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物疗效是中医药的特点,汤药是中医临床的主要服药方法.而要取得满意疗效除处方用药切中病机,合理配伍之外,还应有正确的煎药方法.从煎药的容器、用水、特殊煎法等方面去阐述.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烧锅为好,忌铁器.煎药加水量要视药物多少而定,一般头煎加水较少,二煎为多.另外可根据药物体积大小.药物本身的吸水程度来决定加水的量.对一些特殊药品根据其药性采用先煎、后下、另煎、包煎、熔化、泡服、冲服、打碎等煎法.服药合理,对疗效也有一定影响.服法包括服药时间、服药方法.服药时间根据其作用可饭前服、饭后服、空服、按时间服、睡前服.汤剂又可分为温服、冷服、鼻饲等.对于使用峻烈毒性药,宜小量至有效为止,勿过量,以免中毒.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来决定不同的服法.  相似文献   

2.
中药汤剂又称汤药,是中药最古老的剂型之一。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使用的记载,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汤剂因其简单方便,吸收迅速,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在中医临床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尽管当今中药剂型不断增多,但是中药汤剂在百姓尤其中老年人心中的位置并未减少。一包品种各异的草药,一瓢清水,一炉旺火,徐徐飘散着缕缕药香,这如诗如画般的场景,曾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4.
从甘澜水之古今观浅谈汤药煎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汤剂的煎服方法与其临床疗效密切相关。本文从甘澜水的历代医家见解以及液态水分子结构的现代研究谈起,阐述了合理煎服中药汤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汤药法研究     
汤药法是中医临床治疗方法中最主要的疗法之一。它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将一种或数种药物有机地配伍组合,加水(亦有加醋或酒者)蒸煮到一定时间或浓度,经过滤去宰,取药汁(汤)饮服的一种方法,习称“汤剂”。其疗法具有扶助正气,祛除病邪的功能,故适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本文就汤药法的渊源、操作方法及近代研究进展作一概略的论述,以有利于临床医师掌握本法,开扩剂型改革的思路,更好地为发展中医药学事业服务。汤药法溯源流长汤药法的出现是随着中药学的发展而形成的。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汤液醪醴”专论,记载了  相似文献   

6.
汤药是服用中药最广泛的一种形式,一般服法是一天2次,每天早晚各服1次,或一天3次,早、中、晚各服1次,但根据治疗需要具体的方式方法还可分为十种。 一、饭前服。一般病位在下,应服在饭前。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以便使药性容易下达。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这时胃是空的,服药后,大部能直接和消化道粘膜接触,可以较快、较多地被吸收而起作用。 二、饭后服。病位在上,应  相似文献   

7.
汤药是服用中药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服法是1天2次,每天早晚各1次;或一天3次,早、午、晚各服1次。但根据治疗需要,具体方法还可分为10种:饭前服:病位在下的,如肝肾虚损,肠道疾病或腰以下的疾病,一般应在饭前服,以便使药性容易下达。因这时胃是空的,药服下后能直接与消化道粘膜接触,可以较快、较多地被吸收而起作用。饭后服:病位在上,如心肺胸隔、胃脘以上的病症,一般应在饭后服;对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药,宜在饭后服用,以便使药性上行;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引起中毒。冷服: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宜冷服。冷服…  相似文献   

8.
中药汤剂加减灵活,服用方便,吸收好,但必须重视煎服方法,如不当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疗效。历代医家对汤剂的煎服方法都十分重视,明代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如剂多水少,则药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也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方虽中病,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  相似文献   

