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选择性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2005年8月至2012年6月,后路手术治疗32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患者术前及术后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下腰痛JOA评分,并用JOA改善率评估手术疗效。结果32例患者均行后路手术治疗,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死亡病例,术后平均随访3.4年,影像学检查无钉棒松动、断裂,无术后继发性脊柱侧凸畸形。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2年分别为:(61.35±15.68)分、(26.21±16.32)分、(22.32±9.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2年JOA下腰痛评分为:(12.26±2.34)分、(15.28±2.32)分、(23.86±2.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改善优良率达88.3%。结论选择性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适当矫形重建脊柱平衡,有利于提高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生活质量,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矫正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2001年1月~2006年10月42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冠状面Cobb角45°~145°,平均76.75°;矢状面Cobb角22°~105°,平均47.08°;Bending相主胸弯侧凸平均矫正率20.51%~39.19%。侧凸Cobb角80°~145°8例,采用一期后路松解,颅盆环牵引二期后路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及胸廓成形术;侧凸Cobb角60°~79°16例,行同期后路松解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侧凸Cobb角小于60。18例,勿需松解,即行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Cobb角80°~145。、60°~79。和小于60。的术后矫正Cobb角分别为10°~40°(34.50°)、6°~25°(18.66。)、4°~18°(10.11°);术后侧凸平均矫正率分别达66.88%、73.31%和80.34%。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角度为29.50°、27.74°和22.65°,平均矫正率分别为57.35%、40.77%和10.30%。随访12~78个月(平均36个月),16例失访,随访26例中23例内固定无松脱断裂,畸形丢失率为1.53%~5.10%,平均3.01%。2例术后1年半复查发现断棒,再次矫形术。结论重度AIS应采用后路广泛松解,凹侧松解是关键。颅盆环牵引安全可靠。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同样达到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矫形效果。融合范围应密切结合AIS的分型。胸廓成形术后早期对肺功能有影响,通过术后肺功能训练可恢复至术前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后路脊柱截骨术在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随访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接受后路截骨矫形固定融合术并随访2年以上的53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男13例,女40例,平均年龄31.2岁(20~48岁)。按照弯曲部位分别为单胸弯23例,胸腰弯15例,双胸弯7例,胸腰双弯8例。术前平均胸椎Cobb角58.8°(44~93),腰椎49.5°(35°~79°),平均柔韧度胸椎28.2%,腰椎37.1%。躯干偏移平均38mm(3~79mm)。本组中37例术前合并腰背痛,5例合并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所致的下肢症状。所有患者接受一期后路选择性经关节突椎板截骨矫正、经椎弓根固定融合术。通过病例查阅、X线片测量以及问卷随访,评价矫正情况和功能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截骨节段3.1个(2~5个),平均手术时间3.5h(2.8~5.2h),平均出血量892ml(750~l520m1)。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2~5年)。术后胸椎侧凸平均17.2°(19°~47°),最终随访时平均19.8°(11°~49°)。术后腰椎侧凸平均16.7°(7°~23°),最终随访时平均l8.9°(8°~26°)。术后躯干偏移平均为l1mm(0~2lmm),平均矫正71%。37例术前存在腰背痛者35例最终随访时腰背痛消失,5例术前存在下肢症状者术后完全消失。结论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行后路经关节突和椎板截骨可以获得满意矫正,疼痛症状缓解,是治疗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术后3~5年随访中,腰椎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楔形角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0年11月,我院采用后路椎管减压、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的39例DLS患者,男14例,女25例,年龄51~79岁,平均(67.3±8.5)岁。在X线片上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和终末随访时固定节段的冠状位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楔形角变化,比较影像学各指标术前、术后和终末随访的变化。结果随访36~66个月,平均(45.2±10.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和终末随访期间暂未观察到侧凸的明显进展。患者术后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相邻节段椎间角都获得一定的改善,但是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7例(43.6%)随访期间出现了侧凸Cobb’s角加重,进展0°~9°,但是均未超过术前Cobb’s角。12例(30.8%)术前腰椎前凸角度不良的患者中(术前腰椎前凸0°~11°),6例术后获得明显的改善(术后腰椎前凸16.5°~30°),其中4例在随访期间出现腰椎前凸角度的减小(7.1~11.4)°。终末随访上位椎间楔形角进展0°~3.3°,平均0.51°/年,与术前椎间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LS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后即刻的侧凸Cobb’s角、腰椎前凸角和上位椎间角可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3~5年随访无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有限长节段融合固定治疗无严重胸腰段后凸的退变性下腰段侧凸的可行性。方法回顾研究2003年6月至2012年9月,于我院接受脊柱手术的退变性下腰段侧凸患者36例,男10例,女26例,平均年龄59.7(55~73)岁。侧凸顶点 L3~4,端椎为 L2或 L3,T10~L2后凸角<20°,其中有限长节段融合固定组(上端椎 L2)16例,长节段融合固定组(上端椎 T9~11)20例,对比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参数及 Oswestry 功能障碍评分。结果有限长节段固定组与长节段固定组比较,腰椎弯曲 Cobb’s 角、腰椎前凸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T10~L2后凸角、近端交界性后凸角及 Oswestry 功能障碍评分等指标术前及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限长节段融合固定组未发生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结论有限长节段融合固定可用于治疗无严重胸腰段后凸的退变性下腰段侧凸。  相似文献   

6.
