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00年西安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将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划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化[1]。淤胆型肝炎又称胆汁淤积型肝炎或胆小管型肝炎,占黄疸型肝炎的2%~8%,是因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或毛细胆管胆汁分泌障碍,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胆汁流阻滞为特征的综合征,其主要表现有皮肤瘙痒,粪便颜色变浅,肝脏肿大及肝内梗阻性黄疸,目前对于淤胆型肝炎尚缺乏特效治疗。现将1例中期妊娠合并淤胆型肝炎病人引产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1997年10月~1999年12月 ,作者使用德国基诺药厂生产的腺苷蛋氨酸 (商品名 :思美泰 )治疗淤胆型肝炎 ,取得满意效果 ,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5例均为我院1997年10月~1999年12月住院患者 ,诊断参照1995年第五届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淤胆型肝炎诊断标准。随机分组为腺苷蛋氨酸治疗组33例和茵桅黄对照组32例。治疗组急性淤胆型肝炎20例 ,其中甲型肝炎2例 ,药物性肝炎5例 ,乙型肝炎13例 ;慢性淤胆型肝炎13例 ,均为乙型肝炎。对照组急性肝炎淤胆型18例 ,其中甲型肝…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发汗法治疗淤胆型肝炎患者皮肤瘙痒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和治疗组31例,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对照组加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肠溶片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发汗法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87.10%和对照组65.52%,治疗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改善淤胆型肝炎患者的皮肤瘙痒、失眠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发汗法配合精心的护理是淤胆型肝炎患者皮肤瘙痒症状临床改善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穴位电刺激在淤胆型肝炎病人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陆关珍  沈轶群  杨丽 《护理研究》2002,16(8):439-440
为了解穴位电刺激治疗淤胆型肝炎的效果 ,运用传统中医经络学理论与现代电疗技术相结合 ,对 3 0例淤胆型肝炎病人进行穴位电刺激 ,并与传统治疗组进行对照研究。观察治疗前、治疗 15d、3 0d病人客观指标及治疗前后自觉症状。结果 :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及胆汁酸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1) ,皮肤瘙痒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 5 )。提示 :电刺激治疗淤胆型肝炎可促进黄疸消退、皮肤瘙痒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5.
淤胆型肝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和(或)毛细胆管胆汁分泌障碍,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胆汁淤阻为特征的综合征[1]。其病程长,黄疸深,医疗费用高,且现代医学缺乏特效治疗[2]。笔者近4年多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病例来源于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住院患者95例,全部病例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分会修订淤胆型肝炎诊断标准[3]。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16~68岁,平均42.1岁,黄疸持续时间1~3月,总胆红素(TBiL)128.4~420.8μmol/L,血…  相似文献   

6.
淤胆型病毒性肝炎(CholestaticViralhepatitis)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梗阻性黄疸,误诊误治的教训屡见不鲜。为提高对淤胆型肝炎的认识,我们将收集的病例作一分析。1临床资料1.1病例来源及诊断根据1995年北京会议淤胆型肝炎的诊断标准[1]收集的住院病例109例,占同期病毒性肝炎总数的1.35%,年龄最大79岁,最小6岁,以青壮年多见。初诊为胆道感染8例,黄疸待查6例,癌性梗阻性黄疽4例,重型肝炎6例,黄疸型肝炎62例,淤胆型肝炎23例。109例中外科转入传染科6例,传染科转入外科4例,术后修正诊断为淤胆型肝炎,误诊率达9.2%(10/109)。1.…  相似文献   

7.
姜宏伟  叶虹 《临床医学》2006,26(1):54-55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甜素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急性淤胆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用复方甘草甜素)与对照组(用复方丹参、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疗程21天,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退黄总有效率为93.3%,平均降血清总胆红素幅度为(211.8±127.4)μmol/L,对改善皮肤瘙痒疗效显著,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比较以上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结论复方甘草甜素治疗急性淤胆型肝炎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简便实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皮肤透析法治疗淤胆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常规给予护肝药(谷胱甘肽、门冬氨酸钾镁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张仲景内服汗法治疗黄疸的代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的基础上加味,采用汽疗仪进行皮肤透析,对照组加用S-腺苷蛋氨酸。结果观察组在改善乏力、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和肝功能指标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皮肤透析法采用透皮给药方式可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并且能够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治疗淤胆型肝炎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高压氧疗法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有确切疗效,文献报道较多,本文从血液流变学角度出发,评价高压氧对淤胆型肝炎的疗效,并同时对肝功能、住院时间;黄疽消退时间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116床资料本组60例淤胆型肝炎均为我院1993年8月~1998年7月收治的住院患者,急性24例,慢性36例:男42例,平均42.6岁;女18例,平均46.2岁。诊断均符合1995年5月北京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6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高压氧治疗组。两组均无高压氧治疗禁忌症,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常规治疗主要是茵振黄、能量合剂、维生素类…  相似文献   

