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宫颈癌HPV16,18 DNA定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了研究HPV16/18病毒载量与宫颈癌危险性的关系.方法 FQPCR用于HPVDNA的检测,卡方检验用于阳性率的分析,t检验用于病毒DNA量的分析.结果宫颈癌妇女高危型阳性率显著高于湿疣组妇女;病毒载量也显著高于后者.结论宫颈癌与高危型HPV感染相关,随病毒载量增加致癌危险性增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疆南部地区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16型(humanpapillomavirus16,HPV16)L2基因的变异,并预测L2蛋白的功能变化。方法从19份中国新疆南部地区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活检组织标本中提取DNA,以此DNA为模板,PCR扩增HPV16L2全长基因,PCR产物直接测序或克隆后测序,分析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HPV16L2基因多态性及HPV16L2蛋白功能的变化。结果PCR检测结果显示宫颈癌组织中HPV16L2阳性率为84.21%(1619);测序和序列分析表明L2基因核苷酸多处发生变异,并引起编码氨基酸的变异;L2基因在核苷酸水平上形成7种突变模式(XJL21~XJL27),各模式与HPV16原型比较,同源性在99.37%~99.79%之间;在氨基酸水平上形成5种突变模式,其中XJL1123突变模式占66.67%(812),是突变的主流模式,各模式与HPV16原型比较,同源性在98.31%~99.58%之间;以上突变引起HPV16L2蛋白疏水性和抗原性的改变,继而改变了L1蛋白的结构及功能。结论中国新疆南部地区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中HPV16L2基因发生多位点变异,并形成多种突变模式和突变主流模式;这些突变引起HPV16L2蛋白疏水性和抗原性的改变,提示HPV16L2基因突变可能与HPV16的系统发生以及病毒逃避机体免疫识别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农村绝经后妇女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特点及宫颈癌筛查的必要性。方法对广东省怀集县12 148名自愿参加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的绝经后妇女宫颈癌筛查结果进行分析。宫颈癌初筛方法为高危型HPV检测,HPV16、18型阳性检出者直接转诊阴道镜检查,其它高危型HPV阳性者进行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大于或等于未明确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ASC-US)者转诊阴道镜检查,对阴道镜检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高危型HPV总检出率为9.83%,其中HPV16型阳性总检出率为1.17%,HPV18型阳性总检出率为0.49%。60~64岁的高危型HPV总检出率最高,为11.27%。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中67.39%与HPV16、18感染相关。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为378.66人/10万,宫颈癌检出率为65.85人/10万,宫颈癌早诊率为82.61%。结论该地区农村绝经后妇女宫颈癌发病风险较高,应重视农村绝经后妇女的宫颈癌筛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宁波市女性宫颈癌和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02-2014年宁波市女性宫颈癌发病和死亡资料,调查社区已婚妇女和妇科就诊妇女HPV感染情况,对社区妇女感染HPV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检出的HPV16型病毒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2006-2014年宁波市宫颈癌粗发病率、中标发病率、世标发病率分别为15.74/105、11.29/105和10.05/105,高发年龄为45-50岁;2002-2014年粗死亡率、中标死亡率和世标死亡率分别为3.09/105、2.26/105和2.08/105.778例社区妇女和387例妇科就诊妇女高危型HPV感染率分别为16.2%和18.3%,居前3位的亚型分别为HPV52(4.2%)、HPV16(3.0%)、HPV58(2.1%)与HPV16(4.9%)、HPV52(3.6%)和HPV58(2.6%).HPV16型病毒E6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当地流行株均为lineage A组的亚洲变异株及欧洲变异株.结论 宁波市女性宫颈癌标化发病和死亡率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社区妇女HPV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研究结果为将来开展HPV疫苗人群预防提供基线资料.  相似文献   

5.
