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成功后早期抬高ST段的下降幅度,评价ST段的早期恢复程度与介入术后血流恢复程度对患者心功能预测价值以及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连续120例首次急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发病12H以内接受介入治疗,测量并比较介入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HST段抬高振幅总和(∑STE)的下降幅度,介入后血流的恢复情况。发病后2~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脏收缩功能。比较∑STE明显下降(下降≥50%,A组)与无明显下降(B组)对心功能的影响,并比较冠状动脉TIMI血流与心功能恢复的关系,以及∑STE恢复与冠状动脉血流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情况:A组81例(67.5%),B组39例(32.5%)。A组患者的LVEF明显高于B组[(58.6±7.1)%比(50.5±7.1)%,P<0.05]。KILLIP分级Ⅲ、Ⅳ级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1.2%比12.8%,P<0.05)。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发病30D内死亡)的患者发生率A组显著低于B组(0%比7.7%,P<0.01)。成功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血流达到TIMI3级者108例,占90%,其中仍有31例(28.7%)患者ST段未能很快下降50%;12例血流TIMI2级者,仅4例ST段很快下降50%,8例(66.7%)的患者ST段未能很快下降50%。发生心脏事件的3例患者均落在血流未达到TIMI3级且∑STE无明显下降的8例中。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早期抬高ST段下降幅度能作为心脏收缩功能和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间接预测指标。∑ST段的下降比TIMI血流能更准确地反映心肌再灌注情况,是血管再通后心肌再灌注的更好指标。TIMI血流结合体表心电图的∑STE改变能更好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
通常认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ST段持续抬高是提示室壁瘤形成的标志。本文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及心室造影探讨AMI后ST段持续抬高的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1 999~ 2 0 0 2年 ,我科共收治ST段抬高的AMI的患者 2 0 0例。伴有室内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右室肥大、脑血管疾病等并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 (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 )者均除外。入选了 1 40例ST段抬高和非抬高的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为两组 :①ST段抬高组 (即相邻两个以上导联ST段弓背抬高至少≥…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死后Q波导联ST段持续抬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 ( MI)后 Q波导联 ST段持续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 MI后 Q波导联 ST段持续抬高 (静息心电图 )的患者 3 0例 ( ST段抬高组 ) ,以无 ST段持续抬高的 MI患者 2 6例为对照组 ,两组均行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及左心室造影 ,观察两组病例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 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 EDV)、射血分数 ( EF)、局部室壁运动情况及冠脉阻塞部位、程度。结果 :ST段抬高组较对照组 EF减低 ( P <0 .0 1)、ESV增大 ( P <0 .0 5 ) ,冠脉完全闭塞、局部室壁无收缩或矛盾运动比例 ST段抬高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0 .0 5 ) ,而两组 EDV、室壁瘤发生比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 >0 .0 5 )。结论 :MI后 Q波导联 ST段持续抬高与冠脉完全的闭塞、大面积的梗死、EF的显著降低、ESV的明显扩大直接相关 ;与室壁瘤、EDV无显著相关 ,是一种简便、无创的临床检测手段 ,对 MI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积极的帮助。  相似文献   

4.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NSTE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特点 ,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 对 73例NSTEMI病人的临床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冠心病危险因素 :合并高血压者 5 0例 (6 8% ) ,糖尿病者 2 6例 (35 % ) ,高血脂者 34例 (4 6 % ) ,有吸烟史 2 8例 (38% )。既往有冠心病心绞痛者 5 2例(71% ) ,住院期间发生心肌梗死后心绞痛 2 2例 (30 6 % )、严重心律失常 15例 (2 0 4 % ) ,心源性休克者 7例(10 2 % )、死亡 3例 (4 % )。心电图ST -T下移 5 2例 (71% ) ,大致正常 2 1例 (2 9% )。冠脉造影显示 :≥ 2支血管病变 5 4例 (74 % ) ,单支血管病变 19例 (2 6 % )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阻塞程度为 95 %~ 99%狭窄者最多 ,占 6 5 8% (4 8/ 73) ,侧支循环形成者占 2 6 5 % (19/ 73)。在 2~ 3支血管病变的 5 4例中 4 9例 (90 7% )血管狭窄部位相互对应。结论 NSTEMI病人临床症状往往较轻 ,住院并发症较低 ,但其基础病变较重 ,预后较差 ,需及时进行冠脉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后心电图ST段、血浆中BNP的水平变化与左室重构(LVRM)之间的关系,探讨心电图ST段、BNP对LVRM的预测价值。方法首次AMI患者共48例,比较PCI前及术后1h 12导联心电图抬高ST段的总和,按ST段下降幅度分为两组,A组:37例,ST段下降≥50%;B组:11例,ST段下降〈50%;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d,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血浆BNP水平进行检测;并随访复查AMI后2~3d及第3个月超声心动图。