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与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对确诊为心肌梗死的病人行心电监护,分析所见的心律失常。结果: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9例发生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26例。室上性心律失常10例,房室传导阻滞5例。结论: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性别无关,前壁心肌梗死以室性心律失常为多,下壁心肌梗死以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为多。  相似文献   

2.
在未进行溶栓与急诊直接经皮冠脉成形术(PTCA)的年代,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梗死者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而且,前壁者较下壁者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溶栓与急诊直接PTCA血运重建治疗手段的开展,AMI病死率大幅度下降,但同时再灌注心律失常又非常常见。本研究在目前积极进行溶栓治疗条件下,对前壁与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的心律失常及住院期间的预后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未进行溶栓与急诊直接经皮冠脉成形术(PTCA)的年代,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梗死者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而且,前壁者较下壁者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溶栓与急诊直接PTCA血运重建治疗手段的开展,AMI病死率大幅度下降,但同时再灌注心律失常又非常常见。本研究在目前积极进行溶栓治疗条件下,对前壁与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的心律失常及住院期间的预后进行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能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改善预后。但是由于AMI初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和心肌兴奋性高,易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现将1例急性下壁,后壁,右室梗死,伴有心律失常一间歇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在溶栓过程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经徒手心肺复苏(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抢救成功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特点及其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73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的病史资料。结果:在273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中,共有108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再灌注心律失常类型与冠脉血管病变特点相关。前壁梗死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较多,下壁梗死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多见。64例发生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经阿托品及临时起搏器治疗后复律。8例快速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给予胺碘酮后恢复窦性心律。11例发生心室颤动经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律。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在急诊PCI术中发生率较高;其类型与心肌梗死部位有关,急诊PCI术的护理观察、抢救配合和术前的充分准备对急诊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成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诊治的52例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单纯急性右室心肌梗死5例,合并下壁梗死15例,合并下壁和后壁梗死19例,合并前壁和后壁梗死13例;27例(51.92%)患者出现心力衰竭,29例(55.77%)心律失常;11例(21.15%)患者表现出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5例(9.62%)表现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综合治疗后,治愈出院49例(94.23%),死亡3例(5.77%).结论急性右室心肌梗死病情复杂多变,易并发各种不良心血管事件,易误诊、漏诊.因此掌握急性右室心肌梗死复杂的临床特征,及早行合适疗法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康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邹卫东 《中原医刊》2007,34(16):75-75
急性心肌梗死后易并发各种心律失常,尤其恶性心律失常,对梗死后预后有很大影响,而且某一部位梗死出现的心律失常,对判断预后亦有一定帮助。我们回顾分析了近几年来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2例,对其前壁、下壁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取研究对象50例,均为我院2014年2月份到2015年2月份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设为实验组。同期抽取50例未合并心律失常的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两组患者的心肌酶学指标变化情况无显著差异性,P0.05,统计学意义不成立;两组患者的ctnl阳性率无显著差异性,P0.05,统计学意义不成立;实验组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性较大,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实验组患者可合并室性早搏、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重度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室颤、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多种心律失常。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疾病类型与心肌梗死位置密切相关,与血压昼夜节律性存在联系性,在诊断上以心电图检查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92例,计算各种心律失常在病例中占有的比例,根据是否伴有ST段抬高分为ST段抬高组及非ST段抬高组,计算两组患者病死率。结果心肌梗死患者以并发室性早搏、心室颤动、窦性心动过缓、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为主。心肌梗死合并心室颤动患者病死率高达100%。ST段抬高组患者病死率低于非ST段抬高组(P0.01)。结论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各个类型均可发生,其中心肌梗死合并心室颤动患者病死率达100%;ST段抬高组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病死率低于非ST段抬高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与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对4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死亡3例,1例广泛前壁心梗的患者因再发高侧壁心梗死亡,2例死于急性泵衰竭;6例转为慢性心力衰竭,其余好转出院。心律失常具体情况:下壁+后壁心梗18例中无心律失常2例(11.11%),窦缓6例(33.33%),房室传导阻滞下壁8例(44.44%)中Ⅰ度5例,Ⅱ度2例,Ⅲ度1例,室早3例(16.67%),室速、室颤2例(11.11%),房早2例(11.11%);前壁+侧壁心梗20例中无心律失常2例(10.00%),房室传导阻滞下壁2例(10.00%)中Ⅰ度、Ⅱ度各1例,室早11例(55.00%),室速、室颤5例(25.00%),窦速3例(15.00%),房早6例(30.00%),房速4例(20.00%);前间壁心梗9例中无心律失常3例(33.33%),室早2例(22.22%),室速、室颤1例(11.11%),房早3例(33.33%)。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与梗死部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占急性心肌梗死的75%—95%,多发生于起病后24h内,常见的心律失常有室性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一过性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室上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及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很常见,利用发生的室性早搏找到其它异常情况即从室性早搏中获得临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3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情况,分析研究伴胸导联ST段压低持续时间与部分心肌部位梗死,房室传导阻滞及心率失常之间存在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院3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改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其伴胸导联ST段压低持续的时间进行分组,期时间≥24h为A组,24h为B组,A组患者20例,B组患者16例,观察统计两组患者的其他部位发生梗死,房室传导阻滞,心率发生严重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根据观察情况得出,在A组患者中,并发其他部位梗死18例,房室传导阻滞13例,严重性心率失常12例;在B组患者中,并发其他部位梗死2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严重性心率失常1例。