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炎症性肠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炎症性肠疾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IBD的发病年龄多为10—40岁。近年来关于此病的报道逐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二者病例总数已超过2万,其中以UC为多,是胃肠道疾病和慢性腹泻的主要原因。IBD的临床诊断相当困难,有文献报道,UC的初诊误诊率约为50%,而CD的误诊率更高达70%,因此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克罗恩病的诊断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是一种可累及全消化道的慢性炎性疾病,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共同构成炎症性肠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感染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以反复发作的非特异性肠道症状为特征,可伴有局部或全身的并发症。目前推测我国CD的患病率为1.4/10万,并有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但至今尚无诊断的金标准,且与CD表现相似而需鉴别诊断的疾病较多,因此只有联合CD的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组织学诊断、影像学检查、实验室诊断等来确诊疾病,评估活动性及预后。近几年,各种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的提出,大大提高了CD诊断的准确性。本文将对CD的诊断进展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及X线小肠造影对小肠克罗恩病(CD)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9例C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有完整的CT小肠造影检查资料,其中28例患者同时行X线小肠钡餐造影检查,腹部窦道造影18例。结果39例CT小肠造影,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大于4ram)34例(87.2%),强化增加(大于10HU)37例(94.9%),多节段性病变33例(84.6%),肠腔不规则狭窄26例(66.7%),系膜区淋巴结肿大(大于5mm)13例(33.3%),肠管周围蜂窝织炎12例(30.8%),腹腔内脓肿10例(25.6%),炎性包块8例(20.5%),不全性肠梗阻14例(35.9%),腹腔积液22例(56.4%),瘘管形成4例(10.3%);CT小肠造影未显示肠壁线形溃疡和卵石征,对肠瘘的显示率不高。28例X线小肠造影,多节段性病变23例(82.1%),单节段病变5例(17.9%),肠腔不规则狭窄15例(53.6%),多发性、纵行裂隙状溃疡18例(64.3%),卵石征16例(57.1%),肠瘘4例(14_3%);X线小肠造影未显示肠壁增厚及腹腔脓肿、炎性包块等肠外并发症,对肠瘘的显示率亦不高。18例腹部窦道造影中,肠瘘13例(72.2%),腹腔脓肿形成12例(66.7%),窦道形成8例(44.4%)。结论CT小肠造影对全面评价CD的病变范围、并发症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但难以显示肠壁线形溃疡和卵石征。X线小肠造影易于显示CD的线形溃疡和卵石征的特征性改变,而腹部窦道造影易于显示肠瘘及腹腔内脓肿。两种检查方法相互结合,对于指导CD的临床诊断及综合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克罗恩病外科治疗85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分析肠道克罗恩病(CD)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对1980—2005年收治的85例CD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年来CD病人呈增多趋势,术前确诊率为23.53%。肠梗阻(25.88%)、右下腹包块(回盲部肿物,10.59%)、盲肠癌(12.94%)、急性阑尾炎(4.71%)是术前误诊的几大主要原因。手术方式以右半结肠切除术(37.65%),小肠部分切除(21.18%)为主,内、外瘘及肛周CD行外科处理预后良好。结论手术仍是目前肠道CD的重要治疗手段;手术方式依病变部位和并发症类型不同而有差异,术式选择和规范化手术操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粪便钙卫蛋白(CPT)在炎症性肠病(IBD)及功能性肠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5—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诊为IBD的住院患者221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57例,克罗恩病(CD)164例;另选同期肠易激综合征(IBS)30例,正常对照120例.收集患者内镜检查前的粪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粪便CPT水平.结果:CD与UC患者的粪便CPT水平均显著高于IBS组和对照组(P<0.001),而IBS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BD患者中,UC组的粪便CPT含量显著高于CD组(P<0.05),且当按UC内镜下严重度指数及CD内镜活动评分分组时,UC轻度者的粪便CPT含量明显高于CD轻度者(P<0.05),UC中、重度者与CD中、重度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粪便CPT水平可作为IBD活动性评估以及与IBS鉴别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on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病,CD),是由环境、基因和免疫因子联合影响,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首例UC并发肠癌报道于1925年。IBD通过多步骤介导肿瘤发生,其中UC并发结  相似文献   

7.
8.
炎症性肠病1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2004年的135例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制定的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标准的病人的临床、肠镜及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31例CD主要临床症状为糊状腹泻,腹痛多位于脐周或右下腹,内镜下主要表现为节段性、非对称性的黏膜炎症,阿弗他溃疡。104例UC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黏液脓血便,腹痛多位于下腹和左侧,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多发性浅表溃疡、弥漫性充血糜烂、假息肉。UC结肠镜确诊率为100%,但CD结肠镜确诊率仅为41.9%。UC内外科治疗完全缓解率33.6%,有效率82.7%;CD完全缓解率为22.6%,有效率为64.5%,UC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CD(P<0.05)。结论结肠镜是诊断UC的最有效方法,CD的诊断须依靠临床、内镜、X线及手术探查资料进行综合评价。合理的内科治疗和选择性外科治疗可提高IBD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肠镜、病理检查及治疗方法。结果显示,临床主要表现:93例溃疡性结肠炎(UC)以腹泻为主,伴有腹痛和黏液脓血便,腹痛多位于左下腹和左腰腹部;59例克罗恩病(CD)以腹痛为主,伴有腹泻和黏液或水样便,腹痛多位于右下腹和脐周。病变范围:UC以直肠和全结肠为主;CD以末端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临床类型:UC以初发型及慢性复发型多见;CD以狭窄型为主。内镜及病理大体检查:UC为多发性表浅溃疡、连续性弥漫性黏膜充血糜烂,病理检查镜下隐窝脓肿较多见;CD为节段性、非对称性的黏膜炎症,病理检查镜下黏膜下层见结节样肉芽肿。CD并发症较多,主要为肠梗阻、瘘管及肠穿孔。UC结肠镜病理活检确诊率为96.8%,3.2%的病例是经手术标本病理活检确诊。CD结肠镜病理活检确诊率为59.3%,40.7%的病例是经手术标本病理活检而确诊。结果表明,IBD临床表现多样,CD并发症较UC多见,误诊率较高,结肠镜病理活检是诊断UC和CD的有效方法。合理内科治疗和选择性外科治疗可提高IBD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肺栓塞X线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2.
