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阳主阴从"的文化基因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学说。就阴阳二者的关系而言,中医理论首先非常重视阴阳平衡。《素问.生气通天论》明确指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1]”“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  相似文献   

2.
人体的生命是由于阴阳运动、阴阳气化所产生,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反过来背阳光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凉的,都是阴。对于人体,头为阳,脚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如果阴阳能够平衡,那么人的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人的气色就会非常好。  相似文献   

3.
1、八纲辨证首先当辨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可作为八纲之总纲,用来概括表里、虚实、寒热: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  相似文献   

4.
三故曰阴中有阳,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冲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读平声)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  相似文献   

5.
营卫学说是中医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故有营阴、卫阳之说。从阴阳基本属性分清浊则有"清为阳,浊为阴"。《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言"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疑悖于清阳浊阴、营阴卫阳之说。笔者认为水谷精微化生清浊,二者上注于肺,与自然清气相合为清阳。其气又复分阴阳,清者为清阳之阳气,浊者为清阳之阴津;清者入脉为营气,即营中之阳,浊者散表为卫津,即卫中之阴;清者温煦脏腑,浊者濡养肢末。  相似文献   

6.
“回阳九针穴” (以下简称九针穴),见于明·高武《针灸聚英》,其歌日“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在中医理论中阴阳互根,阴竭则阳亡,阳亡则阴无以化,所以亡阴亡阳互为因果,难以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体内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动态平衡"被破坏所导致,而这与中医"阴阳失衡"疾病观不谋而合。依据中医阴阳理论,在骨重建单元范围内负责骨形成的成骨细胞为阴,负责骨吸收的破骨细胞为阳,成骨细胞(阴)与破骨细胞(阳)之间有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成骨与破骨细胞的阴阳属性阐释在理论上可发展丰富微观中医理论,基础实验方向指导寻找多靶点平衡机制,临床上将平衡阴阳理念贯穿到病因病机分析、理法方药诊疗全过程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脉学渊薮,它在分析脉理、阐述脉法、分类脉象时多征引阴阳,书中述及阴阳脉处颇多。为了解阴阳脉涵义,故结合后世注疏梳理如下:"阳"指阳和之胃气,"阴"指真脏之阴脉;寸脉为阳,尺脉为阴,浮取为阳,沉取为阴;左手为阳,右手为阴;太过为阳,不及为阴;阴阳为脉象分类纲领。《内经》所述阴阳之脉在不同语境中涵义有所不同,后世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脉理及具体情况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9.
赵相雨 《中医研究》2012,25(3):9-12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基础,阴阳的互根、互用、相互维系使脏腑功能得以正常运作,所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无限可分,脏腑功能中即有属阴的一面,也有属阳的一面,然而在论及脾的生理功能时,多论及脾中之阳,而脾中之阴却常被忽视,但脾阴受病者临床确有所遇.本文将脾中之阴的功用、受病后的特征,以及治疗用药方法探讨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0.
简论阴阳属性规定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属性的具体划分,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有明确的论说。其归类原则大抵是:(一)从部位分阴阳。即“天为阳,地为阴”(《阴阳离合论》);“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金匮真言论》);“东南方阳”,“西北方阴”(《阴阳应象大论》)等等。(二)从性质分阴阳。即“水为阴,火为阳”,“日为阳,月为阴”(《阴阳离合论》);“阳为气,阴为味”(《阴阳应象大论》);“藏者为阴,府者为阳”(《金匮真言论》);“阳胜则身热,阴胜则身寒”以及“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应象大论》)等等。(三)从变化特点和趋向分阴  相似文献   

11.
阴阳学说学习的重点:阴阳的概念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对立的有关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两个对立方面。如:火为阳,水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同一人体,体表为阳,体内脏腑为阴;同一脏腑,功能活动为阳,物质基础为阴等。二、阴阳的相对性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阴阳的相对性表现以下三方面: 1、相比较而存在。如:温热寒凉,热与温比较,热为阳,温为阴,但温与凉比较,则温为阳,凉  相似文献   

