社会功能状况还有待改善,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改善PCI术后患者远期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冠状动脉再通后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期探讨急诊PCI术后低血压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接受急诊PCI术治疗的AMI患者420例,根据冠状动脉再通后是否出现低血压分为低血压组和非低血压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及手术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低血压的发生与患者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 420例患者中,低血压组178例,占42.4%,非低血压组242例,占57.6%。在本研究观察的因素中,两组间完全闭塞病变、近段病变、下壁、右心室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术后TIMI<2级、梗死前心绞痛、CK-MB峰值、术后第1天左心室射血分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完全闭塞病变、近段病变、下壁右心室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可增加AMI患者急诊PCI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低血压的发生率(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AMI患者急诊PCI术后低血压的发生率;而完全闭塞病变、近段病变、下壁、右心室梗死、右冠状动脉病变、术后TIMI血流<2级增加AMI患者急诊PCI术后低血压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前、后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eartrateturbulence,HRT)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AMI患者40例,于PCI前及PCI后2h、12~24h及术后1周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HRT变化情况。【结果】AMI患者成功PCI(TIMⅠ-Ⅲ级)术后2h内震荡斜率(TS)值即明显改善(升高)(P〈0.01),而震荡初始(TO)无明显改善(P〉0.05);术后12~24h及一周后TO及TS较术前、术后2h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术后12~24h及一周后HRT差异无显著性(P〉0.05);AMI后行PCI(TIMI1I级)患者术前、术后HRT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MI患者成功PCI再灌注(TIMI-Ⅲ级)治疗后可明显改善HRT,提示成功PCI可改善和恢复AMI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尤其是迷走神经的抗心律失常保护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MI患者PCI最佳时机。方法:选择95例AMI患者分为四组,比较各组的治疗效果。结果:6h内行PCI者血管再通率最高,放射性缺损面积最小。结论: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6h内行PCI为最佳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在评价右心室功能中的价值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7d右心室功能的改善状况.方法 4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共进行74次超声检查,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记录心尖四腔切面的二维图像,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右心室游离壁及右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二维应变、应变率.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及右室间隔各段心肌应变均降低(P<0.05),PCI术后7d除心尖两个节段外余节段的应变值均有明显改善(P<0.05);应变率仅在梗死后右室间隔中间段出现明显降低(P<0.05).结论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多个节段的应变值均下降时,提示右心室收缩功能下降,且急诊PCI术能改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右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8例STEMI患者,98例延迟PCI,58例紧急PCI,82例静脉溶栓,70例药物治疗。观察住院和随访期间左室功能的变化。结果:住院及随访期间延迟组EF均明显高于溶栓组和药物组。延迟组的LVD、LAD及E/A明显低于药物组和溶栓组(P〈0.05)。结论:延迟PCI可防止左室扩大,改善左室功能,提高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180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6例接受直接PCI治疗,56例接受延迟PCI治疗,48例接受药物保守治疗。对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观察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临床不良事件和超声心动图的变化。结果与药物保守治疗相比,延迟PCI可缩短平均住院时间(P<0.05),减少住院期间复合终点事件(P<0.05);与直接PCI组相比,延迟PCI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期间各项临床不良事件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药物保守治疗相比,随访期间延迟PCI组可减少心力衰竭及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P<0.05);与直接PCI组比较,随访期间各项临床不良事件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延迟PCI组高于药物保守治疗组(P<0.05),而低于直接PCI组(P<0.05);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E/A,延迟PCI组低于药物保守治疗组(P<0.05),与直接PCI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延迟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结构和功能恢复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但直接PCI仍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首选,而延迟PCI应尽量提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南京地区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基线特征及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610例南京市鼓楼医院因STEMI行急诊PC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4.2±12.3)岁,发病后“症状-进门时间”中位数为180 min,“进门-球囊扩张时间”中位数为100 min。冠状动脉病变以多支病变居多,主要累及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住院期间药物使用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应用率均为100%,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为97.4%、调脂药为92.6%、β-受体阻滞剂为83.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为82.2%。住院期间死亡率为3.6%,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OR=1.05,P=0.049)、室性心律失常(OR=5.21,P=0.007)、心源性休克(OR=14.54,P=0.000)及术后TIMI血流分级(OR=0.28,P=0.000)与住院期间死亡率有独立的联系。结论南京地区STEMI发病具有年轻化的特点,院前延迟率较高,住院药物治疗与国内外大型研究结果接近,但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肱动脉途径穿刺行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20例STEMI住院患者分别接受经肱动脉(B组,n=52)或经股动脉(F组,n=68)途径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PCI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鞘管置入时间分别为(8.98±3.62)、(8.57±3.43)min(P>0.05);手术时间分别为(60.25±24.37)、(59.69±25.18)min(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局部感染等发生卒显著低于F组,动静脉瘘血栓或栓塞及不适反应等在B组未出现,B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F组(P<0.01).两组均未出现远端肢体缺血、神经损伤等.结论:实施急诊PCI治疗STEMI两种途径都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方法,与经股动脉比较,经肱动脉途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在临床广泛开展。在PCI的过程中因球囊扩张、支架植入会对血管壁产生损伤,导致冠状动脉血管炎症反应加重。研究显示PCI术后内皮损伤的程度与介入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显著相关。因此,改善PCI术后的血管内皮功能可以防止或减少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多个资料显示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服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基础上血栓形成的,其治疗的关键是尽快开通梗死相关血管,不同灌注血流预后差异很大。研究表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心肌灌注分级(TMPG)分级与30天病死率相关,并且不受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影响[1]。但心肌  相似文献   

1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风险评分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指运用导管技术,通过球囊加压扩展、机械切割、激光气化、超声空穴等作用及在冠脉内放置金属支架等方法,使狭窄的冠脉内径扩大,改善心肌的血液供给,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一系列治疗手段[1].  相似文献   

1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Angio-seal血管闭合器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均采用手工或机械压迫的方法对股动脉穿刺点进行止血,加压包扎及卧床制动时间较长,增加了出现并发症的危险.血管闭合装置可以快速止血并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因此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国内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经验不多.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中国人PCI术后应用一种常用的血管闭合装置-Angio-sealTM血管闭合器进行止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成形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功能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31例行梗死相关动脉急诊PCI。结果 30例手术成功,成功率97%。平均随访时间(3&;#177;2.3)个月,全部患者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电图改善,心功能明显改善,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PCI是AMI等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近期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1月62例高危AMI直接PCI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急诊PCI组及急诊PcI+IABP组,随访4周,比较两组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手术操作,随访28d,两组病人手术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19.4%VS22.5,P〉0.05),两组病人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90.32%VS89.10%,P〉0.05)。【结论IIABP在高危AMI患者应用并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但应用IABP在高危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并未显示其优越性,应正确识别高危AMI患者,合理选择IABP置入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