10.
皮肤瘙痒是淤胆型肝炎患者特征性症状,虽不直接威胁患者生命,但确是令患者感到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常因抓挠皮肤破损引起感染,甚至因奇痒而影响睡眠,加重临床症状,延长病程,增加患者痛苦。因此,皮肤护理非常重要。我科使用中草药滋阴润肤方治疗淤胆型肝炎患者皮肤瘙痒,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对象选择2005年6月~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淤胆型肝炎患者52例,均伴皮肤瘙痒症状,其中男性34例,女性18例,年龄18~62岁。所有患者均采用保肝、利胆、祛黄、对症支持治疗。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实验组采用滋阴润肤方,对照组采用温(热)…  相似文献   

11.
慢性淤胆型肝炎及重症肝炎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黄疸持续时间长,肝功能持续受损,肝脏负担重,住院时间较长,甚至发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癌。临床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近年来临床上已有些药物可以控制病情,但皆因价格昂贵不能被广大患者接受,且给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我科自2003年4月至2005年3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肝素钠静滴治疗慢性淤胆型肝炎29例,取得了良好的退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肝炎的淤胆型,在临床诊断方面易与肝外梗阻性黄疸或重症肝炎相混淆,尤其在基层医疗单位,限于条件与设备,有时不易确诊,给治疗与判断预后带来一定困难.我们对22例淤胆型肝炎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现报道如下:诊断标准:按1984年南宁会议修订方案对本病进行诊断,其中17例经临床确诊,5例经肝活检证实.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疗效.方法:62例研究对象分为2组,治疗组32例服用赤茵糖浆配合甘草酸二胺胶囊、熊去氧胆酸治疗,对照组单用甘草酸二胺胶囊、熊去氧胆酸治疗.2组均以8周为1个疗程并观察疗效.结果:2组肝功能指标TBIL、DBIL、AKP、rGT下降水平比较,2组黄疸持续时间比较,2组综合疗效比较,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乙型肝炎,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1983年郑州会议制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关于淤胆型肝炎的诊断依据为: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常有明显肝肿大,皮肤(广蚤)痒。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如硷性磷酸酶、γ—转肽酶、胆固醇均明显增高,血清转氨酶中度增高,而浊度试验多无改变。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除外其它肝内外梗阻性黄疸(包括药原性等)者,可诊断为本病。  相似文献   

15.
单味大黄与强的松治疗急性甲型淤胆型肝炎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6年,笔者分别用单味大黄、强的松治疗急性甲型淤胆型肝炎各32例,现就其疗效对比分析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64例均为1991年3月~1997年6月本院传染科住院患者。符合199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上海会议修订的淤胆型肝炎诊断标准。其中男43例,女21例。年龄18~55岁。血清胆红素(STB)浓度均>171pmol/L,黄直持续3周以上,伴皮肤痊痒,大便发白,同时血清抗一HAV—IgM阳性,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标记物阴性。B超和/或CT检查可排除肝内外梗阻性黄疽。64例随机分为大黄组(D组)和强的松组(P组)各32例。两组在构成上无统计…  相似文献   

16.
淤胆型肝炎是肝病科常见的一类疾病。在病毒性肝炎中,淤胆型肝炎约占2%[1]。淤胆型肝炎以"重度黄疸、黄疸持续时间长,住院费用较高"为特征,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和焦虑情绪,给医师治疗带来心理压力。少数患者长期淤胆不缓解甚至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清5’-核苷酸酶(5’-N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活性的变化在淤胆型婴儿肝炎综合征与胆道闭锁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5’-NT诊断试剂盒,同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60例阻塞性黄疸(28例胆道闲锁和32侧婴儿肝炎)患儿及20侧正常对照组婴儿血清5’-NT,γ-GT,血清总胆红素(TBILT),直接胆红素(DBILT)水平。结果在28例胆道闭锁和32例婴儿肝炎病例中,5’-NT和γ-GT均数较20例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5’-NT和γ-GT均数在胆道闭锁组明显高于淤胆型婴儿肝炎综合征组(P〈0.05),在胆道闭锁病例中,5’-NT与γ-GT、TBILT和DBILT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5’-NT及γ-GT的测定有助于淤胆型婴儿肝炎综合征和胆道闭锁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戊型肝炎有增多趋势。戊型肝炎多发生于成年人,易表现为瘀胆型肝炎且有重症化趋势。笔者近两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戊型瘀胆型肝炎2 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病例选择:全部病例4 0例均为急性发病,均有临床症状、体征、和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9.
酚妥拉明、丹参联合治疗淤胆型肝炎30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淤胆型肝炎的黄疸深,病程长,有些病例退黄甚难.1992年10月~1994年10月,我院用酚妥拉明与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30例,经同期对比观察,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患黄疸型肝炎一般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淤胆型多见,而部分中老年人肝外阻塞性黄疸临床表现不典型,二病较易相互误诊。我院感染科2001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误诊为黄疸型肝炎的肝外阻塞性黄疸9例,现报告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5例,女4例;年龄48岁~72岁。1.2临床表现食欲缺乏、乏力、尿黄9例。伴腹痛7例,皮肤瘙痒4例,大便颜色变浅4例,消瘦、体重下降3例,肝大3例,无痛性黄疸2例。1.3医技检查所有病例血清总胆红素均升高,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者3例。9例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均升高,伴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