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在1998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治疗且资料完整的192例慢性心衰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时程为两年。对不同组患者的Hb浓度、血清肌酐浓度、贫血发生率及随访期间的心血管事件等进行比较。结果Hb浓度随着NYHA分级的升高而降低〔Hb浓度在NYHAⅡ级为(13954±2155)g/L,NYHAⅢ级(13055±2212)g/L,NYHAⅣ级(12996±1905)g/L,P<005〕;贫血发生率随着NYHA分级的升高而升高(NYHAⅡ级1667%,NYHAⅢ级2159%,NYHAⅣ级2647%,P<005);与非贫血组比较,贫血组患者的病死率、心衰加重、住院次数、住院天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随心功能下降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贫血发生率增加;血红蛋白水平越低,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地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住院患者贫血发生率及对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5年10月在商洛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CHF患者481例,根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标准分为Ⅰ组、Ⅱ组、Ⅲ组、Ⅳ组。根据血红蛋白(Hb)浓度分为Hb80,80~99,100~119,120~139,140~159,160g/L六个亚组,比较不同组实验室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 (1)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左室射血分数(LVEF)、Hb、红细胞压积(HCT)水平明显降低;血肌酐(SCr)水平和贫血发生率逐渐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贫血组患者在年龄、严重心力衰竭(Ⅲ级和Ⅳ级)患者的比率、LVEF、死亡率方面与非贫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b 120~139g/L组的SCr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组(P0.01)。Hb 140~159 g/L组死亡率最低(2.4%,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心功能分级、年龄、SCr、LVEF是住院死亡率增高的危险因素,而Hb则是住院死亡率降低的保护因素。结论合并贫血的CHF患者病情重,死亡率高。临床医师在积极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同时应重视贫血的纠正,以更好地改善CH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我国慢性心力衰竭(CHF)患病率为0.9%,而6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高达10%[1].贫血在CHF中极为常见,研究表明CHF患者50%以上伴有贫血[2],是影响心衰预后的重要因素,可使心衰的病死率明显增加.本文回顾性分析181例CHF患者贫血的患病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郑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13(5)
<正>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障碍,从而导致组织、器官血流灌注不足,同时伴有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表现。据估计,人群中HF总的发病率为1%~2%,其发病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在年龄>75岁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患者血红蛋白(Hb)含量的变化,贫血与左室功能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76例DHF患者按照NYHA分级分为:Ⅱ级78例,Ⅲ级50例,Ⅳ级48例,分析各组Hb水平和贫血患病率。按照贫血诊断标准患者被分为贫血组(58例,占33.0%)与非贫血组(118例,占67.0),对两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随访期间的死亡率及再住院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贫血组随心功能分级(Ⅱ级~Ⅳ级)增加,Hb水平呈下降趋势[(130±6)g/L比(108±4)g/L比(96±12)g/L],而贫血的患病率逐渐增加(8.97%比36.0%比68.8%),P均<0.05。与非贫血组相比,贫血组的冠心病患者比例(55.1%比65.5%)、肌酐[(87.6±39.2)μmol/L比(113.7±59.8)μmol/L]、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578.0±136.7)pg/ml比(886.0±174.8)pg/ml]水平明显升高,舒张早期峰速减速时间明显增加[(137±15)ms比(196±13)ms],二尖瓣舒张早期/晚期峰值流速比值[E/A,(0.87±0.32)比(0.62±0.29)]明显减小(P均<0.05)。随访期间与非贫血组比较,贫血组的死亡率(9.3%比20.7%)、再住院率(18.6%比32.8%)明显上升(P均<0.05)。结论:DHF患者常伴有贫血,随着心衰严重程度的加重其贫血发病率增加,贫血可能加重心脏舒张功能不全,合并贫血的DHF患者其死亡率及再住院率增加。 相似文献
8.
