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表现及鉴别要点。方法:收集临床及病理资料齐全的肾上腺髓样脂肪瘤17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17例中,右侧13例,左侧4例。CT表现为含脂肪成分的混杂密度肿块,边界清晰、光滑;增强扫描时肿块内的脂肪区域无强化,软组织成分轻至中度强化。结论:CT对肾上腺区髓样脂肪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分型、CT和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收集16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MRI及临床、病理资料.男6例,女10例,年龄27~65岁,平均46.2岁.结果:本组16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右侧11例,左侧2例,双侧3例(1例左侧有2处病灶),共20处病灶.肿瘤直径为2~10cm,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肿瘤内密度/信号不均匀,以脂肪为主12处,以软组织为主8处,增强扫描软组织呈轻至中度较均匀强化.1例肿瘤长于增生的肾上腺内,4处病灶有点状或条状钙化.结论: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MRI表现较具特征性,一般可在术前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3.
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0例中,术前明确诊断9例,1例误诊为脂肪肉瘤。病灶位于右侧8例,左侧2例,其中l例位于肾周。CT主要表现为位于肾上腺区的脂肪密度肿块,病灶内伴有数量不等的条索状及斑片状软组织密度。结论:CT可对大多数病例术前作出明确诊断,但对个别发生于肾上腺外的病例仍须病理确诊。  相似文献   

4.
刘发权  孟瑜  胡道予   《放射学实践》2011,26(12):1279-1282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样脂肪瘤(AML)的分型、CT表现,分析脂肪含量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的CT特征及临床、病理资料,利用后处理技术测定瘤体内脂肪含量.结果:本组24例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右侧15例,左侧9例,瘸体直径为5~9 cm,边界光整,呈圆形或类圆形.24例瘤体均含脂肪,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5.
肾上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对肾上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共73个肾上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65例肾上腺占位病变中,肾上腺增生12例,腺瘤18例,皮质癌7例,肾上腺转移癌11例,嗜铬细胞瘤7例,髓样脂肪瘤4例,神经节瘤2例,肾上腺畸胎瘤、血肿、囊肿及结核各1例。肾上腺良性病变直径多小于3cm,边界清晰(73.9%,34/46),48.4%的恶性肿瘤直径大于3cm。肾上腺转移瘤多双侧发病(6,11)。4例肾上腺髓脂瘤均呈脂肪为主型。结论螺旋CT扫描对肾上腺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诊断价值。方法:7个病例共8个病灶的CT表现,观察肿块的密度、边界及增强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肿块内均测到CT为负的脂肪成分及CT值界于20-30HU之间的软组织成分(为髓性细胞)。结论:CT以其特有的优点和特征佬准确地诊断出肾上腺髓性脂肪瘤,是此病最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上腺髓性脂肪瘤的影像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髓性脂肪瘤患者术前均经B超与CT诊断,其中9例又经MRI检查。对全部病例获自上述3种影像手段的所有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研究证实,肾上腺髓性脂肪瘤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11例患者术前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B超为63.6%(n=7),CT与MRI均为100%(n=11)。结论 CT是确诊本病的首选方法,而各种影像特征的综合分析对本病确诊和鉴别诊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肾上腺肿瘤的CT征象分析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其CT征象,提出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本组99例肾上腺肿瘤中,腺瘤32例,嗜铬细胞瘤41例,髓性脂肪瘤5例,皮质腺癌8例,转移瘤13例。结论:肾上腺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对肾上腺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评价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和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肾上腺少见肿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肾上腺少见和罕见肿瘤的CT表现特征和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少见及罕见肿瘤15例的CT表现特征。结果:15例中,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肾上腺囊肿、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各3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肾上腺畸胎瘤各2例,肾上腺脂肪瘤、肾上腺错构瘤各1例。CT表现各具特征,术前确诊12例(12/15)。结论:肾上腺少见肿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大多数肾上腺少见和罕见肿瘤CT能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脂瘤的CT特征,以提高其CT诊断水平.方法: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学医生共同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髓脂瘤的CT表现,并达成一致意见.结果:多脂肪型11例,少脂肪型7例.7例合并钙化,2例合并出血,13例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CT诊断符合率为88.9%.