李威 《医学信息》2006,19(8):1461-1462
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且曾经多发于50岁左右女性的宫颈癌如今正悄悄地向年轻女性逼近。而宫颈癌是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高发病,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严重威胁妇女的健康。研究表明,人乳头状病毒(HPV)已被认为是导致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以HPV-16与宫颈癌的发病关系最密切。而根据医学家的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53 Arg72Pro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妇女宫颈癌发生及与HPV感染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检测152例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织及110例非癌宫颈组织、120例汉族妇女宫颈癌组织及122例非癌宫颈组织中p53 Arg/Arg、Pro/Pro、Arg/Pro三种基因型的分布。结果比较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和非癌对照组中p53基因型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96,P〈0.05),Arg/Arg所占比例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组高于非癌对照组。比较汉族妇女宫颈癌和非癌对照组中p53基因型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1,P〈0.025),Pro/Pro所占比例在汉族妇女宫颈癌组高于对照组。比较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中HPV16阳性组和阴性组p53基因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77,P〈0.05),Arg/Arg所占比例在HPV16阳性组高于阴性组。结论p53 Arg/Arg基因型可能是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发生的遗传易感因素,且与维吾尔族妇女HPV相关宫颈癌的发生有关。p53 Pro/Pro基因型可能是新疆汉族妇女宫颈癌发生的遗传易感因素。新疆维吾尔族妇女与汉族妇女宫颈癌的发生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宫颈糜烂是妇女的常见病、高发病,它严重威胁着妇女的健康,并且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有资料报道宫颈癌变发生率较无糜烂者高七倍多。因此各级医院对本病均高度重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治疗宫颈糜烂的方法繁多,如电灼、冷冻、激光、手术等都有一定的效果。我们采用微波治疗仪治疗宫颈糜烂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HPV与宫颈癌关系及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表明,人乳头瘤病毒(HV)感染是妇女发生宫颈癌重要的原因之一.HPV是无包膜的小型双链环状DNA病毒,不同基因型病毒对细胞的转化能力不同,其中HPV-16、18与子宫颈癌关系最密切.HPV诱发官颈癌的主要机制,是其E6和E7蛋白基因在宫颈细胞中的表达增加,产生的E6和E7蛋白两个癌蛋白分别与抑癌蛋白p53和pRb结合而诱导后两者降解.HPV疫苗包括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两大类.本文对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疫苗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并分析宜城人民医院妇科门诊行妇科检查妇女宫颈人乳头瘤状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的感染率及高危因素。方法:选取本院妇科门诊进行妇科检查的1200例妇女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FQ-PCR)测定1200例妇女宫颈脱落细胞HPV感染率及分型情况,并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行为信息学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HPV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1200例调查对象,收集到检测样本及调查资料符合要求的共有1184例,其中共计检出HPV阳性感染者104例,阳性感染率为8.78%;HPV16感染阳性率占总感染患者的38.46%,其次为HPV58达到29.81%;多因素结果显示,性伴侣数目>1个(OR=1.721)、性生活频次>4次/月(OR=1.583)、宫颈糜烂(OR=2.081)是中青年妇女发生HPV感染的主要高危因素。结论:中青年妇女HPV感染的主要型别为HPV16,主要危险因素为多性伴侣、性生活较频繁、宫颈糜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HPV16型病毒感染与宿主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B1基因多态性和喀什维吾尔族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及聚合酶联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equenc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CR-SSO)法检测111例喀什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100例正常妇女宫颈组织HPV感染及型别分布和HLA-DQB1的等位基因.结果 (1)111例宫颈癌患者中,HPV总感染率81.9%(91/111),其中HPV16型感染占的比例最高,为91.2%(83/91),10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HPV阳性者为9例,阳性率为9.00%(9/100),其中HPV16阳性2例,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2)HLA-DQB1·03在宫颈癌组中出现的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P=0,OR=0.607,95% CI=1.042~2.478).HLA-DQB1·06在宫颈癌组中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2、P=0,OR=2,95% CI=1.204~3.549).