脊柱侧凸可分先天性脊柱侧凸、后天性脊柱侧凸和原因未明的脊柱侧凸。脊柱侧凸的病因虽各有不同,但所造成的病理变化是一致的。初期,脊柱本身仅有姿态性侧凸,而无结构性的变化,在患者平卧、悬吊时,畸形即可消失。如病变继续发展,则可成为结构性脊椎侧凸。此时椎体可有楔形变,并可有骨刺形成。在凹侧,椎体和椎间盘变窄,软组织和韧带均发生挛缩并增厚;而在凸侧,软组织和韧带则变薄。由于椎体的旋转,胸廓也随之变形,凸侧的肋骨向后凸出,肋骨角可连成一条尖锐的边缘,称之为“剃刀背”;而在脊柱的凹面,胸后壁凹陷,胸前壁凸出。到此时期侧凸在任何位置均不能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伴有无症状Chiari—Ⅰ型畸形的脊柱侧凸手术矫正的策略和方法。方法伴发脊柱侧凸的无自觉症状的Chiari—Ⅰ型畸形患者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14.5岁。进行侧凸矫形,单纯后路矫形植骨融合固定10例,前路松解后路截骨固定矫形3例,前路松解固定和后路截骨固定3例,后路生长棒固定矫形2例。固定器械均采用中华长城内固定系列。其中17例患者行枕大孔扩大减压成形手术治疗后再行矫形手术。结果术前冠状面的Cobb角平均70.4°,术后Cobb角平均20.8°,术前矢状面后凸的平均46°,术后平均15.8°,术前平均身高148.9cm,术后平均身高154.8cm,平均增高5.9cm,平均随访24个月,侧凸和后凸矫正平均丢失分别为5%和4%,未发现假关节形成,17例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结论对于合并有Chiari—Ⅰ脊柱侧凸,针对不同年龄和侧凸弯曲和柔韧性,以及小脑扁桃体下移的程度,先行枕骨大孔扩大硬膜切开成形,再行侧凸矫形,可以取得安全满意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后路胸腰段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长期疗效及其矢状面平衡.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脊柱中心行后路胸腰段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手术,且随访时间5年以上的27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16例;年龄5~16岁,平均11岁....  相似文献   

9.