结果PCI治疗后BNP水平,A组明显小于B组;A、B组治疗前、后BNP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患者PCI治疗后2~3d及3个月时LVEDD比较,B组LVRM发生率与A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治疗后心电图ST段和BNP持续抬高对于预测左室重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前壁急性心肌梗塞(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成功后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  方法:直接PTCA前后1 小时记录心电图,测量ST段抬高幅度,根据术后1小时心电图抬高的ST段下移的幅度将29 例AMI患者分为2组。A组(n= 20):患者术后1 小时抬高的ST段下移大于50% ;B组(n= 9):患者术后1小时抬高的ST段下移小于50% 。左心室功能测定用超声心动图评价。  结果:左心室射血分数在急性期2 组间无明显差异,在3 个月时左心室射血分数A组较B组明显增高,分别为0.64±0.05及0.43±0.08(P< 0.01),平均随访5±1个月,A组无心功能不全发生,B组有3例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  结论:本研究表明,直接PTCA成功后1小时ST段持续抬高与术后左心室功能恢复不佳有密切关系,在治疗上应采用减轻心脏负荷措施,避免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AAMI)患者急性期心电图ST段抬高形态与心肌梗死面积和左心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 :根据入院时心电图V3 导联ST段抬高的不同形态将 6 2例首次住院的AAMI患者分为 3组 :A组 (ST段呈弓背向下抬高 ) 18例 ,B组 (ST段呈斜坡状抬高 ) 2 7例 ,C组 (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 ) 17例 ;测定3组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PK)峰值和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A组患者血清CPK峰值明显低于B组和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 <0 .0 5、<0 .0 1) ,B组和C组比较 ,CPK峰值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A组患者LVEF明显高于B组和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 <0 .0 5、<0 .0 1) ,B组和C组比较 ,LVEF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AAMI早期V3 导联ST段抬高的不同形态可以反映心肌缺血性损伤的严重程度 ,对预测梗死心肌范围和心脏功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常并发右室梗死 ,占下壁梗死的 2 0 %~ 40 % 〔1〕。临床可根据STV3R~ 5R抬高0 .1mV作出诊断。大多数医院右胸导联常无记录且右胸导联ST段抬高持续时间较短 ,约 5 0 %此类患者ST段在发病 1 0h内降至正常。故右室梗死易被漏诊。本文探讨STⅢ /Ⅱ >1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1 对象与方法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共 2 4例 ,均符合 1 978年WHO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 6例 ,女 8例 ,年龄 47~ 81 ( 63± 7.5 )岁 ,均在发病6h内就诊。 2 4例中 1 0例并发右室梗死 (诊断标准为 …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后ST段回落与血糖的关系。方法 入选AMI患者 80例 ,急诊入院后 90min内行冠状动脉造影示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TIMI 0到 1级 ,PCI后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TIMI恢复到 3级。术前常规心电图、生化与cTnI检查及抗栓治疗。术后 0 5h行心电图检查 ,1周后复查心电图。按血糖水平分为两组 :血糖 <8 8mmol/L(16 0mg/dl)为Ⅰ组 (41例 ) ,血糖≥ 8 8mmol/L(16 0mg/dl)为Ⅱ组 (39例 )。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及 1周时各导联ST段抬高的平均值及术前、术后ST段回落程度 ,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Ⅱ组与Ⅰ组相比 ,术后及 1周时各导联抬高的ST段平均值及术前、术后ST段回落程度差异有显著性 ,患者既往是否有糖尿病其差异也有显著性。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落程度受高血糖的影响。高血糖可能通过激活炎症及凝血系统 ,影响心肌的微循环灌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MI)时 ,V7~ 9导联 ST段抬高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 (IRA)、梗死范围及近期愈后的作用。方法 :对 146例 AIMI患者的心电图及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与单纯 AIMI患者相比较 ,AIMI伴 V7~ 9导联 ST段抬高的患者中回旋支为 IRA的比例较高 (40 .9% ,P <0 .0 2 5 )、CK峰值高 (P <0 .0 0 1) ,左心室功能差 (均 P <0 .0 0 1)、严重快速性心律失常及总的心脏事件发生率高 (P <0 .0 2 5~ 0 .0 0 5 )。结论 :V7~ 9导联 ST段抬高对判断 AIMI患者的 IRA、梗死范围及近期愈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PCI)使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对心梗晚期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急性前壁、前间壁及广泛前壁Q波性心梗后病情稳定,发病10~21天冠脉造影证实左前降支完全闭塞者,依据是否接受成功PCI,分为成功PCI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急性期、术后2个月和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随访左室腔大小、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并观察6个月期间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心梗后2个月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室壁活动异常(VWMA)积分与急性期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急性期和2个月时两组上述各指标之间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均P>0.05).6个月时两组LVEF和VWMA积分与急性期和2个月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对照组LVEDVI和LVESVI较急性期明显增大(P<0.01,P<0.05),且与成功PCI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0.05).6个月随访期间心力衰竭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19%,成功PCI组2%,但差异缺乏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梗后IRA延迟开通能明显减少心梗后晚期的左室重构,而对心梗后早期左室重构的影响不大.