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及CT表现,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同时有CT扫描6例。分析X线和CT对瘤巢及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 X线和CT检查分别有13例和6例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小于2cm瘤巢,周围可有程度不一的骨质硬化、骨膜反应、软组织肿胀,X线和C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5%和100%。结论 大多数骨样骨瘤有X线特征表现,通过X线检查可得到诊断,CT对瘤巢定位更准确对提高本病诊断准确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数字化X线(DR)、单层螺旋CT(SCT)、多层螺旋CT(MSCT)和MRI在诊断骨样骨瘤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19例,均行DR及CT检查,8例同时行MRI检查。DR检查后行图像后处理,10例行SCT横断位扫描,9例行MSCT各向同性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分析DR、SCT、MSCT和MRI对瘤巢和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19例DR检查图像处理前显示瘤巢6例,图像处理后显示瘤巢12例,19例CT检查均清楚显示瘤巢。8例MR检查直接判断出瘤巢4例,2例结合DR或CT做出正确诊断,另2例误诊。10例SCT检查显示瘤巢中心钙化6例,9例MSCT检查显示瘤巢中心钙化8例。8例MRI检查均可见瘤巢周围的软组织及骨髓水肿。结论瘤巢是确诊骨样骨瘤的关键;DR是诊断骨样骨瘤的基本方法,DR图像后处理有利于瘤巢的显示;CT是显示瘤巢的最佳方法;MSCT对瘤巢及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优于SCT;MRI能敏感地显示瘤巢周围骨髓及软组织的炎性水肿,但单凭MRI可能造成误诊,结合DR或CT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表现.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5例,其中男4例,女1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的表现及其对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 5例X线平片4例显示瘤巢,2例有软组织肿胀,1例误诊为骨巨细胞瘤.结论 瘤巢是确诊骨样骨瘤的关键,X线平片是诊断骨样骨瘤的重要的检查方法,但不典型的病灶可能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影像学中的X线、CT及MRI在诊断膝关节滑膜软骨瘤中的作用。方法对本院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膝关节滑膜软骨瘤的2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25例病例中行X线平片检查的为25例,行CT检查的有20例,行MRI检查的有15例。结果行X线平片检查的25例患者中诊断阳性者19例,行CT检查的20例患者中诊断阳性者为19例,行MRI检查的15例患者中诊断阳性者为12例,检出率分别为76%、95%和80%,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平片检查显示阳性者关节内以及关节周围可见卵圆或圆形的结节状的骨化或钙化影,CT和MRI检查显示阳性者可见骨化或钙化影,但是在清晰度和数量上要优于X线平片检查。结论 X线、CT及MRI均可诊断膝关节滑膜软骨瘤,CT的检出率较高,诊断效果也较好;临床诊断时可将更廉价X线平片检查作为膝关节滑膜软骨瘤患者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常见部位骨软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非常见部位骨软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14例中病灶位于颈椎5例,跟骨3例,耻骨和顶骨各2例,肩胛骨、蝶骨各1例。行X线平片检查14例,CT平扫10例,MRI平扫及增强检查6例。结果所研究病例病变骨均表现出典型的软骨帽,10例可见瘤体骨皮质和骨小梁与患骨相连续,4例可见病灶内有斑点状或片状钙化,5例MRI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改变。结论非常见部位骨软骨瘤较少见,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和多样性,综合运用平片、CT和MRI 3种检查方法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X线、C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骨肿瘤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华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2):262-263
