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回顾,分析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特点及疗效,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寰枢椎融合或枕颈融合术治疗合并寰枢椎不稳的齿状突游离小骨57例,男34例,女23例。年龄13~71岁,平均37.4岁。有明确外伤病史者41例。55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状。术前ASIA(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脊髓神经功能分级:B级3例,C级33例,D级19例,E级2例。结果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26个月。51例获得骨性融合,6例发生延迟愈合。无因手术操作致椎动脉和脊髓损伤病例。无内固定脱落、断裂、退钉等并发症。所有病例枕颈部症状消失,术后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C级5例,D级35例,E级17例。结论术前认真分析,选择合适的后路融合术式能有效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不稳,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治疗方案及疗效。方法 :2005年4月~2014年2月共手术治疗Ⅱ、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48例,男33例,女15例,年龄21~74岁,平均43.3±29.0岁。新鲜骨折43例,陈旧骨折5例。按Grauer分型:Ⅱa型12例,Ⅱb型13例,Ⅱc型11例,浅Ⅲ型12例。术前均有外伤史,伴有颈部疼痛和活动受限。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牵引后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复位。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年龄、牵引复位情况、骨质情况、全身条件选择手术方式,22例采用前路单枚中空齿状突螺钉固定,其中1例因C6椎体骨折同时行C6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支撑植骨钢板固定。24例采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取髂骨植骨融合,其中1例行一期后路C1/2椎弓根螺钉植骨融合+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钛网置入钢板内固定术,4例因椎动脉骑跨采用枢椎椎板螺钉固定。2例高龄患者因体质差合并骨质疏松,不能耐受全麻手术,行Halo-vest架固定。随访观察患者骨折融合率、颈椎活动度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前路手术患者中2例在术后1周复查CT时发现骨折移位,1例行翻修手术,取出内固定后重新置钉,再次复查CT示骨折复位满意,6个月后骨折愈合;1例改为后路C1/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后4个月植骨融合;2例发生喉上神经损伤,出现饮水呛咳,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后路手术患者1例术中出现椎动脉破裂,置入螺钉后出血停止,未特殊处理;1例枢椎椎弓根螺钉进入椎管,无神经损伤症状,未特殊处理。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脑脊液漏和脊髓损伤。随访12~120个月,平均25±72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前路手术组颈椎屈伸和旋转功能正常,后路手术组颈椎旋转功能有不同程度受限。结论:对于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的患者,根据骨折类型、患者年龄、牵引复位情况、骨质情况、全身条件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个体化后路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个体化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0月~2011年6月治疗的各种原因导致的寰枢椎不稳98例,男57例,女41例。年龄4~71岁,平均37.2岁。其中,先天发育性34例,外伤性5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8例,强直性脊柱炎5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复位内固定、自体髂骨移植植骨融合术,其中,采用双侧寰椎椎板钩及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24例,采用双侧C1/C2关节间隙螺钉及寰椎椎板钩28例,双侧C1/C2关节间隙螺钉加改良Gallie法5例。双侧C1侧块螺钉加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16例,双侧C1侧块螺钉加C2椎板螺钉7例,组合钉棒内固定18例。根据病情、内固定的稳定情况决定术后是否行外固定及制动时间。其中,89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状。治疗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B级12例,C级48例,D级29例,E级9例。 结果 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32个月。所有病例枕颈部症状得到很大改善,91例获得骨性融合,7例发生延迟愈合。术后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B级1例,C级12例,D级32例,E级53例。手术操作无椎动脉及脊髓神经损伤病例。无内固定脱落、断裂、退钉等并发症。结论 完善的术前准备,个体化选择合适的固定融合术式,是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进行回顾总结。[方法]33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经Anderson-D'Alonzo分类Ⅱ型31例,Ⅲ型2例,无Ⅰ型病例。所有患者行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9例同时行Gallie法内固定。[结果]术后进行颈椎正侧位片随访6~52个月(平均7.9个月),32例获牢固骨性愈合,融合率97%。[结论]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与枕颈不稳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与不稳的疗效。方法 自 1992—2 0 0 0年收治 36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与枕颈不稳的患者 ,年龄 12~ 6 1岁 ,平均 38岁 ;病程 1个月~ 8年 ,平均 16个月。 2 2例颅骨牵引复位或基本复位的 ,用 Gallie法寰枢椎固定 ,C1~ 2 髂骨植骨。 9例牵引未复位和 5例枕颈区畸形的 ,用 Ransford环固定 ,枕颈区减压 (C0 ~ C2 )和枕颈植骨融合。结果  1例术后 4天死亡 ,35例随访 3个月~ 4年。寰枢椎固定 2 2例中 2 1例获骨性融合 ,2例复位不满意 ,其中 1例植骨不愈合。Ransford法 13例有 12例骨性融合 ,1例植骨块断裂未愈合 ,但内固定无松动。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颅骨牵引复位的陈旧性寰枢椎脱位 ,Gallie法寰枢椎固定疗满意。 Ransford环固定对枕颈区减压和枕颈融合能提供可靠的固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Periodontoid pseudotumor or pannus is considered to be an inflammatory mass most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Transoral resection of the pannus has been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for patients with associated myelopathy, followed in many instances by posterior stabilization. However, some authors have reported resolution of pannus associated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other forms of chronic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only after posterior stabilization. We report a case of a 69-year-old man who presented with a rapidly progressing myelopathy due to a retro-odontoid mass produced by chronic atlanto-axial instability associated with an occipital assimilation of C1 and tight posterior fossa. An urgent posterior fossa craniectomy followed by occipitocervical fixation was performed. After surgery, the patients clinical condition improved and 1 year after surgery was asymptomatic, walked without any help and had normal strength. Control MR showed complete resolution of the retro-odontoid pannus.  相似文献   

7.
