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并分析不同条件培养液对脐血CD+ 34 细胞的体外扩增效应及影响因素。方法利用 4种条件培养液 (胎儿肌肉、胎盘组织、外周血、脐血单个核细胞 )对脐血CD+ 34 细胞进行 2周的体外扩增 ,并和三细胞因子组合 :干细胞因子 (stemcellfactor ,SCF)、血小板生成素 (thrombopoietin ,TPO)、flt 3配基 (flt 3ligand ,FL) ,对脐血CD+ 3 4 细胞扩增结果进行了比较 ;利用ELISA方法检测 4种条件培养液中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 1(interleukin 1,IL 1)、白细胞介素 6 (interleukin 6 ,IL 6 )、FL、TPO]的浓度。结果脐血单个核细胞条件培养液及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CD+ 3 4 细胞均有明显的扩增效应 ,脐血组优于细胞因子组合 ;4种条件培养液中 ,脐血组细胞因子FL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余条件培养液组。结论脐血条件培养液可作为体外培养扩增脐血CD+ 34 细胞有效而廉价的扩增剂 ;细胞因子FL可能是造成不同条件培养液对脐血CD+ 34 细胞体外扩增结果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脐血体外扩增的最佳造血生长因子组合及时间。方法:脐血CD34^ 细胞培养于含不同造血生长因子组合的无血清培养液。对其有核细胞数(NC)、表面抗原以及集落形成能力进行监测。结果:同对照组相比,扩增组的NC和CD34^ 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增,扩增高峰分别为第10d和第6d;其中含SCF、IL-3、IL-6、TPO、Flt3-L、G-CSF及Epo的E组扩增的细胞数最多。第6d,CD34^ 细胞、NC及CFC总数分别扩增了9.90、101.80和31.18倍,第10d分别累积扩增了3.56、357.42和73.11倍。而D组(含SCF、IL-3、IL-6、TPO及Flt3-L)扩增的细胞中CD34^ 及CD34^ CD38^-含量最高。提示E组细胞分化较D组明显。结论:体外扩增可望解决单份脐血造血干/祖细胞数量不足的问题,但扩增中应注意其过度分化,扩增时间以6-10d为宜。  相似文献   

3.
TPO、PDGF、IL-11在脐血巨核细胞生长和分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血小板生成素(TPO)、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白细胞介素-11(IL—11)在促进巨核系增殖、分化及成熟过程中的不同效果,初步探讨巨核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脐血CD34^+细胞,在液体培养体系中经TPO、PDGF-BB、干细胞因子(SCF)、IL-1β、IL-3、IL-6及IL—11等细胞因子组合的诱导,检测有核细胞(NC)总数和CD41^+、CD61^+表达,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blot)分析巨核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 TPO对巨核系的扩增效果明显强于PDGF和IL-11,而PDGF、IL—11的扩增效果差别不大;含IL—11的因子组,NC及CD41^+、CD61^+细胞的总数都有明显增加,但CD41^+、CD61^+细胞比例不高;脐血CD34^+细胞在TPO、SCF、IL-1β、IL-3、IL-6及IL—11等因子作用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42/激酶44(MAPKp42/p44)蛋白表达并无明显改变,蛋白激酶B蛋白亦未见明显变化,但磷酸化的p42和p44的表达却明显增加。结论 在体外诱导脐血CD34^+细胞向巨核系定向分化过程中,TPO起着最重要的作用;TPO联合其他造血生长因子刺激脐血CD34^+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和增殖过程中,刺激了MAPKp42/p44分子的磷酸化,从而激活和维持巨核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在无血清、无基质条件下对脐血干/祖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 将SCF、Flk2/Flt3配体(FL)、TPO、IL-6及IL-6受体的可溶性形式(sIL-6R)进行不同组合扩增脐血CD34^ 细胞。结果 ①SCF FL /-TPO组合能有效快速扩增脐血CD34^ 、CD34^ Thy-1^ 、CD34^ CD33^ 及长期培养启始细胞(LTC—IC);②该组合同时加入IL-6及sIL-6R后,脐血干/祖细胞显著增殖;单独加入IL-6(不含sIL-6R)时,早期CD34^ 细胞和LTC—IC含量无明显增加,而且CFU-Mix、BFU—E的扩增不如CFU—GM明显;③通过细胞凋亡早期膜变化标记FITC—Annexin—V检测细胞凋亡率,加入Flt3L和/或IL-6 sIL-6R后Annexin-V阳性细胞由15.2%~19.1%降至2.8%~3.5%。结论 在SCF TPO Flt3L IL-6 sIL-6R组合的无基质、无血清悬浮体系中,脐血既能产生大量定向祖细胞,又能保持一定数量的早期造血细胞,这一体外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才生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9):1092-1092,1104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参与下脐血干细胞体外扩增效果。