目的评价X线、CT、核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骨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42例骨肿瘤患者均行X线检查,CT检查39例,MRI检查12例,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比较三种影像学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42例中良性骨肿瘤11例(骨巨细胞瘤6例,骨软骨瘤5例),恶性骨肿瘤18例(骨肉瘤14例,软骨肉瘤4例),骨转移瘤13例。X线、CT和MRI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6.2%、92.3%和100.0%。结论三种影像学检查均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骨肿瘤,为临床提供可靠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临床确诊率。方法:收集2005年2月~2009年3月经X线平片诊断为骨巨细胞瘤17例患者X线平片、CT片、MRI片,并与病理结果结合分析。结果:本组17例骨巨细胞瘤患者中囊性型6例,溶骨型9例,恶性2例;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的2例,复发3例。X线及CT扫描均见骨端偏心膨胀性改变,无钙化,无硬化,部分病例可见粗大骨嵴,MRI在显示病灶范围、病灶与周围组织关系、周围结构受累情况及部分细节的表现上明显优势于其他影像手段。结论:X线平片结合CT、MRI对骨巨细胞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MRI诊断骨软骨瘤恶变的价值,探讨该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技术路线。方法从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恶变者,回顾性观察其MRI检查表现,并与临床、X线作比对。结果X线能确定1例,怀疑1例;MRI扫描能确定4例,怀疑1例。结论MRI对于诊断此疾病有良好的价值,远远高于临床和X线的判定。X线检查可作为筛查或复查的检查手段。青春期后,临床表现为疼痛、骨软骨瘤进行性增大、骨软骨瘤邻近出见表皮溃破或静脉曲张、体检发现肿块固定且边缘不规则的患者,应及时行MRI检查。如MR!检查仅发现骨软骨瘤钙化灶内有部分为软组织替代,应注意恶变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1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7例行螺旋CT检查,15例行MR检查。结果原发性ABC共20例,继发性ABC1例,均发生于长管状骨。21例X线均表现为囊状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9例病灶内见骨性分隔,18例有硬化边;17例行CT平扫,13例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小骨嵴、骨包壳中断情况,11例显示病灶内液-液平面,硬化边显示明显;15例行MRI检查,13例骨质膨胀,11例显示囊腔及液-液平面,囊腔周围间隔呈长T1、短T2信号。结论 CT及MRI、特别是MRI对ABC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ABC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2005—2007年4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摄X线平片和cT平扫,9例行MRI检查。结果45例ABC发生于长骨37例,占82.2%;发生于骨盆8例,占17.8%。伴有骨巨细胞瘤和骨纤维结构不良各l例。结论正确认识ABC发病机理及病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X线、CT和MRI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是正确诊断ABC,避免误诊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并对比X线及CT在诊断单发性骨软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病理结果和手术情况作为参照,选取我院于2011年8月至2014年7月所收治的36例单发性骨软骨瘤患者,基于检查方式的不同,将36例患者划分为对照组(X线检查组)和观察组(CT检查组),两组病例分别为18例,对比分析两组诊断情况。结果两组在单发性骨软骨瘤的临床诊断上,所获诊断结果均比较合理且诊断率也比较高,二者所存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但是X线检查不可进行肿瘤软骨帽和周围软组织病变的诊断。在检查诊断费用上,对照组所用费用明显要比观察组少,二者所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在单发性骨软骨瘤的临床检查和诊断中,X线和CT检查各有优势,在临床实践中联合应用X线检查和CT检查,可获得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显像在下肢骨痛全身骨显像阳性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骨痛患者常规行核素骨显像,结合病史、MRI、CT、X线、骨穿刺等检查结果综合分析。结果 26例患者中有11例为良性病变,15为恶性病变。良性率为42.3%,恶性率57.6%。引起骨痛的良性疾病主要有骨样骨瘤、骨软骨瘤、慢性骨髓炎、类风关、结核、退行性病等,恶性疾病有肿瘤骨转移、骨肉瘤、软骨肉瘤。且骨转移瘤患者所占比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转移瘤患者存在多发病灶例数明显高于其他疾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痛骨显像阳性能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和资料,尤其是骨显像阳性且伴多发病灶者,应高度怀疑骨转移瘤。  相似文献   

13.
骨样骨瘤是一较少见的良性肿瘤。本文通过对 10例骨样骨瘤病人的X线表现的分析 ,总结X线特征 ,分析其与骨软骨瘤、骨皮质局限性脓肿、骨结核、成骨细胞瘤等的鉴别诊断依据 ,并对骨样骨瘤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略加叙述。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 10例病人中 ,男 8例 ,女 2例 ,其中 ,1~ 2 0岁 3例 ,2 0~ 35岁 7例 ;皮质型 6例 ,髓质型 2例 ,中心型和骨膜型各 1例。1.2 X线诊断 ①骨样骨瘤表现为直径不超过 2cm的透亮瘤巢和其周围的骨质硬化。皮质型瘤巢位于硬化区中心或偏外 ;髓质性位于松质骨内 ;中心型位于髓腔内 ;骨膜型则…  相似文献   

14.
