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体外培养的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CD90、α-SMA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取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4例、增生性瘢痕12例、正常皮肤(瘢痕边缘)16例,每组标本中选取特异性较强的组织块各3例,原代培养不同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取第3代细胞制成细胞爬片,免疫荧光双重标记(CD90和α-SMA)细胞,通过计算每系成纤维细胞CD90、α-SMA的荧光值,检测成纤维细胞中CD90、α-SM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D90和α-SMA表达的关系。结果增生性瘢痕来源成纤维细胞的CD90表达强于正常皮肤的成纤维细胞(P〈0.05),瘢痕疙瘩来源成纤维细胞的CD90表达和正常皮肤的表达无差异(P〉0.05);增生性瘢痕与其周围皮肤、瘢痕疙瘩与其周围正常皮肤来源成纤维细胞的α-SMA表达均无差异(P〉0.05);在同一细胞内CD90和α-SMA具有共区域和共趋势表达的特点。结论增生性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存在CD90多量表达的特异表型,瘢痕成纤维细胞CD90和α-SMA有共区域表达的特点和一致的表达趋势,二者可能有一定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2.
瘢痕组织HO-1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瘢痕组织HO-1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为研究瘢痕形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标本均采集自无严重并发症的志愿者,共24例,分为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扁平瘢痕3组,每组8例,第4组正常皮肤组织由上述24例患者正常皮肤标本中随机抽取8例。所取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行HO-1的表达和CD34血管计数以及成纤维细胞计数,比较不同类型瘢痕及正常皮肤HO-1量化指标、成纤维细胞数量与血管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CD34染色结果示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血管较丰富,而扁平瘢痕和正常皮肤较少,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O-1在各组瘢痕及正常皮肤表皮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中表达较强,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O-1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扁平瘢痕及正常皮肤真皮中表达依次减弱;血管计数与表皮、真皮HO-1(均P<0.01)表达均存在正相关(r=0.761,P<0.01)。成纤维细胞数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扁平瘢痕及正常皮肤中依次减少;血管计数与成纤维细胞计数间存在正相关(r=0.731,P<0.01)。结论:HO-1可能是促进瘢痕血管生成的重要因素;烧伤瘢痕内HO-1及血管生成变化的原因可能在局部而不在全身;过量血管生成可能是病理性瘢痕的一种表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实验拟研究Id1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变化情况以探讨病理性瘢痕的发生机制。方法实验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12例正常皮肤、15例增生性瘢痕和15例瘢痕疙瘩中Id1的表达情况。结果Id1在增生。日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01)。结论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可能与Id1在增生性瘢痕和疣痕疙瘩组织中的过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myc蛋白在增生 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并用图像定量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 成纤维细胞中c-myc蛋白呈强阳性表达,与正常皮肤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中 c-myc蛋白表达升高提示存在c-myc原癌基因的激活,c-myc原癌基因可能参与了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增殖、胶原合成与 降解以及对细胞因子的调控,并导致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5.