延迟PCI可能有利于减少心梗后远期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梗死相关血管晚期开通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PCI)使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对心梗晚期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急性前壁、前间壁及广泛前壁Q波性心梗后病情稳定,发病10~21d冠脉造影证实左前降支完全闭塞者,依据是否接受成功PCI,分为成功PCI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急性期、术后2个月和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随访左室腔大小、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并观察6个月期间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心梗后2个月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室壁活动异常(VWMA)积分与急性期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急性期和2个月时两组上述各指标之间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均P>0.05)。6个月时两组LVEF和VWMA积分与急性期和2个月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对照组LVEDVI和LVESVI较急性期明显增大(P<0.01,P<0.05),且与成功PCI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0.05)。6个月随访期间心力衰竭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19%,成功PCI组2%,但差异缺乏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梗后IRA延迟开通能明显减少心梗后晚期的左室重构,而对心梗后早期左室重构的影响不大。延迟PCI可能有利于减少心梗后远期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Previous studies have reported that left ventricular (LV) thrombus is a complication in 10–56% of 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ant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s (AWMI). Data suggest that changes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management such as early anticoagulation, thrombolysis, and most recently,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may decrease thrombus occurrence. Early time to reperfusion has been shown to decrease mortality and improve LV function recovery. To determine if door-to-balloon time (DTBT) affects the incidence of LV thrombu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data on 43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ccessful PCI of a primary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AWMI.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was performed for detecting LV thrombus and measuring LV ejection fraction (EF) within 5 days on all patients (average time: 2.17 days post event). Nineteen patients underwent PCI within 2 h of arrival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Group A, average 88 min) and 24 patients underwent PCI with DTBT of more than 2 h (Group B, average 193 min). Clinically significant LV thrombus was detected in 35% of all patients. The incidence of LV thrombus formation in Group A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Group B (42.1% vs. 29.0%, respectively; P = 0.52). The risk of LV thrombus was independent of in-hospital anticoagulation and medical management, peak enzyme levels, and LVEF but did relate to age (odds ratio = 1.96, 95% CI 1.03–3.73, P = 0.04 per decade). No embolic events in hospital were observed (average hospital stay 9.2 days). We conclude that the incidence of LV thrombus remains high despite PCI. Also, we find that DTBT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an ST-segment elevation AWMI does not affect the incidence of LV thrombus formation. Increased age, however, does appear to increase the risk of LV thrombus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心血管疾病已经超越传染病和肿瘤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中最为凶险的就是急性心肌梗死。统计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一半以上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目前研究证实,心梗后约有56%的患者会出现心功能下降,而1/3的患者会发展成为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不但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又是介入治疗后晚期血栓形成的重要预测因素,因此,临床工作中全面了解心梗患者心功能的预测因素,积极进行处理事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前瞻性评价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后左室功能及临床预后的作用。