后路多种内固定技术联合应用治疗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后路多种内固定技术联合应用、个体化治疗寰枢椎不稳的适应证、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联合应用多种后路内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19例患者的病历资料, 男7例,女12例;年龄15~57岁,平均(40±13)岁。1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颈部疼痛及颈椎活动受限,5例(26%)颈痛是唯一症状;另14例(74%)伴有脊髓压迫症状和体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和反射亢进。19例中8例(42%)寰齿间距>3 mm,为3~10 mm,平均(6.4±3.0) mm。11例(58%)寰椎爆裂骨折侧块分离距离7~9mm,平均(7.7±0.9)mm。采用颈椎CT评估双侧枢椎椎动脉上方侧弓的高度,其中4例(21%)单侧< 4 mm。采用寰椎侧块螺钉、寰椎椎板钩、枢椎椎弓根螺钉、椎板螺钉或寰枢椎经关节螺钉等多种后路内固定技术联合应用行寰枢椎融合术。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19例患者颈部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14例有颈脊髓损伤症状患者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计算改善率评价患者术后改善情况。通过X线及CT评价内固定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3±4.2)个月。术后所有患者枕颈部疼痛均明显改善,VAS评分术前平均为(4.5±1.54)分,术后3个月为(1.2±0.97)分,末次随访为(0.63±0.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OA评分术前平均为(12.2±1.9)分,术后3个月为(14.5±1.8)分,末次随访为(16.1±1.2)分,JOA改善率平均为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CT检查均显示植骨融合良好。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新发寰枢椎不稳。结论术前对寰枢椎的解剖情况及损伤类型进行全面、准确地评估,根据各种内固定技术的应用指征及术者技术特点,选择个体化的多种后路内固定技术联合应用治疗寰枢椎不稳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8.
退行性颈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应用手术治疗退行性颈椎不稳.观察其疗效,并探讨手术适应证。方法 自1998年4月~2001年4月,对15例影像学上有颈椎不稳、伴体位性症状、经1年以上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非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手术治疗,男6例,女9例;年龄44~65岁.平均55.2岁。病程1.5~4年.平均28个月,体位性症状主要包括:随颈椎屈伸或旋转出现的神经根型、交感型以及椎动脉型颈椎病样症状,所有病例均采取前路颈椎不稳节段融合加铁板内固定术。自体髂骨植骨7例,其中单节段3例;双节段4例,双节段者行开槽植骨。应用椎间融合器(钛网)8例.其中单节段2例,植骨取自异体骨;双节段6例,行开槽植骨.植骨取自椎体切除部分,结果 随访时间8个月~4年,平均25个月。15例患者症状均获明显改善.12例症状完全消失,3例偶有颈背部酸胀感。融合节段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 影像学上出现退行性颈椎不稳同时伴有颈椎体位性症状,且两者可相互解释者.通过行不稳节段的融合术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退行性颈椎不稳有良性转归的可能,因此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后路寰枢椎钉棒系统临时固定治疗新鲜枢椎齿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5年4月行后路寰枢椎钉棒临时固定治疗的43例新鲜枢椎齿突骨折患者(非融合组)的临床资料,其中41例齿突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同时,以相同入选标准选取同期行后路寰枢椎融合固定术治疗的41例患者(融合组)作为对照。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寰枢椎稳定性。术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部僵硬度及患者满意度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非融合组和融合组随访时间分别为(31.3±16.1)个月、(33.6±15.7)个月,2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感染、内固定松动及寰枢椎不稳等情况。非融合组患者术后在VAS评分、NDI、颈部僵硬度及患者满意度方面均优于融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愈合率与骨折愈合时间上2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钉棒临时固定技术既可保留寰枢椎生理功能又能获得良好临床疗效,对于不适合前路齿突螺钉固定的横韧带完整的齿突骨折是一种理想的替代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C1~C2关节间隙螺钉加寰椎椎板钩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2004年10月至2007年2月,采用C1~C2关节间隙螺钉及寰椎椎板钩治疗合并寰枢椎不稳的齿状突游离小骨18例,男7例,女11例。年龄13-69岁,平均35.2岁。其中,有明确外伤病史11例。所有病例均存在枕颈部症状,15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脊髓压迫症状。术前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B级2例;C级7例:D级6例;E级3例。术后定期随访,并对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随访时间6~58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3月所有病例枕颈部症状消失,X线及CT重建提示所有病例均获得良好骨性融合,寰枢椎序列良好,ASIA脊髓神经功能分级:C级4例,D级7例,E级7例。