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童成莲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4,4(10):947-947
心理因素所致不良情绪是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性格缺陷是肿瘤发病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肺癌患者的心理状态及个性的评估,分析个性与发病的内在联系及规律,针对患者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并纠正不良的行为方式,提高其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胃癌临床治疗以手术为主,而手术及疾病本身常给病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从而导致病人在手术前后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焦虑、抑郁及惊恐等。本文对55例胃病人者围手术期焦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予以针对性心理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5例,年龄27~69岁,平均50岁。职业:教师8例,公务员12例,工人14例、农民2例、家务管理3例,商人2例,医务人员3例,其它11例。教育程度:高中、大专37例,本科以上8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5例,文盲5例。婚姻:已婚54例。支付医疗费用的方式:公费13例,部分公费21例,自费21例。其中未分化… 相似文献
3.
新的医学倡导患者有权了解自己的疾病,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与恶性肿瘤患者良好的心理沟通,能促进护患间的理解与支持,使医患更好合作,也有利于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现将1998~2008年中的30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观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对脑外伤患者进行心理状态分析并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130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观察组7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心理状态分析并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理障碍明显减轻,总有效率观察组91.4%,明显优于对照组78.3%;且其躯体状况总有效率观察组87.1%,明显优于对照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外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全面的心理状态分析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改善,积极配合治疗,致使躯体状况也早日恢复,重返家庭及社会。 相似文献
6.
肿瘤的生长发展是由于肿瘤细胞增殖与宿主免疫防御系统之间失调所致.病人的心理状态变化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及疾病的转归,我们对住院的218例胃癌患者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分析病人的生存期并作了观察和追踪,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骨结核患者的心理状态,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在骨结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该院89例骨结核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查体的9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评分变化及心理护理干预对骨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骨结核患者在抑郁、焦虑、强迫症状、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恐怖方面评分明显高于健康的正常对照组(P〈0.05);干预组治疗后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抑郁、焦虑、强迫症状、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恐怖方面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结核患者存在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提高治疗效果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老年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心理状态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20年来,老年胃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老年胃癌患者手术率也日益提高,研究老年胃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生理特点,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对促进康复具有重要作用,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不孕不育人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孕症虽然不是致命性的疾病,但可造成患者身心痛苦和婚姻不美满,为社会和家庭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医学科学研究在治疗不孕症方面已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对患者心理的影响和干预却很少。而良好的心理护理及恰当的心理干预可使患者改善心理状态,增强治疗信心,对提高疗效有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对晚期癌痛患者施以心理疏导和放松训练联合干预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晚期癌痛病例1000例做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500例与对照组500例,对照组施以一般护理内容,试验组则于对照组护理内容基础之上加用心理干预联合放松训练干预,比较两组晚期癌痛病例干预后相关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试验组晚期癌痛病例干预后疼痛评分、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入选对象(P<0.05)。结论对晚期癌痛患者施以心理疏导和放松训练联合干预,能够显著降低该类患者的癌痛程度,改善其睡眠质量,具有现实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患神经症士兵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对32名住院患神经症士兵进行了调查。结果患神经症士兵各因子分均高于男军人常模(P〈0.05),且主要集中在强迫、焦虑、抑郁因子上。患神经症士兵的EPQ中精神质(P)和神经质(N)维度分高于中国男军人常模(P〈0.05),内外向性(E)维度分低于中国男军人常模(P〈0.05),掩饰程度(L)维度无显著差异。患神经症士兵EPQ的N分与SCL-90总均分和各因子分呈正相关,P分与SCL-90总均分和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呈正相关,E分与人际敏感、抑郁呈负相关,除躯体化、恐怖以外,EPQ的L分与SCL-90总均分及各因子分呈负相关。结论患神经症士兵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新兵入伍前进行SCL-90、EPQ检查,可有效的减少有严重心理卫生问题或精神病患者带病入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女性梅毒血清固定者的心理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梅毒孕妇产后血清固定者60例、治疗后TRUST转阴的梅毒妇女63例,用SCL-90对两组进行评估比较。将60例梅毒孕妇产后血清固定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的梅毒知识宣传和相应的抗生素治疗;观察组除对照组的处理措施外,还给予梅毒血清固定知识的相关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治疗;两组治疗及心理干预前后用SCL-90进行评估。结果60例梅毒血清固定者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其他等8个因子分及总分均高于TRUST转阴者(P<0.05),且总分高于160分。治疗后梅毒血清固定者观察组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其他症状及总分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总分降低至160分以下。结论梅毒孕妇产后血清固定者存在心理状况异常,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后能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4.