方法:将145例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73例)和对照组(72例)。比较2组基础临床情况、冠脉造影和PCI结果、住院期及术后第90天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发生率。结果:2组基础临床情况、冠脉造影及PCI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住院期的EDV、ESV、LVEF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P>0.05[(134±28)ml∶(146±46)ml]、P<0.05[(67±17)ml∶(81±36)ml]、P<0.05[(49±7)∶(45±9)%];术后第90天的EDV、ESV、LVEF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P>0.05[(147±31)∶(158±62)ml]、P<0.05[(61±20)∶(79±41)ml]、P<0.01[(58±8)∶(51±9)%]。替罗非班组住院期间及术后第90天MACE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分别为5.5%∶15.3%及6.8%∶18.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替罗非班治疗(OR=0.76,P<0.05)、年龄<65岁(OR=0.83,P<0.01)、住院期LVEF≥0.5(OR=0.49,P<0.05)是降低术后MACE发生率的主要决定因素。结论:急性STEMI患者直接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能显著改善住院期和术后左室收缩功能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与患者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单中心、前瞻性入选STEMI接受急诊PCI的患者451例,其中糖尿病患者93例,非糖尿病患者358例。比较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造影和介入治疗结果、术后1周和6个月心超随访左心室重构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患者症状至就诊时间显著延长[(399±106)min比(321±116)min,P=0.006],多支血管病变比例增高(65.6%比51.7%,P=0.02),但两组住院期左心功能相似。PCI后6个月心超随访发现,糖尿病组患者左心室重构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29.0%比17.3%,P=0.01)。糖尿病(RR 2.10,95%CI 1.31-4.79, P=0.02)、前壁心肌梗死(RR 2.13,95%CI 1.31-4.19,P=0.03)及多支血管病变(RR 2.85,95%CI 1.73-4.67,P=0.01)是STEMI患者发生左心室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临床随访显示,糖尿病组患者因心力衰竭诊断而再次住院的比例增加(12.9%比8.1%,P=0.15)。左心室重构患者(23/89例)发生不良临床事件比例显著高于无左心室重构患者(25.8%比6.6%,P<0.001)。结论糖尿病是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后发生左心室重构的高危因素,因此,制定糖尿病STEMI患者的综合干预策略,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研究评价延迟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所产生的梗死区再灌注血流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左心室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33例初次Q波型AMI患者 ,于发病 2~3周内分别进行PTCA治疗。全部病例梗塞相关血管均为完全或次全闭塞病变。经过左心室造影应用面积长轴法计算每例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 (LVEF) ,梗塞区室壁运动百分率 ,左心室舒张末容积指数 (EDVI)及Cortina室壁运动不良积分。PTCA 6个月后所有患者重复进行左心室造影及重复以上指标的测量。结果 在PTCA 6个月后 ,本组病例表现出左室局部及整体收缩功能明显改善 [LVEF(5 5 2± 10 1) %vs (4 9 2± 9 9) % ,P <0 0 1]。梗塞区收缩百分率 [(12 8± 5 2 ) %vs (11 5± 6 0 ) % ,P <0 0 5 ]。Cortina室壁运动不良积分下降 [(7 6± 3 2 )vs (9 2± 2 8) ,P <0 0 1]。而EDVI则无明显变化 ,说明左心室的扩张受到了限制。结论 提示Q波型急性心肌梗死接受延迟的PTCA再血管化治疗有益于患者左心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定量评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梗死相关血管供血区域局部收缩功能。方法对6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血管开通后无复流13例(无复流组),心肌灌注良好49例(灌注组)。分别于PCI术前、术后3d、1个月及6个月测量左前降支参与供血的9个室壁节段的沿长轴收缩期应变率(SR)并与术前比较,确定异常节段。结果两组各时点sR降低,灌注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的SR均显著高于无复流组,绝大多数心肌节段SR较术前增加,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SR逐渐增加;无复流组术后3d及1个月除极少数节段SR降低外,其他节段心肌SR与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6个月部分心肌节段SR较术前及术后3d有所增加。结论SRI可动态观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供血区域心肌收缩功能,间接评估心肌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对患者左室重构的临床作用。方法对50例首次心肌梗死患者,平均于发病(3.8±2.1)周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进行前瞻性研究。按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是否进行PCI及PCI成功与否分为PCI组(28例PCI成功患者)和对照组(22例未行PCI患者)。对PCI组患者,于术前[平均(4.5±3.3)d]及术后随访期[平均(6.9±1.3)个月]及对照组患者于相当于PCI组术前和随访期时间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评价左室容量和收缩及舒张功能的改变。结果PCI组术后随访期左室容量较术前减小、左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而左室舒张功能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PCI组随访期左室容量较小,而收缩及舒张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在心肌梗死恢复期,PCI尚能阻止患者的左室重构,改善患者的远期左室功能,具明显临床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