无因手术操作致椎动脉和脊髓损伤病例。无内固定脱落、断裂、退钉、假关节形成或寰枢椎不稳等并发症。结论C1~C2关节间隙螺钉加寰椎椎板钩是治疗齿状突游离小骨合并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陈旧性寰枢不稳的原因和枕颈融合术的疗效。方法 自1985—1988年共施行枕颈融合术治疗陈旧性寰枢不稳10例,其中行寰椎后弓全部切除8例,一侧寰椎后弓切除2例。结果 术后随访13~42个月,参照贾连顺等疗效评定标准,优4例,良3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达70%。结论 ①陈旧性寰枢不稳主要原因是齿突骨折不愈合和寰枢椎旋转脱位与固定;②枕颈融合术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比较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与固定融合术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新鲜齿状突骨折且随访5年以上的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9例,女性14例,年龄18~72岁(42.9±13.7岁)。根据其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行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33例);B组行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受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移位程度、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临床疗效评价指标(VAS评分、NDI、ASIA分级)及手术相关并发症(供骨区疼痛、手术切口及供骨区感染、脑脊液漏等)发生情况。通过末次随访时的颈椎动力位X线片评估寰枢椎稳定性;多平面重建CT观察两组患者寰齿关节及寰枢侧块关节退变、寰枢椎自发融合及B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比较A组寰枢椎自发骨性融合患者与未骨性融合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分型、骨折移位程度、固定方式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NDI,分析A组自发骨性融合的影响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术前VAS评分A组6.5±1.2分,B组6.8±1.3分;NDI A组31.1±3.8分,B组32.5±4.3分;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组1.3±0.8分,B组1.5±0.9分,NDI A组4.2±1.3分,B组4.5±1.9分;术前ASIA分级A组C级1例、D级2例、E级30例,B组C级2例、D级3例、E级25例;末次随访时A组D级1例、E级32例,B组D级2例、E级28例。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NDI较术前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与术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间点组间比较VAS评分、NDI、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患者(P<0.05)。A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1%(3/33),B组为30%(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均无寰枢椎不稳。两组寰齿及寰枢关节退变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寰枢椎自发纤维融合7例(21.2%),骨性融合23例(69.7%),B组寰枢椎骨性融合(自发融合及植骨融合)30例(100.0%);两组骨性融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自发骨性融合患者平均随访时间长于未自发骨性融合患者(P<0.05),伴骨折明显移位(>2mm)占比高于未自发融合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8% vs 10%,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固定非融合术与固定融合术治疗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均可获得满意疗效,固定非融合术较固定融合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后路固定非融合术后的寰枢椎自发融合是维持寰枢椎稳定性和患者远期疗效的关键因素。骨折移位程度是术后寰枢椎自发骨性融合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寰枢关节不稳患者行前路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无脊髓、椎动脉和食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23例获4~45个月随访(平均18.4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寰枢关节稳定性良好,21例寰枢关节螺钉位置满意,17例获得植骨融合。结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是治疗寰枢关节不稳的有效方法,能使寰枢关节即刻稳定性获得良好恢复,同时达到植骨融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陈旧性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陈旧性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1987年6月 ̄1998年3月共收治陈旧性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65例,男47例,女18例;年龄15 ̄58岁,平均37岁。病程3周 ̄14个月,平均3.5个月。根据JOA评分标准,32例脊髓受压者中,轻度脊髓损伤者26例(JOA评分≥10分),重度脊髓损伤者6例(JOA评分〈10分)。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以改善〉50%为优  相似文献   

15.