宫颈癌中HLA-DQB1·06阳性者HPV16的感染率明显高于阴性者(χ2=4.907,P=0.027,OR=2,95% CI=1.092~6.8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携带HLA-DQB1·06等位基因的维吾尔族妇女更容易被HPV16感染.HLA-DQB1的其他等位基因在宫颈癌组及对照组中出现的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HLA-DQB1·03可能为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的保护基因,而HLA-DQB1·06可能与维吾尔族妇女对宫颈癌的遗传易感性有关,是维吾尔族妇女对宫颈癌的易感基因,HLA-DQB1·06基因型可能增加了HPV16 阳性妇女患宫颈癌的危险性,可能是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患病率高的原因之一.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易感基因及保护基因的检测可能在高危人群的检测及群体遗传干预工作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子宫颈炎组织和子宫颈癌组织中GRP78、CRT、ERP57蛋白与HPV16型感染在维吾尔族和汉族妇女中的表达及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和PCR技术检测子宫颈炎组织69例(汉族38例,维吾尔族31例)以及子宫颈癌组织124例(汉族36例,维吾尔族88例)中GRP78、CRT、ERP57蛋白的表达和HPV16的感染情况.结果 HPV16型感染在子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31.45%)高于宫颈炎组(1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RP78、CRT、ERP57 3种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95.16%、90.32%、90.32%)均高于与其各自在宫颈炎中的表达(89.96%、50.72%、49.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RP78和CRT在汉族妇女宫颈癌中的表达(100.00%、97.22%)均高于各自在汉族妇女宫颈炎中的表达(81.58%、39.47%),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RT和ERP57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中的表达(87.50%、94.32%)均高于各自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炎中的表达(64.51%、35.48%),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之外,仅ERP57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中的表达(94.32%)高于其在汉族宫颈癌中的表达(8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通过对GRP78、CRT、ERP57蛋白与HPV16的相关性分析发现:GRP78、CRT、ERP57蛋白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与HPV16型感染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278,P<0.05;r=0.429,P<0.05;r=0.222,P<0.05).结论 通过对GRP78、CRT、ERP57 3种蛋白和HPV16联合检测,可能作为检查子宫颈癌的标记物,提高宫颈癌的检出率;ERP57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存在民族间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程度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型负荷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宫颈不同病变活检组织及石蜡包埋标本中HPV16、18型感染状况。结果正常宫颈上皮感染HPV16、18型阳性率为3%,CINⅠ、Ⅱ、Ⅲ级和宫颈癌感染HPV16、18阳性率分别为45.7%,69.5%,72.2%和74.6%。正常宫颈与CIN,宫颈癌HPV16、18阳性率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01)。宫颈糜烂(Ⅰ°、Ⅱ°、Ⅲ°),CIN(Ⅰ、Ⅱ、Ⅲ级)及鳞癌HPV16、18阳性标本平均拷贝数分别为:3.58×103、1.80×105、1.19×107,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而逐渐增加,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01)。结论宫颈病变程度与HPV16、18型负荷呈正相关。对宫颈病变组织标本行HPV16、18型检测,对判断宫颈病变发展趋势,积极处理癌前病变,阻断病程、预防宫颈癌的发生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HPV与宫颈癌关系及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表明,人乳头瘤病毒(HV)感染是妇女发生宫颈癌重要的原因之一.HPV是无包膜的小型双链环状DNA病毒,不同基因型病毒对细胞的转化能力不同,其中HPV-16、18与子宫颈癌关系最密切.HPV诱发官颈癌的主要机制,是其E6和E7蛋白基因在宫颈细胞中的表达增加,产生的E6和E7蛋白两个癌蛋白分别与抑癌蛋白p53和pRb结合而诱导后两者降解.HPV疫苗包括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两大类.本文对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疫苗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宫颈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16型L1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晚期基因区(L1)编码病毒的主要衣壳蛋白,且HPV16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故对中国妇女感染的HPV16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有重要实际意义。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扩增了3例中国妇女宫颈癌组织中HPV16的L1基因片段,并对其进行了克隆及全序列分析。结果发现3个HPV16L1基因核苷酸序列有4处均与最初报道的HPV16L1DNA序列不同,并由此引起所编码的氨基酸亦发生变化。结论中国妇女宫颈癌组织中HPV16L1核苷酸有一定程度变异。  相似文献   

15.
