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时,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由于缺血引起的脑损伤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防治缺血成为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主要手段。软脑膜微循环障碍可直接反映脑缺血的状态,因此改善软脑膜微循环的药物可使大脑缺血组织的灌流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2.
七十味珍珠丸对兔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勤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0):628-629
目的 :观察七十味珍珠丸对兔软脑膜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灌胃给七十味珍珠丸 7天后的大白兔 ,观察给药后及局部滴注肾上腺素后 ,兔软脑膜微循环的变化。结果 :用药 7天后能推迟软微循环异变的时间 ,改善局部滴注肾上腺素后造成的软脑膜微循环的障碍。结论 :七十味珍珠丸能改善脑部微循环 ,增加脑血流量  相似文献   

3.
全脑缺血大鼠原癌基因c-fos表达及小檗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合并低血压后再恢复供血造成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斑点杂交技术,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中海马c-fosmRNA表达变化,并观察小檗碱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1实验材料1.1动物昆明种小鼠,体重22g~24g,雌雄不拘。由华中科技大学实验中心提供。1.2药品三七粉由同济医院提供。去甲肾上腺素(NA,批号004108)由武汉制药厂生产。牙托粉由武汉大学口腔医院提供。三七粉用生理盐水配为16g/L混悬液,置冰箱内贮存备用,其它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1.3仪器BI2000图像分析系统、WX-9型微循环显微仪、恒温浴槽。2实验方法2.1动物分组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每天灌胃给药,各组给药容积均为0.2ml/10g(低剂量组以临床每天口服药用量折算),连续给药15天,第16天开始实验。2.2颅窗制备小鼠用20%(200g/L)乌拉…  相似文献   

5.
电针及针刺捻转补泻手法对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颅骨开窗法,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分析仪,选用足三里穴观察了针刺捻转补泻、电针对家兔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刺捻转补泻、电针均可增加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但电针组优于捻转补泻组,提出了针刺补泻手法的关键在于运用适度而有效的刺激量,从而对机体产生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晕康胶囊对小鼠软脑膜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只小鼠随机分为晕康胶囊大、中、小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灌胃给药10天后,开颅窗观察小鼠软脑膜微循环;然后在软脑膜局部滴加去甲肾上腺素复制微循环障碍模型,观察微循环障碍时小鼠软脑膜微循环。结果:晕康胶囊各剂量组均可改善由去甲肾上腺素所致的小鼠软脑膜局部微循环障碍,使微动脉扩张,血流增快,每视野交织网点数增多,对血流流态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使血色变红。9分种后晕康胶囊各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软脑膜局部微循环障碍基本恢复,而空白对照组恢复不明显。结论:晕康胶囊能改善小鼠软脑膜微循环。  相似文献   

7.
采用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合并低血压后再恢复供血造成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斑点杂交技术,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中海马c-fos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并观察小檗碱(Ber)的作用。结果表明,大鼠全脑缺血30 min后再灌注10~180 min,海马c-fos mRNA出现一过性高表达,1 h达高峰,为假手术组的5.1 倍。Ber 20 mg/(kg  相似文献   

8.
盐酸小檗胺对实验性脑缺血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结扬大白鼠同侧大脑中动脉及颈总动脉制备的急性局灶性脑梗塞模型,研究了盐酸小檗胺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灌服盐酸小檗胺80mg/kg,可明显缩小大鼠脑缺血24h的皮层梗塞面积,减少MDA的产生,减轻脑缺血后自由甘的损害作用。  相似文献   

9.
小檗胺对大鼠脑缺血后自由基的影响周虹王玲郝晓敏高云瑞郝晓峰*(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150086)吴影(黑河市药品检验所黑河164300)小檗胺是从小檗科小檗属植物中提出的一种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对心血管系统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自由基学说在脑缺血性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本文研究了小檗胺对大鼠脑缺血后脑内与自由基有关的指标的影响。1材料小檗胺,由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提供;(2)雄性Wistar大鼠,由哈尔滨  相似文献   

10.
小檗碱防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进行了小檗碱(Ber)防治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31例)的效果高于对照组(33例),P〈0.01,说明Ber能有效地预防PSVT的复发。  相似文献   

