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炎症在冠心病(CH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视.而炎性因子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大量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和感染过程参与了AS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而炎性因子在机体的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炎性因子介导的系统或局部的炎症反应导致AS斑块的形成.近年来促炎与抗炎之间的平衡失调导致粥样斑块病变的假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白细胞介素-6(IL-6)在炎症反应中起核心调节作用,是炎症免疫反应的重要介质,其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是冠心病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子,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白细胞介素-10(IL-10)是近年来研究的最为广泛的一种抗炎因子之一,其有抑制粥样斑块形成、稳定斑块的作用.本文就与冠心病关系较为密切的细胞因子IL-6和IL-10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钟丽华  赵环宇  崔艳 《心脏杂志》2007,19(1):111-1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发病率在全世界及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已成为发达国家人口主要死亡原因。因此,对CHD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成为各国学者瞩目的课题。近年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几乎贯穿整个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以至斑块破裂的全过程。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近年来克隆的一种多效能前炎性细胞因子,可以影响斑块纤维帽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本文通过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清IL-18水平,以探讨炎症反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活动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血管系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反应是斑块不稳定性及斑块破裂的重要因素,贯穿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发展及破裂的全过程。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一种新型的促炎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炎症反应,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炎症进程的重要因子。本文就IL-18在A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在AS相关疾病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为AS及其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检测指标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和C-反应蛋白(CR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关系。方法检测4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40例稳定性冠心病(SCHD)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IL-18和CRP浓度,比较不同组间IL-18和CRP含量。结果ACS组血清IL-18和CRP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CS组血清IL-18和CRP浓度与SCHD组比较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炎性细胞因子IL-18和CR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白细胞介互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水平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20例;健康对照者20名。所有试验对象当天采集空腹静脉血5ml。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氟伐他汀40mg治疗组(26例)和80mg治疗组(25例),30d时再次采血5ml,测定IL-6、IL-10和MMP-1浓度。结果治疗前AMI、UAP组IL-6和MMP-1显著升高(P〈0.01);两组治疗后IL-6和MMP-1均有明显下降(P〈0.01),但80mg组下降更甚(P〈0.01)。血清IL-6水平与血清MMP-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47,P〈0.01)。IL-10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IL-6、MMP-1在ACS患者中血清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炎症反应、斑块不稳定相关,从而促进了冠心病患者发展为临床上的ACS;IL-10在冠心病患者血清水平中无明显变化;IL-6、MMP-1和IL-10与冠脉病变支数无关;氟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IL-6、MMP-1的水平而发挥抗炎作用,其效用与药物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血清IL-18和CR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炎症反应是冠心病患者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单核一巨嗜细胞的功能状况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炎症物质如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影响斑块纤维帽的稳定性,细胞因子促使肝脏产生急性相反应蛋白,如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bg)等。本文通过测定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IL-18、CRP等指标,以探讨炎症反应与冠心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罗伟程  李禾 《山东医药》2006,46(13):37-38
对4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ACS组)、40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SCHD组)及3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IL-18水平进行测定,结果ACS组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SCHD组和对照组(P均〈0.01),血清IL-18水平显著高于SCHD组和对照组(P均〈0.01);ACS患者血清IL-10与L-18呈显著负相关(P〈0.01)。提示血清IL-10、IL-18与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密切相关,两者共同作用促使ACS发生。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失衡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不明,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失调可能在其中发挥一定作用。目的:研究IBS患者血浆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8、IL-13的表达。方法:选取42例IBS患者和20名对照者,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浆IL-6、IL-18、IL-13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腹泻型IBS组血浆IL-6和IL-18水平、便秘型IBS组血浆IL-18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腹泻型和便秘型IBS组血浆IL-13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感染后IBS(pIBS)组血浆IL-6、IL-1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IBS组和非pIBS组血浆IL-13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IBS患者血浆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感染因素影响了腹泻型IBS血浆细胞因子的变化,促炎细胞因子可作为IBS的潜在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白细胞介素-18:一种预测冠心病新的重要标记物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不仅由血管内皮被动损伤后脂质浸润引起,而且活动性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可能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白细胞介素(IL)-18作为一种促炎症因子在细胞因子网络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乃至破裂的整个过程。1IL-18与冠心病血脂  相似文献   

10.