王春丽  梅伟  王庆德 《中国骨伤》2010,23(4):275-277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9~72岁,平均41.7岁。其中齿状突陈旧性骨折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齿状突发育畸形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高位颈脊髓病症状体征,影像学显示寰枢椎不稳,术前JOA评分6~11分,平均7.4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40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植骨达到骨性融合,复位无丢失,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脊髓功能明显改善者10例,略有改善者4例,无变化者1例;术后JOA评分13~17分,平均15.6分。结论:寰枢椎钉板内固定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可保障寰枢椎稳定,促进寰枢关节融合,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Apofix椎板钩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评价Apofix椎板钩治疗创伤怀寰枢椎不稳的效果。方法 对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行C1-2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包括齿状突骨折5例,其中1例伴横韧带断裂。结果 术后随访3 ̄11个月,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5例获骨性愈合。结论寰枢椎后路融合,Apofix椎板钩内固定术适于治疗创伤笥寰枢椎不稳;解剖复侠是手术成功的主要。  相似文献   

17.
小儿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索一套手术治疗小儿寰枢帷不稳的方法。方法 对31例15岁以下的寰枢椎不稳的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先借助头环背心(halo-vest)使寰椎复位并获得稳定。对17例患儿施行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的寰枢椎后路融合术,3例行寰椎后弓切除枕颈融合术,5例行枕骨大孔开大枕颈融合术,6例单纯行枕颈融合术。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植骨融合。头环背心平均固定时间:枕颈融合术者94.3d,寰枢椎融合术者68.5d。有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Goel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64例寰枢椎不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2例采用Goel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治疗(A组),另32例采用单纯Goel技术治疗(B组)。术后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估植骨融合情况,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并发症、内固定失败率、骨融合率、寰齿前间距(ADI)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 12个月,骨融合率为100%。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显著改善,未见明显并发症,无内固定失败病例。2组患者术后6、12个月ADI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Goel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与单纯Goel技术相当,不增加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还可减少自体骨植骨量,增加植骨面积,可以作为治疗寰枢椎不稳的补充技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侧块固定治疗寰枢不稳或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5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31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8例;年龄17~67岁,平均43.5岁.寰枢椎不稳或脱位原因有:齿状突陈旧性骨折17例,游离齿状突8例,齿状突骨折4例,横韧带断裂1例,类风湿关节炎1例.31例患者均有枕颈痛表现,28例有颈椎活动受限,19例有不同程度颈髓受压症状和体征.所有病例均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对手术前后有关临床疗效指标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评价及统计学分析.结果 3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2.5 h,平均出血量300 ml.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7个月,平均13个月.1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通过调整抗菌素和切口换药2周后得到控制;1例患者术后第5天出现肺动脉栓塞(经肺动脉造影证实),经抗凝等治疗2个月后康复.术中无椎动脉损伤,术后无C_2神经分布区疼痛或麻木病例.31例患者术前存在的枕颈部疼痛均减轻.19例颈脊髓损伤症患者末次随访脊髓功能JOA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提高(P<0.01).31例末次随访动态X线片未见寰枢椎移位,无内固定物断裂或松动;CT三维重建有2例患者寰枢椎后弓间骨小梁连续性中断.总融合率达93.6%.结论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侧块固定具有直视下置钉、术中复位、良好的三维短节段固定等优势,是良好的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Magerl技术)加植骨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定的生物力学特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生物力学研究:取新鲜冰冻尸体标本30具,随机分成5组:完整标本组、寰枢椎不稳实验模型组、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组及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Brooks钢丝固定组,每组各6具.标本施加±1.5N·m纯力偶矩作为加载的最大力矩,模仿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轴向旋转6种生理性运动,测量各种生理性运动的活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值.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组间差异.临床研究:2000年2月至2005年1月应用寰枢椎经关节螺钉(Magerl技术)固定、C1.2棘突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17~62岁,平均38.6岁;先天性畸形致脱位3例,外伤性脱位20例.所有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评估颈椎稳定性和植骨融合率.结果 标本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表明:屈伸稳定性、侧弯稳定性和轴向稳定性均为寰枢椎经关节螺钉联合Brooks钢丝固定组>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组>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寰枢椎完整标本组>寰枢椎不稳模型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研究表明:23例共放置经关节螺钉46枚;无一例发生椎动脉损伤、脊髓损伤或舌下神经麻痹等并发症.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36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中2例患者主诉旋转活动部分受限;影像学检查提示所有患者植骨全部融合.结论 单纯的Magerl螺钉固定失稳的寰枢关节具有足够坚固的生物力学性能,临床上结合棘突间植骨可达到满意的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