孙强 《中国医药指南》2013,(12):102-103
目的提高肾癌合并瘤栓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对16例肾癌合并瘤栓患者的超声、CT、MRI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平扫加强化检查诊断阳性率75.00%,超声检查诊断阳性率56.25%,MRI检查提示确切瘤栓者15例,诊断阳性率93.75%。结论超声、CT及MRI诊断肾癌合并瘤栓各有优势与不足,MRI诊断阳性率最高,为肾癌合并瘤栓的影像学检查金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股骨疲劳性骨折的特点,对比采用CT、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价值以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80例疑似股骨疲劳性骨折患者,均进行MRI、CT检查。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MRI、CT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析MRI、CT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以关节镜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 80例疑似股骨疲劳性骨折患者中,阳性40例,阴性40例。MRI检查诊断阳性41例,阴性39例;CT检查诊断阳性42例,阴性38例。MRI诊断的准确率91.25%、灵敏度92.50%、特异度90.00%、阳性预测值90.24%、阴性预测值92.31%均高于CT诊断的47.50%、50.00%、45.00%、47.62%、47.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特点:CT检查:有明显的层状骨膜增生/花边样骨膜增生,部分患者可见骨折线、骨痂形成、不同程度髓腔密度增高。MRI检查:有低信号骨折线,呈现出不等线/片状特征,部分患者有节腔内积液,部分患者呈现出清晰骨折线,低信号T2WI,部分患者呈软组织/骨挫伤水肿,软组织高信号T2WI,骨挫伤低信号T1WI...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原因所致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X线与MRI在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影像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1例经X线和MRI检查诊断为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进行综合性分析,对X线MRI影像学表现以及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相对照。结果71例患者中,有44例结合患者主要症状与体征,经X线平片确诊,其诊断符合率达61.2%,而27例X线平片阴性且又可疑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征象的患者进一步行MRI影像学诊断与临床诊断均相符合,其诊断率达100%。在71例患者的病因分析诊断中,股骨颈骨折引起血供障碍的占40.85%,酒精中毒占26.68%,无骨折的髋关节创伤占7.04%,减压病占9.86%,其他原因占15.49%。X线对中、重度病例诊断具重要意义。结论MRI分辨诊断率高,是一种有效的非创伤性的早期诊断方法,弥补了X线、CT对早期病例检查不敏感的缺陷,同时能清晰的诊断和提供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期,为选择治疗手段提供了可靠依据,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PBMFH)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原发性BMFH的X线片、CT、MRI表现,总结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7例BMFH中,位于长骨4例,扁骨及不规则骨3例,X线、CT表现为溶骨性骨破坏,其中5例呈地图样、虫蚀样,2例呈无结构的溶骨性破坏,5例骨皮质中断,4例骨髓内软组织肿块,纵径大于横径,密度与周围肌肉相仿,髓外软组织肿块,范围大于溶骨病变,软组织块内均未见钙化,2例骨鞘完整,5例不完整。MRI表现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的骨质破坏区,其软组织肿块T1呈稍低信号,T2呈不均匀高信号影,压脂序列呈高信号影,周围大片状软组织水肿。结论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X线、CT和MRI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若中年人出现单发长骨骨内不规则骨质破坏且软组织肿块大于骨质破坏区,骨膜反应不明显但大范围水肿时应考虑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可能。  相似文献   

18.
骨转移瘤X线和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彩建  王宁  陈子敏 《河北医药》2012,34(12):1796-1797
目的 观察分析骨转移瘤采取X线和CT诊断的方法,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骨转移瘤48例,均采取X线和CT进行诊断,观察分析其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原发肿瘤为肺癌的骨转移率最高,其次为乳腺癌,鼻咽癌是第三位,明显高于其它原发肿瘤的转移率(P<0.05).X线诊断发现骨破坏27例,诊断率56.3%;CT诊断发现均有骨破坏,诊断率为100%,两种诊断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转移瘤采取X线和CT诊断的方法 均对其有重要诊断意义,应根据临床症状合理选择检查方式,对于合并软组织肿块或出现病理性骨折的患者建议使用X线检查,对于已明确原发瘤的患者建议使用CT检查,对于疑似骨转移瘤,临床诊断不明的患者建议联合X线、CT或MR检查确诊,结合各项检查的优势,尽可能降低漏诊率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并比较螺旋CT与胸部X线检查诊断小儿气管异物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经临床纤维支气管镜确诊为气管异物患儿135例螺旋CT及胸部X线影像学资料,比较患儿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临床诊断符合率。结果螺旋CT组患者中诊断与纤维支气管镜符合135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100.0%,其中直接提示气管异物126例,占总数93.3%,间接提示气管异物9例,占总数6.7%;胸部X线组患者中诊断与纤维支气管镜符合112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83.0%,其中直接提示气管异物41例,占总数30.4%,间接提示气管异物71例,占总数52.6%;螺旋CT组患者小儿支气管异物临床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胸部X线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胸部X线相比,螺旋CT诊断小儿气管异物临床符合率高,可作为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孔飞 《中国医药指南》2013,(13):554-555
目的通过对76例患者临床X线、CT及MRI表现的研究,探讨X线、CT及MRI对髌骨软化症的诊断意义。方法对76例怀疑髌骨软化症患者行膝关节正侧位检查及膝关节CT、X线、MRI检查,对比分析X线、CT及MRI检查结果。结果关节镜分级诊断和X线、MRI成像效果进行比较。其中有一级15例表现为关节软骨软化,CT检查呈阴性,MRI信号强度变化9例;其中二级13例患者表现为疱样肿胀,通过CT检查,其中2例关节间隙扩大,11例患者MRI信号异常;三级21例表现为软骨表面不规则局部变薄,其中4例在CT检查中关节间隙的宽度不一致、3例患者髌骨外移,MRI显示20例局部软骨变薄,关节腔积液,关节间隙变化;四级17例表现软骨溃疡及骨外露,软骨下骨囊性变的CT检查15例,MRI显示17例病变的骨外露,兼并和关节腔积液。结论髌骨软化症晚期多数利用X射线和CT发现,但对病状早期发现并不明显,而MRI比X线或CT对髌骨软化症的早期发现和临床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对有修复能力的髌骨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更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