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与常规DSA比较,评价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3天内均行常规DSA/3D DSA进行检查,分析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15例患者中发现1例烟雾病,动脉瘤患者共10例。常规DSA检出8例,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2/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1/8)。3D 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10例3D DSA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常规DSA假阳性患者经3D DSA证实为血管扭曲造成。结论:3D DSA可立体、直观地显示颅内动脉瘤及其与空间解剖关系,为手术夹闭和介入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2.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 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40例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共45个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但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旋转DSA显示动脉瘤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所有血管三维重建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颅内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 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显示极佳,尤其是三维重建技术,明显有助于提高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3.
三维DSA与二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比较三维(3D)DSA与二维(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2名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同行3D DSA和2D DSA检查,双盲法诊断3DDSA和2DDSA分别发现的动脉瘤的个数、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和邻近血管的关系是否清楚,动脉瘤囊内有无穿支。结果:发现的30个动脉瘤中3D DSA的假生数和假阴性数均为0;2D DSA的假阳性数和假阴性数均为2个。3D DSA对30个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均显示清楚,发现2个动脉瘤囊内有穿支;2D DSA仅对8个动脉瘤(其中4个后交通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颈眼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显示脉瘤(其中4个月后交通动脉瘤,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颈眼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显示脉瘤(其中4个后交通过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瘤和1个颈眼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的关系显示清楚,无法证实动脉瘤囊内有无穿支。结论3D 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面明显优越于2D DSA。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血管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重建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35例疑有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行普通二维DSA及旋转DSA检查,并行血管三维重建,获得关于动脉瘤的定位、方向、瘤颈、动脉瘤清晰度、载瘤动脉和周嗣血管分支的立体解剖图像,将旋转DSA及三维影像与普通二维DSA结果比较.结果 常规DSA检查发现动脉瘤36个(30例),其中7例动脉瘤的方向及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显示不清,3例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5例未见明显动脉瘤染色.加摄旋转DSA并行三维重建后,又发现3例微小动脉瘤,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39个(33例),2例仍未见动脉瘤.动脉瘤的全貌,瘤颈的位置、宽窄,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清晰显示,避免了因血管重叠而产生的对动脉瘤的遮挡.结论 旋转DSA可从270°旋转视角更清晰地连续显示动脉瘤、瘤颈及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加三维重建后,动脉瘤的大小、方向、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的关系呈立体解剖影像,既提高了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的灵敏度,降低了漏诊率,又为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5.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目的 评价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CE-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4例高度怀疑有颅内动脉瘤的病人行3D DCE-MRA检查,随后行DSA造影及可行的血管内栓塞治疗。3D DCE-MRA用超快速三维梯度回波序列(3D FISP)(钆喷替酸葡甲胺0.2mmol/kg,1次扫描时间10s),工作站上三维重建,比较3D DCE-MRA及常规DS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及与载瘤动脉关系上的优劣,及对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价值。结果 39例脑动脉瘤患者共45个动脉瘤,3D DCE-MRA对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特异度73%,准确度90%。3D DCE-MRA对动脉瘤细节及瘤颈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DSA,尤其是颈内动脉海绵窦部及椎动脉近小脑后下动脉的动脉瘤,可指导DSA显示动脉瘤方向及预先制定治疗方案。但对周边部及动脉分岔处小动脉瘤的诊断应谨慎。结论3D DCE-MRA能无创有效地诊断颅内动脉瘤,所提供的三维信息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极大帮助。当诊断有怀疑时,应结合DSA检查。  相似文献   

6.