方法用含15%胎牛血清改良细胞培养液,加入不同的细胞因子,设置1个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分别于培养第0d、3d、7d、14d取培养液,台盼蓝染色计数单个核细胞的总数、流式细胞仪分析CD34+细胞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单个核细胞的数量和CD34+细胞的百分比均有显著增加,尤其以Ⅲ组(IL-3,6,2,4)第7d的扩增为最高:单个核细胞总数达(17.11±6.12)×109个/L,CD34+细胞比率达(9.92±2.56)%。结论细胞因子可以提高脐血单个核细胞和CD34+细胞的扩增效率,SCF+IL-3+6+2+4的组合在第7d时达到了最佳的扩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因子促进脐血CD34 细胞扩增的效应,为下一步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EasySep免疫磁珠阳性选择系统分离脐血中CD34 细胞,在无血清、无基质细胞培养体系中添加不同细胞因子培养2周,分组:A组,SCF FL TPOB组,SCF FL TPO IL-3C组,SCF FL TPO G-CSF。结果CD34 细胞数目于培养后7d达到峰值,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B组扩增至14d时细胞总数达(384.40±17.48)倍,显著高于另外2组。扩增7d后的脐血细胞经体外培养可形成造血集落。结论体外扩增脐血CD34 细胞理想的细胞因子组合为SCF TPO FL,以7d为宜。  相似文献   

7.
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对脐血CD34+细胞短期体外扩增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造血细胞生长因子(HGF)的不同组合对脐血CD34 细胞短期体外扩增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磁珠法分高纯化脐血CD34 细胞,培养于无血清培养液中。加入不同的细胞因子,于第4,7,10,14天检测CD34 细胞百分率和有核细胞(NC)总数。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各组的NC扩增倍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虽不同程度的增加,干细胞在FL、TPO,GM-CSF、SCF、IL-6、G-CSF、EPO和IL-3等因子作用下,NC扩增倍数在培养第14天达高峰,为328.96倍;而CD34 细胞扩增倍数在培养第7天达最高峰,但在FL、TPO、GM-CSF、SCF,IL-6、G-CSF等因子作用下,CD34 细胞扩增倍数最大,7d后达25.23倍,而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结论 脐血CD34 细胞在HGF作用下,扩增时间以7-10d为最佳。  相似文献   

8.
多种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在体外培养液中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 CD34+ 细胞的扩增作用以及扩增后的 CD34+ 细胞的造血功能。方法 用 FL、SCF、TPO、IL - 3、TL - 6组合成不同的实验组 ,对脐血中分离纯化的 CD34+ 细胞经 6d的短期体外扩增 ,扩增后经流式细胞仪分析 ,L TC- IC、祖细胞集落群计数 ,从而求得较好的细胞因子组合组。结果CD34+ 细胞扩增倍数为 3 .1~ 8.6倍 ,16份脐血 CD34+ 细胞数达到 10× 10 6 以上的细胞总数 ;扩增的 CD34+ 细胞再造血功能与原始 CD34+ 细胞无显著差异。FL是扩增组合中不可缺少的细胞因子 ,同时还证实 TPO与其他细胞因子组合有扩增 CD34+ 细胞的作用 ,但单独使用 TPO稍长时间会使 CD34+ 细胞过多向巨核细胞分化。结论  FST3 6细胞因子组合能使部份单位体积的脐血 CD34+细胞体外扩增达一定数量 ,为干细胞移植于成人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墓头回与基质细胞共培养后对基质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分离孕妇脐血单个核细胞与墓头回水提取物共培养,然后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促血小板生成素(TPO)、白细胞介素3(IL-3)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 0.01μg/mL的墓头回促进脐血基质细胞分泌TPO、IL-3和IL-6.结论 墓头回具有促进脐血基质细胞分泌TPO、IL-3和IL-6等细胞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因子组合FL+TPO+SCF+IL-6对脐血CD34 +细胞的体外扩增效应.方法采用Mini-MACS分离纯化出CD34+细胞, 在无基质接触的液体悬浮培养体系培养,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技术、集落形成试验等动态测定细胞扩增情况.结果培养4周后,FL+TPO+SCF+IL-6组细胞总数、集落形成数均比扩增前显著增加(P<0.05),并且能维持一定比例的CD34+、Th y-1+细胞;SCF+IL-3+IL-6+GM-CSF+EPO组在第2周时集落形成数已降低,第4周时集落形成数、CD34+细胞基本检测不到.结论与经典因子组合SCF+IL-3+IL-6+G M-CSF+EPO相比,因子组合FL+TPO +SCF+IL-6能在较长时间内有效扩增脐血造血干/祖细胞, 是一个优化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11.