陈红丹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1):1818-1819
目的探讨中、重度贫血对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心功能Ⅲ~Ⅳ级的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的患者74例,按照血红蛋白水平将之分为轻度贫血组37例和中、重度贫血组37例,并选取同期收治的37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未合并贫血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记录入院时和随访1年后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并记录患者的再住院率和病死率。结果中、重度贫血组患者的再住院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轻度贫血组患者,轻度贫血组患者的再住院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心功能各项指标来看,对照组患者1年后各项指标较入院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贫血组患者1年后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重度贫血组患者1年后较入院时显著恶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贫血的程度直接对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造成影响,贫血程度越重,其病况和预后情况也越差,应当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9.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贫血的患病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中贫血的患病情况及贫血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183例慢性心衰患者通过临床、实验室评价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参照NYHA分级,心功能Ⅰ~Ⅱ级(轻中度心衰组)86例,Ⅲ~Ⅳ级(重度心衰组)97例。比较2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血液学参数、患贫血率和病死率。结果183例慢性心衰患者中贫血(血红蛋白<120g/L)者43例(24.0%),重度心衰组中贫血患者(30.0%)明显多于轻中度心衰组(16.0%),P<0.05。平均随访17个月,轻中度心衰组死亡4例(5.0%),重度心衰组死亡18例(19.0%),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贫血患者与非贫血患者相比病死率更高,分别为23.0%和9.0%,P<0.01。结论慢性心衰患者常伴有贫血,贫血的程度与心衰的严重程度有关,贫血使心衰患者死亡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贫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老年CHF患者118例,按血红蛋白水平将其分为轻度贫血组、中度贫血组和重度贫血组,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在常规控制心力衰竭治疗情况下,分析贫血对其心功能分级和肾功能的影响。结果随着贫血程度增加,心脏射血分数下降(P〈0.05);CHF时肾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5.6%;随着心脏射血分数的下降,肾功能障碍亦逐渐增加且程度加重(P〈0.05)。反映肾功能的各项指标随贫血严重程度的加剧,恶化更加明显(均P〈0.05)。结论老年CHF合并贫血的患者心功能和肾功能障碍恶化明显,且贫血的程度越重,其病情也越严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1.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至最后的临床综合征.研究表明心衰患者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所以,探索导致心衰患者病死率增加的常见危险因素,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贫血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可通过潜在的机制增加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和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既往已有研究证实,贫血对AMI患者住院期间、短期预后具有独立预测价值,而血红蛋白水平对AMI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一直存有争议。此文章通过回顾近几年来有关贫血与AMI关系最新实验以及研究进展,阐述贫血与AMI的相互影响机制以及贫血对AMI患者短期、长期预后的独立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贫血的发生率及其对住院期间死亡的影响。方法:收集2003-01-2008-06在我院住院的CH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分为Hb正常组、轻度贫血组以及中重度贫血组3组。结果:贫血在CHF患者的发生率为32·5%;住院期间死亡患者的Hb、RBC均明显低于好转的患者(P0·01),贫血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无贫血的患者(P0·01),以二分类Logistic回归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得出:贫血的偏回归系数为1·296(P=0·039),优势比(OR)为3·655(95%CI:1·069~12·499);对于心功能NYHAⅢ~Ⅳ级的CHF患者,Hb的偏回归系数为-0·073(P=0·041),OR为0·93(95%CI:0·864~0·995)。结论:CHF患者贫血的发生率较高,贫血是CHF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b降低增加心功能Ⅲ~Ⅳ级的CHF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血红蛋白(Hb)水平变化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286例年龄>60岁的CHF患者(CHF组)行临床、实验室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进行心功能分级(NYHA);CHF组患者按Hb水平又分为贫血组(136例)和非贫血组(150例);根据NYHA分为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203例),重度心力衰竭患者(83例);同时选择98例健康体检老年人为对照组,分别比较各组间不同性别血液学参数、血尿素、肌酐(Cr)、LVF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贫血发生率、病死率,并采用改良简化的MDRD方程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F组男、女性患者的Hb、红细胞比容、LVEF和GFR均明显降低(P<0.01),尿素、Cr和LVEDD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比较,重度心力衰竭患者Hb、红细胞比容、LVEF和GFR均明显降低,Cr、LVEDD、贫血发生率、病死率逐步升高(P<0.05,P<0.01)。