64层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评价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28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DSA,CT三维后处理主要包括容积重建(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常规二维DSA检查后,对可疑病变血管行旋转DSA检查,应用三维工作软件行3D后处理,比较3D-CTA与3D-DSA对动脉瘤显示的价值.结果 28例病例中22例CTA和DSA均显示动脉瘤并经手术或栓塞证实,其中1例CTA和DSA显示单个动脉瘤,手术证实为2个动脉瘤,1例CTA显示假阳性.3D-CTA与3D-DSA均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形状、瘤径指向、瘤体直径、瘤颈、载瘤动脉、瘤体穿动脉情况,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 64层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细节显示上与3D-DSA无明显差异,一定程度上应能替代血管造影,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D-DS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8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动脉瘤可疑的患者行常规DSA,并行3D重建,比较常规DSA与3D-DS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检出率的差异,同时基于3D-DSA显示动脉瘤情况指导临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结果常规DSA发现57例75个动脉瘤,其中直径≤5mm动脉瘤39个,直径5mm动脉瘤36个;3D-DSA发现69例86个动脉瘤,其中直径≤5mm动脉瘤50个,直径5mm动脉瘤36个,微小动脉瘤(直径≤5mm)检出率3D-DSA较常规DSA提高22%。依据3D-DSA显示动脉瘤的位置、瘤颈大小、瘤体与载瘤动脉关系,有40例患者分别选择手术或介入治疗,其中20例行动脉瘤夹闭术,13例行介入栓塞术,7例行支架辅助+介入栓塞术。结论 3D-DSA能明显提高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在显示瘤颈大小、载瘤动脉和瘤体结构方面明显优于常规DSA,并有助于指导动脉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3D DSA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3D DSA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作用,并与2D DSA比较。方法50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均行2D DSA及3DDSA检查。观察2D DSA及3D DSA(VR)对颅内动脉瘤瘤颈和瘤体形态的显示,评估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可行性。获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参考图像。通过对瘤颈和瘤体的测量,正确选择第1枚弹簧圈的直径及长度。结果50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中,2D DSA能清楚显示14个动脉瘤的瘤颈;VR能清楚显示所有动脉瘤的瘤颈。2D DSA能清楚显示26个动脉瘤的形态;VR能清楚显示所有动脉瘤的形态。2D DSA认为6例不能行血管内栓塞治疗;3D DSA显示全部能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并栓塞成功。49个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时均从3D DSA获取参考图像。48个第1枚弹簧圈选择正确。结论3D DSA在评估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可行性、获得参考图像、动脉瘤精确测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旋转血管造影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的脑血管造影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及旋转DSA检查,比较DSA和旋转DSA对动脉瘤瘤体、瘤颈和载瘤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④21例患者共发现动脉瘤23个,常规DSA仅清晰显示16个,旋转DSA清晰显示23个。②DSA清晰显示瘤颈4个,载瘤血管11个,旋转DSA清晰显示瘤颈17个,载瘤血管21个。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旋转DSA比常规DSA更容易发现动脉瘤.能更清晰显示动脉瘤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是常规DSA不可缺少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 MR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47例3D CE MRA检查提示颅内小动脉瘤的患者,以随后的DSA检查结果为准,分析3DCE MRA的诊断价值.在工作站上用三维容积再现(3D-VR)、最大强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等技术进行观察,并比较MRA和DSA对动脉瘤瘤体最大经线和瘤颈的测量值.结果:47例患者,3D CE MRA共提示有49个颅内小动脉瘤.DSA检查证实其中的40例有小动脉瘤,共50个颅内小动脉瘤.3D CE MRA正确诊断42个(84%),漏诊8个;另7例3D CE MRA提示的颅内小动脉瘤,DSA未见动脉瘤.MRA VR重组时瘤颈的显示率高于MIP及MPR重组,三种方法的显示率分别为76.1%、64.3%和69.1%.50个动脉瘤,MRA、DSA均能清晰显示和测量瘤体最大径线及瘤颈大小的有26个(MRA数据均由3D-VR法测得),VR法测量26个动脉瘤瘤体最大径线及瘤颈均明显大于DSA测量数值(P<0.0001).结论:3D CE MRA能无创有效地诊断颅内小动脉瘤,对瘤颈的显示效果VR法优于MPR及MIP.对2.5 mm以下小动脉瘤及周边的动脉瘤诊断准确率不高,对动脉分叉处小动脉瘤及动脉圆锥的诊断应谨慎.  相似文献   

11.