以铋硅酸盐玻璃(SiO2-Bi2O3-BaF2-AlPO4)为基质,通过掺杂Ho3+、Tm3+、Yb3+稀土离子,制备激光波长为2 μm的光纤激光器。对玻璃的声子能量、物理和光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确定基质配方为50SiO2-40Bi2O3-5BaF2-5AlPO4(SBBA,其中化学式前的系数为对应物质的摩尔分数,下同)。在玻璃基质中分别掺杂0.5Ho2O3-2.0Yb2O3(HY)、0.5Ho2O3-0.5Tm2O3-2.0Yb2O3(0.5HTY)及0.75Ho2O3-0.75Tm2O3-3.0Yb2O3(0.75HTY),研究了980 nm激发波长下样品的吸收、发射光谱和Judd-Oflet理论光谱参数。研究发现SBBA-0.75HTY中Ho3+的吸收截面、发射截面(σem)、FWHM(半峰宽)×σem数值最大,分别为7.38×10-21、10.54×10-21 cm2和19.71×10-26 cm3。掺入Tm2O3改善了玻璃激光器性能,且当Yb3+/Tm3+/Ho3+物质的量之比一定时,增加稀土离子含量,可加强红外发光及增益效果。  相似文献   

12.
【】 本文对三所院校的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21.0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目的:了解当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生源状况以及培养目标、培养能力与研究课程体系改革的需求,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心脏超声造影技术对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判断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7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分别应用心脏超声微泡造影技术和快速灌注湍流造影技术来判断中心静脉导管尖端的位置,并以床旁胸片为标准来进一步分析此两种超声造影技术对于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判断的准确性。 结果:应用心脏超声微泡造影技术和快速灌注湍流造影技术判断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仅用时分别为6.2mins(95%CI,5.8-6.7mins)和5.3mins(95%CI,4.9-5.7mins),均明显低于胸片判断中心静脉导管位置的所需耗时76.2mins(95%CI,69.2-83.2mins)。以床旁胸片作为判断导管位置的金标准,应用心脏超声微泡造影和快速灌注湍流造影这两种诊断方法来的判断结果一致,其敏感性均高达100%。(95%CI,95.2%-100%),特异性均为81.2%(95%CI,47.8%-96.8%)。 结论:相比床旁胸片而言,心脏超声微泡造影技术和快速灌注湍流造影技术均可更加快速的判断中心静脉导管的位置,从而有助于危重患者的救治。尤其是心脏超声快速灌注湍流造影技术无需注射造影剂,更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河南地区人群中D16S539、D7S820、D13S317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获得群体遗传数据.方法对230份无血缘关系个体的抗凝血样提取DNA,应用多位点复合PCR扩增技术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型方法调查D16S539、D7S820、D13S317基因座在河南地区群体中的基因型分布.结果D16S539基因座在河南地区人群中存在9个等位基因,28种基因型;D7S820基因座存在9个等位基因,29种基因型;D13S317存在8个等位基因,31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结论D16S539、D7S820、D13S317基因座是进行人类群体遗传学和法医遗传学研究十分有用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醇还原 VOPO4 · 2 H2 O制备的 VOHPO4 · 0 .5H2 O,在正丁烷和空气的混合气体中活化后 ,醇对产物物相组成的影响。由伯醇制备的 VOHPO4 · 0 .5H2 O活化后 ,产物中( VO) 2 P2 O7相的结晶度和含量较高 ;随着伯醇碳原子数的增加 ,活化后产物 ( VO) 2 P2 O7的无序度增加 ;仲醇制备的 VOHPO4 · 0 .5H2 O活化后 ,最终产物中 ( VO) 2 P2 O7的含量和结晶度较低 ,且有较多的无定型和 VOPO4 相生成。研究表明 ,正戊醇 (正辛醇 )制备的 VOHPO4 · 0 .5H2 O活化后 ,正丁烷的转化率和顺酐的选择性均优于仲戊醇 (仲辛醇 )和常规方法制备的 VOHPO4 · 0 .5H2 O  相似文献   

16.