广义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以肠道炎症为主要表现的不同疾病的总称。而狭义的IBD则特指一组病因尚不卜分清楚的慢性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IBD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较高[UC为(2~10)/10万,CD为(6~10)/10万1,多为青壮年发病,并发症多且重.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劳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炎性肠病(IBD)是一组特发性的慢性炎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IBD整体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男性发病率略高;UC患者发病年龄相对晚;大多数病变为轻中度,瘘及肛周病变少。虽然IBD药物治疗近些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有30%以上的UC患者需手术治疗.有70%的CD患者毕生要接受至少1次手术。本文就近年来IBD的外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有关炎性肠病肠道免疫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方法采用文献复习的方法,对炎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免疫学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炎性肠病的两种主要类型,两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既有重叠又有区别。免疫学的研究表明,易感个体对肠道微生物"过激"的炎症反应以及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炎性肠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领域的突出成果包括发现了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2(NOD2)基因、自体吞噬基因、微RNA、白细胞介素23/Th17通路等。肠道细菌、肠上皮、肠道免疫细胞以及肠道微血管的功能异常在炎性肠病的病程进展中起关键作用。目前一些单克隆抗体已被用来治疗炎性肠病,并取得良好效果。结论对炎性肠病发病过程中肠道黏膜免疫基础和分子网络调控的研究,将为炎性肠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炎性肠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又可为炎性肠病治疗提供更多的基因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小肠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和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的临床、内镜及CT特点,为三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手术证实的86例(39例CD、24例ITB和23例PSIL)患者的临床、内镜及CT特点,86例中有完整内镜检查资料者分别为CD 23例、ITB 20例和PSIL20例.鉴别资料使用多样本率的x2检验和多均数的方差分析检验.结果 CD腹泻、肛周疾病、肠梗阻等明显高于ITB和PSIL(x2=10.134,6.769,8.000,P<0.05);ITB发热、盗汗多于CD和PSIL(x2=25.696,19.194,P<0.05),伴有肺结核、腹水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D和PSIL(x2=35.133,11.701,P<0.05);PSIL的腹部包块、便血、肠穿孔发生率均多于CD和ITB(x2=19.562,17.708,12.647,P<0.05).CD患者内镜下纵行溃疡、鹅卵石征均多见于ITB和PSIL(x2=11.592,6.283,P<0.05);ITB的环行溃疡、鼠咬状溃疡均多见于CD和PSIL(x2=15.633,19.686,P<0.05);PSIL的肿块状突起、肠出血均多见于CD和ITB(x2=26.120,16.735,P<0.05).CD肠壁分层状增厚、肠壁积气、脂肪征、水肿带、肠腔狭窄、腹腔脓肿均多见于ITB和PSIL(x2=17.472,10.346,7.773,6.867,16.325,10.994,P<0.05);CD和ITB的多节段病变多见于PSIL(x2=28.460,P<0.05),而PSIL单节段病变、肠壁单层偏心状增厚、肠套叠均多见于CD和ITB(x2=28.460,17.997,24.161,P<0.05).ITB“中空淋巴结”多见于CD和PSIL(x2=12.475,P<0.05).ITB和PSIL肠壁增厚及淋巴结肿大的程度高于CD(F=8.661,7.166,P<0.05),而PSIL的强化程度低于CD和ITB(F=10.179,P<0.05).结论 综合分析CD、ITB与PSIL的临床、内镜及CT特点,对CD、ITB与PSIL的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众所周知,长期慢性IBD可发生癌变,此种结直肠癌被称为IBD相关结直肠癌。尽管仅有约1%结直肠癌为IBD相关结直肠癌,但这是UC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因此,研究其癌变机制和如何预防及早期诊断IBD相关结直肠癌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克罗恩病(CD)是一个原因未明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可使肠组织进行性不可逆性地破坏而致肠管狭窄、瘘管形成等。目前CD诊断没有统一金标准,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X线、结肠镜检查及活检结果等各项临床资料的综合评价。研究人员曾试图在炎症性肠病(IBD)寻找一种特异性的血清标志物,以便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干预。当首次发现CD患者血清中ASCA表达较对照组高时,认为ASCA可作为CD的血清标志物。自此,很多学者将ASCA作为区分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血清标志物。然而ASCA如何产生,与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的关系如何,能否反映CD的严重程度,是否为可靠稳定的标志物?近年来研究者们一直围绕着以上的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19.
周军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07,7(3):161-163,168
100年前,人类开始了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首例外科治疗;后50年,克罗恩病(CD)亦为病理学家所证实,并由此纳入外科学界的视野。过去的这100年和50年的发展.手术技术的发展、围手术期药物效能的改善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始终成为推动炎症性肠病(IBD)学术研究进步的三大重点领域。虽然手术治疗究竟能从多大程度上解决IBD病患问题和选择手术方法的标准仍是不甚明了,  相似文献   

20.
炎症性肠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升高,病人需要长期药物治疗以诱导并维持病情缓解。规范化的药物治疗需要在充分认识各种药物的作用效果和不良反应基础上,结合病人的病变部位、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以及既往治疗史,制定最适宜的规范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