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惊风     
概述惊风,又称“惊厥”,民间也称“抽风”。临床上以抽搐为主证,常与昏迷(意识不清)同时存在,在任何季节、任何年龄都可发生。一般以1~5岁婴幼儿为多见,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其病来势突然,病情凶险,变化迅速,是小儿时期一个很常见的紧急证候,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常常威胁小儿生命,过去为小儿四大要证之一。惊风在宋代以前的文献中无此病名,一般都与癇症相混,统称“婴儿癫癇”、“惊癇”、“风癇”、“食癇”、“阴阳癇”。至北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始创惊风  相似文献   

2.
林季文 《新中医》1993,25(10):50-52
惊风一证,是以抽风为主要证候的总称。常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起病突然,来势凶猛,变化迅速,为儿科急重症之一。正如《幼科释迷》所云:“小儿之病,最重惟惊。”北宋钱氏始以“心主惊风属肝”立论。创立惊风病名,并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二种类型,他认为急惊风是由于热甚生风,慢惊风是由于脾  相似文献   

3.
小儿惊风,属中医儿科急症范畴。祖国医学归纳在麻、痘、惊、疳四大要症之列。古人按惊风抽搐的形态和病因病机别类为二十四惊,临床常以急惊风,慢惊风两大类进行辫证施治。摇头摆尾,即以“摇龙头”、“摆凤尾”为主的镇惊手法,是民间传授的一种名为“摇头摆尾抽筋法”,对于小儿急惊风有醒神镇惊,急救垂危,立止抽搐的显著疗效,对于慢惊风亦有缓解症状的作用。故有“急摇龙头救儿命,速摆凤尾起回生”的经验之  相似文献   

4.
程洁 《西部中医药》2009,22(7):33-34
惊风即惊厥,是小儿最常见危急证候之一.凡临床具有频繁抽筋伴有意识不清者,皆称惊风.多见于1~5岁的幼儿. 1 历代对小儿惊风的认识 惊风一名,首见于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以心主惊、肝主风的理论对小儿惊风进行了论述.<古今医鉴>将惊风归纳为搐、搦、掣、颤、反、引、窜、视八候;和惊、风、痰、热四证.<婴童百问>和<证治准绳>中又将惊风分为急、慢惊风和慢脾风三类.  相似文献   

5.
惊风是小儿常见的以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一种证候,又称“惊厥”,俗名“抽风”,任何季节都可发生,一般以1—5岁小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其病情常较凶险、变化迅速,威胁小儿生命,所以古代医家认为是一种恶候。本文讨论为急惊风,外感惊风,现代医学称高热惊厥,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起病急,发病率较高,一般门诊常见。1 临床资料 本组共36例。其中,年龄,6月~2岁20例,3~4岁10例,4~5岁6例。发病以冬季与春季为多见。临床可见,发热在38.5℃以上,先发热、后惊厥,惊厥多发生于24小时之内;症见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咽红、烦躁、神昏、惊厥,舌苔厚黄,脉浮数。 辅助检查:脑电图,抽搐10天后脑电图检查正常;查血清钙10例,血清钙2.2~2.7mmol/L6例,  相似文献   

6.
小儿惊风为儿科四大症(痘、疹、惊、疳)之一。本症多由外感风寒,内挟宿食,生痰化热,热急生风所致,或因致惊未尽,正气已虚,为半虚半实,或因正气耗竭,脾肾阳微或近于“纯阴无阳”等症。笔者自1975~1985年,采用针灸辨证治疗小儿惊风84例,其中急惊风31例,慢惊风29例,慢脾风24例,均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证、证候的辨析与规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镫、证、候、症、征,证候等字词的沿革及中医学含义进行考证的基础上,规范了中医“证”,“证候”、“辨证”等概念,并列举其应用。  相似文献   

8.
民间针挑疗法治疗小儿惊风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惊风是儿科常见的疾病,属于中医儿科四大要症(痘、疹、惊、疳)之一,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本文介绍了粤北民间治疗小儿惊风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一针挑疗法,及其对小儿惊风的认识,并对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活幼心法》由明代医家聂尚恒所著 ,刊于明万历末年 (16 16年 )。上卷重点讨论痘症 ,对于痘症的病源及其不同阶段的发病特点、症状、治法方药等作了详细的论述 ,并提出许多新的见解 ;下卷除附“痘症或问六条”、“治痘医案十一条教条”外 ,着重介绍麻疹、惊风、吐泻、疳、痢等多种杂症的辨证治疗。尤其是对麻疹各期证候的描述尤为肯綮 ,所拟治则、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所推崇。如他创制的辛凉透疹名方“宣毒发表汤”既是临床常用方 ,也是历来中医儿科教材惯选方。不过 ,儿科教材和其他方书习称宣毒发表汤为“医宗金鉴”方 ,这显然是后人对该方…  相似文献   