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scoliosis)是一类成年人中出现的脊柱畸形,即在人体骨骼成熟以后,冠状面正直的脊柱出现侧方弯曲,Cobb’s角〉10°,但不包括由脊柱器质性病变如外伤、肿瘤等导致的脊柱侧凸。病变脊柱以腰段最为多见,少部分也可累及胸腰段,常伴随有腰椎前凸减少、椎体侧方滑移及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等病变。与青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不同,此病主要引起患者腰背部顽固性疼痛、跛行、神经根性症状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老年人为此病的高发人群,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老年人群比例逐年升高,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2]。于是,对此类疾病的诊治手段及其疗效便成为临床医师与患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现就近年来对退行性脊柱侧凸相关的研究进行回顾、综述,以求能全面、详实地介绍此类疾患,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King分型系统和Lenke分型系统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实际手术中融合弯和下端融合椎(LIV)选择策略的影响,探讨Lenke1型病例的融合原则。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2007年收治的52例单胸弯AIS患者,其中男11例,女41例。胸弯Cobb角平均53°,腰弯Cobb角平均35°,所有患者颈7重力垂线均偏离骶骨中线。综合考虑腰弯角度的大小、腰弯的柔韧度、旋转中立椎、稳定椎以及患者的外观、平衡等因素,对所选病例分别用King分型理论和Lenke分型理论确定融合范围并选定下端融合椎,与实际手术中的融合范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3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胸弯矫正至平均20°,矫正率为64%,最后随访Cobb角平均丢失2.7°;术后腰弯矫正至平均11°,矫正率为70%,最后随访Cobb角平均丢失2.4°。与实际LIV比较,相差3个或3个以上节段的病例,King分型系统有8例,Lenke分型系统有4例,Lenke分型系统的融合原则与实际手术更加相符,但主胸弯和腰弯的矫正率及角度丢失二者无明显差异;对于Lenke1A(KingⅢ、Ⅳ型)单胸弯患者,两种分型系统的原则无明显差异,实际手术中LIV的选择与Suk原则建议的LIV比较,相差均在1个节段以内;全椎弓根螺钉技术的主胸弯矫正率及最后随访时角度丢失优于CD技术。手术效果不满意2例,均为实际行选择性胸弯融合的病例,其中1例发生“曲轴现象”,胸弯角度丢失27°;1例发生腰弯失代偿,角度丢失15°。结论Lenke分型系统的融合原则与实际手术更相符,符合两种分型原则的病例的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异;融合弯和下端融合椎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腰弯角度、腰弯柔韧度、旋转中立椎、稳定椎以及患者的外观、平衡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后路脊柱截骨术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和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比较研究我科收治的29例重度脊柱畸形患者资料。2013年8月至2014年6月,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矫形患者(牵引组)12例;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行后路脊柱截骨手术矫形患者(对照组)17例。牵引组术前主弯Cobb’s角平均为111.8°,对照组平均为115.2°;牵引组术前最大后凸角度平均为113.3°,对照组为118.5°。比较两组间术后90天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前平均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主弯角度、主弯柔韧度、最大后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牵引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2.1±102.5)min和(426.3±100.4)min(P=0.012);术中出血量,牵引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241.7±999.5)ml和(2300.0±1449.1)ml(P=0.040);置钉密度,牵引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8.0±16.2)%和(77.4±13.1)%(P=0.001);而围手术期并发症,牵引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6.7%和58.8%(P=0.049);两组比较,牵引组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的畸形矫正率相当。结论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后路脊柱截骨术和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疗效相当,但牵引辅助后路广泛松解术,可避免侵袭性大的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并显著减少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使用EOS影像模拟三维重建方法评价后路悬臂梁联合直接椎体去旋转技术治疗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畸形矫正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16例AIS Lenke 5型患者,其中男1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腰椎后路融合术后腰痛患者多裂肌自发电位数量情况及其发生腰痛的原因。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按疼痛程度分为腰痛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采用针极肌电图测量其多裂肌中自发电位数量、位置,并比较两组患者在自发电位数量方面的差异,以及自发电位分布和手术区域、内固定区域、椎板开窗的关系。结果(1)腰痛组多裂肌中的异常自发电位分数(12.87±2.34)分明显大于对照组(2.28±2.84)分( P<0.01);(2)所有自发电位均位于手术区域内,手术区域以外的多裂肌中未见自发电位分布;(3)腰痛组内固定区域内多裂肌自发电位分数(8.76±1.95)分显著高于内固定区域外(4.11±1.39)分( P<0.01);(4)开窗侧自发电位分数(2.38±0.70)分和未开窗侧(2.50±0.56)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多裂肌中的自发电位,主要是由于手术本身所致。(2)腰椎后路融合术后腰痛患者脊神经背内侧支损伤程度较重,这可能是导致术后腰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采用同种异体皮质骨板联合自体骨移植的方法对胸腰椎骨折全椎板切除后重建脊柱后柱稳定的效果.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8年6月我院治疗胸腰椎骨折34例,均采用后路手术,安放椎弓根系统复位、固定后,伤椎全椎板减压,探察椎管,处理损伤的脊髓或马尾后,根据术中情况将骨板修剪成"H"型,卡压在减压的椎管后侧和正常棘突之间,异体骨板后侧植入全椎板切除得到的自体骨.结果 全组病例随访14-31个月,平均18.7个月,所有病例减压的椎管得到有效的封闭,植骨得到良好的愈合,后路稳定性得到重建,内固定无折裂.