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浊邪”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浊邪的概念 浊,原意指水不清、浑浊.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浊有多种含意.如《内经》云:"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此处之浊乃指重浊之阴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乃指水谷精微中的稠厚部分.  相似文献   

2.
黄芩论选     
正黄芩色黄内空,能清肠胃之热,外肌皮而性寒,能清肌表之热,乃手足阳明兼手太阴之药也。主治诸热黄胆、肠泄痢者,言诸经之热,归于胃土而为黄胆,归于大肠而为泄痢。黄芩中空,主清肠胃之热,故能治之。肠胃受浊,得肺气通调,则水津四布,血气营运,逐水下血闭者,黄芩外肌皮而清肌表。肌表清,则肺气和,而留水可逐,血闭自下矣。火热之气留于肌肉皮肤,则为恶疮疽蚀。恶疮疽蚀名曰火疡。黄芩治之,清肌表也。  相似文献   

3.
耳居于头面部,故称“上窍”,在生理上依靠清阳的温阳滋养,又称清窍。《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于目而为视,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清窍的共同特点是以升为顺,喜清恶浊,喜通恶塞。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浊邪害清,使耳窍闭塞。因此,升清阳、降浊阴是耳鸣、耳聋一个普遍适用的治疗原则。耳鸣、耳聋是听觉异常的表现。耳鸣为无外界声源刺激条件下,主观有声音感觉的一类症状;耳聋则是外界声源刺激不能引起主观声音感觉的一类症状。前者是自觉耳内鸣响,或为蝉噪,或为风声;后…  相似文献   

4.
营卫学说是中医理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营行于脉中,卫行于脉外,故有营阴、卫阳之说。从阴阳基本属性分清浊则有"清为阳,浊为阴"。《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言"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疑悖于清阳浊阴、营阴卫阳之说。笔者认为水谷精微化生清浊,二者上注于肺,与自然清气相合为清阳。其气又复分阴阳,清者为清阳之阳气,浊者为清阳之阴津;清者入脉为营气,即营中之阳,浊者散表为卫津,即卫中之阴;清者温煦脏腑,浊者濡养肢末。  相似文献   

5.
尤在径说:“谷入而胃不能散其精,则化而为痰,水入而脾不能输其气,则凝而为饮,其平素饮食所化之精,津凝结而不布,则为痰饮。指出水湿不能运化是产生痰饮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有人把痰饮称之谓痰湿。痰饮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与湿邪相同,为:①痰饮重浊,“重”即沉重,重着之谓,多表现头身困重,四肢酸懒发沉。痰饮  相似文献   

6.
历代医家皆认为营卫与气血关系密切,二者是体用关系,但其具体原因并未明确表述而引发争议。本文以中医传统思维"气一元论"为主要思维方法,通过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相关经文分析,发现营卫气血应用之别、互指之用,得出营卫与气血是在一气分阴阳下的体用关系,即一气因用不同而分营卫、气血两个系统,营卫多论其行,气血常言多少。卫之体以气论,营之体以血概言,气血之循行即为营卫。并以此为理论依据,认为"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中的"清""浊"是从体的角度描述,边界多清晰可见者即血,为营气;混沌弥散边界多不清者即气,为卫气,此为以水谷所化之气的两种状态来论"清""浊"。  相似文献   

7.
升清一法,用治耳鼻咽喉科中的清气不升、窍道闭塞的证候,多获良效.下面略谈个人的临床实践体会.一、鼻窦炎:有急、慢性之分.其急性者,多因素体虚弱,或饮食,劳倦伤其肺脾,以致清气不升,复感风热或风寒之邪郁而化热,壅滞鼻窍而为病.治宜升清疏表,清热解毒,方用《阎氏小儿方论》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白芍改赤芍、生甘草易炙草)加清热解毒之品.其慢性者,多为急性期未得到彻底治疗,以致正气亏虚,清阳不升,外邪留滞,浊阴上干清阳之  相似文献   

8.
汪绮石,生平不详,传为明末人,其治学严谨,医道高明,对虚劳病的治疗尤为擅长.鉴于当时"病虚劳者,委命于庸医,而轻者重,重者危",故特著<理虚元鉴>一书流传于世.是书于虚劳之证,见识独到.清·柯怀祖称绮石之论虚劳,犹仲景之论伤寒,足见该书学术价值非同一般.今将读书心得叙述于后,冀与同道交流.  相似文献   

