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当前两种院前急救模式治疗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效果进行系统分析,为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急救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2000-2017年维普、万方、中国知网、SinoMed、中国医师协会、PubMed和Embase数据库,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章,采用Review Manager5.3进行Meta分析,得到不同模式治疗左心衰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合并后的OR(95%CI)及P值。结果:共纳入13篇文章,1 139例调查对象,Meta分析显示,采用"院前急救"相对于"无院前急救"模式可显著提高急性左心衰总有效率(OR=3.83,95%CI:2.45~5.97,P0.000 01)。在"院前急救"模式中,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相对于"边转运边治疗"方法,也可显著提高总有效率(OR=3.11,95%CI:2.09~4.63,P0.000 01),并且可显著提高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结论:抢救急性左心衰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模式疗效优于"无院前急救"模式,同时,在"院前急救"模式中,采用"先治疗后转运"方法疗效优于"边转运边治疗"模式,并可显著减少呼吸抑制和心跳骤停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危重症患者病情评估系统在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研究207例急危重症患者应用简单临床评分和早期预警评分评估,并按照院前危重患者救治护理模式实施院前急救护理。比较EWS和SCS评分系统的特点和准确度,以及患者在转运途中病死率、转运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结果:2种评分系统均可以准确区分患者危重程度并提示并发症的发生可能,观察组患者转运途中病死率、转运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种评分系统相互结合,可以准确判断院前转诊的急危重患者病情,预见风险,降低了转运途中病死率和转运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单元系统在院前急救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3月我院120例院前急救患者为观察组,该组患者均采用重症监护单元系统进行院前急救转运;另选取2011年1~7月院前急救的120例患者为对照组,该组患者采用常规院前转运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急救诊断率、急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监护单元系统能够提高院前急救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随着急诊医学和急救护理学的迅速发展,各种急、危、伤、重患者在及时转运途中的监护抢救护理已成为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医院的院前急救风险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管理更是薄弱环节。为有效防范院前急救护患纠纷的发生,保护护患双方权益,不断改进院前急救  相似文献   

5.
马文静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4):6003-6003
目的通过对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提高了病残率病死率,避免了医疗纠纷的产生。方法对急危重症患者采取了院前急救护理处置。结果抢救成功160例(87.4%),死亡15例(8.2%)。结论对急重症患者院前急救、安全转运、出诊人员的陪护及院内人员物品的准备等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花海明 《临床医学》2004,24(12):51-52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要点。方法:对194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观察意识、瞳孔、主要症状及生命体征变化,采取应急处理措施。结果:对急重型颅脑损伤通过降颅压、骨折临时固定,抗休克、控制出血和气道处理,安全转运到有条件医院治疗。结论:急重型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主要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处理多发伤、把握转运时机。  相似文献   

7.
阳文彬  邓丽娟 《全科护理》2013,11(23):2171-2172
[目的]探讨急危重症病人在院前急救转运中应用预见性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抽取转运到本院急危重病人1 026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应用预见性护理措施转运,对照组采取传统转运,对比分析两组病人意外发生率及满意率。[结果]实验组意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急危重症病人院前急救转运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可提高急危重症病人院前急救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汪绪伦  欧兵  林锎 《临床急诊杂志》2012,(5):335-336,339
目的:探讨标准化院前急救程序在呼救"晕厥"患者院前急救中的效果。提高院前急救效率,规避院前急救风险。方法:对256例呼救"晕厥"的院前急救患者随机采取不同的院前急救程序急救,其中130例采取非标准化院前急救,126例进行标准化的院前急救。统计病种并对患者或家属进行院前急救满意度调查。结果:呼救"晕厥"患者病种复杂,心跳骤停占7.0%,昏迷占14.8%,晕厥占19.1%,癫痫状态占17.6%,死亡占23.8%,其他占17.6%。出车响应时间满意度评分非标准化组45.8%,标准化组87.3%;现场急救满意度非标准化组76.3%,标准化组85.1%;安全转运满意度非标准化组85.2%,标准化组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呼救"晕厥"患者采取标准化的院前急救程序可以缩短出车响应时间,提高现场急救和转运成功率,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FMEA模式)在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转运的136例急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将2015年7月~2016年6月转运的148例急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实施FMEA模式转运管理。比较两组转运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RPN值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接收科室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将FMEA模式应用于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管理中,可有效解决转运的监护难题,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降低转运风险,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提高接收科室满意率。  相似文献   