拆除内固定物时发现侧位Cobb's角平均丢失约1.7°,椎体前、后缘高度平均丢失分别约为3.6%和1.5%.结论 该方法有效地提供后路稳定,防止内固定失败,促进神经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加速康复外科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 在斜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 结合前路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不稳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7 年 2 月至 2018 年 1 月,我院采用 OLIF 结合前路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不稳 (单节段) 患者 120 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 (60 例) 和实验组 (ERAS 组,60 例),分别对患者围术期采取脊柱外科常规管理和 ERAS 管理。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至下床活动间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估术前及术后疼痛,采用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评估术前术后腰椎的功能。末次随访时改良 MacNab 标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一期完成减压融合固定操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RAS 组:术中出血量 (37.7±5.5) ml,术后卧床至下床活动间隔时间 (10.7±2.6) h,住院时间(6.9±0.7) 天;对照组:术中出血量 (49.4±8.6) ml,术后卧床至下床活动间隔时间 (17.3±3.2) h,住院时间(9.8±1.9) 天,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至下床活动间隔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RAS 组术后 3 天 [VAS (3.72±1.16),ODI (34.46±8.63)]、术后 1 个月 [VAS (2.16±0.35),ODI (25.7±7.15)] 随访时 VAS 及 ODI 均优于对照组 [术后 3 天 VAS (4.86±1.58),ODI (43.16±7.13);术后 1 个月 VAS(3.34±1.01),ODI (32.6±6.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ERAS 组术后 12 个月 (末次) 随访时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中均无手术节段错误、血管损伤、神经根撕裂等,术后无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伤口感染病例,无术后再住院病例。ERAS 组 (3 / 60,5.0%)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11 / 60,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 ERAS 组术后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 OLIF 结合前路内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不稳的围术期,采用 ERAS 管理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改善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脊柱融合术后髂骨取骨并发症情况及其对患者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因脊柱融合手术行髂骨取骨的56例患者。采用Skaggs问卷及Schwartz提供的髂骨取骨并发症问卷对患者髂骨区并发症进行综合分析。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对患者术后半年时的躯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同时应用脊柱功能障碍指数(ODI或NDI)量表对患者脊柱术后半年日常生活情况进行评价。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秩和检验分析取骨区疼痛与患者脊柱术后躯体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关系。结果56例患者均随访术后半年时的情况,有12例f21.4%)术后半年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7例(12.5%)轻度并发症,5例(8.9%)为中度并发症,未出现重度并发症患者。11例(19.6%)患者出现髂骨取骨区的疼痛,视觉疼痛评分(VAS)为2.7分(1~6分)。有3例(5.4%)患者髂骨取骨区有麻木感。1例(1.8%)患者取骨区切口瘢痕不满意。没有发生切口感染、骨盆骨折等其他并发症。取骨区疼痛作为最常见的并发症与脊柱术后躯体健康评分和脊柱功能障碍指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与患者年龄、性别及取骨部位未见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髂骨取骨术后并发症有较高的发生率,取骨区疼痛是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脊柱术后躯体健康和日常生活有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观察前路减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支撑体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行前路减压、n—HA/PA66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46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男33例,女13例,平均年龄54.5岁。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三维CT等影像学资料以及使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临床资料;通过侧位x线片测量融合节段高度及融合节段后凸角,通过CT三维重建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本组病例随访平均50(42~64)个月,至末次随访植骨融合率为97.8%。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平均伤椎上下椎间高度分别为94.3mm、108.0mm、106.9mm、106.2mm;平均后凸角分别为18.2°、5.7°、6.0°、6.3°。患者术后1周的融合节段高度及后凸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01);术后1周、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融合节段高度及后凸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P〉0.05),至末次随访时支撑体下沉平均为1.7mm。患者神经功能术前:A级3例、B级6例、C级16例、D级19例、E级2例;至末次随访:A级1例、B级2例、c级3例、D级14例、E级26例,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n—HA/PA66支撑植骨内固定能有效恢复及维持融合节段生理高度及弧度、促进植骨融合、方便术后手术节段的影像学观察,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胸腰段植骨材料。使用前路减压、n—HA/PA66支撑体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