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蔡斌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31-33
目的 分析显微外科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VC)的临床效果。方法 96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作为试验对象,采用双盲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8例。试验组给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时间、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治疗前后精液质量。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42%,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92%;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精子密度、精子数量、精子活率及(a+b)级精子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精子密度、精子数量、精子活率及(a+b)级精子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低于对照组的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42.86±16.36)h、排气时间(23.58±9.85)h、住院天数(6.25±2.42)d均短于对照组的(50.55±20.54)h、(39.78±11.47)h、(7.69±3.47)d,住院费用(3145.22±504.78)元少于对照组的(3758.44±845.26)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给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具有显著优势,可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可积极改善精液质量与精索静脉曲张手术指标,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与采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显微外科辅助下精索内静脉显微结扎手术治疗复发性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复发性精索静脉曲张病例均行显微外科精索内静脉结扎术,手术时间60~100 min,平均(70-28) min.所有患者术后3、6及12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复查精液.结果 患者精子数量、活力及浓度均优于术前.术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均未发现阴囊血肿、鞘膜积液、精索静脉曲张复发及睾丸萎缩.结论 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传统手术后复发性精索静脉曲张症,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环压迫试验在精索静脉曲张时的诊断意义及在决定术式上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41 2例患者的治疗情况,根据是否以内环压迫试验的结果来决定术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统计手术效果和术后复发情况.结果试验组在手术无效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但远期复发率两者差别不大.结论内环压迫试验可以作为决定精索静脉曲张手术方式的简单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分析显微外科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VC)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到2018年2月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行显微外科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精索静脉结扎术治疗的VC病人61例,其中显微镜组21例,腹腔镜组40例。分析病人在术后精液改善情况、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和复发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 显微外科手术在精子密度[(25.990±1.744)×106/mL比(21.338±4.230)×106/mL]、前向运动精子比例[(37.919±5.665)%比(33.868±6.011)%]和降低的畸形率[(28.532±5.131) %比(22.372±4.286) %]改善幅度要高于腹腔镜手术(P<0.05),手术时间[(142.857±41.339)h比(48.725±24.930)h]长于腹腔镜手术(P<0.001),但术后排气时间[(23.952±9.897)h比(39.325±21.850)h]明显较短且并发症[(4.76%)比(32.50%)]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而两组病人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复发情况方面相似(P>0.05)。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对病人的精液质量改善情况及术后恢复方面要优于腹腔镜手术。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 探讨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精索静脉曲张临床应用与价值.方法 将60例VC的患者分为VC组,60例健康体检患者为对照组,对其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分析.结果 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在平静呼吸及Valsalva试验时精索静脉的DV、TR、Vmax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性,精索静脉曲张分型Ⅰ型21例占35%,Ⅱ型32例占53.3%,Ⅲ型7例占11.7%.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提供精索静脉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可作为精索静脉曲张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订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150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传统开放式手术方法)、观察组75例(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术后附睾炎、阴囊水肿、睾丸鞘膜积液、腹股沟区疼痛的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附睾炎1例(1.3%)、阴囊水肿0例(0.0%)、睾丸鞘膜积液0例(0.0%)、腹股沟区疼痛2例(2.7%)、住院时间(5.0±0.5)d,对照组分别为5例(6.7%)、3例(4.0%)、2例(2.7%)、6例(8.0%)、(10.0±1.2)d,两组术后总并发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68,P〈0.01)。两组住院天数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3,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0.
