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病主要在我国长江流域的省市流行 ,从 6 0年代发现钩体病以来 ,累计发病近 2 4 5 0 0 0 0例 ,病死近 2 5 0 0 0例 ,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 ,危害极大 〔1〕。现使用的钩体浓缩菌苗 ,接种后对控制钩体病流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该苗副反应较大 ,免疫效果不够理想 ,国内外学者均致力于新钩体菌苗研究 〔2 ,3〕。目前 ,我国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已研制出钩体外膜菌苗 ,为了证实钩体外膜菌苗血清学免疫效果 ,由湖北省卫生防疫站牵头组成协作组 ,选择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接种钩体外膜菌苗 ,进行现场观察 ,结果报告如下。1…  相似文献   

2.
我国 6 0年代研制成功的钩端螺旋体全菌体菌苗 (简称菌体苗 ) ,一直沿用至今 ,对控制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流行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菌体苗接种次数多 ,反应较大 ,免疫效果不太理想。为了提高钩体菌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 ,80年代 ,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张锦麟等通过改进制备工艺 ,研制成了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 (简称外膜苗 ) ,通过实验室小量人体试验 ,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在进一步完善各项质控指标和改进生产工艺的同时 ,通过多年努力 ,先后研制成了二型、三型与五型钩体外膜苗。通过 2次小剂量人体接种反应观察 ,证明外膜苗全身和局…  相似文献   

3.
武平县是我省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的老疫区。近年来再度发生较大程度的流行。1987和1988年全县发病率分别为141.90/10万和162.51/10万。经病原和血清学调查证实,当地人群及动物的流行菌株群和血清群已发生较大变动。由于既往使用的菌苗株与近年来的流行株群别不符,1989年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了符合当地流行菌群的丙五价钩体菌苗。为了对这批菌苗接种后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作出评价,我们于1989年5~12月在武平县系统地观察了接种该苗的反应、免疫及流行病学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掌握全区钩体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 ,提高钩体病防制水平 ,控制本病的流行 ,我们开展了钩体病血清学监测调查。现将近 5年的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1996~ 2 0 0 0年全区基层卫生防疫站和医院送检的疑似钩体病患者血清 15 99份。所收集血清的患者近 2年均未注射钩体菌苗者。调查用钩体 15型标准菌种及TR/patocⅠ抗原 ,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血清抗体检测采用显凝试验及TR/patocⅠ抗原玻凝试验 ,试验方法及结果判断参照文献进行〔1〕。结果  ( 1)疑似钩体病患者血清检出情况 :检查疑似钩体病患…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钩端螺旋体菌苗接种率调查和管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以鼠、猪、牛和蛙为主要传染源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简称钩体菌苗)是预防钩体病的有效措施,据我省调查,未接种菌苗者发病率是接种者的5.5倍。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对全省钩体菌苗接种率的检查,现将1991~1996年我省钩体菌苗接种率调查情况总结如下。材料和方法一、钩体菌苗:由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5毫升/支,按规定方法运输、保存和供应。有三种型号:浙甲型(含黄疽出血群和流感伤寒群各50%)、浙乙型(黄疽出血群和波摩那群各50%)和浙丁型(含黄疽出血群和七日热群各50%)。二、苗苗接种对象和时间:近三年年均发病>3例的疫区乡镇、年龄15~50岁的农业人口;每年4月下旬开始,要求在流行高峰前1月即5月底前完成接种。  相似文献   