慢性宫颈炎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约50%的已婚妇女经历此病,宫颈糜烂在慢性宫颈炎中最常见,其发病机制与分泌、感染、创伤等有关.有关资料表明[1],宫颈糜烂妇女患宫颈癌的发生率较无宫颈糜烂者高7~10倍,目前,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办法众多,但疗效不一.现对CO2激光治疗118例宫颈糜烂,射频治疗123例宫颈糜烂进行回顾性分析,初步探讨这两种治疗办法治愈效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ms,HPV)至今已鉴定的HPV型超过200个,约40个型能感染生殖道,以性接触方式传播。分子流行病学证据显示HPV是引起浸润性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癌的主要原因,其中HPV16型在宫颈癌中检出率最高,约50%的宫颈癌患者肿瘤组织能被检测到,HPV16也是我国妇女宫颈癌的主要型别。因为HPV感染性疾病的难治性、复发性和潜在致癌性,研制开发安全、有效的HPV疫苗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研究病变宫颈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型的表达,探讨HPV16/18型病毒感染与宫颈病变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 结合病理切片诊断,以免疫组化作对照.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病变宫颈中HPV16/18型DNA拷贝数,以及HPV16/18型E7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 慢性宫颈炎患者中HPV16/18型感染率低(7.4%).宫颈管上皮内瘤样变(CIN)组HPV16型感染率较高为69.6%,宫颈癌患者巾为72.7%.HPV16型DNA的拷贝数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患者中与病理分级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在宫颈癌患者中,病毒DNA的拷贝数明显升高,二者差异明显.CIN轻度(I)、中度(Ⅱ)、高度(Ⅲ)组和宫颈癌患者中,HPV16 E7基冈的表达率分别为0、37.5%、42.9%、63.6%.统计学分析表明,HPV16 E7 mRNA的拷贝数与病情呈明显的正相关性.结论 感染者中主要以HPV16型为主,HPV18型较少.宫颈癌患者中HPV16 DNA拷贝数明显高于CIN Ⅱ、Ⅲ组,HPV16型E7 mRNA在宫颈癌中表达率及表达量明显增加并与宫颈癌变呈正相关.实时荧光定量PCR适合临床宫颈病变病毒的筛查与检测.  相似文献   

18.
人乳头瘤病毒是目前已知的三大致癌DNA病毒之一,可引起上皮细胞肿瘤,其中高危16型与宫颈癌的发病密切相关,与头颈部肿瘤发病的关系也日前受到重视。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增殖、分化及凋亡。近年来研究发现,人乳头瘤病毒16型可改变体外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状态。本文对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和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HLA-Ⅰ)家族基因HLA-A、B和C表达的关系,探讨HPV感染和HLA-Ⅰ类家族基因表达缺失在宫颈癌演进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Ⅱ/Ⅲ和宫颈鳞癌患者的新鲜组织标本共78例,提取总RNA,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鉴定HLA-A、B和C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提取组织DNA,采用HPV通用引物和HPV分型芯片确定HPV亚型.结果 HLA-A、B和C基因的总体mRNA表达缺失率随着宫颈病变的加重而增加,在宫颈炎组织内为1/12,在CIN及宫颈鳞癌分别占70.0%(14/20)和84.8%(39/46),在恶性程度高的低分化癌组织中高达90.6%(29/32),并与高危型HPV16感染呈正相关(r=0.803,P<0.01).结论 HLA-Ⅰ类基因的表达缺失是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发生的重要标志,而HPV16感染可能是HLA-Ⅰ分子表达缺失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象山县各年龄段妇女宫颈病变标本人乳头瘤病毒(HPV)阳性率、多重感染及亚型分布情况,为预防HPV感染和宫颈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反向点杂交技术检测1138个可疑患者标本,并进行23种HPV基因亚型检测分型.结果 1138例样本中,HPV感染者为430例,阳性率37.8%,检出高危基因型(HPV16、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