白细胞介素10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 (AS)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包括炎性细胞浸润 ,大量的炎症因子表达 ,以及各种炎症因子参与调节的细胞增殖、凋亡 ,细胞外基质重排以及血管重塑。除致炎因子外 ,抗炎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0 (IL- 10 )也在 AS斑块中呈现表达拮抗炎性因子的作用 ,成为机体代偿性保护机制之一。1 白细胞介素 10六十年代 ,Mosmann等根据细胞因子的优势分泌效应 ,提出存在二类 T辅助细胞 (TH1和 TH2 )的假说 ,即 TH1细胞分泌 IL - 2 ,IFN-γ,主要诱导巨噬细胞活化和介导迟发型变态反应 ,TH2主要分泌 IL- 4、IL- 5 ,主要介导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1.
炎症是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而继发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含有大量炎症细胞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是引起心血管事件非常重要的原因,活化的白细胞和血管细胞分裂可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IL-6可刺激肝细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IL-1β、TNF-α和IL-10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水平的检测,探讨它们在U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实验组分为UC组(60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IL-1β、TNF-α和IL-10表达水平的检测:应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三者在UC组、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表达水平。结果UC组血清中IL-1β、TNF-α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并与临床上病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UC组血清中IL-10的含量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发病过程中,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TNF-α与抑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不一致,可能存在细胞因子网络的平衡失调。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测定及比较,分析炎症及细胞因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4例(AM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44例(UAP组),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43例(SAP组),无冠心病患者35例(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TNF-α、C反应蛋白(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患者血清IL-6、IL-8、IL-10、TNF-α、CRP和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AMI组患者血清IL-10、TNF-α、CRP、MMP-9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5);UAP组患者血清IL-6、IL-8、IL-10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MMP-9和CRP与IL-6呈正相关(r=0.308,r=0.384,P<0.01)。结论冠心痛与炎性反应密切相关,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程,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升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白细胞介素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对白细胞介素(IL)在溃疡性结肠炎(UC)肠道炎性反应的主要作用有了较为深入地研究,认为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炎性细胞因子IL-1、IL-8、IL-6、TNF-α等在肠道炎症调控中具重要意义。其中炎性抑制因子如IL-1ra、IL-10、IL-4则与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相抗衡。肠道炎症的启动及其慢性化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与炎性因子和抑炎性因子的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5.
龚平 《临床内科杂志》2009,26(9):628-62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脂、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入选者血清Hcy水平;采用酶连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因子水平[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采用酶法测定血浆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进行对比和直线相关分析Hcy和二者的关系。结果ACS组病人Hcy(16.27±5.63)水平与对照组(11.13±2.58)比较P〈0.01;ACS组Hcy水平与IL-6正相关,相关系数r为0.60(P〈0.05),Hcy与血脂无相关性。结论Hcy可能通过促进炎性因子的产生而促进冠心病的发展和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病人炎性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冠心病病人炎性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可能机制。方法观察83例冠心病病人运用丹红注射液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8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TNF-α、IL-8和ICAM-1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有抗炎作用,可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炎症反应,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明,炎症与免疫贯穿动脉粥样硬化全过程,白细胞介素-18(IL-18)是多效能前炎症因子,与斑块脆性有关;金属蛋白酶-1(MMP-1)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相互影响,导致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缺血事件。hs—CRP是最敏感的急性相关蛋白,与IL-18相互作用,加重炎症反应,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我们观察IL-18、MMP-1和hs—CRP水平与急性冠脉病变的关系,旨在为老年人ACS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型性心绞痛(UAP)是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一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是ACS的病理生理基础,炎症贯穿于AS病变发生、发展和恶化的全过程。炎症细胞大量激活、炎症介质释放及水平的增加、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等因素共同参与ACS的发生和发展。心血管疾病标志物种类繁多,C-反应蛋白(CPR)、白细胞介素6(IL-6)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在ACS患者中应用的报道较多,  相似文献   

19.
细胞因子与脑出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脑出血急性期血肿及其周围组织发牛炎症反应并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这些细胞因子在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损伤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IL-1、IL-6和TNF-α具有促进脑水肿和炎症反应作用,1L-10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和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检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8(IL-18)、T细胞亚群(CD4^+、CD8^+)。结果发现重型肝炎患者血清LPS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TNF-α、IL-6、IL-10、IL-12、IL-18水平也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加重者血清LPS水平有显著差异,而TNR-α、IL-6、IL-12、IL-18水平均高于好转后,IL-10水平却在好转后升高。血浆置换后病情好转者血清LPS、IL-12、IL-18水平明显下降,TNF-α水平变化不大,病情加重者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表明重型肝炎患者血清LPS水平与CD4^+/CD8^+值呈负相关。联合检测对了解病情、判断顶后、改进治疗箫略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