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急性多发性与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差异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acute multiple lacunar infarction, AMLI)与急性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acute single lacunar infarction,ASLI)危险因素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AMLI患者(AMLI组,62例)与ASLI患者(ASLI组,237例)的危险因素差异,并对有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AMLI组中有心房颤动及重度颈内动脉狭窄2项危险因素的例数明显多于ASLI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2项危险因素与AMLI均呈正相关而与ASLI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重度颈内动脉狭窄和心房颤动与AMLI有关,提示这2项危险因素在AMLI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进展性脑梗死住院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40例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及血管狭窄的例数明显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及脑血管狭窄可能与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病情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潮州医院收治的18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3组,A组为单纯2型糖尿病(104例),B 组为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59例),C 组为2型糖尿病伴发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22例)。对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内膜厚度(CIMT)、尿微量白蛋白(MA)、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重度颈动脉狭窄以及高血压病史是2型糖尿病伴发单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总胆固醇(TC)、CIMT、MA、CRP、HbA1c、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重度颈动脉狭窄及高血压病史是2型糖尿病伴发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单发性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危险因素不太一致,应根据各自的危险因素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导致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110例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及凝血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液黏稠度、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血糖、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显著高于非进展性脑梗死组(P<0.01,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黏稠度、三酰甘油、胆固醇、血糖及纤维蛋白原是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陈玉  李递通 《临床医学》2011,31(10):13-15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了4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压、体温、白细胞计数、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尿酸、C-反应蛋白、颈部血管B超检查结果,并与40例完全型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存在感染、收缩压偏低、糖尿病、高血糖、高血脂、高纤维蛋白原、颈部血管狭窄明显、不稳定斑块出现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血糖升高、急性期收缩压降低、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及颈部血管狭窄、不稳定斑块形成与进展性脑梗死关系密切,应作为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统计40例完全性脑梗死(A组)和40例进展性脑梗死(B组)的危险因素,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年龄、糖尿病和冠心病等危险因素在2组病例中无显著性差异;B组患者入院时血压大于23.94/11.97kPa和入院后72h的血压大于21.28/11.97kPa的例数较A组多,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者较A组多,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B组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或其它感染者较A组多,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除了年龄、糖尿病、冠心病等,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的血压大于23.94/11.97kPa、入院后72h的血压大于160/90mmHg以及合并肺部感染或其它感染是其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CI)是由颅内动脉血流异常引起的一类组织缺血性病变,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临床上一类危害性较大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起病快速、进展迅猛、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特点,中国人群的CI发病率近年来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与CI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的种类较多,主要包括LDL-C水平偏高、颈动脉斑块或狭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等[1]。CI 患者的典型临床症状为脑组织缺血导致的中枢神经功能损害,对患者机体的各项功能都造成严重的损害,同时患者还可并发感染、心脏不良事件、应激性溃疡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出现心源性猝死,即使是经过有效临床救治的患者,也可出现梗死复发、梗死后出血等不良结局[2],给患者、家属乃至整个社会都带了沉重的负担。进展性脑梗死(PCI )是指在CI发病后6 h~1周内,患者的神经损害症状在医疗干预的情况下仍然呈现进行性加重的临床过程。PCI是一类难治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要显著高于一般的CI患者,其病例数量约占CI总病例数的30%[3],已成为广受关注的临床问题。本研究针对PCI 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进展性脑梗死与完全性脑梗死两组患者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血压、血糖、纤维蛋白原等相关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血管狭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管狭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感染、发热、水电解质紊乱也是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静止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以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静止性脑梗死患者6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采用资料TOAST分型分析针临床特征,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大动脉病变48例,其中既往静止性脑梗死32例(66.67%);小血管病变12例,其中既往静止性脑梗死10例(8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血管病变中,静止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较高,且静止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其中高血压、脑白质病变是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静息性脑梗死(SBI)的危险因素及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SBI患者(A组)44例及第1次缺血性卒中患者(B组)70例,B组中经头颅DWI成像发现只有急性期梗死病灶的,设为纯缺血性卒中(B1亚组)19例,合并有SBI(多为陈旧性腔梗)的为B2亚组51例。