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病的定义、产生病因、早期诊断与合理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残胃癌多在胃切除术后10年发病,残胃再发癌多在5年内发病;胃镜检查优于钡餐,早期癌可行部分残胃切除,进展期癌应行全残胃切除或并邻近脏器联合切除。结论:对胃良性疾病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10年以上病人进行定期内窥镜检查,胃癌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病人1-2年进行一次内窥镜检查及多处取活检是早期诊断的重要途径。早期病例外科治疗效果好,晚期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认知干预对胃癌患者术后伴发抑郁、焦虑和失眠的疗效。方法使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阿瑟斯失眠量表对在院胃癌术后1周内患者进行情绪和睡眠状况的评估,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进入认知干预组和临床管理组,接受为期8周,共6次认知干预或临床管理,在最后1次干预结束时和3个月后对患者的情绪和睡眠情况再次评估。结果①在干预后和随访期,认知行为干预组和临床管理组的抑郁、焦虑和失眠程度和发生比例和基线期相比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干预后,认知行为干预组抑郁得分(7.37±2.72)低于临床管理组(9.40±3.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两组的焦虑(7.03±3.07,8.23±2.90)和睡眠得分(7.76±1.68,8.57±2.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抑郁、焦虑和失眠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③随访期,认知行为干预组抑郁、焦虑得分和疗效与临床管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的睡眠得分(5.00±2.88,4.73±3.24)和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和临床管理均可改善胃癌术后患者的抑郁、焦虑、失眠情况,认知行为疗法对胃癌患者术后抑郁、焦虑情绪改善效果好于临床管理,对睡眠的改善两者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心理干预对家族性乳腺癌患者焦虑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家族性乳腺癌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接受心理干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采用焦虑量表(SAS)及状态-特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调查与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SBP、DBP、HR、SAS、S-AI及T—A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SBP、DB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SAS、S_AI及T—AI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前SAS、S-AI及T—AI值显著高于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对照组干预前、后SAS、sAI及T—A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家族性乳腺癌手术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有利于身体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护理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4例乳腺癌术后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心理干预护理组及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心理干预护理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护理。在治疗前和治疗第2、4、6、8周末分别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评定2组疗效。并在出院后随访2个月评定化疗的依从性。结果:在治疗8周末,心理干预护理组患者HAMD-17、HAMA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1),2个月随访的化疗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心理干预护理可显著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化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心理状态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210例R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风湿病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以加强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为主,同时配合用药干预、功能锻炼、生活指导等方法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干预8周后,对2组患者心理状态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SAS和SDS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的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RA患者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对临床治疗起到协同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癌症患者人格特质与生命质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人格特质与生命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修订版(85个项目)和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EORTC QLQ-C30(V3.0)中文版对183例癌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癌症患者内向-外向(E)与生命质量中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四个功能领域以及总体健康状况呈正相关(P<0.05),与疲倦、疼痛、气促、经济困难四个症状领域呈负相关(P<0.05);神经质(N)只与情绪功能领域呈负相关(P<0.05);精神质(P)与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疲倦、疼痛领域呈负相关(P<0.05),与便秘领域呈正相关(P<0.05)。(2)多血质类型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最高,其次是粘液质和胆汁质类型,抑郁质类型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最低。结论癌症患者的人格特质影响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120例癌症病例随机分组,干预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一般性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个体化心理行为干预3次,并要求进行渐进性肌肉放松(PMR),2次/日,持续3个月。干预前后采用中国癌症患者质量调查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干预组患者躯体功能、家庭理解与配合、对疾病的认识、对治疗的态度、日常生活、情绪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对癌症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对癌症的心理应对能力。有效改善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