11.
针刺对急性脑梗塞大鼠脑微循环灌注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关玲  石现  杜元灏 《针刺研究》2002,27(1):29-32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脑梗塞的机理。方法 :采用血管内皮细胞荧光染色及白细胞荧光示踪法 ,结合显微录像系统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 ,动态定量地观察了针刺对MCAo后 3、6、2 4hr软脑膜微血管形态、密度、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 :①模型组各时段微血管内皮细胞着色差 ,组织渗出荧光多 ,针刺组明显好于模型组。②各时段模型组缺血区软脑膜微血管密度明显降低 ,针刺组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模型组。③各时段模型组缺血区软脑膜微血管血流速度降低 ,而针刺组流速较模型组明显提高。结论 :针刺能及时有效地改善MCAo后脑微循环灌注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项丛刺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大鼠脑软膜微循环血流量和全血黏度流变学的影响,探讨针刺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针刺组,每组20只。采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针刺组大鼠在成功造模5周后采用项丛刺针法进行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2周;西药组大鼠用尼莫地平灌胃,每日1次,疗程同针刺组。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大鼠脑微循环血流量,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测定大鼠全血黏度。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脑软膜微循环血流量显著降低(P<0.01),全血黏度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与西药组均可显著增加大鼠脑软膜微循环血流量和降低血液黏度(P<0.01)。与西药组相比,针刺组效果更显著(P<0.01)。结论:项丛刺针法能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大鼠脑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EPCs数量和缺血脑皮层VEGFR-2和PE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促进脑缺血后血管形成的影响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取"后三里"和"曲池"。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EPCs的数量,免疫组化观察缺血脑皮层VEGFR-2和PECAM-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在24 h EPCs数量达高峰,48 h开始降低;电针组EPCs数量24 h开始增加,48 h达高峰,72 h开始降低。模型组和电针组在24 h VEGFR-2和PE-CAM-1开始表达,表达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电针组的表达较模型组增多。结论:电针能够提高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外周血EPCs数量,增加缺血脑皮层VEGFR-2、PECAM-1的表达,有利于促进缺血局部脑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马海盛 《山西中医》2003,19(3):45-46
对CT检查确诊为脑梗塞患者80例进行左手指甲襞微循环观察,记录其形态、流态及袢周状态等指标积分;同时根据中风分型标准辨证分型。结果:80例中,气虚血成型26例,风痰血瘀型36例,肝阳上亢型8例,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4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6例。其中甲襞微循环大致正常5例,轻度异常47例,中度异常25例,重度异常3例;异常改变以流态为主;各型间形态、袢周积分无显著差异;而气虚血成型和风痰阻络型的流态积分明显高于其它型,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以气虚血瘀型和风痰瘀血闭阻络脉型居多,且微循环改变较重,表明该型患者存在明显的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针刺参数对针刺微循环疗效的影响。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中内关穴最佳刺激参数。方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以针刺频率的慢、中、快(1、2、3次/秒)和针刺时间的短、中、长(5s、60s、180s)的两因素三水平针刺参数搭配组合9种针刺参数组以捻转手法刺激"内关穴",以微循环(输入枝管径、输出枝管径、输入/输出)为效应指标,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明确时间、频率以及二者交互作用的显著性,通过正交设计分析不同针刺参数组作用于"内关穴"对MCAO大鼠微循环的影响。结果:频率对微循环有显著影响,时间和交互作用的影响较弱。输入枝管径的最优组合是快频率,中时间组(3次/秒,60秒);输出枝管径的最优组合是快频率,长时间组(3次/秒,180秒);输入/输出的最优组合为快频率,短时间组(3次/秒,5秒),可见临床上针刺在改善微循环,增加微循环灌注量上必须保证快频率,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小檗碱对黄芩苷在大鼠中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小檗碱影响黄芩苷药代动力学行为的机制。方法:三组大鼠分别ig黄芩苷、黄芩苷与小檗碱的混合物以及先小檗碱、2h后再黄芩苷。用HPLC法测定血浆中的黄芩苷浓度并计算其药代动力学参数。采用肠外翻实验研究测定黄芩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段的吸收情况。测定黄芩苷在给小檗碱处理大鼠和正常大鼠粪便中的分解曲线。结果:体内实验中,同时给药组中黄芩苷的血药浓度和AUC与单用组相比显著降低,分开给药组情况有所改善。体外实验中,黄芩苷在肠中吸收存在区域性:回肠>十二指肠>空肠。黄芩苷在ig小檗碱后的粪便混悬液中的降解要比在ig小檗碱前的粪便混悬液中的降解慢。结论:小檗碱显著降低口服黄芩苷的AUC,小檗碱可能通过与黄芩苷生成共沉淀和抑制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进而减少黄芩苷转化成黄芩素影响黄芩苷的吸收。  相似文献   

17.
石榴叶注射液对脑微循环血流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石榴叶注射液对大鼠脑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表明,静脉注射石榴叶后,可显著提高脑微循环血流量,5min达峰值,效应持续30min。  相似文献   

18.
钮易蓓 《新中医》2013,45(12):45-47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常规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观察临床疗效并监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0%,对照组为74.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天,冶疗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2组其余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有确切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血浆中D一二聚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是常见的骨伤科疑难病症。目前国内外诊断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常用方法是医学影像学检测。临床常用X线,CT,放射性核素成像,核磁共振(MRI)和血管造影(DSA)等,这些技术不仅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提供诊断依据,同时也为判断疗效提供科学结论。但是,临床发现,仅靠上述影像学检测等诊断方法,尚不能及时准确发现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病变变化过程,而且检测结果反映的只是病变结果的局部病灶。当诊断确立后才开始治疗,时机已晚,病情难以逆转。1993年以来,我们运用微循环理论和技术,观察人体远端末梢的甲襞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