旋转DSA在肝肿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快速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肝肿瘤经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采用Toshiba-2000DSA系统。42例肝肿瘤患者(肝癌39例,肝血管瘤3例),每一病例均在介入治疗术前、术后行肝固有动脉常规正位血管造影及旋转DSA检查,比较两种方法显示肝内病灶个数及肿瘤供血动脉的敏感性。结果 快速旋转DSA能够显著提高前后重叠的小病灶检出率,旋转DSA发现9例常规DSA漏诊的小病灶。旋转DSA清晰地显示复杂的肿瘤供血动脉及其走行,并计算出导管的插入角度。但同时由于检查时间的延长,使得曝光剂量及对比剂的用量增加。结论 旋转DSA能够多方位清晰地显示迂曲走行的动脉和重叠隐匿的较小的肿瘤病灶,对提高超选择性插管的成功率和降低肝脏肿瘤的漏诊率有着重要意义,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50例支气管动脉DSA造影的分析,探讨支气管动脉DSA造影的技术问题。方法 使用万东CGO—2100型数字减影系统,50例患,年龄38~77岁,其中支气管肺癌43例,支气管扩张大咯血7例,均成功实施支气管动脉DSA造影和介入治疗。结果 50例造影所见,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21例,占42%,其中右侧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较多,31例中有16例,占51.6%。3例存在脊髓动脉分支或与脊髓动脉共干。两例开口在锁骨下动脉,2例开口在心包隔动脉。结论 支气管动脉DSA造影技术对肺部疾病的介入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造影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45例肺癌介入治疗患者术前行MSCT检查,其中对22例患者的支气管动脉等供血动脉行MSCTA重建,通过VR、MPR、MIP等三维重建技术,从多角度观察肺癌供血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后,行DSA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22例肺癌供血动脉MSCTA重建中,均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及管径等,重建技术以VR显示最佳。DSA造影显示的肿瘤血管、肿瘤染色及供血动脉的来源分布与MSCTA显示的图像基本一致,符合率达100%。结论:肺癌介入治疗前行供血动脉MSCTA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其解剖特点,有利于降低操作难度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对比剂用量和曝光量,缩短选择性插管时间;有助于提高肺癌介入治疗的过程与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利用介入栓塞方法治疗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4例经DSA检查确诊为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经DSA造影检查,均能清楚显示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开口及大小.其中17例行弹簧钢圈栓塞供血动脉,5例用无水乙醇栓塞供血动脉,2例行假性动脉瘤孤立术.24例患者全部得以有效止血.结论 介入治疗是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治疗的有效方法,可以达到立即止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随访43例病人的45个颅内动脉瘤GDC栓塞后的价值。材料和方法: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回顾研究43例病人的45个颅内动脉瘤(前循环34个,后循环11个)MRA检查。所有的病人在GDC栓塞治疗后9个月之内的同一周行DSA和MRA检查,这期间不作处理。分析弹簧圈内残余血流、载瘤动脉和邻近动脉血流,MRA以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和源图像为基础。结果:所有病例中,MRA能提供良好的信息。对于动脉瘤的分析,MRA的敏感性、特征性、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诊断弹簧圈内残余血流分别为87.5%、100%、100%、97%,诊断瘤颈的残余血流分别为90%、100%、100%、97%。对于动脉通畅性分析,MRA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价值,载瘤动脉分别是90.5%和100%,邻近动脉分别是85.7%和100%。结论:在随访GDC栓塞的动脉瘤中,MRA可以作为一个筛选手段,提高检查效率,减少病人的随访风险。  相似文献   

16.
介入治疗在腹部外科术后消化道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确定介入治疗在腹部外科术后消化道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腹部外科手术后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并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而介入治疗的病例,总结其DSA结果及介入治疗价值。结果11例腹部外科术后消化道出血患者中DSA发现胃左动脉出血1例,胃十二指肠动脉假性动脉瘤4例,肝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脾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肠系膜下动脉分支血管感染性假性动脉瘤1例,肠系膜上动脉小分支血管出血2例。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腹部外科术后消化道大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DSA表现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对原发性肝癌的DSA表现进行归纳分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100例肝癌患者进行DSA检查,统计分析其特点并分型。结果:原发性肝癌的DSA表现多种多样,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血管形态的改变:包括肝动脉、门脉等;2.肝癌血供情况;3.有无动静脉分流;4.DSA所示肝癌的大小及形态。结论;根据原发性肝癌的DSA表现作者提出了肝癌DSA的分型方法即ABCD分型法,这对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预后的判断、疗效的评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CT血管三维成像对上腹部肿瘤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三维重建对上腹部肿瘤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对27例上腹部肿瘤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分别行MSCTA检查,并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对血管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27例患者共进行MSCTA检查及三维重建42次.共发现腹腔供血动脉解剖变异5例,栓塞治疗后肿瘤侧支动脉形成7支,腹腔动脉走行异常2例.MSCTA显示腹腔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结构、介入栓塞治疗后有无侧支血管的形成及来源优于DSA.结论 MSCTA检查及三维重建,能直观、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供血血管立体解剖图像,对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