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as 受体及Bcl-2 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as受体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探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对Fas介导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各6例,通过细胞培养6~10代后,应用流式细胞仪、粘附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及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as受体呈低表达,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Fas受体强表达。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内均呈低表达,两者无显著差异。结论 正常情况下,Fas Mcab能诱导Fas受体表达阳性的细胞凋亡,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却表现为Fas受体高表达而不凋亡,Bcl-2低表达。实验结果表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不凋亡现象并非Fas受体缺陷或外源性抑制所致,提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膜表面高表达的Fas受体可能处于无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瘢痕疙瘩周围部和中央部组织中IGF—I、IGF—IR表达的差异,探讨瘢痕疙瘩呈浸润性生长的机制。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组织8例及周围正常皮肤组织4例,对不同部位的瘢痕疙瘩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中IGF—I、IGF—IR的表达,比较瘢痕疙瘩不同部位和正常皮肤组织中IGF—I.IGF—IR表达的差异。结果正常皮肤组织中成纤维细胞中IGF—I,IGF—IR的表达均呈阴性。瘢痕疙瘩周围组织成纤维细胞中IGF—I的表达明显高于中央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疙瘩周围部组织纤维细胞中IGF—IR明显高于中央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疙瘩不同部位IGF—I、IGF—IR的表达差异可能是导致瘢痕疙瘩呈浸润性生长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Fas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鉴别诊断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法检测Fas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其周围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并以图像定量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瘢痕疙瘩的Fas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增生性瘢痕;在瘢痕疙瘩及其周围正常皮肤中Fas蛋白表达均很高,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增生性瘢痕的Fas蛋白表达较低,且与周围正常皮肤之间差异显著。结论: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as蛋白来鉴别诊断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方法简单,可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53基因突变高发区第4~8外显子的突变及其意义。方法:取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和非增生瘢痕各12例,分别采用相应正常皮肤对照,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检测p53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12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标本中有9例p53基因外显子4、5、6、7出现突变,非增生瘢痕标本和正常皮肤标本均未检出突变。结论:p53基因突变是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Ki-67在病理性瘢痕以及正常皮肤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7例增生性瘢痕,22例瘢痕疙瘩,16例正常皮肤组织Ki-67的表达。结果病理性瘢痕中Ki-67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瘢痕疙瘩组织中Ki-67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结论瘢痕增生与细胞增殖增高呈正相关;Ki-67的表达可以作为鉴别增生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中Cyclin D1、P16的表达,探讨其与正常皮肤组织之间的差异关联性。方法12例增生性瘢痕为实验组,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组,进行成纤维细胞培养,通过SABC免疫组化检测两组中CyclinD1、P16的表达。结果 Cyclin D1在对照组成纤维细胞表达为阴性,实验组的阳性表达率为83.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P16阴性比较,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P16阳性表达率为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yclin D1和P16作为一对细胞周期的正负调控因子的表达失衡是增生性瘢痕的发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鉴别诊断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法检测Fas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其周围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并以图像定量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瘢痕疙瘩的Fas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增生性瘢痕;在瘢痕疙瘩及其周围正常皮肤中Fas蛋白表达均很高,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增生性瘢痕的Fas蛋白表达较低,且与周围正常皮肤之间差异显著。结论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as蛋白来鉴别诊断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方法简单,可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前体(proNGF)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方法收集增生性瘢痕23例和瘢痕疙瘩20例作为病理性瘢痕组,正常皮肤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roNGF在3种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Western blotting检测3种组织中proNGF蛋白表达量的差异。结果 proNGF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均呈阳性,表达位于3种组织的表皮和成纤维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proNGF的阳性表达均低于正常皮肤组织(χ2=8.23,P<0.05;χ2=8.29,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同样显示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proNGF的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皮肤组织(t=14.02,P<0.01;t=20.80,P<0.01)。结论病理性瘢痕中proNGF的含量低于正常皮肤,病理性瘢痕组织的增生性可能与proNGF的低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periostin在人过度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氢化可的松作用的反应,探讨periostin在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原代成纤维细胞,以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分别检测24例人瘢痕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periostin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氢化可的松(0.1g /L)的作用时间为96h.结果:periostin的mRNA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1.645±0.549)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1.084±0.396)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0.274±0.215;P<0.05),两者分别增加83%和75%.氢化可的松作用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和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periostin的mRNA表达量分别减少32%和47%,两者与氢化可的松作用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eriostin蛋白主要分布在成纤维细胞核周围的胞浆中,它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为91.815±0.961和70.166±2.250)高于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41.011±1.576,P<0.01),两者分别增加55%和42%.结果:periostin在过度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增高,氢化可的松可能抑制其基因的表达;periostin可能影响过度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功能,它可能是一种瘢痕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4.
cyclinD1?p16?cyclinA1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的cyclinD1、p16和cyclinA1的表达,探讨其表达的差异与两种不同类型瘢痕的形成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实验组分为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两组,以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SP免疫组化检测两实验组中cyclinD1、p16和cyclinA1的表达.结果:cyclinD1在瘢痕疙瘩的阳性表达率为91.7%,显著高于增生性瘢痕组的45.5%以及对照组(P<0.05);P16在增生性瘢痕的阳性表达率为81.8%,显著高于瘢痕疙瘩组的33.3%以及对照组(P<0.05);cyclinA1在瘢痕疙瘩的阳性表达率为75.0%.显著高于增生性瘢痕组的27.3%(P<0.05);cyclinD1和cyclinA1在增生性瘢痕组的表达率以及P16在瘢痕疙瘩组的表达率均高于正常皮肤组,但统计学分析其差异并不明娃.结论:在瘢痕的形成过程中,cyclinD1和p16作为一对细胞周期的正负调控因子和cyclinA1作为正调控因子的表达失衡对瘢痕的不同转归是重要的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5.