以上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持续时间≥24h,患者易出现部分心肌部位梗死,房室传导阻滞及心率失常,并且其可以作为患者病变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房室传导阻滞 (AVB)与梗死相关动脉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 5 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 (AVB组 ,2 7例 )和无房室传导阻滞组 (NAVB组 ,3 0例 ) ,研究两组间的梗死相关动脉 ,并分析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优势型冠状动脉病变对AVB发生的影响。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梗死相关动脉主要是右冠状动脉 ,下壁心肌梗死合并AVB与多支血管病变无关 ,但与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有关 ,并且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AV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优势型冠状动脉狭窄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AVB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邓少雄  郭南鸥  洪美满 《四川医学》2008,29(12):1683-1684
目的探讨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的心律失常特点及PCI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147例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并左心室下壁、前壁梗死患者,对其心律失常特点及病死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下壁梗死的窦缓、窦停及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高(P<0.05);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的窦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室内传导阻滞发生率高。而且死亡发生率高(P<0.05);各组死亡患者中未行PCI治疗的死亡发生率高于行PCI治疗的患者。结论急性右心室梗死并左心室前壁梗死的患者预后差;未行PCI治疗患者的病死率高于行PCI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RA)和术后2小时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及预后分析.方法 收集164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就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术后2小时心律失常与罪犯血管、梗死面积、发病后至冠脉再通时间及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64例患者中76例发生RA(46.3%);年龄与出现RA的几率呈直线相关,年龄越大越易发生RA;梗死6小时内行直接PCI术者中RA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梗死后6~12小时行直接PCI术者;缓慢型RA好发于下壁和(或)后壁梗死患者,快速型RA好发于前壁梗死患者,差异均有显著性.2小时内支架内血栓形成患者心电图ST-T改变并不明显,而以再发心律失常如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多源及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纤维颤动为主.结论 急诊PCI术中RA发生率与罪犯血管的部位及AMI发生至冠脉再通时间有关.RA一般短期预后良好.术后2小时内再发恶性心律失常并发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的几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聂红 《中外医疗》2009,28(16):23-23
目的探讨心电图对判断近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首次入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ECG及相关的临床资料,按照住院期间的近期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2组间的梗死部位、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ST段抬高的最高值和QTd及J波。结果单纯下壁梗死的发生率存活组大于死亡组;≥3个部位梗死的死亡组发生率多于存活组;死亡组和存活组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死亡组和存活组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组ST段抬高值高于存活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死亡组QTd值大于存活组,J波明显多于存活组。结论心电图诊断≥3个部位的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ST段抬高值、QT以及J波的有无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近期死亡的预测因素,临床上可通过心电图来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金木  王梅  李征 《现代医学》2007,35(4):322-32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3例,分析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结果73例中再灌注率为80.82%。溶栓开始后2 h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94.91%,其中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34例,均发生在冠状动脉再灌注组;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17例,均发生在下壁心肌梗死病例。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最常见且特异性高,可作为判断再灌注较可靠的指标。一过性心动过缓可作为下壁梗死再灌注的可靠指标。大多数再灌注心律失常不必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多发于下壁梗死 ,少数发生于前壁梗死 ,这和房室交界区多为右冠状动脉供血 ,少数为左冠脉供血有关。 1995~ 2 0 0 1年我科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采用地塞米松治疗 8例 ,3~ 7d为 1个疗程 ,疗效较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例 ,其中男性 5例 ,女性 3例。年龄 44~ 72岁。其中下壁梗死 7例 ,前壁梗死 1例。心肌酶测定、动态心电图监测均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其中 1例伴发室性律失常 (频发室性早搏 ,偶发短阵室速 )及泵衰竭 ,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的时间为发病 8h~ 72h。 1例病人发现即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及处理原则。方法 对 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住院患者进行连续心电监测 ,动态观察房室传导阻滞的变化和临床表现。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占 3 5 %。多数患者由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正常传导。结论 重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变化 ,积极治疗心肌梗死 ,同时慎重处理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9年8月门诊及住院的8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9例心肌梗死患者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比例占首位,为72例(占80.90%)。其它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5例(5.62%),心房纤颤1例(1.12%),房室传导阻滞1例(1.12%),束支传导阻滞2例(2.25%),房性早搏1例(1.12%),窦性心动过缓7例(7.87%)。死亡病例10例(11.24%)。其中死于室速、室颤等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者8例,死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结论: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发生时以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也是心肌梗死最主要的卒死原因,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在心肌梗死时也有发生但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