收集2组的病历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A组及B2亚组患者年龄大于B1亚组(均P0.05)。SBI患者MRI影像上表现为腔隙性梗死灶和小梗死灶,多分布在双侧额顶叶、基底核区及侧脑室旁。结论:年龄可能是SB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重度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死(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TCI)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26例重度颅脑损伤及合并伤患者就发生TCI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继发TCI47例,脑梗死组与非梗死组在低血压、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低血压时间、脑疝时间、糖尿病(或血糖≥11.1mol/L持续24h以上)、伤后或术后机械通气〈48h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以上8因素均是发生TCI的重要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挫裂伤、伤后或术后机械通气〈48h、低血压时间、脑疝时间是发生T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挫裂伤、伤后或术后机械通气〈48h、低血压时间、脑疝时间、低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糖尿病(或血糖≥11.1mol/L持续24h)是重度颅脑损伤继发TCI的危险因素,其中脑挫裂伤、伤后或术后机械通气〈48h、低血压时间、脑疝时间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概述近年来报道的有关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65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70例非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颈动脉内径及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78.46%(、7.42±0.08)mm(、7.53±0.06)mm]与对照组[28.57%、(7.84±0.10)mm、(7.97±0.75)m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7.5%),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0%),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7.5%)。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脑梗死组年龄(69±8)岁和患有高血压(70.1%)、糖尿病(47.7%)、代谢综合征患者(40.0%)的比率非常明显高于对照组[(61±6)岁、41.3%、18.6%、15.7%](均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控制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多发脑梗死性痴呆与C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梗死患者智能障碍与CT上所示梗死部位、梗死容积及其它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韦氏智力量表检测智能障碍的发生与梗死部位、容积等诸多因素的关系。结果:110例患者出现智能障碍,其中轻度41例,中度38例,重度31例。智能障碍与其梗死体积呈程明显正相关,与各皮层及皮质下萎缩因素呈明显负相关,与文化程度呈明显负相关。左侧大脑较右侧大脑病变智能障碍的发生率高。结论:智能障碍的发生与梗死体积、慢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皮层及皮质下病理改变、以及文化程度的差异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与进展性脑梗死(PCI)的相关性。方法:检测32例PCI患者(PCI组)和58例非PCI患者(非PCI组)入院第2、4、8天血清HCY、FIB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CI组HCY、NSE水平在第4、8天高于非PCI组(P0.05);PCI组的FIB水平升高在第2、4天与非PC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中FIB、HCY水平与PCI有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中FIB、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不同年龄组间的病因、危险因素的差异性.方法:128 例青年脑梗死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少年组(31例)及青壮年组(97例),分析其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28 例脑梗死患者中,113 例有病因可循,其中青少年组其他病因型最多,而青壮年组分布较分散(P<0.05).主要危险因素有男性、吸烟、原发...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及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对10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和43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血压、血脂、血糖等项目。结果:(1)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为81.21%,对照组为22.96%,(P〈0.01)。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最多,尤其是颈总动脉分叉部。(2)年龄、高血压、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的升高是缺血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控制有重要临床意义。利用高频超声可实时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存在,对脑梗死的预防及预后有很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103例,其中合并脑梗塞62例.不合并脑梗塞41例;同时设对照组40例。测定血脂、血压、血糖并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组血甘油三醋、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载脂蛋白B、收缩压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显降低。结论:血甘油三醋、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是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发病率较高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也是脑梗死的危险预警信号。本文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死的相关性、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量表评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发生与生活行为因素的关系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137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同期行健康体检者84例(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组CAS的发生、斑块的位置及超声特点进行分析,并对2组的生活行为习惯、身高、体质量进行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脑梗死组CAS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7.15%vs45.23%),斑块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54.01%vs 35.71%),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5或P<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吸烟、不良膳食习惯、肥胖、年龄是脑梗死患者发生CAS的影响因素,其OR值分别是3.89、2.17、1.03、1.06。结论吸烟、不良膳食习惯、肥胖、年龄是脑梗死患者发生CAS的独立危险因素。脑梗死患者CAS程度明显加重,重视颈动脉的超声检查对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