瘢痕疙瘩组织中胶原合成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威  刘荣卿  钟白玉 《重庆医学》2001,30(3):208-210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中胶原过度积累的形成原因。方法 用透射电镜观察瘢痕疙瘩的超微结构。用ABC法免疫组化检测瘢痕疙瘩中新合成的胶原。用地高辛标记的人Ⅰ型前胶原al(Ⅰ)cDNA探针与从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提取RNA进行斑点杂交。结果 在超微结构上,多数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拥有丰富的高度发达的粗面内质网。斑点杂交结果显示瘢痕疙瘩组织中Ⅰ型胶原mRNA水平升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有丰富的Ⅰ型前胶原表达。结论 在活跃增生的瘢痕疙瘩中,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功能处于活化状态,胶原合成增加是瘢痕疙瘩中胶原过度积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家族性圆柱瘤基因(cylindromatosis,CYLD)在病理性瘢痕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手术切除的皮肤标本72例,分为正常皮肤组(20例)、正常瘢痕组(14例)、瘢痕疙瘩组(25例)、增生性瘢痕组(13例)。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织中CYLD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差异比较;另收集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及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各10例,采用组织块贴壁法进行原代成纤维细胞培养,Western blot测定CYLD蛋白在3种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CYLD蛋白在A组(0.762±0.039)与B组(0.721±0.042)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C组(0.173±0.069)与D组(0.213±0.072),(F=213.832,P=0.000);C组、D组分别与A组比较(P值均为0.000),C组、D组分别与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YLD蛋白在正常皮肤(0.550±0.030)与正常瘢痕组织(0.442±0.016)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瘢痕疙瘩(0.068±0.013)与增生性瘢痕(0.178±0.009)(F=424.685,P=0.000);3CYLD蛋白在正常成纤维细胞(0.564±0.037)中的表达同样明显高于瘢痕疙瘩(0.240±0.022)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0.256±0.038)(F=90.306,P=0.000)。结论:CYLD蛋白在病理性瘢痕成纤维中的表达低于正常皮肤与正常瘢痕,说明CYLD的低表达可能与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探讨瘢痕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原位增殖情况。方法对24例瘢痕疙瘩组织和周围正常皮肤行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瘢痕瘩和正常皮肤增殖指数。结果24例颜痕疙瘩PI平均值为1.44,两者经配对t检验,P〈0.001,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活跃,结论成纤维细胞异常增殖在瘢痕瘩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病理性瘢痕中ras原癌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的表达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ras p21蛋白在增生性斑痕、瘢痕瘊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要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中ras p21蛋白缺乏表达。结论 ras原癌基因在病理瘢痕形成中可能不突变或不起主要作用,这可能是病理性瘢痕较少癌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马静  刘流  李晓江  隋军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0):1277-1280
目的:探讨survivin在病理性瘢痕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10例正常皮肤组织、23例增生性瘢痕和30例瘢痕疙瘩组织中survivin和CD34的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分析病理性瘢痕中survivin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结果:survivin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0(0/10)、34.78%(8/23)和66.67%(20/30);瘢痕疙瘩中survivin阳性表达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瘢痕疙瘩中,随survivin表达增强,MVD逐渐增高,呈正相关。结论:survivin蛋白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表达上调,并与微血管生成关系密切,提示survivin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0.
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调控及Fas基因突变的筛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从细胞生物学及基因水平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周边部和中央部不同生长特性及瘢痕疙瘩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 (1)取手术切除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各6例为标本,通过细胞培养6~10代后,应用流式细胞仪、粘附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来源的成纤维细胞p53蛋白的表达和细胞周期的分布。(2)取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患者的组织及外周血标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特异性扩增Fas分子外显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