结论:CT对肾上腺髓脂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内的脂肪成分有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胆囊癌的CT诊断(附11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胆囊癌的CT诊断价值与误诊原因。方法:对11例经手术证实的胆囊癌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壁厚型3例,腔内型4例,肿块型4例,术前误诊3例。结论:CT在胆囊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14例,行螺旋CT平扫和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扫描,分析其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9例,稍低密度4例,稍高密度1例,2例为囊实性肿块,其中1例伴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11例呈明显强化,3例呈轻中度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小肾癌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小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肺硬化性血管瘤(SHL)的CT表现特点,以及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SHL患者的CT图像资料,并与手术病理相对照,探讨该病的CT诊断特点。结果:6例CT表现为肺内孤立性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密度均匀,病变轮廓清楚、边缘光滑者4例,边缘浅分叶2例;1例表现为双肺内多个类圆形结节;1例可见小的钙化。CT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4例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强化。CT表现与病理的关系是增强扫描后病灶强化明显与不明显的区域分别对应于其血管瘤成分与实性区。结论:SHL的临床症状和CT平扫无明确特征表现,CT增强扫描对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长径≤3 cm 且病灶中心位于肾轮廓外的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 CT特征,比较两者的影像学异同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 CCRCC 和18例乏脂肪 AML,对其 CT 形态学特征、CT 平扫及增强 CT 值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2组病灶的长径、形态、早期排泄期 CT 值及早期排泄期强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病灶内囊变坏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病灶的平扫密度、强化均匀性、假包膜征象及平扫 CT 值、皮髓质交界期 CT 值、皮髓质交界期强化幅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病灶内囊变坏死、平扫密度、强化均匀性、假包膜征象、平扫 CT 值、皮髓质交界期 CT 值及强化幅度对 CCRCC 与乏脂肪 AML 的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盆部横纹肌肉瘤的CT临床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腹盆部横纹肌肉瘤的CT表现。1行增强动脉期扫描,4例同时行增强三期扫描。结果 3例发生于腹腔,2例发生于盆腔,3例边界均模糊不清,2例可见假包膜形成。CT平扫显示5例均为不规则巨大软组织肿块,瘤内可见带、团状低密度区,1例可见散在斑点状高密度灶。5例肿瘤在CT增强扫描中动脉期均表现为轻中度不均匀强化,4例在静脉期显示肿瘤强化程度增高,平衡期强化度减弱,假包膜未见强化。5例周缘均未见明确肿大淋巴结。结论若出现腹盆部巨大密度不均匀软组织肿块,CT三期增强以静脉期强化明显,横纹肌肉瘤应纳入鉴别诊断中,最终确诊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包括肿瘤部位、大小、边缘、密度、强化程度、转移等。其中5例仅行CT平扫,6例行CT平扫及增强。结果11例中,源于肾上腺8例,源于腹部交感神经链2例,源于后纵隔交感神经链1例;10例肿块呈不规则分叶状,直径2.5-11cm。边界不清,10例肿块密度不均匀、可见囊变或钙化。在6例增强扫描中,6例都呈不均匀强化。转移常见,其中淋巴结转移3例,骨转移1例,肺转移1例。结论儿童神经母细胞瘤CT表现有一定的影像特征,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7.
CT扫描对侵袭性胸腺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侵袭性胸腺瘤的CT表现。结果  13例侵袭性胸腺瘤CT均显示为前纵隔软组织肿块。 10例密度不均 ,肿块不规则侵犯邻近结构 11例。主要表现在胸膜种植 3例 ,心血管结构侵犯 9例 ,以及腹腔受侵 1例。结论 常规CT扫描在侵袭性胸腺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眼球脉络膜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目的:探讨眼球脉络膜血管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3例)和临床证实(6例)的脉络膜血管瘤。CT扫描6例,MR检查4例,9例均行B超检查,3例作了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2例CT平扫示眼球后极球壁轻度或新月形增厚,与球壁呈等密度,5例(1例平扫+增强)增强示眼球后极部高密度梭形或扁平状隆起均匀肿块,瘤体强化明显。与玻璃体比较3例MR T1WI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与视神经、眼外肌相比呈等信号;1例较小肿瘤辅以增强T1WI脂肪抑制技术被清楚显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在T1WI、T2WI上均呈中、高信号;增强T1WI瘤体显著强化,边界清晰,且信号均匀。B超检查8例为实质不均质肿块占位,1例为均质肿块占位,9例均探及视网膜脱离光带。结论:CT+MRI+B超检查对脉络膜血管瘤可得到较为全面的影像学诊断资料,MRI在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较CT及B超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3例肝门胆管癌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分析。结果11例平扫表现为肝门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2例表现为肝门区胆管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增强扫描13例有延迟强化。结论螺旋CT扫描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