精索静脉曲张是指阴囊里连接睾丸的精索静脉发生伸长、迂回和曲折,继而引起一系列症状的疾病。早在14世纪,国外有位著名的医生。安布洛伊斯·柏里,就很形象地描述本病为“一组充满‘优郁之血’的血管”。19世纪英国学者柏菲尔特首次提出本病可引起男子不育,从此本病格外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分析4例P1P2段大脑后动脉瘤手术,探讨P1P2段大脑后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组4例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Hunt-HessⅠ-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1例。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行头颅MRA检查,后进一步DSA检查明确。手术采用翼点入路。结果4例患者均成功夹闭动脉瘤。术后影像学复查显示动脉瘤消失,无脑缺血表现。1例有动眼神经麻痹。随访2—12个月,恢复良好3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P1P2段大脑后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显微外科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994年1月至2002年12月显微手术治疗的68例椎管内神经鞘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患者中发现肿瘤73个,手术切除69个。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者62例,占91.2%,部分改善4例,占5.9%,无改善或症状加重2例,占2.9%,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月~5年,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术前进行MR检查,术中根据多个体表标志反复核对后放置标记物进行X线准确定位,微侵袭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海绵窦(Cavemous sinus,CS)三角的显微解剖结构,为CS区病变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15例成人头部标本,在显微镜下对CS区有关三角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CS上壁内有前内侧三角、内侧三角、颈动脉三角和动眼三角;外壁内及其附近有旁内侧三角、Parkinson三角、Mullan三角、外侧三角、Glasscock三角和Kawase三角;后壁上有下外侧三角和下内侧三角。结论 CS三角为其病变直接手术提供既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又能进入CS内的安全手术入路,CS各三角可相互配合处理其内病变最常用的是内侧三角和Parkinson三角。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以不同方式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手指皮肤软组织脱套伤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神经原位再植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脱套伤19例、应用踇甲皮瓣I期修复拇指脱套伤2例、应用第二趾甲皮瓣I期修复示、中指脱套伤3例。结果术后16例原位再植病例,2例踇甲皮瓣修复病例及3例第二趾甲皮瓣修复病例全部成活;2原位再植病例有小部分坏死,1例原位再植病例完全坏死。成活例病例中22例随访3个月~2年,伤指外形好,血供充分,皮肤质地柔软,伤指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不同方式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手指皮肤软组织脱套伤,可最大限度恢复伤指的外形与功能,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与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研究颅内动脉瘤两种手术方法直接手术夹闭与介入治疗的优缺点。方法 2 16例颅内动脉瘤行手术治疗 ,其中 171例行了显微手术动脉瘤夹闭术 ,4 5例行了介入GDC栓塞术 ;对比研究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住院天数、费用等。结果 手术夹闭与介入治疗在治愈率、好转率及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异 (χ2 =0 0 7,0 11,0 97;P均 >0 0 5 ) ,住院天数介入治疗明显少于手术治疗 (t=14 5 7,P <0 0 5 ) ,介入治疗费用明显高于手术治疗 ,两者差异显著 (t=2 6 1 81,P <0 0 1)。结论 显微手术夹闭与介入治疗均是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两种手术治疗效果相近 ,介入治疗住院时间短但费用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1997~2009年,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176例197条神经,方法包括神经外膜缝合术、神经束膜缝合术、神经松解术及神经移植术.结果 术后经3~60个月随访,根据BMRC感觉、运动评价标准,其中疗效为优者84条,良者77条,优良率达81.73%.伤后24 h内修复者的优良率为93.52%,优于3个月内修复者.3个月内修复者优良率为79.31%,优于6个月后修复者.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早期修复和显微镜下神经断端的精确对合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P1、P2段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大脑后动脉P1、P2段动脉瘤手术治疗资料。本组8例为破裂动脉瘤,头颅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可在脑干旁、鞍上池或颞叶内侧血肿块。2例为未破裂动脉瘤,表现为环池内占位性病变。入院时患者Hunt-Hess分级:Ⅰ-Ⅱ级3例,Ⅲ级6例,Ⅳ级1例。脑血管造影提示大脑后动脉P1、P2段动脉瘤,P1段和P1、P2交界处动脉瘤采用翼点入路,P2段动脉瘤采用颞下入路。结果 8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行血管塑形动脉瘤夹闭术,术后CT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无脑缺血表现。3例有动眼神经麻痹,1例短暂同向偏盲,6个月后完全恢复。随访6个月-3年,恢复良好9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手术难度大,选择正确的入路、掌握后循环的显微解剖和显微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防止涉及颞区的颅底手术损伤面神经颞支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20侧,应用颞下-耳前-颞下窝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手术入路,解剖观察面神经颞支的分支数目、走行层次,测量颞支与所选标志点的关系。结果①面神经颞支越过颧弓时分为2~4支,其中85%为3支。②颞支距耳屏尖距离:最后支16.32±2.43mm,最前支31.30±2.64mm。③在颧弓上面神经颞支走行于颞浅筋膜深面。结论面神经颞支在耳屏尖前颧弓表面16.32~31.30 mm范围内较集中,相关手术应避免损伤。在颞深筋膜深层与颞肌之间分离颞肌可保护面神经颞支免受损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