10.
惊风以抽搐和意识不清为特征,本症任何季节都可发生,发病年龄以 5岁以下居多;其发病来势突然,变化迅速,症情凶险,往往威胁小儿生命.因此,作好惊风患儿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中医理论自身特点对证候微观研究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理论若干自身特点影响着对证候微观研究的设计。中医病、证、症各有其作用和侧重点,强调辨证而忽视对病、症的辨析,将辨病、辨症的内容归入辨证的范畴反而掩盖了“证”的特异性内容;证候有不同的分类层次,以“基础证”为研究对象才符合辨证的本质和科研的内在要求;脏象实质研究主要是脏腑相关功能的解释性研究,脏腑相关证候研究是脏腑功能解释性研究的前提下进行不同证候间差别的分析,是证候的局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证候实质研究。对以上内容相关认识的正确与否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证候微观研究的设计思路和结论推导,本文尝试对此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温阳益气法治疗高血压症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阳益气法治疗高血压症浅议黄冈地区第二人民医院(436315)徐新保指导陈柳记高血压症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一般认为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下虚上实证。治疗以滋补肝肾,平肝潜阳法为多见。然而本症病机复杂,证候多变。部份患者用一般常规治法难以治愈...  相似文献   

13.
病毒性脑炎多因感受温热时邪而起,易于化燥伤阴,且多表现惊风证候。针对这种特点,立法主以凉润救阴,即若病后慢惊风证,亦用复脉、定风之类以恢复其津液。挽救阴液在治疗惊风过程中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则,假如拘此常格,而守一方一法以治诸惊风者,则与辨证论治精神相悖。笔者认为在病毒性脑炎后期,若能酌情运用温补,亦可收到捷效,在此仅凭借脑炎急性小脑共济失调症验案,陈述拙见,冀就正于同道。于1969年春应邀会诊。病历简介:张姓男孩,5岁,3月14日入院。发热头痛咳嗽3天,嗜睡呕吐1天。检查:体温39.8℃,面色潮红,急重病容,神志清楚,躁动不  相似文献   

14.
小儿惊风是儿科临床四大病症之一,又称惊厥瘈症,惊癇,抽风等。一至三岁儿童多易发病,其原因乃儿童稚幼之体,气血未实,生理机能发育未全,易因受外感风邪,惊怖或饮食积聚等因素引起此病。惊风其证名首见于宋代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将该症分为急惊风、慢惊风。历代医家著述甚多,病因不外乎风,热、痰、惊。临床以惊风八候进行辨  相似文献   

15.
惊风又称“惊厥”,属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为一种常见的疾病。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以五岁以内婴幼儿最多见。临床以抽痉或伴神昏为其特征,其病势突然,来势凶险,正如《幼科释迷》所云:“小儿之病,最重惟惊”。故见惊风,应立即抢救。现将笔者多年儿科临床惊风证治体会小结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6.
惊风病名考     
惊风是我国古代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以“搐、搦、掣、颤、反、引、窜、视”为主要特征。清代沈金鳖的《幼科释迷》指出:“小儿之病,最重唯惊。”明代龚信纂辑《古今医鉴》亦曰:“小儿病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吉凶反掌,变生瞬息。”历代儿科著作对惊风都非常重视,均有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17.
惊风是儿科常见的病证,多发于婴幼儿,临床表现为搐、搦、掣、颤、反、引、窜、视等八候。笔者根据民间散在流传的一些治疗方法,结合临床实践,以推拍分理总筋法治疗小儿惊风窜视,可迅速缓解症状,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以患儿腕横纹为界,近前臂称为“总筋”,近手掌称“小天心”。术者以两手握患儿手,将两大拇指指腹在总筋中分推往两侧边。①推法用冷水在掌心范围内按顺时针方向旋推旋吹作数次循按;②拍法用冷水从总筋随吹随拍至肘弯处,往返重复数次;③兼法:儿眼上翻者将大拇指甲在小天心向掌心下掐。儿眼下翻者将大拇指甲在小天心…  相似文献   

18.
捏脊点刺疗法是蒙医传统独特疗法之一。它与中医捏脊疗法略为相同 ,但有它的独特之处 ,它是以捏拿按摩点刺等综合手法达到疏通督脉 ,流通气血 ,通经活络 ,而达到治疗。本疗法是以治疗小儿积症惊风。所以一般又叫小儿捏脊点刺疗法。积症是小儿四大症之一 ,原因主要以饮食不节 ,造成脾胃功能失调 ,从而导致消化不良 ,腹泻最为多见。惊风 ,蒙医理论中是风症范畴 ,是由小儿受邪风 ,白脉功能紊乱 ,气血流通受阻而引起。治疗以捏脊按摩点刺为主 ,以药物治疗为辅。1 适应症积症 (消化不良、腹泻、缺钙 ) ,惊风 (惊厥、昏迷不醒除外 )。百天以上小…  相似文献   

19.
惊风为儿科常见病证。惊是惊厥,风是抽风。凡病而出现惊厥抽搐者统称为惊风。临床一般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二类。其中以热性、急性病引起的急惊风尤为多见。慢惊风多由急惊风经久不愈,病邪留连,真阴耗损,虚风内动而致。本文重点讨论急惊风。该病多罹患于1~4岁的婴幼儿,以发病急、变化快、死亡速为其特点。古人有:“小儿疾之最危者,无越惊风之证,吉凶反掌,变生瞬息”之说。  相似文献   

20.
治疗小儿疳积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对儿科分为四大证:天花、麻疹、惊风、疳积。解放后天花已绝迹,麻疹也能控制,其它急性病得到及时治疗,惊风亦随之见少,但疳积(俗称“大肚子痞积”)仍为多发病、常见病。中医称“疳积”,即现代医学所谓营养消化不良或伴有肠寄生虫等疾病。疳者干也,即津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