12.
阴阳思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法。《黄帝内经》将这种思维方法与中医理论结合,形成了中医阴阳思维的理论。中医阴阳思维理论,是基于古代哲学、又有别于古代哲学、且有所发展,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阴阳思维,是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和临床的方法论,因此,对《黄帝内经》阴阳思维的理论渊源、基本法则和思维模式进行较全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阴阳的概念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具有阴阳含义的文字,如“阳日”、“晦月”等。《吕氏春秋.重己》有“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的记载。《说文》曰:“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朝向日光者为阳,背向日光者为阴,这是阴阳的最初始的含义。2阴阳的思维阴阳的思维,即用阴阳来认识自然、解释自然、揭示自然界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规律的思想方法。阴阳思维,孕育于《易经》,始成于孔子所作的《易传》。《易经》中仅一处提及“阴”字。但其中的阴爻(———)和阳爻(——)的关系及其在卦中的演变过程,已深含阴阳的哲学意义。《易.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相射。”具有阴阳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含义。《易.系辞传下》曰:...  相似文献   

13.
天地大道,始于一气。一气太极,混沌无形。一气属性,运动不息。一气运动,升降出入;遂显两极,气分(离)阴阳,代表一气运动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阴阳冲和,负阴抱阳,阴阳和合,化生"新气";呈现出"阴-气-阳"共存的动态变化,构成"阴-气-阳"三元模式,形成稳态,是气(物质)的普遍存在形式。阴阳对冲,阴阳离合,体现阴与阳的对立统一属性,是气化圆通的基础。因为阴阳离合存在,才有"一气-阴阳两仪-阴·气·阳三元模式-气化五象-万物万象"的气化演变。故一气离分为"阴"与"阳";"阴""阳"和合为一气;阴阳离合,一气圆通。  相似文献   

14.
人体的阴阳:人体的阴阳,除上述营、卫、脉象外,较为具体的则是:《金匮真言论》上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  相似文献   

15.
1传统理论对四时阴阳关系的认识 一般认为,一年四季中春夏秋冬和阴阳配属关系为"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种归属关系概源于王冰[1]"春夏为阳,故生长;秋冬为阴,故收藏"的相关论述.在<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也提出:"温暖为阳,寒凉为阴……春夏温暖,秋冬寒凉,故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为阳中之阴,夏为阳中之阳,秋为阴中之阳,冬为阴中之阴"[2].  相似文献   

16.
河图阴阳之理: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此内外阴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河图方形化为圆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乃太极四象也。故河图乃阴阳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阴阳三才之显也。  相似文献   

17.
人们普遍认为阴阳升降的运动形式有阳升阴降,阴升阳降两种,可是阴为什么能升,阳为什么能降呢?通过应用阴阳相对性和阴阳互根互用及阴阳概念的确定性等理论对天降地升、心肾相交、肝升肺降等阴升阳降理论的阐释,认为阴升实为阳升,阳降从本质上讲是阴降,由此认为阴阳升降运动只有阳升阴降一种运动形式。并提倡应严格遵从阴阳属性划分标准,规范中医的基本概念,希望通过对阴升阳降理论的辨识,促进中医理论的发展,进一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8.
<正> 一、以阴阳的概念回答下列问题答:1.就脏腑分阴阳,应是:五脏为阴,六腑为阳。(按脏腑功能特点分) 2.就五脏分阴阳应是:从位置上区分,心、肺位于膈上,上为阳故属阳;肝、脾、肾位于膈下,下为阴故属阴。按五行属性分则心(火)、肝(木)属阳;肺(金)脾(土)、肾(水)属阴。  相似文献   

19.
贾得道 《山西中医》2000,16(1):42-44
3.1.4 阴阳偏胜与五行乘侮3.1.4.1 阴阳偏胜:基本病变中的寒热二证,主要就是阴阳偏胜的结果。但除此以外,还有许多病变与阴阳偏胜有关,如虚证属阴,实证属阳;表证属阳,里证属阴;气证属阳,血证属阴等等。这些病变,虽然不以阴阳偏胜为主,但都具有阴阳偏胜的某些特点或倾向...  相似文献   

20.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一语,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本条是对中医治疗原则的一个高度概括。但是,对文中“治阴“‘治阳”之阴阳,则有不同的解释。有的医家认为“治阴”“治阳”之阴阳,是指“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