9.
宋磊  黄馨怡 《光明中医》2016,(18):2743-2744
目的了解中草药汤剂的正确煎服方法,加强临床医务工作者对通过合理煎服中草药以提高临床疗效的意识。方法从中草药的煎法和服法两大方面展开论述,从煎药用具、煎药用水、煎药火候、煎药方法、特殊煎法、煎煮次数、服药时间、服药方法、药后调护几个方面详细介绍。结果正确合理的中药煎服方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结论临床医务工作者应重视并掌握合理的中药煎服方法,并耐心向患者传达煎服注意事项,以期最大程度提高中草药物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正> 车前子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车前(Plantagoasiatica L)或平车前(P.depressa Willd.)的成熟干燥种子,性寒味甘,归肾、肝、肺经,具有利水通淋、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之功效。近代研究证明,车前子对高血压、胎位不正、新生儿脐炎等疾病疗效显著。车前子的传统煎法是“包煎”,《中国药典》⑴亦规定为“布包入煎”。一般认为,车前子包煎是为了防止其分子黏液质过量溶出形成胶膜,影响其他药味成  相似文献   

11.
十枣汤煎服法发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明德 《山西中医》1994,10(2):42-43
十枣汤以其药精效宏而立于逐水剂之首。但因方中之药峻猛有毒,故令人知难而退,余在十枣汤“枣汤送末法”的基础上,审病之新久、辨病人之体质、察积水之多少而衍化出“枣肉为丸法”和“枣汤煎服法”二法。其疗效出人意料,未见毒性作用。本文意欲以“十枣汤”逐水二法拓宽中医对“胸水”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谈谈中药煎服法王彩仙(050091)平时人们常说:证准、方对、药不灵。其中除中药本身质量、炮制方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而且又不被人重视的因素即对中药煎服方法了解掌握不够全面,直接影响了治疗效果。煎煮中药之前,应先浸泡,使药物湿润变软、细胞膨胀、或胀破使...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疗疾病,重在辨证论治,但中药汤剂的正确煎服法是增强疗效的重要环节。多年来我们在临床护理中观察到不可忽视中药的煎服法,现举例如下: 病例1:李××,男,45岁,干部,以“血管神经性头痛”收入院。患者有偏头痛史4年,此间因家庭事致复发加重,表现为左侧头角刺痛,头昏目眩,口干纳差,  相似文献   

14.
<正> 五味子来源于木兰科植物五味子、华中五味子的成熟果实,具有收敛、补气、宁心等功效。近年发现本品具有适应原样作用和双向调节功效,临床应用日趋广泛。据调查,目前临床配方所用五味子多整个入药,不作粉碎处理。笔者认为,五味子入汤剂宜捣碎,方能保证其药效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5.
曾令军  王丛斌 《光明中医》2012,27(6):1252-1253
正确掌握中药的煎服方法,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中药汤剂加减灵活,服用方便,吸收快,作用迅速,但必须重视煎服方法,如煎服方法不当,则不能达到预期疗效,有时还会产生副作用.历代医家对汤剂的煎服方法都十分重视,明·李时珍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变无功.如剂多水少,则药不出,剂少水多,又煎耗药力也.下面笔者就中药汤剂的常用煎服方法,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叙述中医临证为主的书籍。该书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四诊、八纲贯穿其中,辨证论治精当,方药组织严谨,确立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理论体系。本文就其煎法、服法作初步归纳和分析,结合前人之见,个人所得,以呈管见,敬希同道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17.
18.
浅谈中药的煎服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煎药法与服药法是汤剂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尽管药物的配伍与剂型的选择十分严密,若煎服法不当,则药亦无功。正如李时珍曰:“只服汤药,虽品特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无功”。徐大椿亦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这说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张仲景量化煎服法的学术经验及意义。方法:以《伤寒杂病论》为依据,对量化煎药(用水量、火力、时间、次数、药液量)法和量化服药(剂量、次数、时间)法与临床疗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结论:张仲景量化煎服法,对于优化煎服方法,科学煎服中药,提高临床疗效,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丝瓜络煎服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中药丝瓜络,来源于葫芦科植物丝瓜的成熟果实维管束,性味甘平,有泄热凉血、宜通经络之功。其常规用法为每日9g入煎剂。因其质地难以煎透,临床医师每每加大剂量以求疗效,常常用至15~20g入复方共煎。笔者认为,此种用法弊多利少,其理由如下。一、丝瓜络系多层纤维交织而成的网状物,其纤维化程度高,外表质地坚韧,富有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