9.
近日研读明代医家虞抟的《医学正传》,发现其在论治"肿胀"病时有别于其他医家,现将其论治特点归纳总结如下。1病因为脾胃湿热水谷入胃,一分为四:其浊者为食物残渣,下出幽门,达大小肠而为粪,以出于谷道;其清者,化为精气,随脾气而上升于  相似文献   

10.
1浊毒的概念 对于"浊"的认识,《黄帝内经》为其渊源,其分为生理之浊与病理之浊,生理之浊指浓浊的饮食精微物质和体内排出的污浊之物,如《灵枢.阴阳清浊》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在此即指饮食精微物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及《灵枢.小针解》曰"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  相似文献   

11.
肝脏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器官,养肝、护肝非常必要。分析了引起肝脏损伤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保护肝脏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李今垣 《天津中医药》2009,26(6):463-465
中医学之痰涎,来源于五谷,是由于机体代谢失常产生.张景岳讲到"痰即人身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按:'化'即代谢).此痰亦即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即成痰."李时珍也曾说过"痰之为物……入于肝则流伏,蓄聚而成胁痛"及尤在泾"左胁之痛,多因留血,右胁之痛.悉是痰积",说明肝有一特异证候,即痰涎肝.痰涎肝与脂肪肝无论生理、病理、体征等极为相似,故冠以痰涎肝之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解毒化瘀颗粒对大部分肝切除肝衰竭大鼠肝细胞再生的的促进作用.方法 健康SPF级Wistar大鼠300只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50只、对照组50只、解毒化瘀颗粒组50只、解毒组50只、化瘀组50只、祛痰组50只.采用85%肝叶切除术构建大鼠肝衰竭模型,秤取肝脏重量,计算肝再生指数,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每份样品检测104个细胞,应用DNA细胞周期分布软件计算出肝细胞增殖指数.结果 在术后48h之后解毒化瘀颗粒组存活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解毒化瘀颗粒组在72h、168h时肝脏再生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解毒化瘀颗粒组PI峰值出现在术后24h、48h,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解毒化瘀颗粒可促进肝细胞再生,提高术后肝衰竭大鼠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病因病机、病例分析浅谈从肝治疗痤疮的效果。方法:辨证分析和典型病例分析。结果:痤疮之皮损症状改善明显。结论:痤疮从肝论治症状改善明显,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从肝论治皮肤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瞿幸 《北京中医药》2008,27(8):610-611
中医学认为,肝为五脏之一,属木,为阴中之阳.肝的主要功能是主藏血和主疏泄.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  相似文献   

17.
刘颖  徐云龙  苏靖  李宗洋  金美英 《吉林中医药》2021,41(11):1423-1427
糖尿病与抑郁焦虑之间可能是双向影响关系,抑郁焦虑可增加糖尿病风险,糖尿病也可继续加重抑郁焦虑状态,其根源与肝的功能失衡密切相关.基于肝的生理与病理特点入手,探讨消渴郁证从调畅气机、平衡升降、柔肝养血进行调控,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运化及气机的升降,以期对消渴郁证的诊治思路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丹芪异功散辅助治疗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应用丹芪异功散及保肝辅助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辅助保肝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66.7%(P〈0.05);治疗组治疗后TBil、ALT、A/G前2项均达到正常标准值,对照组3项均未达到正常值(P〈0.01)。结论丹芪异功散辅助治疗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对肝脏炎症损伤的修复,微循环障碍的改善、蛋白代谢的纠正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保肝,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罢极之本文字考释和《黄帝内经》原文学习研究,认为肝者,罢极之本包含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但又不是具体功能,并通过肝的主要功能予以体现,应理解为调节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从另一角度认识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可望对亚健康研究和临床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晨泻是中医,临床的常见疾病,古人辨证为脾肾阳虚者居多,多从脾肾论治。本人结合现代人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临床观察所见,以中医五脏一体的整体观念为理论基础,介绍一下个人从肝脏论治晨泄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