董丽英  张捷  付必莽 《医学综述》2012,18(14):2165-2167
半成熟树突状细胞(smDC)缺乏炎性细胞因子作为炎性递质,抗原呈递时不引起T细胞向产生干扰素γ的效应性T细胞(Th1)极化,而是激活CD4+CD25+Tr细胞,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同时其高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CD80和CD86等分子,利于抗原呈递和激活Tr细胞诱导免疫耐受。CD4+CD25+Tr细胞通过表面转化生长因子β/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协同刺激分子,抑制细胞表面分子和免疫调节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7.
以氟化钇(YF3)为基质材料,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YF3:Yb3+/Er3+/Tm3+上转换发光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热重差热分析仪(DTA)和荧光光谱分析对材料的物相结构、烧结温度和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掺入稀土离子没有改变YF3晶体结构,在980 nm近红外波长激发下,出现了多个波段的发光现象,Yb3+、Er3+、Tm3+不同的掺杂量分别对应于材料不同的发光规律。本文还探讨了上转换发光机制,确定了该体系荧光粉的最佳烧结温度。  相似文献   

18.
为降低油田采油废水的化学需氧量(COD)负荷,提高其可生化性,采用O3/UV和O3/H2O2氧化法对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进行处理,分别考察了氧化时间、H2O2与O3物质的量之比、pH以及紫外灯功率对采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采用单独臭氧氧化相比,O3/UV以及O3/H2O2联用技术对采油废水中的COD及聚丙烯酰胺(PAM)的去除效果更为显著,废水可生化性均有所提高,且O3/H2O2氧化法对采油废水的可生化性提高程度更大。O3/UV氧化法对于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可生化性影响的最佳条件为:pH=8.0,O3质量浓度为19.7 mg/L,紫外灯功率为18 W,氧化时间为30 min,可生化性(B/C)提高至0.092;O3/H2O2氧化法对于聚丙烯酰胺采油废水可生化性影响的最佳条件为:pH=8.0,O3质量浓度为19.7 mg/L,H2O2与O3物质的量之比为0.3,氧化时间为30 min,B/C提高至0.175。氧化预处理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减轻了后续生化处理压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临床病理分型在浸润性乳腺癌个体化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2010年1月至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中心收治的浸润性乳腺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2011年St.Gallen乳腺癌分型标准,复检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Ki-67表达水平,将乳腺癌分为Luminal A、Luminal B、HER-2阳性和三阴型四个亚型,并分析各亚型与TNM分期、病理组织分级的关系。结果 共213例浸润性乳腺癌病人入组,其中Luminal A型53例(24.9%),Luminal B型112例(52.6%),HER-2阳性型22例(10.3%),三阴型26例(12.2%)。Luminal A型病人中病理组织学分级I级39例,占同型病人73.6% (39/53),III级病人0例;Luminal B型病人中I级24例,占同型病人21.4%(24/112),III级25例,占同型病人22.3%(25/112);三阴型病人中I级2例,占同型病人7.7%(2/26),III级17例,占同型病人65.4%(17/26);HER-2阳性型病人I级仅1例,占同型病人4.5%(1/22),III级11例,占同型病人50.0%(11/22)。各亚型间病理组织分级存在差异(P﹤0.001)。分析各亚型TNM分期发现,Luminal A型病人I期比例最高,占同型病人54.7%(29/53)。HER-2阳性型III期病例比例最高,占同型病例27.3%(6/22)。不同亚型TNM分期分布具有差异性(P﹤0.001)。结论 不同亚型乳腺癌其病理组织分级及TNM分期具有差异性, 在TNM分期及病理组织分级基础上联合临床病理分型分析是个体化治疗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制备同时具备磁性和荧光性的双功能纳米粒,采用有机模板和反相微乳液相结合的方法,将Fe3O4磁性纳米粒包裹在二氧化硅(SiO2)中,形成核壳结构,然后通过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的中介作用,连上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生成Fe3O4@SiO2(FITC)纳米粒。为了进行磁性分离的实验,制备连有罗丹明B异硫氰酸(RITC)的SiO2纳米粒[SiO2(RITC)]作为对照品。采用傅里叶红外、X线衍射、透射电镜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Fe3O4@SiO2(FITC)纳米粒的形貌和性质进行表征。结果得到了粒径为100 nm左右,饱和磁化强度为29.8 emu/g,具有超顺磁性和荧光性的纳米粒;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Fe3O4@SiO2(FITC)在磁性分离应用中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