6.
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流行病学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证实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方法:在湖北省荆州市和石首市现场接种钩端螺旋体外膜菌80000人份,观察48h内体温、局部红肿等副反应和一年内接种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者发病情况,同时设对照组。结果:所有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接种者未见严重副反应和异常反应,仅2例菌苗接种者有低热和局部红肿,48h后消失,安全性良好。接种组发生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病人2例,对照组发生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病人47例,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保护效果95.57%,95%可信限为85.43%-98.20%;对照组发生七日热群钩,端螺旋体病人15例,七日热群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有效率100.00%,95%可信限下限77.08%。结论: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安全性良好,接种与疫区流行菌群一致的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可以取得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7.
洪涝灾区健康人群免疫水平及控制钩体病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洪涝灾区健康人群免疫水平,探讨洪涝灾区控制钩体病流行对策。方法选择湖北省仙桃、宜都市,公安县等钩体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作为调查点,进行血清学等调查。结果近年洪灾频繁发生,钩体病传染源扩散较快,健康人血清隐性感染率较高,公安县以黄疸出血群和流感伤寒群免疫水平较高,仙桃和宜都市以黄疸出血群和波摩那群免疫水平较高,健康人血清钩体IgG显著高于IgG抗体。健康人血清黄胆出血群、波摩那群、流感伤寒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7.61%,13.73%,11.68%,分别低于10年前平均水平20%~54%。结论首次定量调查健康人血清钩端螺旋体IgG和IgM抗体水平,奠定了我省健康人钩端螺旋体免疫水平测定、钩端螺旋体疫苗效果测定和钩端螺旋体病人诊断基础。控制钩体病的流行应采取接种钩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停止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的条件和决策程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钩端螺旋体(钩体)外膜疫苗的免疫效果和保护率比较理想,但经济学研究结果显示其各年龄组的成本效益指标均<1,预防1例病人费用均多于人均疾病的经济负担,成本效果指标均>0,说明钩体外膜疫苗的接种未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免疫预防钩体病需投入额外的卫生资源.从灵敏度分析结果显示,如发病率提高或人均医疗费用增加将使某些成年人的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指标达到或接近正向指标.灵敏度分析结果也提示,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作为主要面向农民的钩体外膜疫苗要想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效果,则必须从进一步提高疫苗质量,延长钩体外膜疫苗的保护期或增加保护型别,同时降低钩体疫苗的价格.另外,疾病预防控制(卫生防疫)机构要有针对性的使用钩体外膜疫苗,如开展对钩体病高发地区成年高危人群的普种及在洪水到来前对所有从事抗洪救灾人员进行预防接种等.  相似文献   

9.
安陆市1983~1989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提示,鼠密度波动在3.9~15.1%之间;鼠带菌率波动在4.9~26.9%之间;人群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在1∶20左右,监测期间连续七年未发生钩端螺旋体病流行.鉴于本地流行菌型单一,只要加强有关流行因素监测,可不必大面积、连年接种钩体菌苗.  相似文献   

10.
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分布广,危害大,且病原复杂,群型繁多,流行受诸多因素影响〔1〕,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近几年来,国内同仁在钩体病流行因素方面作了不少研究,取得一些成果。笔者依据搜集到的资料〔2-5〕,就其流行因素综述如下:影响该病流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了解43年铯体病流行情况和17年监测结果,为预防和治疗钩体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钩体病的发病资料和监测方案,研究传染源贮存宿主的种类与带菌,钩体病发病规律,流行因素与防治对策。结果:全县43年累计发病8286例,年均发病率为88.76/10万,死亡81例,年均病死率0.98%,共出现6个发病高峰,发病高峰为每年9-10月,有明显的地区性,平坝高,丘陵低,青壮年发病最高,男女之比为1.13:1,以农民发病为主占75.72%,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感染方式主要以收割水稻接触疫水而感染,鼠密度7.27%,鼠种群为2目3科9种,已从8种动物中分离出钩体,证明啮齿和食虫动物为“稻田型”钩体的主要传染源,流行菌群有6群,以黄胆出血群为主占93.73%,次为秋季热,七日热群,猪,牛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1.0%和60.0%,经观察本县流行菌群基本稳定,鼠种有变化,黑线姬鼠减少,四川短尾Qu增多。结论:钩体病的发病率与宿主动物数量,带菌率高低,人群免疫水平,接触疫水,水稻收割季节气温,降雨量密切相关,应加强钩体病宿主动物的监测管理,控制传染源,有针对性地对接触疫水的人群接种钩体菌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宜宾市2002-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共报告病例393例,死亡2例,平均发病率为1.52/10万;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8~9月份,男女性别比为2.14∶1,10~35岁组人群为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7.46%。结论宜宾市近5年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自 1960年报告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以来 ,至 2 0 0 0年已累计发病 15万余例 ,病死 2 0 0 0余例。该病地理分布广泛 ,动物宿主多 ,菌型复杂。为了掌握钩体病流行规律 ,控制该病流行 ,我们对影响钩体病发生、流行的若干因素作了调查 ,拟通过对其流行因素的主动监测  相似文献   