10.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杜敏  余猛进 《中国急救医学》2008,28(10):943-944
目的 比较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不同院前急救模式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68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分成两组,观察组35例给予先治疗后转运的模式救治,对照组33例给予边转运边治疗的模式救治.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4.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有4例患者病情出现恶化,其中1例在搬运途中出现呼吸、心搏骤停;3例在搬运途中出现呼吸抑制.结论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院前急救中采用先治疗后转运的模式优于边转运边治疗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龙永锦  刘丹  张纯秀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7):1624-1625
随着急诊医学和急救护理学的迅速发展,各种急、危、伤、重症患者在各级医院间转诊、转运、途中监护抢救护理,已成为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区及县市的危重症患者常因诊断和治疗,需要到医疗水平和条件更好的大型综合医院进一步诊治。长途转运由于路途长、时间长,不可预见的各种意外,均会增加危重症患者的转运并发症,其中,尤以转运途中的呼吸道并发症多见。  相似文献   

12.
我院是国家二级甲等医院,院前急救对象主要是全县各个乡、镇不同疾病、伤病的患者。以往由于条件的限制.院前急救工作主要由医生参与,在当地医院急救或经救护车转运我院进一步急救、治疗,其救治过程中护理工作无具体人员承担。2002年初我院进一步完善了院前急救任务,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及向上一级医院转运伤病员的任务由急诊科护士承担,通过一年的出诊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具体做了如下工作。1 学习理论,重视实践,培养急救护理技能1.1组织全体护士学习急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是经过长期的急、危、重患者或伤员抢救的临床护理实践,伴随着急诊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伤情评估系统在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将2010-03-2010-09的92例转诊多发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2011-01-2012-12转诊的急危重症患者235例作为观察组,应用CRAMS创伤评分和早期预警评分评估转诊的多发伤患者,并指导建立多发伤患者院前救治护理模式。比较2种评分系统的特点和准确度,比较2组患者的转运途中死亡率、转运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结果:2种评分系统均可以准确区分患者危重程度并提示并发症的发生可能,观察组患者转运途中死亡率、转运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种评分系统相互结合,为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的评估提供了新思路;指导院前多发伤患者救治护理模式运行,提高院前护理质量,降低了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院前急救程序化护理的模式。方法:总结2001年1月-2004年12月急诊收治的127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院前抢救时的程序化护理措施。结果:127例均抢救成功并顺利转运入院.无1例死亡。结论:确立了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院前急救的程序化护理模式。运用此护理模式能提高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院前急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正>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也是最能体现"急"与"救"的阶段。其任务为现场紧急救治各种原因导致的疾病,抢救病人生命,恢复生命体征,能快速安全转运病人,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1]。在院前工作中,为病人提供"规范、优质、高效、低耗、满意、放心"的医疗护理服务,可大大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降低致残率、致死率,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规范的护理服务对院前急救有重要的意义。1院前急救护士的培训[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与转运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珠海市120接诊的55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与转运的临床资料.结果:553例经现场抢救病情相对稳定后安全转送到医院进一步治疗,其中行溶栓治疗27例;1例转运至急诊科后抢救无效死亡,现场抢救无效死亡5例.结论:院前急救人员要高度重视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院前急救与转运,把握好转运时机,最大限度地降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的护理及转运改良流程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急救中心2011年12月~2012年5月实施院前急救及转运护理改良流程的12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2011年1~11月改良流程管理以前的120例院前急救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及转运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出诊时间、心电图时间、急救总时间、急诊入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急救诊断率、急救成功率、转运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院前急救的护理及转运改良流程可提高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抢救效率,降低死亡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院前急救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急性左心衰患者现场给予吸氧、镇静、强心、扩管、利尿等抢救处理后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院前急救及合理转运,治疗有效率83.3%,最终95.8%患者安全转运至医院。结论:证明院前急救能较早改善急性左心衰患者的功能,阻止病情恶化,并安全转运至医院。  相似文献   

19.
急诊医学的工作核心是提高急危重症及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及改善其存在质量。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院前急救转运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小儿危重症院前急救转运患儿疾病谱的研究,为完善儿科院前急救体系,提高院前急救转运质量提供依据。为此,本文对我院小儿危重症院前急救转运684例患儿的疾病谱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院前急救的特点及护理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院前急救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在到达医院前进行的紧急救护,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监护转运至医院的过程,院前急救的主要目的是挽救患者生命和减少伤残.2001年本院开通"999"急救电话以来,接诊了几千例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