CHF患者的Hb、LVEF均与Cr呈负相关,而与GFR呈正相关(P<0.01),Hb与LVEF呈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CHF男、女性患者常伴有贫血和肾功能损害,贫血和肾功能损害的程度均与CHF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贫血、肾功能损害均使CHF患者死亡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中高血红蛋白(HGB)水平对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作用。方法:在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的住院患者677例中,其中584例患者纳入本项研究,记录纳入样本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HGB水平,白细胞及肌酐水平等,包括hs-CRP水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并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终点事件定义为: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靶血管病变重建、随访期间发生的心肌梗死、脑卒中或者一过性脑缺血、需要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心绞痛和心功能衰竭。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4.3±8.4)个月,所有的样本根据HGB水平均分为4组,HGB水平随着年龄升高而逐渐下降;男性及吸烟患者HGB水平分别高于女性和非吸烟患者。随访期间共124例患者发生MACCE。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HGB水平是冠心病患者将来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RR=1.02,95%CI 1.002,1.029,P=0.023)及(RR=1.03,95%CI 1.009,1.041,P=0.003)。结论:高HGB水平与年龄、性别及吸烟相关并且与冠心病患者的不良预后连续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俯身呼吸困难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发生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Embase、Ovi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1年9月31日的所有文献,并进行筛选文献、提取信息、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总计9项研究1 652例慢性心衰患者。存在俯身呼吸困难心衰患者的心衰再入院(RR=1.85,95%CI:1.34~2.56,P=0.0002)、心原性死亡(RR=1.50, 95%CI:1.20~1.89,P=0.0004)、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RR=1.54,95%CI:1.24~1.91,P=0.0001)的发生风险均显著高于无俯身呼吸困难心衰患者。其中,复合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再入院、死亡、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移植等。亚组结果显示,俯身呼吸困难与慢性心衰再入院的关联强度在不同心衰类型、年龄、评估方式、风险效应指标值方面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慢性心力衰竭与贫血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慢性心力衰竭(CHF)与贫血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血红蛋白水平将196例患者分为贫血组54例和非贫血组1 42例,比较2组临床特征、预后、不同程度CHF患者贫血患病率及各项生化指标。结果 196例患者中,有54例出现贫血,占27.6%;轻度心力衰竭贫血患病率16.0%,明显低于重度心力衰竭(39.6%,P<0.01)。与非贫血组比较,贫血组年龄、男性比率及血肌酐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VEF明显降低(P<0.05);再次住院、再住院平均天数及随访期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与轻度心力衰竭患者比较,重度心力衰竭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贫血的发生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年龄、肾功能及心功能程度相关;贫血程度与心力衰竭程度相关;CHF合并贫血的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并贫血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可存在程度不等的贫血,系与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受损、促红细胞生成索抵抗、心-肾贫血综合征、铁与叶酸缺乏以及血液稀释等因素相关。本文就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及蔗糖铁的治疗方案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贫血在慢性心力衰竭(CHF)住院患者中发生率,以及与CHF患者死亡率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住院,年龄≥21岁,临床诊断为心力衰竭,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的缺血性(心肌梗死后至少40 d以上)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是否贫血[血红蛋白<120 g/L(男性)或110 g/L(女性)]分为两组,贫血组和对照组,并进行电话随访。结果共242例患者入选,对197例进行随访,14例(7.1%)失访,经过平均(20±9)个月(2~41个月)随访,共36例(20%)发生全因死亡,包括贫血组13例(34%)和对照组23例(16%)(χ2=6.415,P=0.011)。结论贫血在CHF住院患者中常见,贫血增加CHF死亡率,因此在积极抗心力衰竭治疗同时应高度重视贫血的纠正,以更好地改善CHF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高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108例诊断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合并贫血58例纳入本研究。入选患者依顺序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29例。对照组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按常规剂量应用叶酸、铁剂等补充造血原料。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EPO 6000IU/周、皮下注射,治疗4个月。结果在高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贫血的发生率高;心力衰竭越重,贫血更为常见。两组治疗前各相关临床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射血分数增加(P<0.05),但血红蛋白、左室内径、肾小球滤过率均无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血红蛋白增加、左室内径下降、射血分数增高及肾小球滤过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脏结构与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高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贫血患者加用EPO治疗能更好地纠正贫血与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