14.
接种钩端螺旋体外菌膜苗的人体反应及免疫效果余录根,胡明生,朱风才,张锦麟,秦进才,谢广中,王志高,高吉元于1993年6~10月在江苏省非钩体病流行地区溧水县3所中学,应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钩体膜苗进行了Ⅱ期人体接种反应,血清学效果和一年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15.
2000-2003年福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概况及菌型变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福建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概况及菌型变化,为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各地疫情报告情况选择2个钩体病疫区县,1个一般地区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合近年来我室实验诊断资料,分析我省流行菌群(型)变化规律及存在问题。[结果]福建省近年来钩体主要流行菌群已发生变化,由原来的黄疸出血型、秋季热型、流感伤寒型、七日热型和犬型,更迭为秋季热型、黄疸出血型、波摩那型、赛罗型和流感伤寒型;宿主动物中野鼠钩体抗体检出率高达60%以上,菌型分布较广,其中以爪哇型为主(31.6%),秋季热型次之(10.0%),其余菌型分布较分散;猪的检出率低,其传染源的意义似已降低。临床早期疑似病例尿样的分子学检测有利于钩体病早期诊断。[结论]我省近年来钩体流行菌型已发生变化,应定期对用于我省的多价钩体菌苗进行人群免疫保护效率试验的现场考核,确保菌苗的免疫保护效力,同时推荐使用多价外膜疫苗。  相似文献   

16.
仙居县 1974年报告首例钩端螺旋体病 (以下简称钩体病 ) ,在仙居县曾一度引起暴发和流行 ,进入 90年代以后仙居县钩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1] 。了解和掌握钩体病的流行特征 ,为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本文对仙居县 1991~2 0 0 0年钩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钩体病病例 由仙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情报告系统提供 ,逐个病例进行个案调查 ,血清学抗体测定 ,病例按国家法定传染病标准诊断[2 ] 。人口等基础资料 ,由仙居县统计局提供。2 钩体菌株 来自仙居县 1991~ 2 0 0 0年发病的钩体病人及仙居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似文献   

17.
广西壮族自治区1990~2001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我国钩端螺旋体病 (钩体病 )的重灾区之一 ,为此就广西近 12年来人间钩体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 1990~2 0 0 1年全区累计发病 8381例 ,死亡 4 0 8例 ,病死率为 4 .78% ,年发病率在 0 .2 6 / 10万~ 5 .0 8/ 10万 ,年均发病率为 1.5 5 / 10万。发病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1~ 5月份病例较少 ,6月份病例明显增加 ,7~ 9月份维持在较高水平 ,8月份是发病高峰 ,10月份病例逐渐下降。 7~ 9月份的病例数占全年总病例数的 87.6 0 % ,是钩体病的流行季节。钩体病分布广泛 ,全区 8个地区均有病例报告 ,年均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河池、桂林、南宁、…  相似文献   

18.
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是我国农村常见传染病之一。30多年来,我国广泛使用钩体菌体苗预防接种,对本病的预防和控制起到积极作用。由于菌体苗必须注射2针,且反应和耗资较大,群众难以接受,又增加了基层卫生防病人员的工作量。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张锦麟等曾通过改进制备工艺,研制成了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简称钩体外膜苗),并进行了实验室小量人体试验,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此后该所在完善相应各项质控指标的同时,又进一步对该苗的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及批量生产。在2次小剂量实验室人员Ⅰ期人体观察安全的基础上,经卫生…  相似文献   

19.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我省主要的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虽然我省自采取钩体菌苗接种,加强人群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以后,发病率有明显下降,但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我省钩体病菌群更迭情况,有效控制钩体病流行,2003年浙江省疾控中心对本省钩体病进行监测,现将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钩端螺旋体外膜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我国目前发现有18个血清群75个血清型,31个省份报告有病人或带菌动物,危害较大.数十年来通过钩体全菌体疫苗的应用,对控制该病起到了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至今,我国已研制成功双价及多价钩体外膜疫苗.着重介绍了钩体外膜疫苗外膜抗原的性质及其提纯、免疫原性、疫苗制备、疫苗的反应性、血清学抗体效果和现场流行病学保护效果,还对疫苗大规模预防接种的可行性及其免疫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